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1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3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4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介绍及导师简介

附属佛山中医院概况

佛山市中医院是一所创建于1956年,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

等中医医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合作单位。医院先后获得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世界中

医骨科联合会国际培训基地”、“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急症工作

先进集体”、“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首批

“中医名院”、“广东省文明医院”、“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等称号。骨伤科为国家

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广东省“创伤科研

中心一一中医骨伤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47亩(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门诊),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

米,总院固定资产超14亿元,医疗设备资产总值3亿多元,开放病床1600多张,年门

诊量17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4.3万人次。总院现有职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

的技术人员24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1人,广东省名中医3人,全国老

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5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培训对象2人,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佛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对象3

人。医院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妇科、儿科、急诊科、ICU、眼科、耳鼻

喉科、口腔科、肛肠科、皮肤科、男科、麻醉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8个和其他业务科室

15个,有骨伤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及各类专

科专病门诊一百多个。其中,骨伤科、脑病科、糖尿病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肿瘤科

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急诊科、风湿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推拿科、

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并有市级重点专科3个、特色

专科1个、在建特色专科2个。骨伤科、内科、外科均设二级科室。医院设有骨伤科研

究所、中医药研究室,骨形态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为研

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及较多的临床实践机会。作为广州中医药大

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我院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

生共103人,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46人。

我院以中医骨伤治疗闻名国内外,骨伤科由岭南骨伤名家李广海所创立,为国家中

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994年通过评审被定为首家”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

心”,为国内较具规模和优势的中医特色专科,以独具特色的“正骨十四法”及自行

研制的“伤科黄水”、“伤科黄油”等60多种骨伤科制剂,运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手段

抢救治疗各种严重创伤及骨伤科疾病,闭合复位手法、小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

炼、手术治疗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形成了急救、诊疗、康复等一条龙服务,部

分病种的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疗效蜚声国内及东南亚地区。骨伤科现设13个病区

(分为创伤、闭合、小儿、关节、脊柱等)、1个康复区,有多位全国名中医,并聘请

多位院外著名教授指导,编制病床900余张,年门诊病人4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2.4

万人次,被定为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学科。2000年成立了“骨伤科疑难病会诊

中心”,全国近40位知名骨伤专家教授受聘担任会诊专家,解决骨伤科疑难病例。2005

年,“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应用”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

奖。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下文确定医院骨伤科为国家重点专科,2011年省

卫生厅确认医院骨伤科为省临床重点专科。陈渭良、钟广玲、陈志维、潘志雄等教授先

后被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称号。

近五年来医院获各级立项科研项目337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

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厅11项,省卫生厅13项,省中医药局43项;27个项目获

学会、省、市科研成果奖。取得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

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30多本。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

附属佛山中医院学科专业和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105120)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近期:①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系列研究;②骨伤

科医疗器械研究;③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④骨形态研究:⑤骨伤科数字虚拟技术研究:

⑥院内中药制剂研究;⑦中医药诊治骨伤科疾病机理研究:⑧中医理法方药研究。远期:

①骨伤科数字虚拟技术研究;②骨伤科生物力学研究;③现代中药制剂研究;④中医适

宜技术研究。

本学科点博士研究生导师有:陈志维教授、杨海韵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刘效

仿教授、李逸群教授、徐志强副教授、张兆华教授、江鸿教授、吴征杰教授、陈逊文教

授、郭跃明教授、沈楚龙教授。

本学科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股骨粗

隆间骨折、肱骨镰上骨折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医骨伤科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中医药

学会骨伤科分会创伤学组挂靠单位、世界中医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卫生部VSD技术培训基地、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0)髓内钉临床治疗(中国)培

训中心、广东省中医名科、佛山市创伤急救中心。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2名、省名

中医3名、教授9名、副教授9名,博士4名,硕士50名。拥有第三、四批全国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学术继承人6名。对老专家的中医学术思想

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及临床成果,编写出版了《陈渭良骨伤科临证

精要》、《骨伤科效方集》和《老年康复医学研究》等专著。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合作项目),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17项、市局

级课题31项。3项课题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奖,取得专利4项。近3年在专业核心期刊

发表论文127篇。作为主要编写单位,承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关于“中医骨伤

科诊疗常规”的标准制定。在继承传统技法精华的基础上,本专业融汇了现代解剖学、

生物力学、影像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加以探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

法”,不但对四肢骨干骨折的治疗卓有疗效,而且对整复难度较大的骨折,如关节内骨

折、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关节脱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也收到了良好的整复效

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除按要求必修政治、外语、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外,根据不同

的研究方向分别设实验动物学、免疫学、放射学、DME、现代病理技术、分子生物学、

电子显微镜、医学计算机、药理实验课、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

研究方向设中医伤科学、中医骨病学、生物力学、矫形外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及局部

解剖学等课程,专业课为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65名。

博导

陈志维教授

陈志维,男,1954年2月出生,广东佛山人,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

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副主任委员、副主编,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佛山市首届创新领军人才。

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创伤和矫形领域造诣颇深,擅长骨与软组织损伤的救

治和四肢脊柱畸形的矫正,在国内较早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趾)再植再造、血

管、神经及肌皮瓣移植,较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及椎间盘镜、关节镜等手术。率先在国

内开展中医正骨手法(骨折复位手法)的数字量化研究,为中医正骨手法的客观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在国内首次报道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运用“展收

推端”整复梯骨头骨折歪带帽。根据关节囊破裂口开合现象,复位肩关节前脱位并外科

颈骨折。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2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53篇,主编、参编专著4本,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

项。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4人。

杨海韵教授

杨海韵,女,1960年10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

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学会副主任委

员,中华中医药学骨伤学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中

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常委。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30年,中西医

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老年性骨病、

骨质疏松、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骨伤康复及骨伤科疑难病症,特别在骨质疏松症中医

药治疗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中医手法、针法、中药外治、中药内治及中药剂

型改革研制上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和参加了新型骨质诱导材料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临

床观察,复杂性骨盆骨折的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开展。主持省中医药局课题《去势大鼠股

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物特性的动态观察》、卫生部课题《中国人正常人的骨密度变化及

适合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佛山市中医院分中心的研究。组织并指导《骨

宝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运动式外固定器固定带掌背动脉的掌关节面复合组织瓣修

复手部骨关节缺损》等五个项目的研究(参加多个国家局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

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佛山市科

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负责组织《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的编

写及主审工作并任副主编;参加《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一骨伤科分册》一书编写

并任副主编。参加《中医急诊医学》中骨伤科部分的编写工作。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的“中医骨伤科诊疗标准”的制订工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二十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

中医药研究。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3名。

硕导

刘效仿教授

刘效仿,男,湖北人,1964年1月出生,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

师分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关节外科专

业学组常务委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骨关节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

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及科研能力,擅长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治、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关节功能重建,

是我院骨关节病专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院先后开展了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

建、半月板修复、小切口微创雕关节置换术、复杂人工关节翻修术等,在小儿股骨头坏

死、先天性髓关节脱位、成人雕关节骨关节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类风

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手术、人工鼠膝关节置换等领域,均积累了十分丰富

的经验,每年开展人工髓关节置换的数量、临床疗效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到目前为止,

已积累超过3000多例各类骨关节疑难疾病主刀手术经验。组织、参与广东省中医药管

理局立项的《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课题荣获

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研究》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

市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近年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

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

治丛书-骨伤科分册》及《陈渭良伤科临证精要》。1993-1994年公派到德国VulpiusKlinik

骨科医院研修1年,多次到欧美国家学习、交流。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

李逸群教授

李逸群,男,广东汕头人,1963年12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会副

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

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正骨》编委。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志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对

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创伤矫形等骨伤科疑难病有独到见解。

擅长足踝外科,尤其是跟骨骨折畸形的矫形、足部功能重建。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

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广东中医药管理局及佛山市科技局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

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

徐志强副教授

徐志强,男,广东佛山人,1963年出生,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

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钟广玲主任医师的学术继承人,现任佛山市

中医院副院长。从事骨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骨科疑难杂病,对于创伤、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骨肿瘤、骨结核、

骨不连及急慢性骨髓炎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一贯坚持认真求实、

继承创新、科学严谨的作风。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课题“外用伤科黄水对急性

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佛山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掌背神经

的腕、掌侧逆行岛状皮瓣手指缺损再造方法的研究”,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改良骨盆外固定器配合牵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脱位的研

究”,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北京市科委立项课题“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究”,

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编写《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陈渭

良骨伤科临这临证精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由于工作突出,先后多次获得医

院和佛山市嘉奖。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张兆华教授

张兆华,男,1964年9月出生,广东佛山人,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

任中医师、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陈渭良的学术继

承人,广东省中医外治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常委,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医

务科科长。

从事骨伤科临床医疗2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骨与关节急慢性损

伤、各类软组织损伤。参加过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参与《骨伤科专病中

医临床诊治》、《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等学术专著的编写,并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多

篇。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5人已取得硕士学位。

江鸿教授

江鸿,男,广西武宣人,1959年H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广东省优秀中医

临床人才,现任佛山市中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中

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工作28年,对中医正骨技术、

夹板固定术、牵引术、中医辨证施治、中医骨科康复等有较丰富的经验及一定的造诣,

善于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科疑难杂症。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章六篇。主持广东

省中医药局课题(骨科康复方面研究)一项。近期主要研究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渭良的

学术思想、治疗经验,开展研究成果的开发和推广。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吴征杰教授

吴征杰,男,1964年出生,广东佛山市人,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

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骨七科主任。先后跟随骨科名家李家

达、陈谓良主任医师系统学习中医骨伤理论及正骨手法。长期以来从事骨伤科创伤临床

医疗工作,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对骨关节损伤、骨感染、骨缺损、矫形等有独到

疗效,运用“正骨十四法”对骨与关节损伤进行治疗,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治疗

骨伤科杂病,注重创伤骨折的分型治疗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开展“微创”手术。工作期

间主持参与了《中西医结合对外伤骨折及其术后的应激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影响》、《中

西医结合预防创伤骨折围术期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高频彩超在小腿外伤性急性筋

膜间室综合征的应用价值》、《陈谓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研究》,参与

《骨伤科专病一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等论著的编写,发表

专业论文20多篇。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陈逊文教授

陈逊文,男,广东佛山人,1963年12月出生,教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医

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专

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委员会委

员、中国残废人康复协会委员、佛山市政协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统战部知联会理事。国

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陈渭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曾获全国首届

“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优秀国际中医骨科

医师”称号及“佛山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创业者”称号。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

对骨关节损伤、矫形等有独到疗效。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担

任高等院校教材《整脊疾病学》副主编,并参与编写《中医整脊学》、《陈渭良骨伤科

临证精要》、《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等著作。1997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得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

郭跃明教授

郭跃明,男,49岁,广东揭阳人,1964年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骨

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三科主任,并任第五、六、七届中华医学

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委员,全国小儿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

佛山市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于小儿骨科常见疾病如小儿创伤性四肢骨折、关

节内骨折、关节脱位等和先天性貌关节脱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脑瘫后遗症、先

天性斜颈、膝内(外)翻畸形、赘生指(趾)矫形、臀肌挛缩症等矫形治疗。主持《肱

骨牌上骨折中后期携带角丢失及预防研究》、参与《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研究》、《利用伤肢小影静脉断裂临床与应用研究》、《补中益气汤治疗创伤性失血性

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牌上骨折的临床应用研

究》、《关节镜下髓臼内清理手法整复治疗先天性髓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肱骨牌

上骨折并肘内翻畸形病理病理形态学分析》、《严重移位伸直型肱骨t果上骨折的治疗》、

《肱骨外t果HI度骨折手法整复体会》。多次参加国内小儿骨科年会,担任大会主持并

作学术论文交流。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

沈楚龙教授

沈楚龙,男,汉族,广东普宁市人,1973年3月出生,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八科主

任,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骨伤科创伤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创伤,

对骨关节损伤、骨感染、骨缺损、矫形等有独到疗效,注重损伤肢体的康复功能治疗,

运用“正骨十四法”对骨与关节损伤进行治疗,开展“微创”手术,对创伤骨科急、危、

重症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与参与佛山市卫生局、科技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

多项,其中一项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多次在国家级学术会议和AO技术研讨

会进行学术交流。已招收培养研究生两名。

中医内科学(105118)

01肾病风湿病方向

本学科点创建于1993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

为主力,梯队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创新活力的学术梯队。其中风湿病科是广东省中医

药局重点临床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建设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

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点。近几年来专科还承担省内外进修医师的培训带教及

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和带教工作,已连续多年承办全国和全省肾病/中西医结

合风湿病学习班。专科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

士生1名,专科现有床位数42张,拥有血液透析机23台、中药汽疗仪、多功能治疗仪

等设备。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

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重点病

种方面有独到之处。专科特色制剂“肾维宁”、“脊痹丸”等临床疗效确切,深受患者

欢迎。

本学科点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授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有:张小

娟教授、郑宝林教授。

本学科点在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多个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或先进地位,目前主要研究方

向有:

1.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重症狼疮如狼疮肾炎、狼疮脑的诊治。

3.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肾病综合征、痛风性肾病、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结石、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治疗研究。

4、浮针对风湿类疾病镇痛机理和疗效研究。

本学科临床专业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有:政治、英语、卫生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

床科研方法学、临床诊断学、中医肾病学、中医风湿病学、西医内科学、中医急症学、

医学计算机应用等。

招收培养研究生8名。

硕导

张小娟教授

张小娟,女,广东兴宁人,1965年7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学会风

湿专业委员会常委、佛山市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擅长于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各

类风湿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主持并已结题广东省中医药局及佛山市

科技局科研课题3项;参与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并获佛山市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

项;主持在研佛山市科技项目1项。参与编写专业著作《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

床诊治》、《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知多少》。撰写并在核心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目

前招收培养研究生1名。

郑宝林教授

郑宝林,男,1964年1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中医内科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

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务,佛山市中医院肾风湿内科主任。在肾病、风湿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运用中西医结

合治疗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班狼疮、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并参加

编写《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知多少》。参加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和佛山市科技局研究课题

3项。目前招收培养研究生1名。

02内分泌疾病方向

本学科点创建于199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H^一五”重点专科、“十二五”

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二级免疫内分泌实验室,

于2005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专科对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

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优化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并形成

自己的专科优势。今后将积极开展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变等的临床研究以及内分泌病种如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代

谢性骨病等常见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专科诊治水平,将我科建设成为具

有中西医特色的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

目前本学科点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有

1、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术及中药三期外敷续贯治疗;2、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

疗及动态血糖监测;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特色治疗,4、葡萄糖钳夹技术;5、

足底压力检测。未来专科在糖尿病肾病方面拟开展肾动脉狭窄的血管介入治疗,在糖尿

病足方面拟引进血管腔内超声消融术、血管干细胞移植,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拟引进胰

岛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甲亢方面拟开展碘131治疗,进一步提高专科对内分泌疾病的诊

治水平。

本学科点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科研

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市级奖励多项。其中《佛山市城区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糖尿病肾

病辩证学的客观指标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

等奖。《牛磺酸联用血栓通对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原理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

等奖,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科研课题《水飞蓟宾对代谢综

合征患者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获2009年度佛山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药单体治疗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及机制的系列研究》获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

等奖。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100篇,有专著《糖尿病强化治疗学》第一版/

第二版/第三版,《临床免疫诊断学》,《常见内分泌疾病诊治与食疗》等出版。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导师:魏爱生主任中医师。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

《内分泌代谢病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已毕业11人,在读6人。

硕导

魏爱生教授

魏爱生,男,广东五华人,1964年7月出生,现任佛山中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广

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西

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领域

享有声誉。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有高深的造

诣,共参与完成课题10余项,同时参与多个国内的合作课题。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

究生,目前为止共招收研究生5名。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医学

专著、科普读物5本。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

中医妇科学(105121)

本学科点对妇科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优势。科

内设有住院病区和门诊部,开设不孕症、内异症、宫颈病、盆腔炎、更年期综合症、妇

科肿瘤、月经病等多个专科门诊,专科有特制有效验方和成药30余种。近年妇科门诊

量达10万人次/年,住院病床35张,拥有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超声多普勒等多种

专用设备,其中子宫颈癌前病变筛查设备全市领先,开展各类妇科手术,中医疗效突出,

可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本学科于2005年开始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获准授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

作单位,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鸵素珍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继承与发扬名老中医经验,以内异丸

和灌肠H号方为主,对内异症的临床治疗机理进行临床及基础研究。2、更年期综合症

的中医研究:通过对更年期妇女群体的调查,采取八段锦等健康调养及中医药调理等防

治措施进行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治疗研究。3、PCOS健康生活方式及助孕的研究:以

健康生活方式及中医药辅助治疗调控PCOS内分泌水平,并对PCOS并不孕进行综合性

研究。4、HPV病毒的中医药干预及治疗:以清热解毒兼扶正驱邪中医药治疗HPV病毒

感染。各方向研究针对妇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对保障妇女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具有明

显中医特色。

近10年共承担课题3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并作为合作分中

心单位承担“十一五”课题2项。共招收硕士生9人,博士后入站1人。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妇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临床医技、DME、医学统计学、

实验动物学、中医文献等。

硕导

郭素珍教授

鸵素珍,女,广东兴宁人,1965年10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妇科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百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任佛山市中医院人事科科长、纪委

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

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妇科各类疑难病,注重个体化辨证治疗用药,中

医辩证用药功底深厚。尤其专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中西医结合诊治,对内异症

不孕有较深的研究。开展腹腔镜、宫腔镜、介入栓塞治疗等先进手术。主持多项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20多篇论文。共招收硕士研究生6人,在培1人。

中医儿科学(105122)

本学科点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2006年开始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

本科致力于弘扬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特长,并结合现代医学疗法,集合先进诊疗手

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

本学科点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儿童哮喘中医治未病方案研究。2、开展儿童心理、

行为障碍性疾病的研究。3、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疳积证、性早熟、生长迟缓及

营养性疾病。4、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系疾病。5、开展儿科治未病研究。现有硕士

研究生导师为邓丽莎教授。

本学科点现设有专科7个,包括儿童哮喘专科、疳积专科、生长发育专科、性早熟

专科、反复呼吸道专科、贫血专科、儿童心理专科。其中,儿童哮喘专科是佛山市医学

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开展多种儿童专科特色中医治疗一一天灸、捏脊、针四缝、耳穴治

疗、穴位注射、煎膏敷贴等。

本科坚持中医特色,以中医中药为主,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方法,在治疗儿童生长发

育、肺系、脾胃、肾系、血液、营养、心理行为及儿科的一些奇难杂症方面有着丰富的

临床诊疗经验,每年接诊病人达10万人次以上。目前承担在研课题有省部级课题1项,

市级课题3项。儿童哮喘、多动症、性早熟等系列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历年来已完

成各级课题10余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共数十篇。

本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儿科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选修课等。研

究生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后即进入二级学科轮转,进行临床技能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力

求掌握本学科及有关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

至2012年,本学科点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七年制硕士研究生2名,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2名,在职硕士研究生1名,已毕业3名,均以优秀成绩获得学位,深受用

人单位的欢迎,成为单位医疗、科研、教学或管理的骨干。

硕导

邓丽莎教授

邓丽莎,女,广东佛山市人,1960年6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儿科科主任,主任中

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专业的教学、科

研及临床工作30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科多发病、疑难病、难

治病,尤擅长用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贫血、性早熟、疳证、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

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旨。培养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5名,已毕业3

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省卫生厅课题《CHr在儿童缺铁性贫血诊断和评价

疗效中的应用》、省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课题《儿血宝口服液对缺铁性贫血儿童患

者CHr的影响》、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5岁以下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未病方案研究》等。

针灸推拿学(105124)

01针灸方向

本学科点历经近30年的不断创新和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辐

射范围最广、收治病种最广泛的针灸专科之一,设有门诊及两个专科病区,占地1500

平方米,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基地,每年接诊患者上万人次。团队专

业过硬、经验丰富、技术雄厚且极具中医特色,技术水平亦得到世界针联及香港中文大

学的一致认可和青睐,三方建立了医疗合作意向框架,2012年本学科点成为佛山地区率

先每年向香港派驻高年资医师从事医疗合作和人员培训的专业科室。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1、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痛症,2、内分泌疾病及美容美体,

3、心脑血管疾病及防治未病。本学科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老锦雄教授。研究生主

要专业课程:《针灸甲乙经》、《神经病学》。已招收培养研究生近10名。

硕导

老锦雄教授

老锦雄,男,1963年9月出生,广东佛山人,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常

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佛山市针灸学会会长。

从事针灸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6余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针灸临

床技能娴熟,科研思维创新前沿,长期致力于针灸对神经系统、美容美体、内分泌失调

等诸多崭新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近年来更推崇心脑血管疾病病前状态的针灸干预治疗,

主持完成了《针刺对骨折骨痂形成的影响》及《针刺对肥胖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等多项省中医药局立项资助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1987年赴法国巴黎进修

并促进了中法两地中医人才的交流和学习。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名。

02推拿方向

本专科以手法推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为近期研究方向,远

期目标拟规范手法操作,结合针灸、牵引、中药治疗及理疗等,形成一套有中医特色的

综合治疗方法。本专科以“未病防治,已病防变”为治疗理念,防治相结合,通过中医

辩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护,提高治疗的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以人为本”为

原则,调理机体疾病的同时,从情志上调理患者精神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致力

于打造一个最具中医特色的临床科室。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上注重培

养临床医师中医基础理论,通过跟师学习,提高中医素养,实践上每周科室主任查房,

指点临床医师手法技巧,规范手法操作,提高疾病的诊疗能力。科研上近三年,我科先

后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D

一二聚体含量的影响》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协助承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

题项目。本专业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推拿学、针灸学、经络腌穴学、系统解剖学、

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外语、政治、统计学、DMEo本专业现有导师为张盛强教授。

已招硕士研究生4名,毕业2名,在培2名。

硕导

张盛强教授

张盛强,男,广东省汕头市人,1967年1月出生,现任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骨五

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属针灸推拿专业导师。从事推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

多年,擅长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及手法推拿、理疗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腰椎间盘

突出症、肩周炎、腰椎滑脱症等,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和佛山市卫

生局课题负责人,课题《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已招收研究生4名(其

中2人已毕业),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中西医结合临床(105126)

01神经内科方向

本专业自2004年起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10年又获得培养博士研究生资格。在多

年的学科建设中积极探索、不断取得成果,在国内及省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肌病研、急危重症的研究。长远还将开

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帕金森氏病、认知障碍、肌张力障碍、遗传疾病等研究。

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谭峰教授。

临床医教研特点:脑病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和佛山市首批重点专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科室开放床位no张,由脑

病科一区、二区、介入组、重症监护室和神经康复治疗中心组成;拥有高素质高水平技

术团队,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及博士后3人,硕士12人,博

硕士生导师1人。

本专科有DSA、MR、16排螺旋CT、神经电生理(如动态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

等)、生化、免疫、病理、中央心电监护等国内一流先进设备,为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病

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准确依据;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尤

其是DSA诊断脑血管狭窄、动脉瘤、血管畸形以及血管支架植入和栓塞术治疗脑血管

病,TST量化评估CNS锥体束受损与恢复程度,DBS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FES配

合促通技术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麻木、吞咽困难、失语等疾病具有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特

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与承担国家973、十五、十一五等重大科

技攻关课题共20多项,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主编与参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100多

篇,2002-2011年先后举办国家、省市级中医脑病继续教育学习班23次,参会人数达7000

人次,向广西、海南、韶关、清远、惠州、中山、江门、珠海等地市级医院和向阳、朝

阳、永安等社区医院推广脑病诊疗新技术,本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

是国内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的脑病科之一。

主要专业课程:西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课程介绍: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临床实践三大部分,其中

必修课有①马克思主义理论,②外语,③专业外语,④内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

课也包括了3至4门指定选修课和其他任选课,内容有:医用统计学、计算机、DME、古

汉语、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生理学进展、生化、文献检索、实验核医学、

免疫学、电镜、分子生物学、药物动力学,临床医技等。

从2004年招收研究生以来,目前已招收培养研究生共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人,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各1人。已毕业的研究生都已成为中西医结合脑病医教研等

方面的人才。

博导

谭峰教授

谭峰,男,湖南省衡阳市人,1959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现任广州中

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脑病科主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佛山市首批重点专科和广东省重点专科以及国家重点专科学科带

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佛山市禅城区十佳科技人物,华南卒中BEST专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理事、广东省脑病专业副主任委员,

省医师协会神经学分会和中西医结合神经学分会常委,中华神经医学等杂志编委。临床

工作30余年,主要从事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疑难病

和抢救危急重症并取得显著疗效,尤其是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肌张力障碍、遗传变

性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与中医治疗有独特疗效。在脑病学科建设中密切关注前沿学科的学

术动态,把握研究方向,在国内提出和应用“三早”治疗中风获明显效果。近10年主

办国家、省级学习班17次,多次参加国内和国外(瑞典、新加坡等)学术交流。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厅等科研立项9项,主持国家十一五、

973、WHO等科研分项目8项,获国家专利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项,主编

专著6部,发表论文60篇,7篇被SCI、Medline等摘录。目前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13人,博士研究生1人。

02肾病风湿病方向

本学科点创建于1993年,其中风湿病科是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临床专科,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建设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硕士点,专科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1名,

床位数42张,拥有血液透析机23台、中药汽疗仪、多功能治疗仪等设备。运用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强直性脊柱炎、干

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重点病种方面有独到之处。

专科特色制剂“肾维宁”、“脊痹丸”等临床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

本学科点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授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有:余俊

文教授。

本学科点在风湿病的临床研究多个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或先进地位,目前主要研究方

向有:1.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

重症狼疮如狼疮肾炎、狼疮脑的诊治。3.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肾病综合征、痛风性肾

病、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治疗研究。4.浮针对风

湿类疾病镇痛机理和疗效研究。

本学科临床专业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有:政治、英语、卫生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

床科研方法学、临床诊断学、中医肾病学、中医风湿病学、西医内科学、中医急症学、

医学计算机应用等。招收培养研究生8名,协助培养博士后研究生1名。

硕导

余俊文教授

余俊文,男,1959年10月出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

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中医院肾病风湿科学科带头人,现任佛山市

中医院三水医院院长。佛山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学会风湿

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

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南六省中西医结合

风湿病学会常委。主编:《常见肾脏病的防治与食疗》、《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防治知多

少》、《社区常见病中西医诊治与防护》、《肾脏病防治百宝箱》、《类风湿关节炎防

治指导》,副主编:内科免疫诊断学,参编专著4本。在国内专业杂志期刊发表论文30

多篇。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中管局科技

进步三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2001年-2003年赴瑞士工作学习。共培养硕士研究

生8名,协助培养博士后研究生1名。

03内分泌代谢疾病方向

本学科点创建于199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H^一五”重点专科、“十二五”

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二级免疫内分泌实验室,

于2005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目前专科对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

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优化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并形成

自己的专科优势。今后将积极开展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变等的临床研究以及内分泌病种如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代

谢性骨病等常见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专科诊治水平,将我科建设成为具

有中西医特色的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

目前本学科点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主要有

1、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术及中药三期外敷续贯治疗;2、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

疗及动态血糖监测;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特色治疗,4、葡萄糖钳夹技术;5、

足底压力检测。未来专科在糖尿病肾病方面拟开展肾动脉狭窄的血管介入治疗,在糖尿

病足方面拟引进血管腔内超声消融术、血管干细胞移植,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拟引进胰

岛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甲亢方面拟开展碘131治疗,进一步提高专科对内分泌疾病的诊

治水平。

本学科点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科研

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市级奖励多项。其中《佛山市城区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糖尿病肾

病辩证学的客观指标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

等奖。《牛磺酸联用血栓通对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原理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

等奖,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科研课题《水飞蓟宾对代谢综

合征患者葡萄糖代谢率的影响》获2009年度佛山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药单体治疗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及机制的系列研究》获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

等奖。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100篇,有专著《糖尿病强化治疗学》第一版/

第二版/第三版,《临床免疫诊断学》,《常见内分泌疾病诊治与食疗》等出版。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导师:郎江明教授、叶建红主任医师。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中

医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病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已毕业7人,在读3人。

硕导

郎江明教授

郎江明,男,江西人,1954年H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免疫内分泌实验室(国家二

级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内3家医学杂志编委。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在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及免疫标记技术领域

造诣颇深。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完成10部大型专业著作。主持

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5项,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科研课题6项,并获得省、市科技

进步奖。多次应邀到美国、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参加讲学和参加学术交流。

自2005年至今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人,毕业7人,在读2人。

叶建红主任医师

叶建红,男,江西赣州人,1968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

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佛山市中华医学会

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内分泌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师从国内著名

内分泌学家傅祖植教授,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各种疑难甲状腺疾病的诊治。研究方

向为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早期防治。承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课题10

余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2本。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

名。

04肿瘤方向

本学科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重点专

科、佛山市卫生局首批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专科,2005年成为肿瘤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点,

目前拥有高级职称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