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地球(重点:经纬网、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一一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一一麦哲伦环球航行(球体)一一卫星探测(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苴
伦环球航行最早在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地球是球体的其他证据:①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站在海边看远处
归来的船先看到船的上部,再看到船的下半部分(或船
远去);③移动信号发射塔,建得越高,信号的覆盖面
积越广;④月食(月食是地球影子,而日食是月球影子)o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M
万千米,表面积约红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关注9条线:0°,球.5°,66.5°,
30°,60°纬线和0°,180°,20°W,160°E经线。)
概念:人们为了认识地球,更好地研究地球,制作了地
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地球仪是规则的球体
地轴: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地球在
运动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
点,地球南极点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概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
念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的半圆。
形状圆周(与赤道平行)半圆周(连接南北极点)
纬线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经线长度相等,长度等于赤道长度
长度
渐一缩短,两极为点的一半(2万千米)
相互所有纬线都平行在南北两极点相交
关系经、纬线相互垂直
方向纬线指示迷西_方向经线指示.南北一方向
零度赤道(最长的纬线)本初子午线(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0。〜90。,从赤道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0。〜180。,从0。经线向东增大是东
度数
是南纬;自南向北北纬逐渐增大,南纬逐经,向西增大是西经;自西向东东经
规律
渐减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减小。
字母北纬用&L表示,南纬用£表示东经用上表示,西经用W表示
4.重要的经纬线:赤道:00纬线,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低中高纬度界线:30。纬线,60°纬线;18f
地球五带:南北回归线23.5°N、23.5°S;南北极
圈66.5°N、66.5°S;东西经度界线:0°和
180°;东西半球界线:20°W、160°E;东半球
的范围是2()。0一0。一160OE;西半球的范围是
160°E—180°—20°Wo
5.极地经纬网图的判读规则:/
①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②北极上空,
地球逆时针转;南极上空,地球顺时针转。③地9n”口
球自西向东,朝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转。④任何地
点都在北(南)极点的南(北)方。⑤同一经线
上只有南北方向,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
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
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7.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
自转公转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一年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
产生现象
落)、地方时差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8.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夹角,这样在一年之内,太阳
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正午(每天的12时即为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
变化,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是鳖,其它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小王90。。
B.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其他各地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全
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冬至日北半球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则北(南)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①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
③春分(3月21日)秋分(9月23日)全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冬夏季节、春秋季节相反。
④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C.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
①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②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
节气交节时间昼夜长短状况
置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北回归线或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23.5°N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南回归线或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23.5°S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D.四季更替:在温带地区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如长沙市民的衣柜中就有四季的衣服。
E.五带的形成: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和是
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在地球的五带中,有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现象的是
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寒带、南寒带。无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和无极昼、极夜
现象的是北温带、南温带。温带地区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10.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昼夜更替的产生: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某一时刻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且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地方时差。
⑵地方时差异:时区和日界线:
①东加西减1小时:每向东过1个时区加1个小时,每向西过1个时区减1个小时。
②东减西加1天:向东过日界线减去1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上1天。
(二)地图
1.地图分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主要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形、
气候、水文、植被图为自然地图,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图为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的三要素:地图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3.地图上的方向:地平面上有东、西、南、北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指向标定向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示北方。经纬线定向的地图,经线指南北,纬
线指东西。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线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确定方向。
4.比例尺(比例尺的大小,地表形态的判读是重点)
概念: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例尺表示的方式有数字式、线
段式、文字式。
比例尺、图幅、实际范围、地图内容详略及地形坡度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图幅相同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实际氾围相同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图幅面积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详细
比例尺相同
图幅面积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程度不变
比例尺的选择: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包心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
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校园平面图、军事图沟、------------厂|-----
5.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A
海拔和相对高度(如右图)/Vit
A是相对高度B是海拔乙、*〒二
6.海陆施拓7.序.
种类名称特征
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势乎坦广阔地面起伏小
陆IWJ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地山地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坡陡、谷涩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200米坡度和缓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便部分,坡度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H034米)
洋
洋盆海底地面的地势平坦的部分
大洋中脊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运动较为强烈)
7.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
上的各点的海拔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即等高距)相篁,同一幅等高线地
形图等高距相等。
①坡度陡缓的判读:等高线越密集处,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缓。
(注:坡度陡,登山费力省距离。坡度缓,登山省力费距离)
②地表形态的判读:
山峰: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高外低,山顶
等高线密集
是山地的最处。
IW1山体海拔最处坡度
盆地:一般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低外高。高处为两山顶之间的
低地为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地方。地势一般相对较低,
公路一般选择鞍部通过。
:等高线重叠
陡崖:等高线重合相交处,坡度最陡。(攀岩、瀑布)“处是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旦的地方凸出。山脊易形成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鼻的地方凸出。山谷易发育成河流。
8.世界著名的地形区:等高线向
低处凸为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等高线向
高处凸为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等高线稀疏
处坡度
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
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长的山系是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9.世界两大山脉带:①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
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西部是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山体,
包括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②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海洋与陆地
①海陆比例和半球地图(陆地29.2%,海洋70.8%)
②东西半球图
1=1东半球
II西半球
西半球:东经160°向东过180°经线到西经20°,
西经20°向西过180°经线到东经160°。
2.七大洲
①名称及分布:(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名称分布特点
亚洲主体位于东半球,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非洲主体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赤道、本初字午线经过非洲
北美洲主体位于酉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
南美洲全部位于酉半球,跨南北半球。赤道经过亚马孙河口
南极洲跨东西半球,全部位于南^揉。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欧洲主体位于东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无热带面积
大洋洲主体位于东半球,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②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
大洲位置特点
亚洲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寒温热带
非洲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欧洲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中纬度为主,无阳光直射现象
北美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纬度,寒温热带
南美洲赤道、南回归线通过,以热带为主
大洋洲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南北半球
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洲1,以寒带为主,无阳光直射现象
③大洲分界线:(地图位置)
大洲洲际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脓、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根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金海峡
非洲与欧洲直布罗庇海峡、地中海
北美洲与欧洲丹麦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尾
下图中A图中①是白令海峡;B图中②是巴拿马运河;C图中③是曼德海峡;D图中④是
直布罗陀海峡,⑤是苏伊士运河,⑥是土耳其海峡。
④七大洲濒临的大洋:
亚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北美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南极洲濒临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非洲濒临的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大洋洲濒临的大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美洲濒临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
⑤各大洲所穿过的特殊纬线: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I、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I: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I、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⑥跨两大洲的国家:【亚洲和欧洲】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
【亚洲和非洲I】埃及【南美洲和北美洲I】巴拿马
【亚洲和大洋洲】印尼【北美洲和大洋洲】美国
3.四大洋
①基本概念:
名称含义
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大洋的边缘部分,面积和深度比洋小得多,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
海
洋隔离开来。
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航道。
②四大洋名称及其特征: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积大小最大18000第二9300第三7500最小1300
海水最深,岛全部位于北半球,海冰覆盖,
呈“S”形状,全部位于东
其他主屿最多,跨介于亚洲、欧洲、北美洲
跨东西半球和半球,大部分
要特征东西半球和之间,面积最小、海水最浅、
南北半球在南半球。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南北半球
③大洋沿岸的大洲:
太平洋周围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
极洲、大洋洲1、亚洲。
大西洋周围的大洲:欧洲、非洲、南极洲、
北美洲1、南美洲1。
印度洋周围的大洲1:非洲、南极洲、亚洲1、
大洋洲。
北冰洋周围的大洲1:北美洲1、亚洲、欧洲1。
4.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板块X
心之中。火山和地震活动能够在很短-----板块边界V—板块运动方向
六大板块示童用
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5.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地图)
①创始人:大陆漂移假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②证据:大陆轮廓的相似性;古动植物化石的相似性;深海探测及大地精密测量等。
③内容:“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一“碎块”一七大洲、四大洋。
6.板块构造学说:
①内容: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
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板块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③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
板块
案例
移动
板块①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②红海面积扩大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
张裂洋板块张裂形成;③大西洋面积扩大是美洲板块和欧亚、非洲板块张裂形成
①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②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
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板块
①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
碰撞
板块之下形成;②太平洋西部岛弧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③
台湾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④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
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⑤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7.世界有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
带。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第三章气候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气候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气候是一个地方____________时间的天气
概念
大气层在一内的具体状态。平均状况。
区别1、短时间2、多变性1、较长时间2、相对稳定性
联系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
雷雨,西风六级111—降雪
阴一
霜冻x'z晴
台风及其中心§JI多云
雾______东风十级一四降雨
沙尘暴令俞
3.气温:(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读图是重点,关注气温垂直变化的计算)
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C表示。
等温线:在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即是等温线。等温线越密集,表示该地
的气温变化越大,等温线越稀疏,表示该地气温的变化越小。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陆地上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
出_前后。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年变化:
项目最高月均温月份最低月均温月份
半球海洋陆地海洋陆地
北半球8月7月2月1月
南半球2月1月8月7月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值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值的差值即为气温年较差。
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般把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四次观测得到的气温的平均值
作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个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年平均气温。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①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地球上最炎热的大陆是非
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②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
气温比海洋低。
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弯曲,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3
直_。北半球陆地夏季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陆地冬季等温线向南
凸出,海洋向北凸出。
③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
高_。(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北半球山南水北为阳,气温较高)
4.降水:
概念:从空中落下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的总称。
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
出来的程度o
5.降水的三种类型:(增加:台风雨共同特点是:空气上升运动)
对流雨: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地形雨:空气遇到山地的阻挡,沿山坡“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
的降水。
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降温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雨)
②两极地区,降水少(地面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气温升高,水汽蒸发,少雨)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部降水多,大陆西部降水少
④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
⑤沿海地区迎岸风降水多,离岸风降水少
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海陆分
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
热量少,因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日用邓口/心例:
地球的自转:同一天旋转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白天获得的热量多,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气温比夜晚高。
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
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移动造成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地方气温高,正午太阳高
度小的地方气温低;白昼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反之气温低。
③海陆分布:
气温: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
洋气温高
降水:病迎风地区降水多,近海背风地区降水少,一般离海远的地区降水少;
④地形地势:
气温:海拔低处比海拔高处气温高;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北半球:山之南水之北为
阳)
降水: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⑤人类活动:(关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乱砍滥伐,使当地
气候恶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急剧增加,使全球升温,旱涝灾害频繁;氯氟化合
物的排放破坏高空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
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①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85。(2,全年多雨为热雨,全年少雨为热沙,雨季渐变为热草,
雨季突变为热季)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于、湿两季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少雨南北回归线大陆内部和西部。
全年高温,一年中分量、国两季(南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亚地区为凉、热、雨三季)
②亚热带气候:(0。(2<最冷月均温<15。(2,雨热同期为亚热季气候,雨热不同期为地中
海气候)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温暖)少雨(湿
主要分布在史国东南部、差国、巴西
和亚热带季风性润),夏季高温多雨
东南部等
湿润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沿
地中海气候
干燥崖最典型
气温/P降本/mm气温/p降水/mm
40p1U;300z-\600
一y
3。;蓝尔13/^00
0400
_S,-
n15300
-HlUU-30
③温带气候:■£J-于ninn
(温海气候最冷月均温>0。。
14710月“14710月
温陆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温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气候温差小降水多)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全年湿润主要分布在温带40〜60度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干燥少画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寒带气候、极地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特征分布地区
亚寒带针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北纬50〜65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并入
叶林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苔原严寒,夏季短暂(只有1到3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
气候个月气温在0℃〜10℃左右)北冰洋沿岸。
冰原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其他北极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气候的岛屿、南极洲。
IWJ山IWJ原终年低温,年温差较小,日温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候差较大。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9.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学会判断和应用)
①.根据最热月判断气候所在的半球:最高气温是7月份,气候类型分布在北半球,最高
气温是1月份,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确定气候带:
气温特征气候带气候类型
最冷月均温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渐变)、
热带
T>15℃热带季风(突变)、热带沙漠气候
最冷月均温亚热带或温带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
0℃<T<15℃海洋性气候(雨热异期)、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
温带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
-30℃<T<0℃
最冷月、最热月均温低于温带,
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高于寒带
终年气温低,苔原气候(1~3
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个月气温在0〜:10。0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
③.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降水型
降水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降水较多或均匀)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半年降水较多)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冬季降水较多)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降水较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④.把②、③结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气候类型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发展差异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世界人口的数量: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60亿大关。
2011年10月31日:地球上第70亿人口在菲律宾出生。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相当缓慢,180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
速度持续增长。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
的自然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快的是非洲,最慢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
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的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影响。
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形成人口
稠密地区
人口密度: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总人口(人)/总面积(平方千米)
地理含义: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
人口分布:
类型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分布原因类型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原因
非洲撒哈拉、
干旱的
亚洲东部阿拉伯半岛、干旱
荒漠
澳大利亚西部
平原面积亚洲北部、北
寒冷的
亚洲南部广阔、气美北部、格陵寒冷
极地
四大候温暖湿四类兰岛、南极
北半球
人口润、农业人口喜马拉雅山
中低纬度空气稀
稠密欧洲发展早、稀疏区、青藏高原高海拔
临海地带薄的高
地区西部工业、交地区等IWJ山IWJ原地地区
山高原
通、城市区
发展快亚马孙平原等过度湿
北美洲和
原始的热带雨低纬度润的原
南美洲
林区地区始热带
东部
雨林
3.人口问题
⑴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
①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①环境问题:资源枯竭,滥伐森林,滥垦草地,水土
流失,土地沙化等。②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出现医疗卫生、教育、交
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
②人口增长过少过慢带来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
用于老人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
分布:欧洲如意大利、瑞典和德国
③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产生的问题(城市病):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食品短缺、犯罪率
上升、生存竞争加剧,就业就医困难。
⑵人口问题对策: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实行计划
生育。
4.世界的人种(南美洲:世界人种的大熔炉,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区)
⑴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的,
这些特征包括肽鱼眼—、毛发和头型、脸型等。
⑵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
人种外表特征分布地区
黄色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黑棕色,头发又黑又亚洲东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
人种直,脸型宽平,鼻梁和身材皆为中等高度。人、中南半岛、马达加斯加岛
白色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和发色都比较浅,头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
人种发呈波浪状,鼻梁细高,嘴唇较薄,身材比较高。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黑色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型扁平,嘴非洲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
人种唇厚且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区、南亚局部
5.三大宗教及分布
宗教发源地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教徒建筑物及经书
公元前东亚、东南亚、南亚庙宇
佛教古印度3亿
6世纪斯里兰卡、不丹《佛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教堂
基督教巴勒斯坦公元1世纪20亿
洲及大洋洲《圣经》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
伊斯兰沙特15亿清真寺
公元7世纪非洲北部和东部、中
教阿拉伯穆斯林《古兰经》
国西北地区
6.世界的语言及主要分布地区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分布地区和人数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中国和海外的华人和华侨,总人数超过12亿。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总人数超过4亿。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人使用,前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
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多数国家(巴西葡萄牙语)
阿拉伯语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
7.聚落
①聚落的概念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它
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世界各地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
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源、地形、自然资源等,)同时与社会
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生活主要包括交通、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乡村大多依山傍水,沿
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②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房屋道路教育条件信息流通快慢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密集、高密、交通方便好快丰富多样
乡村分散、矮稀疏、不方便差慢较贫乏
③几种不同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
蒙占包
傣族竹楼
青藏高原碉楼吊脚楼因纽特人的冰屋
⑴窑洞的优点有: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
降水较少,黄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2课时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3学会自我保护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创新永无止境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1
- UTF-8‘’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Aunt Bess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微量泵使用与护理
- 案例分析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52
- 收藏品质押借款合同
- 仓库租赁买卖合同样本
- 软件开发合同技术创新目标
- 《探求知识的互联互通》课件
- 幼儿园绘本故事:《罗伯生气了》 课件
- 高级财务管理完整版课件
- 怎样学习初中物理
- DB62∕T 25-3111-2016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 大班音乐《水果百变秀》课件
- 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服务转介工作制度和流程
-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考试题库1100题【含答案】
- 监察机关执法工作规定学习测试
- 产品鉴定试验大纲
- 2022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PPT
- 常州市武进区征地拆迁房屋装修及附属设施补偿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