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22分)2024年春节,洛阳文旅“热辣滚烫”,冲上全省第一、全国第十!洛阳成为抖音热门目的地。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精彩洛阳,‘镜’采美好”小视频制作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同学们打算用下面这段话作为小视频中介绍洛阳的脚本,请你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洛水之阳。山溶于水,诗融于文,业融于城,古今______(溶融)于洛阳。以天地造化之英,绘天下共羡之都。黄河安澜,宁静以千里______(至致)远;拥碧环翠,山水见生态清欢;君山云海,黛眉朝岚,碧水重渡,白云晨雾。向美而行,亲自然雅韵;林绿而居,享四时英城。九曲黄河,孕育灿烂的华夏文明;千年岁月,绵延不断的河洛文化;世代相传,血脉烟火的文化遗产。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是最早的中国,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这里是万里茶道交汇处,这里是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沿着黄河的根脉,探源中华河洛文明。汉魏风骨,隋唐云烟;十三朝古都,五千年风云变幻。欢迎来到最早的中国,欢迎来到美丽的洛阳!(1)语段中的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A.cháoqūmài B.cháoqǔmò C.zhāoqǔmò D.zhāoqūmài(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同学们想引用古诗词为小视频中洛阳名胜配解说词。请你帮忙补写。在古诗词里,东都洛阳,是文人墨客表达人生感慨、寄托理想的重要场所之一。洛阳,既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情怀。洛阳桥上,遥想当年胜景——“天津晓月”毁于大火,谁不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①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枪炮无情;上阳宫中,雪落神都,谁不惊叹“②______,③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丽雪景;龙门山上,俯瞰山河形胜,中华儿女谁无“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报国之志;香山白园,谁不唏嘘满心矛盾“⑦______,⑧______”(《卖炭翁》)的卖炭翁。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②对中国石窟艺术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③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④石窟内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⑤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的营造。A.④②⑤①③ B.③⑤②①④ C.③⑤①④② D.④⑤①③②4.下面是小视频中引用的描写当年天津晓月胜景的一首诗,需要为它选配一幅插图。天津桥唐白居易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目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弱弱风燥出,草缕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5.同学们想用下面诗句作为小视频的片尾字幕,但只找到了诗歌的一节,需要你仿照这一节再补写一节(四行)。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唐诗中的洛阳,是一个醒目的诗眼。就像天津晓月,挂在天上。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山里的春天孙犁①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②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日家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们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③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④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⑤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⑥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⑦我说:“谈什么呀?”⑧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⑨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⑩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地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⑪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⑫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⑬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⑭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⑮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⑯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⑰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⑱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⑲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⑳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㉑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作者:孙犁。有删改动)(1)请从“那个女人”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根据提示,补全表格。情节心理变化开端①_______生气发展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②_______高潮她得知“我”的家人对“我”参军的态度③_______结局④_______高兴(眉开眼笑)(自豪)(2)文中的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3)文中有穿插了“我”参军的事情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主要人物是“我”,也有人说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还有人说主要人物是“我”和年轻的女人、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7.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新时代青年对于“工匠精神”的看法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654名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95.9%的受访青年认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践行“工匠精神”、73.2%的受访青年指出,践行“工匠精神”能帮助自己摒弃浮躁,踏实奋进。②践行工匠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意义?78.2%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够树立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处事精神、77.2%的受访青年表示会更加专注精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65.7%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够启迪智慧、提升个人精神追求,52.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③在本次调查中、70.2%的受访青年希望在全社会形成重工匠、铸匠心良好氛围,67.4%的受访青年期待树立并传扬各行各业的“工匠”典范,66.1%的受访青年希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63.8%的受访青年认为当注重校企协同,从人才供需两方加强教育培养、60.7%的受访青年希望完善职业培养机制,培养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49.6%的受访青年建议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提高人才待遇地位。(《中国青年报》)文本二】新征程上的“三个精神”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新征程上,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引导亿万劳动者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以高涨的劳动热情、积极的劳动态度、昂扬的精神面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实现个人梦、托起中国梦:【文本三】传承工匠精神在平凡中坚持①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诚如所言,工匠精神的实质便在于对所从事的职业热爱、坚持和专注。“工匠”一词、狭义上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如今,这个称呼被时代赋予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意义。即如今其广义上则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或行业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人。②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传承积极勤劳、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正所谓、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更是自古秉承这一理念。③高尔基先生曾谈到:“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劳动史和勤劳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辉煌,是我们永远的瑰宝,也要永远传承。人人都是靠劳动而生,社会靠劳动而进步发展,工匠精神也一样是靠劳动不断传承。因此,热爱劳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凝聚成工匠精神的底色,检验着工匠精神的成色。④传承工匠精神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条追求极致的道路、是一条心无旁骛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在工匠精神的传承道路上,我们唯有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才能耐住寂寞、守住繁华。“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这就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对于新时代干部而言,工匠精神的种子则更需要去精心、细心、耐心、小心地滋养和呵护;要始终坚信,对极致的每一份坚持都不会白费,对工作的每一份热忱都不会无用;只要始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有热爱、坚守和专注,那么,这颗工匠精神的种子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阴的累累硕果。(作者:孙凯琳)(1)下列对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本一可以看出受访青年都认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践行“工匠精神”。B.文本三中引高尔基的话论证了传承工匠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传承积极勤劳、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C.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D.三个文本都强调了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结合三个文本谈谈践行工匠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意义?(3)文本二和文本三都是在讲“工匠精神”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8.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丙】嗣⑤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注释】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③雅:平素,向来。④劳:慰劳。⑤嗣:随后。⑥二圣:指被金兵俘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⑦虞:忧患。⑧奠枕:安枕。⑨余:指岳飞。(1)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道崩死”中的“崩烈”指帝王之死,文中指刘备伐吴失败,病逝于白帝城。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否”的意思是赞扬和批评,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奖罚分明、公正无私。C.“妄自菲薄”指“随意地看轻自己”,这句话流露出诸葛亮对后主一种殷切期望和恳切劝诫。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是痛心愤恨的意思,诸葛亮以此来警醒刘禅亲贤远佞。(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甲文既是表忠之文,也是劝谏之文,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高超的劝谏艺术是如何体现的。(4)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你根据甲、乙、丙三则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写出了词人虽仕途不顺,但豪情不减,上片描绘了出猎时的场面,“______”一句展现了出猎的盛大、恢宏气势。下片叙述出猎后的开怀畅饮,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______的愿望。(2)本词中的“鬓微霜,又何妨”与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都借“白发”这一意象抒发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词人各自抒发了怎样的内心情感?四、名著阅读(共5分)10.作家往往根据创作的需要或者审美的设定,采取不同的人称来讲故事,其表达效果也是不同。请从下面两部名著中任选其一,并结合相关内容和你对主题的理解,分析其所采用的叙事人称有什么好处。《骆驼祥子》《简·爱》五、作文(共50分)1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人生的意义,如果仅在于追求成功,得到的快乐或许并不会多。真正带给你成就感的是成长。克服自身的弱点,探寻未知的领域,在这种不断打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由衷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4日(1)请以“在______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上面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22分)2024年春节,洛阳文旅“热辣滚烫”,冲上全省第一、全国第十!洛阳成为抖音热门目的地。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精彩洛阳,‘镜’采美好”小视频制作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同学们打算用下面这段话作为小视频中介绍洛阳的脚本,请你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洛水之阳。山溶于水,诗融于文,业融于城,古今______(溶融)于洛阳。以天地造化之英,绘天下共羡之都。黄河安澜,宁静以千里______(至致)远;拥碧环翠,山水见生态清欢;君山云海,黛眉朝岚,碧水重渡,白云晨雾。向美而行,亲自然雅韵;林绿而居,享四时英城。九曲黄河,孕育灿烂的华夏文明;千年岁月,绵延不断的河洛文化;世代相传,血脉烟火的文化遗产。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是最早的中国,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这里是万里茶道交汇处,这里是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沿着黄河的根脉,探源中华河洛文明。汉魏风骨,隋唐云烟;十三朝古都,五千年风云变幻。欢迎来到最早的中国,欢迎来到美丽的洛阳!(1)语段中的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A.cháoqūmài B.cháoqǔmò C.zhāoqǔmò D.zhāoqūmài(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答案】(1)D(2)融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朝岚:zhāolán,早晨山间的雾气。九曲:jiǔqū,迂回曲折;指黄河。根脉:gēnmài,指植物的根系和脉络,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力量的根基。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一空,溶:溶化,溶解。融:融化,融合,调和。“古今融于洛阳”表示古今在洛阳相互融合,强调和谐统一的状态,应选“融”。二空,至:到,至于,极,最。致:给予,集中,到达,招致。“宁静以千里致远”,意为以宁静心境达到深远境界,应选“致”。2.同学们想引用古诗词为小视频中的洛阳名胜配解说词。请你帮忙补写。在古诗词里,东都洛阳,是文人墨客表达人生感慨、寄托理想的重要场所之一。洛阳,既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情怀。洛阳桥上,遥想当年胜景——“天津晓月”毁于大火,谁不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①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枪炮无情;上阳宫中,雪落神都,谁不惊叹“②______,③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丽雪景;龙门山上,俯瞰山河形胜,中华儿女谁无“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报国之志;香山白园,谁不唏嘘满心矛盾“⑦______,⑧______”(《卖炭翁》)的卖炭翁。【答案】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千树万树梨花开④.会挽雕弓如满月⑤.西北望⑥.射天狼⑦.可怜身上衣正单⑧.心忧炭贱愿天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阙、雕弓、炭。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②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③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④石窟内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⑤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的营造。A.④②⑤①③ B.③⑤②①④ C.③⑤①④② D.④⑤①③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阅读所给五句话,语段围绕“洛阳龙门石窟”展开,找出首句,③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总体介绍“洛阳龙门石窟”;然后是⑤句,介绍开凿时间;①句紧承⑤句,介绍石窟的形成;④句介绍“石窟内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的意义,最后②句“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总结。所以顺序为:③⑤①④②。故选C。4.下面是小视频中引用的描写当年天津晓月胜景的一首诗,需要为它选配一幅插图。天津桥唐白居易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目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弱弱风燥出,草缕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答案】示例:选图A,图A中桥的位置、桥畔的柳树与《天津桥》中“津桥东北斗亭西”“柳丝袅袅风绿出”的描述一致。【解析】【导语】这首《天津桥》描绘了唐代天津桥的春日胜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桥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诗中“眉目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而“柳丝弱弱风燥出,草缕耸茸雨剪齐”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风的轻柔和春雨的细腻。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详解】本题考查诗中画面。选图A,图A中展现出了桥的形象,与诗题《天津桥》以及诗句“津桥东北斗亭西”中对桥的描写相呼应;画面中的柳丝呈现出随风轻摆的姿态,和诗中“柳丝弱弱风燥出”所描绘的柳丝在风中的景致一致;整体画面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也契合诗中“到此令人诗思迷”所体现出的令人陶醉、引发诗兴的美好意境。而图B中是雪景以及江面行舟等元素,与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色和天津桥景致不符。5.同学们想用下面诗句作为小视频的片尾字幕,但只找到了诗歌的一节,需要你仿照这一节再补写一节(四行)。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唐诗中的洛阳,是一个醒目的诗眼。就像天津晓月,挂在天上。【答案】示例:唐诗中的洛阳,是一个隽永的诗眼。就像龙门山色,藏在人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先对给出的诗句进行分析,这节诗围绕“唐诗中的洛阳”展开,将洛阳比作“醒目的诗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以“天津晓月”作为具体意象,通过“挂在天上”描述其状态,进一步展现洛阳在唐诗中的独特地位,句式上为“唐诗中的洛阳,是……。就像……,……”。仿照此结构和修辞,创作示例如下:唐诗中的洛阳,是一个绚丽的诗眼。就像洛浦秋风,绘在人间。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山里的春天孙犁①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②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日家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们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③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④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⑤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⑥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⑦我说:“谈什么呀?”⑧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⑨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⑩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地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⑪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⑫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⑬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⑭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⑮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⑯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⑰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⑱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⑲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⑳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㉑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作者:孙犁。有删改动)(1)请从“那个女人”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根据提示,补全表格。情节心理变化开端①_______生气发展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②_______高潮她得知“我”的家人对“我”参军的态度③_______结局④_______高兴(眉开眼笑)(自豪)(2)文中的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3)文中有穿插了“我”参军的事情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主要人物是“我”,也有人说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还有人说主要人物是“我”和年轻的女人、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①.她因为没有人帮助自己为难弄的田地翻沙而不卖鸡蛋给“我”②.惊异③.羞愧④.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服(2)景物描写。①以乐景写乐情。暮春三月,枣树吐芽,杨树绿油油,用景物描写烘托“我”帮助村民挑地里沙子的愉悦心情。②结构脉络清晰。写景句子承上启下,承上文军装上衣、皮带、手枪挂在一棵小枣树上,启下文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③富于审美意蕴。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暮眷”“枣树”“杨树”“绿叶”,生机勃勃,画面感强,意境优美。(3)①补充交代“我”参军的情节,从侧面交代了年轻女子丈夫参军的情况,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内容更丰富;②衬托了以“我”为代表的八路军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品质;③为后文“我”开导年轻女人做铺垫;④突出本文“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这一中心。(4)示例1:主要人物是“我”。①从情节看,“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部情节,所有故事都是通过“我”串联起来的。②从人物形象看,本文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群众、思想进步、热爱国家的八路军战士形象,形象饱满。③从环境看,“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赞扬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④从主题看,小说是通过“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来表达八路军爱护群众,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来赞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示例2: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①从情节看,年轻的女人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本文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她展开的:开端是她不借鸡蛋还发火;发展过程是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高潮是她心情愉悦地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结局是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服。②从人物形象看,本文详细叙述了年轻女人的心理变化,由“生气”“恨”,到“脸红”、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年轻女人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③从环境看,年轻的女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地生活着,最后还能顾全大局,理解并支持家人参加抗战,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年轻的女人经由八路军的帮助、劝慰、开导,能够理解并支持丈夫参军抗日,歌颂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解析】【导语】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我”在山里帮助一户村民的田地翻沙,开导年轻的女人理解外面从军抗日的丈夫的故事,写八路军服从安排,为广大百姓提供无私帮助,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歌颂了八路军舍小家,保国家,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中暮春时节的枣树、杨树描写不仅烘托劳动氛围,更暗喻军民关系的新生。第一人称叙述使情感表达更为真切,而插叙的参军往事则深化了保家卫国的主题。结尾小女孩穿军装的细节,以天真童趣升华了“全民抗战”的深刻立意,体现了孙犁“白描中见深意”的独特风格。【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第一空:结合第①段“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第⑧段“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可知,女人因为没有人帮助自己为难弄的田地翻沙而发火不卖鸡蛋给我,据此概括故事情节为“女人因为没有人帮助自己为难弄的田地翻沙而发火不卖鸡蛋给我”;第二空:结合第⑮段“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可知,女人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她为此感到惊异;据此概括心理变化为“惊异”;第三空:第⑯段“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第⑰段“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可知,女人得知“我”的家人对“我”参军的态度时,她脸红羞愧了;据此概括心理变化为“羞愧”;第四空:结合第㉑段“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可知,故事的结局是女人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服,据此概括故事情节为“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服”。【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结合画横线的句子“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分析,从“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是景物描写(环境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是乐景,结合第⑤段“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可知,这样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色衬托了“我”帮助村民挑地里沙子的愉悦心情,这是以乐景写乐情;另外,这段景物描写,还承接着上文第③段“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与下文第㉑段“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更清晰;再次,作者选取“枣树抽芽”“铜钱大杨叶”等意象,用“暮眷”“枣树”“杨树”“绿叶”等词语,用简练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景,画面感强,意境优美,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展现孙犁“诗化小说”的创作特色。【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插叙。结合第⑩段“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地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可知,文章穿插“我”参军的事情,是补充情节,从侧面交代了年轻女子丈夫参军以后的情况,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内容更丰富;在衬托人物形象方面,“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所以插叙内容衬托了像“我”一样的八路军战士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品质;第⑮—⑳段是小说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即“我”劝说开导年轻女子,插叙的内容,为后文“我”开导年轻女人,解释抗日家属的生活保障做铺垫;小说赞颂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品质和担当,所以这里还突出了人民在困难时期支持抗战、无私奉献的主旨。据此解答即可。【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人物及文章主旨。一般从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来分析人物是否是主要人物。此题答案不唯一,三种看法都可以,只要分析合情合理,言之有理即可。认为“我”是主要人物:结合第①段“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第②段“我说:“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日家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第③段“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第④段“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第⑥段“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第⑦段“我说:‘谈什么呀’”,第⑩段“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第⑪段“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第⑯段“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第⑲段“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第㉑段“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可知,①从情节看,“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部情节,所有故事都是通过“我”串联起来的,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②从人物形象看,本文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群众、思想进步、热爱国家的八路军战士形象,形象饱满。③从环境看,“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赞扬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④从主题看,小说是通过“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来表达八路军爱护群众,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通过“我”的经历和话语,展现八路军战士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来赞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我”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认为年轻女人是主要人物:结合第①段“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第⑥段“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第⑧段“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第⑪段“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第⑮段“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第⑰段“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第⑳段“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第㉑段“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可知,从情节看,年轻女人的心理变化构成小说主线(生气→愧疚→感动→自豪),情节围绕她对抗战态度的转变展开,小说的关键情节,如送水、装筐、母女互动都聚焦于她的行为转变,她“眉开眼笑”的转变是情节高潮;从人物形象看,小说塑造了从“军属怨妇”到“抗战支持者”的完整形象,从开始生气地摔鸡蛋到最后主动帮忙,通过六岁女儿穿军装的细节,侧面强化其作为军属的形象典型性;从环境描写看,第③段春天的景色描写暗示她的心境变化(沙地→绿树),与她从“哭丧着脸”到“响亮地笑”形成呼应;她家被水冲的沙地象征抗战时期农村的生存困境;从主题看,年轻女人的转变最能体现“军民鱼水情”主题,八路军帮种地的叙述通过她来印证,作为普通农妇代表,她的思想转变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抗日战士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展现全民抗战的深刻主题。认为“我”和年轻的女人是主要人物: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从情节看,双线交织,“我”作为八路军战士帮助抗属劳动是小说的明线,年轻的女人从抵触到理解的思想转变中暗线,两人三次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买鸡蛋冲突→送水谈心→共同劳作),最终达成军民互相理解;从人物形象看,“我”通过帮人民翻沙、讲述参军经历等,展现八路军战士的朴实勤劳,把枪给孩子“玩”的细节体现对群众的信任,年轻女人从“哭丧着脸骂丈夫”到“响亮地笑”,完成思想觉醒,代表千百万从埋怨到支持抗战的农村妇女;从环境看,两人在“枣树长新叶”的暮春劳作,暗示新旧思想的更替,女人家被冲毁的沙地象征需要军民共同修复的抗战环境;从主题看,通过两人的关系变化,诠释“军民鱼水情”的核心主题,年轻的女人最后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点明八路军与人民是命运共同体。两人共同构成小说张力,缺一不可。就像文中枣树与杨树相互映衬,战士与群众共同撑起抗战的春天。两人共同推动情节,体现主题,在互动中展现军民鱼水情。“我”作为叙述者,年轻女人作为情感载体,共同增强小说的感染力。7.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新时代青年对于“工匠精神”的看法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654名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95.9%的受访青年认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践行“工匠精神”、73.2%的受访青年指出,践行“工匠精神”能帮助自己摒弃浮躁,踏实奋进。②践行工匠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意义?78.2%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够树立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处事精神、77.2%的受访青年表示会更加专注精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65.7%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够启迪智慧、提升个人精神追求,52.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③在本次调查中、70.2%的受访青年希望在全社会形成重工匠、铸匠心良好氛围,67.4%的受访青年期待树立并传扬各行各业的“工匠”典范,66.1%的受访青年希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63.8%的受访青年认为当注重校企协同,从人才供需两方加强教育培养、60.7%的受访青年希望完善职业培养机制,培养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49.6%的受访青年建议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提高人才待遇地位。(《中国青年报》)【文本二】新征程上的“三个精神”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新征程上,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引导亿万劳动者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以高涨的劳动热情、积极的劳动态度、昂扬的精神面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劳动实现个人梦、托起中国梦:【文本三】传承工匠精神在平凡中坚持①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诚如所言,工匠精神的实质便在于对所从事的职业热爱、坚持和专注。“工匠”一词、狭义上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如今,这个称呼被时代赋予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意义。即如今其广义上则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或行业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人。②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我们传承工匠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传承积极勤劳、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正所谓、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中华民族更是自古秉承这一理念。③高尔基先生曾谈到:“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劳动史和勤劳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辉煌,是我们永远的瑰宝,也要永远传承。人人都是靠劳动而生,社会靠劳动而进步发展,工匠精神也一样是靠劳动不断传承。因此,热爱劳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凝聚成工匠精神的底色,检验着工匠精神的成色。④传承工匠精神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条追求极致的道路、是一条心无旁骛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在工匠精神的传承道路上,我们唯有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才能耐住寂寞、守住繁华。“术到极致,几近乎道”。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这就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对于新时代干部而言,工匠精神的种子则更需要去精心、细心、耐心、小心地滋养和呵护;要始终坚信,对极致的每一份坚持都不会白费,对工作的每一份热忱都不会无用;只要始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有热爱、坚守和专注,那么,这颗工匠精神的种子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阴的累累硕果。(作者:孙凯琳)(1)下列对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本一可以看出受访青年都认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践行“工匠精神”。B.文本三中引高尔基的话论证了传承工匠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传承积极勤劳、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C.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D.三个文本都强调了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结合三个文本谈谈践行工匠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意义?(3)文本二和文本三都是在讲“工匠精神”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①践行工匠精神能够树立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处事精神,帮助个人摒弃浮躁,踏实奋进。②践行工匠精神能够启迪智慧、提升个人精神追求,成为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③践行工匠精神能够专注精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并培养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3)文本二侧重于论述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并强调在新征程上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引导劳动者积极投身祖国建设。而文本三则侧重于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强调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践行工匠精神需要热爱劳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因此,文本二更注重工匠精神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文本三更强调工匠精神的个人意义和实践。【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多维度探讨:文本一通过调查数据展现新时代青年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实践需求;文本二从宏观角度将工匠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强调其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关联;文本三则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传承路径。三篇文本形成递进关系,既有实证调查,又有理论升华,还有实践指导,共同构建了关于工匠精神的立体论述体系,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价值的融合。【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辨析。A.有误,根据文本一第①段“95.9%的受访青年认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践行‘工匠精神’”可知,不是“都认为”,而是“95.9%的受访青年认为”;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结合文本一第①段“73.2%的受访青年指出,践行‘工匠精神’能帮助自己摒弃浮躁,踏实奋进”、第②段“78.2%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够树立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处事精神”可知,它能够树立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处事精神,帮助个人摒弃浮躁,踏实奋进。结合文本一第②段“65.7%的受访青年认为能够启迪智慧、提升个人精神追求,52.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可知,践行工匠精神能够启迪智慧、提升个人精神追求,成为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结合文本一第②段“77.2%的受访青年表示会更加专注精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第③段“60.7%的受访青年希望完善职业培养机制,培养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可知,通过践行工匠精神,个人能够专注精益,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并培养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总之,践行工匠精神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文本二通过“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新征程上,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引导亿万劳动者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等表述,将工匠精神定位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文本二侧重从社会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工匠精神作为国家精神谱系的社会属性,突出其在新征程中凝聚劳动者力量、激发主人翁意识、推动祖国建设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着眼于精神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文本三第①段以“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广义上则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人”阐释工匠精神内涵;第②—④段通过“传承工匠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传承积极勤劳、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在工匠精神的传承道路上,我们唯有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才能耐住寂寞、守住繁华”等论述传承路径。文本三聚焦个人层面,先从“专注、精益、追求极致”角度解析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个人对职业的热爱与投入,再强调传承需以“热爱劳动”为基础、通过“全神贯注、耐住寂寞”的个人实践实现成长,侧重阐述工匠精神对个人职业态度、品德培养和实践路径的意义,突出其个人价值与实践要求。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8.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丙】嗣⑤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注释】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③雅:平素,向来。④劳:慰劳。⑤嗣:随后。⑥二圣:指被金兵俘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⑦虞:忧患。⑧奠枕:安枕。⑨余:指岳飞。(1)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道崩死”中的“崩烈”指帝王之死,文中指刘备伐吴失败,病逝于白帝城。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否”的意思是赞扬和批评,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奖罚分明、公正无私。C.“妄自菲薄”指“随意地看轻自己”,这句话流露出诸葛亮对后主的一种殷切期望和恳切劝诫。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是痛心愤恨的意思,诸葛亮以此来警醒刘禅亲贤远佞。(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甲文既是表忠之文,也是劝谏之文,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高超的劝谏艺术是如何体现的。(4)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你根据甲、乙、丙三则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D(2)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益处。(3)建立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直言进谏。结合“诚宜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向后主提出了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同时,通过自叙身世,抒发对先帝的感激,表明对刘备父子的忠心,规劝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4)诸葛亮在为后主刘禅上书《出师表》中写为报先帝遗愿,已经平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除奸凶,恢复汉朝基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言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理,体现出了他心系国家命运,为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神。魏征耿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二百余则,可见他对国事的用心负责。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是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的。【解析】【导语】这篇选文通过三则历史文本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忠臣形象。甲文《出师表》以诸葛亮恳切谏言为核心,体现其“鞠躬尽瘁”的忠贞;乙文《魏征传》通过唐太宗与魏征的互动,彰显“兼听则明”的治国智慧;丙文岳飞盟记则充满“还我河山”的壮烈情怀。三则文本虽时代背景各异,但都贯穿着“忠君报国”的精神内核,在劝谏方式上各具特色:诸葛亮以情动人,魏征以直见长,岳飞以志明誓,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文死谏,武死战”的精神图谱。【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D.“痛恨”在文中是“痛心遗憾”的意思,而不是“痛心愤恨”。诸葛亮说先帝与他谈论桓、灵二帝之事时“未尝不叹息痛恨”,是想通过先帝的态度,强调亲贤远佞的重要性,以此来警醒刘禅,希望他能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后汉倾颓的覆辙。因此该项对“痛恨”一词的理解有误。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必:一定。能:能够。裨:弥补。补:补充。阙:通“缺”,缺点。漏:疏漏。有:得到。所:……的地方。广:增加。益:益处,好处。【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联系甲文第一段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可知,诸葛亮先阐述当下局势危急,又点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因先帝殊遇而忠心耿耿,以先帝遗德和众人忠心唤起后主责任感,在此以情动人基础上,接着提出“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即“广开言路”的建议。联系甲文第二段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可知,诸葛亮从宫中府中应一体对待出发,强调赏罚需严明公正,这是在以情动人后进一步直言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联系甲文第五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可知,诸葛亮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对比,以及先帝对桓、灵二帝的态度,在以情动人基础上,直言进谏后主“亲贤远佞”,且明确指出身边的忠贞之臣,让后主知道该亲近信任哪些人。此外,文中多处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帝称之曰能”“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等对先帝的提及,自叙身世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等内容,都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表明了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这种情感为基础,规劝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甲文中,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他为报先帝知遇之恩,肩负托孤重任,平定南方后准备北伐,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同时,文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句,诸葛亮恳切劝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直言进谏,心系国家命运,希望后主能治理好国家,这也是他为国尽忠的体现。乙文中提到“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表明魏征凭借自己的治国之才,性格刚直不屈,遇到明君后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向太宗陈谏多达二百余事,对国事用心负责,体现出他的为国尽忠。丙文中岳飞说“嗣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表明他立志激励士卒,再战沙场,北上消灭金兵,迎回被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收复失地,让朝廷无忧,君主安心,将为国尽忠作为自己的首要愿望和使命。【点睛】参考译文:【甲】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乙】唐太宗刚即位,振奋精神,致力于治理国家的正道,多次把魏征召进卧室,拿治国施政的得失来询问他。魏征向来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地采纳建议的。魏征也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主人而高兴,想着用尽自己的才力,知道的没有不说出来的。唐太宗曾慰劳他的辛苦说:“爱卿所陈述劝谏的事情,前后有二百多件,如果不是爱卿为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怎么能像这样呢?”这一年,(魏征)升任为尚书左丞。【丙】随后应当激励士兵们,期望再次作战立功,向北越过沙漠,在敌人的朝廷中浴血奋战,把那些异族全部杀光。迎接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圣主,回到京城,收回原来的土地,献上国家的版图,朝廷没有忧患,皇上可以安枕无忧,这就是我的愿望啊。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写出了词人虽仕途不顺,但豪情不减,上片描绘了出猎时的场面,“______”一句展现了出猎的盛大、恢宏气势。下片叙述出猎后的开怀畅饮,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______的愿望。(2)本词中的“鬓微霜,又何妨”与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都借“白发”这一意象抒发情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词人各自抒发了怎样的内心情感?【答案】(1)①千骑卷平冈②.渴望能被委以重任(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依然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能建功立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解析】【导语】《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创作于作者知密州任上,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上片开头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迈气概。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千骑卷平冈”一句,写随从之多,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词人自己。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能被委以重任的愿望。【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词意象的比较理解。“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这三句表明作者并不以自己的年老体衰为意,依然胆气豪壮。联系后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作者希望朝廷能重新任用自己,让自己能为国效力,建功立业。“鬓微霜,又何妨”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现实中自己已是白发渐生,时不我与,斗志难酬,其中的悲愤抑郁让人动容。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四、名著阅读(共5分)10.作家往往根据创作的需要或者审美的设定,采取不同的人称来讲故事,其表达效果也是不同。请从下面两部名著中任选其一,并结合相关内容和你对主题的理解,分析其所采用的叙事人称有什么好处。《骆驼祥子》《简·爱》【答案】答案:示例一:《骆驼祥子》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祥子等人的生存状况。示例二:《简·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从“我”的视角讲述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更为细腻、真实,使读者容易受感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人称使用。《骆驼祥子》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能像一个全知全能的旁观者全面客观地展现祥子生活的黑暗混乱社会环境,如细致描绘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节,让读者清晰看到底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有力揭示社会的残酷不公。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便于多角度描写不同人物,深入刻画祥子从积极向上到堕落沉沦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虎妞、刘四爷等众多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此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讲述祥子的故事,能让读者更理智地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体现批判黑暗社会制度对人性摧残的主题。《简·爱》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简·爱自己的口吻叙述故事,使读者仿佛直接走进她的生活,亲身经历她的喜怒哀乐,大大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比如简·爱描述在舅妈家遭受的不公待遇,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她的痛苦无奈。这种叙事方式便于直接抒发简·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自由、平等、尊严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像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内心的痛苦挣扎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更容易与简·爱产生情感共鸣,随着她的成长历程起伏,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女性觉醒与抗争以及对人性、爱情和尊严追求的主题。五、作文(共50分)1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人生的意义,如果仅在于追求成功,得到的快乐或许并不会多。真正带给你成就感的是成长。克服自身的弱点,探寻未知的领域,在这种不断打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由衷的喜悦和人生的价值。——《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4日(1)请以“在______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上面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一:在尝试中成长泳池的消毒水味刺鼻,我攥着泳帽站在浅水区边缘,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教练拍了拍我的肩:“别怕,先学闷水。”水花溅起的瞬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六岁那年溺水的午后,恐惧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捏住鼻子,把头埋进水里,坚持五秒。”教练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我深吸一口气,颤抖着将脸浸入水中。冰凉的水瞬间包围了我的鼻腔,记忆中窒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