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鉴赏(学案)_第1页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鉴赏(学案)_第2页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鉴赏(学案)_第3页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鉴赏(学案)_第4页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诗歌鉴赏(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学案一、诗歌的形象:1。[2013·绵阳二诊]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读书人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答案:描绘了以书为友,勤于读书,自得其乐,高雅不俗的读书人形象.诗歌助读: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2.[2013·西安中学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词下片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字,王粲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答案:刻画了一个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词人形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词人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词人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词人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诗歌助读:“暮雨初收”几句写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使人感到清冷。这是傍晚泊船的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反衬整个环境的静寂;“飞短艇”的“飞”字表现出渔人的喜悦心情,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遣行客”三句表达了词人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的追求.过片几句,从烟、波、山着笔,言简意丰,最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鹭飞鱼跃”,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词人对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3.[2013·深圳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宋】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注: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答案: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具体分析);③细心(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④爱美(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具体分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诗歌助读: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令。这首词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反映另一个人的行动的。看到有个人影映在纱窗上,她想:是谁到自家的院子里来折花?如果想折,就要让折花人好好折去。继而提出问题:这人是哪家人?要把折到的花带哪里去?接着说,家中的花,要数檐牙的树干高处的最好,折花时要掐得高一些,免得伤了花,并悄悄叮嘱折花人,把花斜插在鬓角边.好花被折,主人公不走出闺房加以劝阻,只在房中轻轻告知,性格温和、善良、爱美的大家闺秀形象跃然纸上.词以散文化的特写,点出生活情景。描写人物的心理较为含蓄,用词不精雕细琢,而崇尚自然,令人耳目一新。4。[2013·马鞍山二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答案:小令刻画了一位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爱怨交加、形容憔悴的女子形象.女子因情人远在天涯而孤独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因相思而心生猜疑抱怨,以致身体瘦弱。诗歌助读:本曲前三句,写抒情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抱怨之情,意思是:我那心爱的人呀,远在天涯,你怎么在外贪恋新欢,偏偏不愿回家呢!“偏”,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绿杨堪系马",一语双关,即点明夏日的时令,又比喻滞留异地、拈花惹草的负心郎。其实,远方的情人未必如她猜测一般,而这种多虑的猜测恰恰表现了少妇的情深爱笃。接下来两句,表现了少妇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只有一次次面对清风倾吐自己对远人的情思.进一步刻画了少妇对远人的思念之情。“蛾眉"句,使用张敞画眉的典故,表现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味和渴望。最后一句中的“羞”字,表现了少妇戴花与体貌不相称的自我解嘲,又表现了戴花无人欣赏的寂寞。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这首诗的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答案:从“新著雨”“欲开时”两方面来写的。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诗歌助读: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颈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尾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流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6。[2013·福建省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老树①【金】元好问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回家.注:①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他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答案: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是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寒藤还开着细小的花,营造出深秋尚有一线生机的意境。(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诗歌助读:诗人借深秋时节老树寒藤的寥落萧索,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们遭受灾难的同情。首联写深秋时节,几片树叶残存于老树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将诗人带进无限的怅惘之中。中间两联,诗人将视线投向广阔的远方,只见平整的沙洲上有大雁停留,旷野上乌鸦聚集,“雁"与“鸦"两个意象触发了诗人孤旅漂泊的愁绪,诗人因战事漂泊而蕴藏的思乡之情进一步发酵。当秋天过尽,边行走边吟唱间天色已晚,诗人这时更觉家的温暖。尾联为反语,说不回,实际是无限思回,希望战事能尽早结束,让自己早日归乡,更加表现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悲凉。7。[2013·乌鲁木齐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忆少年·别历下晁补之无穷官柳①,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画②园林溪绀碧③。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④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注:①官柳:官道上的柳树。②罨画:色彩鲜明的画.③绀碧:稍红的青碧色。④刘郎: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内容的能力。答案:“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历城园林溪水如画般美好的春景图。在词中借如画的风景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时对历城留恋的心情。诗歌助读: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城时的抒怀之作。上片写离别的情景。起首以三个“无"字的排比句,描写船载行客远去的情景,表现未见意中人相送的落寞惆怅之情。用“官柳"的冷漠、“画舸"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抒发“无根”的感受,写尽漂泊孤零、宦途艰难之状.“南山”二句,先写南山的有情,再写城墙的阻隔,点出题旨——意中人没有前来相送。有情之物与无情之人的对比,鲜明而强烈。下片写对历城风光的眷恋和设想他日重来将会是物是人非,表达感伤迟暮之意。“罨画”句写历城的美景.“算重来”两句,是词人对人事变迁的预想,满含哀叹.“刘郎”两句用典,刘郎的鬓发都这样斑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二、诗歌的语言:[考点对练](炼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秦淮竹枝词①【清】纪映淮②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③白雪香。注:①按此诗的内容,诗题应作《秦淮柳枝词(或杨柳枝词)》.②纪映淮:清代著名女诗人。③谢女:东晋才女谢道韫,曾以飞絮比雪,后世遂用“咏絮才女”称之。试分析首句中“点"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对“点”字的赏析,考生要结合诗句中作者描述的景象以及整个诗歌的情感倾向。首先理解首句的含意,明白“点”字的意思,然后注意“点”字写景的效果。答案:示例:寒鸦栖息在秦淮河边的柳树上,秋水缓慢流淌,这些景象点染成一片秋色。用一“点"字,既显示了寒鸦的稀少,又表现了流水的舒缓,一字兼有对两种景象的描述作用,体现了环境的清冷萧瑟,用字极为工巧。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注:君平:汉高士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请结合颔联赏析“起”“生"二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属于对“炼字”的考查。题干已经明确地指出赏析的对象是颔联中的“起”“生"二字,作答时,应分析其在突出诗歌形象的特征、创设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答案:示例: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境奇美。[考点对练](赏析关键词〈诗眼、词眼>关键句!)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菩萨蛮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注]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注::面目光泽艳美。试赏析“姿冷艳明沙水”一句的优美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该句七个字,“姿冷艳”写梅花本身的美丽;“明沙水”描绘出一片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的环境。彼此映衬,更给人以风姿俊逸、神采奕奕的感觉。答案:本句描绘了梅花的风采:姿色美丽,冷韵幽香.相伴它的是明沙净水,更突显出梅的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给人一种风姿俊逸、神采奕奕的意境美。4。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回答问题。踏莎行·题画【明】边贡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光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本词的词眼是哪句话?请指出并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示例:分析词眼,主要是看其能不能反映全词的中心内容,是不是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答案:本词的词眼是“问渠莫是武陵源”一句。一是因为全词的描写都指向“武陵”:景色幽美,生活淳朴,远离尘嚣,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何其相似;二是因为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此地此景的热爱,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真州绝句五首(其四)王士祯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注:王士祯(1634~1711):清朝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别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等.这首诗写于康熙元年(1662),作者时任扬州推官。“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点出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最后作一评论。白描是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本题也可从动静结合或直抒胸臆的角度回答。答案:诗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太阳西斜,风儿初定,红红的树影映满半江水,江边渔民卖鱼声此起彼伏的优美风光.“日斜风定”“半江红树卖鲈鱼”自然清新,境界淡远,语言含蓄,富于生活气息。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眼儿媚石孝友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几竿修竹,几叶芭蕉。“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连用四个叠词“淡淡”“萧萧”“暮暮”“朝朝”,请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叠词的一般表达特点和诗歌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叠词的作用总体来说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答案:“淡淡”摹阴霾的天色,“萧萧”状淅沥的雨声,阴霾的天色与淅沥的雨声交织成惨淡的画面,为相思怀人布设了特定背景,也衬托了主人公心头的忧愁和凄凉。“暮暮"“朝朝”则表明愁云苦雨久久不散,突出相思无聊之长久。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菩萨蛮·丹阳道中【元】宋褧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驿城那惮远?佳句初开卷.寒雁任相呼,羁愁一点无。词的上阕是如何营造爽朗清新情调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意象,体现的特征。比如,第一句使用了“西风"“落日”的意象,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悲凉、凄清的景色,但从后三句看,诗歌描写了“竹岗松阪”和“练湖秋水"等,四句联合起来表现的是一种幽静、清新的景色,体现了词人在丹阳道中轻松、快乐的情感。答案:①诗歌第一句描写了古道秋风、夕阳西下,看似悲凉的情境,但第二句描写了青松翠竹等景色,与第一句联合起来勾勒出夕阳西下、青山叠翠的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②三、四两句描写了夕阳下湖泊的美丽:秋水横波、潋滟多情,使人内心得到净化。③这四句描摹了山明水净的景色,营造了爽朗、清新的情调。三、诗歌的手法: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干没有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因此,考生在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种。第二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唐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中可知,本诗抒发的是游子思归之情,而写菊就是借景抒情;李诗主要展现了“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写菊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诗人只不过是借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因而是托物言志。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2)反语.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4.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鉴湖徐渭浅碧平铺万顷罗①。越台南去水天多。幽人爱占白鸥莎。十里荷花迷水镜,一行游女惜颜酡②。看谁钗子落清波。注:①罗:指罗绮。②酡:饮酒后脸色变红.(1)诗歌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游女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比喻.描绘了平静无波、一望万顷的浅浅的湖水像一匹巨大无边的罗绮平铺开来的画面.(2)动作描写,如“迷水镜"这一动作,体现了游女们的天真活泼。神态描写,如“惜颜酡”写出了游女们看到自己微红的脸时娇羞的神态。细节描写,“钗子落清波”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游女们的活泼可爱。衬托,用雅兴逸致的幽人来衬托天真活泼的游女形象.5.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注]【南宋】辛弃疾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注:本词写于作者在山东参与抗金义军兵败南归之后,希望得到南宋朝廷重用,重回北方征战.但朝中却无人体味作者想法,他只好暂处镇江挂一闲职。上阕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从上阕整体判断,不要只看细枝末节.通过“当年得意”和“悲歌”可以看出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要注意对比的作用主要是强调对比点。答案:示例: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开头两句写项羽当年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三、四句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又由项羽写到虞姬,突出项羽身败而死的悲壮和虞姬以死相酬的精诚。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登宝公塔①王安石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ɡ):竹杖。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