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淮南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学情检测试卷一、单项选择(20题,每题2分,共40分)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在我国历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隋朝的历史作用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下面是后人对隋朝大运河的不同评述,据此关于大运河的开通理解最准确的是(
)皮日休:“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李敬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A.加剧了人民的负担 B.促进了南北间交流C.应一分为二来看待 D.应持完全肯定态度3.根据“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以揭示唐朝盛世的由来①经历太宗、武后、玄宗诸朝②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④科举制发挥积极作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5.“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开明与开放 D.任性与狂妄6.“年少从军不为苦,长载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7.“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8.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9.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词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动荡时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这一时期的局面实质上是(
)A.生产力快速发展影响王朝的更替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C.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11.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臣取代武将成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12.北宋政治家毕仲游《西台集》记载:“王荆公(王安石)以振兴的理由说服先帝,先帝信任他,也忧虑财政收入不足,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可以得财者,无不用。”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A.加强军事实力 B.分散宰相权力 C.增加财政收入 D.提高文官地位13.“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14.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A.澶渊之盟 B.宋金和议 C.金灭辽 D.金灭北宋15.南宋占据半壁河山,却采取偏安江南,自守待敌的消极策略。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金迁都燕京16.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是指(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17.“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C.景德镇的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18.“南海I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I号”从广州出发前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A.北庭都元帅府 B.市舶司 C.枢密院 D.御史台1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不断的制度创新是分不开的。下列制度建立于元朝的是A.分封制B.行省制C.科举制D.郡县制二、辨析改错(8分)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卡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唐代诗人杜甫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人称“诗仙”。(2)《三字经》中“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完颜阿骨打。(3)北宋时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彩莹润,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4)元朝时设置中书省,负责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岛。三、材料解析(3题,分,分,分,共34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我们所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1)材料一中的“太宗”是指谁?“长策”指的是什么?(2)“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考试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史·地理志》(2)根据材料二、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影响?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藏族地区?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尤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4.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以及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摘自《部编版七下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都长安城的地位。。材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城在商业行为上有何不同?材料三: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接续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四、活动与探究(18分)25.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14)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任务一
【打造经济和谐】材料一
如表:朝代项目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比例北宋(1045年)赋税(贯)3581100045095000约44:56南宋(1196年)赋税(贯)6000000014319000约81:19(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任务二
【创造政治和谐】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宋〕汪洙《神童诗》(3)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其积极作用是什么?任务三
【营造民族和谐】图1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图2元朝疆域图(4)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1到图2,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与解析1.B【详解】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在我国历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2.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和经济联系,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对大运河开通的评价是有利有弊,最准确的理解是应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来看待,C项正确;ABD三项对大运河开通的理解都不全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3.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知识,武则天的统治,郭沫若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我们可以判断出①②④所述均是正确的,③所述太绝对,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她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是史学家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武则天被史学家肯定是因为她的历史功绩,与武天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无关,排除A项,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和重用有才能的人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共用构成了盛唐气象。根据题意,C项正确;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因此,赞普是对吐蕃首领的称呼,D项正确;回纥的首领称为“可汗”,排除A项;南诏、靺鞨首领多称“郡王”,排除B、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题干“珍国也,常须达”和所学可知,日本认为中国是一个珍贵的国家,需要常常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故在唐朝时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是在明朝,排除A项;唐朝时日本主要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而不仅仅是通商,排除B项;唐朝时鉴真到日本传播佛教而不是日本派僧人到中国传播佛教,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和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信息是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史实,都促进了和外国的友好关系,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利用,有利于彼此的发展,C项正确;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外交流,不属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范畴,排除A项;图片没有反应抵抗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B项正确;A是李白的诗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排除A项;C是苏轼的词句,苏轼是北宋词人,排除C项;D是辛弃疾的词句,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排除D项。故选B项。10.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动荡时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为图霸业,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为图霸业,各政权征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C项正确;“生产力快速发展影响王朝的更替”说法错误,排除A项;“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表现,而不是实质,排除BD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题干“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和所学可知,北宋时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通过中央到地方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行政权的分离,排除A项;C项是针对地方的政策,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分割丞相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依据题干“王荆公(王安石)以振兴的理由说服先帝,先帝信任他,也忧虑财政收入不足,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可以得财者,无不用。”大致意思是王安石讲述兴变法原因,说动先帝,先帝相信他,解决财政不足的措施,“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事、分权等内容,排除AB项;宋朝重文轻武,文官地位相对较高,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保持和平局面。D项是宋金和议的内容,与澶渊之盟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发生澶州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澶渊之盟北宋应允给辽岁币,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保持和平局面,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他们名字中的“靖”、“康”有关的是金灭北宋。D项正确;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达成的盟约,与“靖”、“康”无关,排除A项;宋金和议指的是南宋时与金达成的和平协议,与“靖”、“康”无关,排除B项;1125年,辽被金灭亡,与“靖”、“康”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C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金朝迁都燕京,是女真民族追求先进汉文化的结果,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女真民族封建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岳飞为南宋抗金名将,所以,岳飞《满江红》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B项正确,匈奴主要是汉代,排除A项;岳飞没有与契丹作战,排除C项;岳飞没有与党项作战,排除D项。故选B项。17.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反映的是宋代农业的兴盛,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江南的陶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反映的是宋代手工业的繁荣,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长安成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是在唐朝而非宋朝,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管理边疆的机构,排除A项;枢密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掌管军事机构,排除B项;御史台是元朝时期掌管监察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发达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所同化,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的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2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始于元朝,故B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故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故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B。21.(1)错误;杜甫改成李白(2)错误;完颜阿骨打改成耶律阿保机(3)正确(4)错误;中书省改成澎湖巡检司【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唐代诗人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人称“诗仙”。原题错误;将杜甫改成李白。(2)依据所学可知,《三字经》中“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原题错误;将完颜阿骨打改成耶律阿保机。(3)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彩莹润,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原题正确;(4)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岛。原题错误;将中书省改成澎湖巡检司。22.(1)唐太宗。科举制度。(2)笼络人才,维护封建统治。(3)都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4)加大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太宗”是指唐太宗。“长策”指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2)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的信息可知,“太宗”实施“长策”出于笼络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3)根据材料二“我们所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指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材料三“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的内容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的相同之处是:都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的“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影响有:加大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3.(1)积极作用: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答出一点即可)(2)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的省一级行政区划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答出一点即可)机构:宣政院。(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怎么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保持社会稳定,增强国力等。(答出一点即可)【详解】(1)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局面稳定、边疆贸易、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绍兴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2)制度:根据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和所学可知,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可以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行省制度的设立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的省一级行政区划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机构: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了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军民事务。(3)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信息“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和所学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现象。建议:此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溴乙腈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我的祖国多辽阔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 教师课题申报书
- 深度学习作文课题申报书
- 临床标本采集标准化试题及答案
- 复杂问题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培训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考题及答案
- 2025届全国百校联盟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 证券市场的宏观经济学应用试题及答案
- 瓦斯超限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苗木质量保证措施
- 【公司利润质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 水利工程分部分项划分表
- 学生班级卫生值日表模板下载
- 粗饲料粉碎机的设计(全套cad图纸)
- 责任商业联盟RBA(CSR)知识培训
-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钡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共3篇
- 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