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九、文言文阅读理解篇_第1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九、文言文阅读理解篇_第2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九、文言文阅读理解篇_第3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九、文言文阅读理解篇_第4页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九、文言文阅读理解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基础夯实版)九、文言文阅读理解篇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D.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指“按时”。B.“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指“反省”。C.“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慎”是指“谨慎”。D.“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指“生气”。二、古诗文默写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______。”(重点字:说)2.《论语》中,孔子说:“______,不亦说乎?”(重点字:亦)3.《论语》中,孔子说:“______,不亦乐乎?”(重点字:远)4.《论语》中,孔子说:“人不知而不______,不亦君子乎?”(重点字:愠)5.《论语》中,孔子说:“______,可以为师矣。”(重点字:温)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______,思而不学则殆。”(重点字:罔)7.《论语》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______。”(重点字:谋)8.《论语》中,孔子说:“敏于事而______,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9.《论语》中,孔子说:“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是以谓之‘文’也。’”(重点字:敏)10.《论语》中,孔子说:“______,不亦说乎?”(重点字:有)四、现代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B.文章中的“全石以为底”说明小石潭的底部是由石头构成的。C.文章中的“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与鱼儿共同享受美景的愉悦心情。D.文章最后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了作者对清澈水质的赞美。2.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B.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C.文章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D.文章整体上采用了记叙文的手法,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3.下列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B.文章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文章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清澈水质的赞美。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B.文章中的“全石以为底”说明小石潭的底部是由石头构成的。C.文章中的“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与鱼儿共同享受美景的愉悦心情。D.文章最后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了作者对清澈水质的赞美。5.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B.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C.文章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D.文章整体上采用了议论文的手法,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6.下列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B.文章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文章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清澈水质的赞美。五、作文题目:我的梦想要求: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作文。2.文章要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通顺。3.字数在400字左右。六、综合运用1.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悠然自得B.惊心动魄C.碧波荡漾D.恍若隔世2.下列词语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悠然自得(yōu)B.惊心动魄(pò)C.碧波荡漾(yàng)D.恍若隔世(huǎng)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悠然自得(yōu)B.惊心动魄(pò)C.碧波荡漾(yàng)D.恍若隔世(huǎng)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悠然自得(yōu)B.惊心动魄(pò)C.碧波荡漾(yàng)D.恍若隔世(huǎng)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悠然自得(yōu)B.惊心动魄(pò)C.碧波荡漾(yàng)D.恍若隔世(huǎng)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悠然自得(yōu)B.惊心动魄(pò)C.碧波荡漾(yàng)D.恍若隔世(huǎng)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D解析:A项,“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B项,“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C项,“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D项,“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用法和意义不相同。2.C解析:A项,“而”是连词,表示顺承;B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C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D项,“而”是连词,表示并列。意义和用法相同。3.D解析:A项,“以”是介词,表示凭借;B项,“以”是介词,表示目的;C项,“以”是介词,表示目的;D项,“以”是介词,表示原因。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4.B解析:B项,“省”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反省。其他选项中的“省”都是名词,表示省份或检查。5.A解析:A项,“说”在这里是动词,表示高兴。其他选项中的“说”都是名词,表示说话。6.C解析:C项,“慎”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谨慎。其他选项中的“慎”都是副词,表示程度。7.B解析:B项,“省”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反省。其他选项中的“省”都是名词,表示省份或检查。8.D解析:D项,“愠”在这里是动词,表示生气。其他选项中的“愠”都是名词,表示愤怒。9.A解析:A项,“时”在这里是名词,表示时间。其他选项中的“时”都是副词,表示程度。10.B解析:B项,“有”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存在。其他选项中的“有”都是名词,表示所有。二、古诗文默写1.温故而知新2.有朋自远方来3.有朋自远方来4.人不知而不愠5.温故而知新6.学而不思则罔7.为人谋而不忠乎8.敏于事而慎于言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0.有朋自远方来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C解析:C项,“似与游者相乐”是作者对鱼儿行为的描述,表达的是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并不是作者与鱼儿共同享受美景的愉悦心情。2.D解析:D项,“整体上采用了记叙文的手法”错误,文章采用的是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3.D解析:D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清澈水质的赞美”错误,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C解析:C项,“似与游者相乐”是作者对鱼儿行为的描述,表达的是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并不是作者与鱼儿共同享受美景的愉悦心情。5.D解析:D项,“整体上采用了议论文的手法”错误,文章采用的是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6.D解析:D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清澈水质的赞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