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专卷博雅闻道2025年3月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2.“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3.如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的五祀卫鼎。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案件。此青铜器的铭文A.需被文献记载印证才能确定其证史价值B.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包含记录者主观认识D.作为历史叙述都是对当时历史事实的准确客观呈现4.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C.李贽的《焚书》 D.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5.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这在当时产生的最具重大影响的是()A.将人们从权威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中的权威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6.宋朝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作为叙级、定薪的依据;“职”是一种虚衔,授予某些有名望的官员;“差遣”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造成了“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怪现象,其目的是: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B.细化级别,加强官僚管理C.重文轻武,防止地方割据D.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7.如表: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据2.埃里克森U979—1990年的苏联》)据表可知A.苏联学者的估计结果最为可信B.西方对苏联的经济遏制不断加剧C.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完全丧失D.科技革命倒逼国家战略适时调整8.正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时,一位思想家提出,国家的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人民应该对他无条件的服从,因为他是契约的产物,如果反对他,就是反对自己。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霍布斯 B.洛克 C.伏尔泰 D.卢梭9.“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观点见于A.《社会契约论》B.《论法的精神》C.《理想国》D.《纯粹理性批判》10.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时期美国英国法国1963年~1973年1.9%3.8%4.6%1974年~1979年-0.1%0.8%2.7%A.加大力度干预经济 B.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C.极力稳定商品价格 D.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11.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试、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上述决策A.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B.直接推动了新式学堂的普及C.冲击了读书人固化的思维D.标志着中国科举制成为历史12.《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A.《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可信B.该记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C.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D.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可寻求实物印证13.下面法国《时事画报》刊登的漫画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14.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中国刑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些规定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B.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其目的是保护弱势群体D.表明了法律的宽松与灵活15.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凡三年中运米700万斛,此时北方需南粮仍不甚殷。安史之乱起,自长江入黄河的漕运遂成为军国要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加强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C.藩镇割据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D.大规模海运的开始16.“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分封制17.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上述两个条约A.都体现出不结盟的原则 B.都体现了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都签署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国与意识形态相同国家签署的条约18.钱乘旦教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卷,叙述了1815-1918年德国以独特方式全面迈入“现代”社会的近代晚期历史,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该过程表现为A.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B.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既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19.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C.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20.16世纪上半叶法国处于法兰西斯一世统治之下。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为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21.在古罗马,凡是根据公民法得不到保护的所有权,可请求裁判官予以保护。依此取得事实所有权的人可享受所有权人的一切权利。这一规定A.削夺了贵族的特权 B.赋予裁判官立法权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给予外邦人公民权22.“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皆告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造成进入中世纪后,西欧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A.罗马帝国的分裂 B.采邑改革的推行C.阿拉伯帝国的征服 D.日耳曼人的破坏23.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24.“新时期中国外交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发展和繁荣来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单纯从社会制度出发,不再简单以意识形态画线,不再继续划分敌、我、友”。决定新时期中国外交选择的根本因素是A.不结盟外交方针B.单纯的意识形态画线C.和平外交的思想D.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2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2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到:“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反对教权主义B.反对封建统治C.反对神学世界观D.反对世俗权威27.下图是1787年伦敦废奴协会设计的黑人像,后被加上了一句告白:“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这句告白表达了①对欧洲人从事奴隶贸易的谴责②对少数非洲人出卖同胞的控诉③对新航路开辟积极意义的否定④对自由平等博爱虚伪性的批判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8.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试图说服法国放弃搞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在反驳中提出了“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的“以小慑大”的核威慑理论。上述材料表明A.核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世界各地 B.北约的共同防御体制遭到破坏C.法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D.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增强29.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30.1900年前后,一些英国历史教科书委婉地写道“他们在1842年得到了那个岛”。这个“岛”指的是A. B.香港岛C.新界 D.九龙司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思想的力量政治理念:在霍布斯的体制中,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而洛克则主张“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政坛危机:1762年,(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1782年,首相诺思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连锁现象: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说:“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为英国展示了组织政治制度的方式”。问题(1)分别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依据材料,归纳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坛危机的直接原因及其政治根源。(3)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及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理念?请具体加以说明3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近代以来,中西方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20~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在西欧,英国的城市化最为成功也最为彻底,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也最大。18世纪时,英国城市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20%。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大批新兴的城市在西北部的偏僻地区拔地而起,英国掀起了城市化浪潮。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2%,1881年增至70%,1901年则高达80%。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得到建立,农村日益融入城市的发展轨道,在客观上为英国持续的城市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入18世纪,英国贵族通过圈地运动将土地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良土壤,构筑防洪和排水工程。英国贵族还大力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鼓吹农业转型。通过这种农业革命,英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土地也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和整备,这一切都为英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摘编自姬超《西欧近代城市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英国近代城市化对中国崛起的启示。33.王权的沉浮在西欧中世纪,王权曾经代表了进步的因素,社会各阶层都倾向于王权,促使西欧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公元9—15世纪,以英国为例,填写其政治制度演变过程。(2)概述上述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指的是戊戌变法时期人人都可以向朝廷上书言事,故B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没有皇帝了,故CD错误。3、B【解析】
五祀卫鼎是出土文物,史料划分上属于一手史料,因此其内壁铭文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B正确;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如出土文物,排除A;铭文带有主观色彩,排除C;青铜器本身不属于历史叙述,排除D。4、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这符合梁启超所处时代人们的思想特点,也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相契合。故此题应选B项5、B【解析】
每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弱化了教会的地位,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中的权威,B正确;马丁·路德的主张依然提倡宗教信仰,A排除;马丁·路德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权威,排除C;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是经济因素,而非信仰因素,排除D。6、D【解析】
结合题中“官、职、差遣”制度及其具体的划分规则可知,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方法,D项正确。分化事权会造成冗官的现象,最终导致行政效率降低,A项错误,排除。细化级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7、D【解析】
表中信息反映了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主也说明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战略应适时调整,故D正确;A、B、C均不是材料主旨,排除。8、A【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的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人民应该对他无条件的服从”结合所学可知,霍布斯指出社会是一群人服从于一个人的威权之下,而每个人个人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内部的和平、并抵抗外来的敌人,符合霍布斯主张,A项正确;洛克主张两权分立,材料内容体现了霍布斯主张,B项错误;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卢梭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制,D项错误。9、A【解析】
材料强调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倡导人民主权,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主要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学说;C选项错误,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并未提出材料观点;D选项错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未提出材料中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D【解析】
相比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促使各国采取减少干预、重视市场调节的政策,D项正确;19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滞胀表明,扩大工业生产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AB两项错误;单纯稳定商品价格并不能解决滞胀问题,C项错误。11、C【解析】
由材料“改试策论”“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可知,上述决策有利于打破读书人固有的程式化思维,故选C;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开启,排除A;“乡试、会试”仍要举行说明科举制并未被废除,旧式学堂仍有市场,“直接推动”的说法错误,排除BD。12、D【解析】
题意中记载的内容属于文献史料,但是有待实物的考证,故选D项。《史记》记载虽然以信史著称,但大禹治水和封于商属于没有实物考证的记载,不能就此推断该则史料就是可信的,故排除A项。大禹治水和被封于商是我国古代许多文献史料中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将其完全归于神话传说而认定其毫无历史价值,故排除B项。《史记》中的记载属于司马迁二次加工整理的记载,不是一手史料,故排除C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的含义,并准确把握直接史料、间接史料的关系。13、C【解析】
图片中文字“中国之险象”及图中寓意可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形势,C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到五口通商、租界的设立、门户开放等信息,故A、B、D与材料无关。14、A【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和“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可知,罗马法和中国《刑法》均反对以强迫或惩罚当事人的方式来获取证据或供述。这些规定强调获取证据必须合法。故A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弱势群体”、“法律的宽松与灵活”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B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15、C【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为公元734年),北方对南粮的需求尚不是特别迫切,但自安史之乱(755—763年)起,“自长江人黄河的漕运遂成为军国要事",南粮对国家财政意义巨大,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在国家财政中比重增大,并未反映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控制力增强,故A项错误;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内河漕运的发展,而非大规模海运的开始,故D项错误。16、C【解析】
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A项是原始社会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B项是西周时期推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D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排除。“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是关键信息。17、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执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是执行不结盟政策的体现,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故选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执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排除A;《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于两极格局崩溃之后,排除C;《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中国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束缚,不再仅仅局限于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排除D。18、A【解析】
材料信息是,1815-1918年,德国通过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而全面迈入“现代”社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双重革命”的过程是,一方面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代议制度;另一方面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这不符合“双重革命”的信息,故B错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只是“双重革命”的部分内容,故C错误;1918年--1919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没有产生社会主义革命,故D表述错误,且不符合材料信息。19、C【解析】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从材料中的这段信息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故选C。“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有学历或有党派身份,不仅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的信息,故排除D。20、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上半叶,法兰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君主专制基本确立,王权较强大,因此C选项正确。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基本确立于11世纪前后,14世纪后逐渐衰落,不是16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A选项错误;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16世纪上半叶法兰西斯一世的登基标志着它的终结,不是此后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B选项错误;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启了先例,16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并未实行君主立宪制,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1、C【解析】
罗马用公民法和裁判官裁决来保护私有财产和所有人的权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保护私有财产和所有权人的一切权利,与削夺“贵族的特权”不符,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赋予裁判官立法权,也没有给予外邦人公民权,BD两项错误。22、D【解析】
结合课本知识得出,4世纪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破坏了罗马帝国的道路运输,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日益困难,彼此隔绝,造成商业的衰退,奢侈品无法运到城市,作为商业和交通中心的城市的繁华生活无法维持,而都市文明和商业文明也随之衰落,故D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西欧的衰落无关,故A不正确;采邑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题干所述无关,故B不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与直接原因的要求不符,故D不正确。23、A【解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由反对到赞扬,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成为了中日民族矛盾,A项正确;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重大转变,C项错误;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是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以后,D项错误。24、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后更加注重政策“有利于共同发展和繁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外交政策的出台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选项D正确;不结盟外交方针是材料中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选项B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和平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思想,并未发生转变,其并不构成影响外交政策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25、D【解析】
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2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罗马教皇,而已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因而这一运动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名师点睛】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实质2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片和“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可以看出①②④,而③在材料中却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28、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法国主张独立发展核武器,突出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北约仍然奉行集体防御原则,B排除;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C排除。故选D。29、C【解析】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30、B【解析】
1842年、英国可知,这里的岛指的是香港岛,选项B正确;英国并未割占,排除A;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因此选项C、D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霍布斯——君主专制政体;洛克——君主立宪制政体(2)具体——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根源——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3)孟德斯鸠。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解析】
(1)依据材料“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可知,人民服从君主的统治,即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政体,依据材料“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知茅屋的主人允许谁进来,有主人决定,国王受到限制,用这来比喻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君主立宪制,故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政体(2)直接原因,依据材料“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可以得出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政治根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根源可以从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来回答。(3)思想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孟德斯鸠的理念。说明: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32、(1)趋势:1820至1843年,城市化基本停滞;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年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原因:①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1936年后,日本全面侵华;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国民政府压榨,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④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2)不同:中国是在遭受侵略中城市化,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英国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启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以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化的坚实基础;城乡协调发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解析】
(1)趋势:由数据“6.5”和“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田微气候影响研究-洞察及研究
- 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医疗废弃物生物处理-洞察及研究
- GB/T 45779-2025结构用焊接异型钢管
- 地表生态服务评估-洞察及研究
- GB/T 33435-2025小艇一氧化碳(CO)探测系统及报警
- 安全性的测试-定期审查数字组合的安全性-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洞察及研究
- 氮磷耦合循环机制-洞察及研究
- 机器人权利与义务-洞察及研究
- 海洋牧场评估-洞察及研究
- 恩施州咸丰县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浙江省民工工资管理办法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技术(完整版)
- 高速公路工程夏季专项施工方案
- 安徽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登记表
- 员工手册的范本守则
- 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
- 患者跌倒的预防及管理课件
- 万科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手册
- 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 数学好玩第03课时《包装的学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