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笔者:去年您荣获了“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您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叶嘉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人的心灵、品格、修养的提升的一种教化,不管是那些古圣先贤的《论语》《孟子》,或者是其他经、史、诗词,都是对人的心灵、修养、品格的提升和锻笔者:古典诗词对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叶嘉莹:只要你像我一样,体会诗词、体会那些古代的诗人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你会发现,不管是相隔多少年,它们都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我们是可以被感动的。所以杜甫曾经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宋玉是战国时代的人,杜甫是唐代的人,但是杜甫读宋玉的作品,他感动了。辛弃疾也说:①“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一个是晋朝的人,一个是南宋的人。南宋的辛弃疾梦见陶渊明,想他所梦见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当年的样子。因为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我常常说,真正的诗词,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生活来实践诗篇的。生活里面,我们所读诵的,不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而是那些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它给你很大的力量。笔者:在外行人眼中,西方文艺理论看起来非常枯燥,您当时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方法有效吗?叶嘉莹:当然有效。我是站在中国的传统来讲的。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都是非常形象化的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寓言。而西方的语言是逻辑的、理论的。中国人讲批评,王国维说是“境界”,严沧浪说“兴趣”,王渔洋说“神韵”。什么是“境界”?什么是“兴趣”?什么是“神韵”?你如果是传统很深的人,灵犀一点,就领悟了。可是外国就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讲一首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时候我就用了西方的文学理论。“蛾眉”两个字,出处非常古老。《诗经》描写卫庄公的夫人,说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熵蛴,齿如瓠犀。蝽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的时代,他们用最原始的语言来形容美女,“蛾眉”是说女子的眉毛像飞蛾的触须。总而言之,这就是“蛾眉”的出处,“蛾眉”就是美女的象征。如果“蛾眉”是美女的象征,而画眉毛,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于是这个词语就有了一种象喻的传统,到了屈原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西方说,当一个词语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被使用很久的时候,这个语言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语码。“蛾眉”本来是客观形容一个美女,到了后来,它就不是仅仅指美女了,对于读书人来说,美女之“美”代表着他的才能和品行。笔者:柳亚子说过不到五十年,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就会消失,现在写诗词的人还很多。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叶嘉莹:当年有记者访问过我,问我是否为诗词的命运担忧。我说,诗词本身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在读者喜欢不喜欢,好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笔者:您能谈谈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吗?叶嘉莹:中华诗词的价值在创作者本身。你是用生命写的,不是应付,不是点缀,不是口号,有你自己的生命,你的诗就是好的。教诗是把诗歌里面真正的生命美感告诉年轻人。(摘编自张芬、刘香兰《繁花又向天涯发,明月还从海上来——叶嘉莹先生访谈录》)材料二:我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可以说全是出于自己生命中的一种本能。因此无论是写作也好,讲授也好,我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所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当然在传达的过程中,我也需要凭借一些知识与学问作为一种说明的手段和工具。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他们的诗篇,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们讲诗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要透过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机会。而且在这个再生的活动中,将会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作用,使我们这些讲者与听者或作者与读者,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一种极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与是否成为一个学者,是否获得什么学术成就,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就是孔子说的,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曾经假托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它使我真的超越了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回想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我的一生。我从一个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首先步入了古典诗词创作的道路;后来为了谋生,又步入了古典诗词教学的道路;而为了教学,我又步入了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道路。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与诗词有关系的,不管是讲课、看书还是写稿子,都是与诗词有关的。诗词真的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我在《诗馨篇》一书的序言里说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生命总有走完的一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年轻一代继续传承。(摘编自叶嘉莹《红菜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升心灵、品格和修养的教化作用,有且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B.叶嘉莹认为西方文艺理论虽然枯燥,但可以阐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蛾眉”一词按西方文论的观点,变成了一个文化语码。C.古典诗词不是空洞的文字,它们蕴含诗人词人的理想和心性,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可以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3页(共8页)感动不同时代的人,正如杜甫会被宋玉的作品打动。D.好的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写作诗篇,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诗篇;在历史的发展中,读者的喜好也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人讲批评,有自己的术语,比如“境界”“兴趣”“神韵”等,如果你是传统很深的中国人,就会容易领悟它们的含义,而外国人就不是这样。B.中国的语言是形象的,如儒、道典籍常用形象化的故事、寓言表达观点,相较于逻辑的、理论的西方语言,中国语言更易理解。C.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要依靠一代代人竭力传承,要有青少年不断加入中国诗词“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中。D.诗词是叶嘉莹生命的一部分,她从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到古典诗词的理论研究者,后为了谋生,又走上古典诗词教学和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创作之路。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现代人以很大的力量;材料二中她个人的诗词研究之路生动印证了这个观点。B.材料二中叶嘉莹认为教诗是一种以生命相融汇、相感发的活动,能让教诗和学诗的人都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和极大的乐趣。C.材料一引用《诗经》的句子阐释了“蛾眉”的含义,屈原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拓展了这一内涵,显示了词语内涵的相承性。D.材料一举出柳亚子的观点意在引出叶嘉莹的反驳,前者认为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不到五十年就会消失,后者认为并非如此。4.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叶嘉莹曾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她的经历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的自然生活北村①我对自然的记忆基本固定在童年,似乎以后就不再生长了。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而贫穷是需要逃离的。在仓廪未实之前,成年世界的自然是邪恶的,因为人要残酷地以体力和心力与其搏食。自然与城市相对立,城市高踞在它上面,不受风吹雨打和四时轮换的不测的威胁,旱涝保收地过着稳定的生活。②我为什么会对自然有这样的印象?原因是我从满月就被我当乡村医生的母亲抱到一个自然村,一直长到十岁,我与农村孩子无异。我的玩具只有水和泥巴。当然欲望未被释放前,我是很满足的,年幼的我无须像大人一样担心柴米油盐,所以我是能体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或者流水。我常常百无聊赖地躺在汀江边的沙滩上,我能闻到沙子散发的隐隐约约的腥味,你说它是香味也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首先不是用视觉描述与记忆自然,而是用嗅觉。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4页(共8页)③我最喜欢的就是选一块浅至脚踝的溪水,在黄昏时躺下来,身体呈“大”字排开,这时你的周身都是溪水在哗哗哗流淌,天空在你上方极遥远处,像哲学一样移动……直到太阳西斜,我从溪水中起身,浑身冷得颤抖。我回到了现实,想着怎么对付即将责问的父母。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成长是与自然的远离相对应的,直到我成长为一个作家,入驻城市,自然就基本只留在笔端了。我不说城市看不到星星月亮等套话,真相是:就算能看到,你也不会去看了,你心里的尺度变了,你经常出差,即使又到了乡村,再见草木,你也并未看见自然,这些草木在风景名胜中强烈地呈现美貌,但与我小时候感受的自然相去甚远,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了。④城市是一个欲望容器。所以,在城市不要说自然的事,城市人眼中看不到自然,只有标的、人群和速率。我的身体慢慢地从清凉的溪水中置换到单元房的套内面积之后,“体”在渐渐隐退,“魂”在隆隆升起,就是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显形了,成为我的显在人格。⑤我觉得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不是让自然生活成为我的观念或缅怀的内容,而是直接进入它,活成一个“自然的人”。我决定放下在北京的编剧工作,回到“贫穷”的自然生活中去。我一头扎入我的故乡长汀,开始了我的“自然生活田野实践活动”,我称之为“翻山越岭,追鸡赶猪”。我几乎隔几天就下乡,不到两年就跑遍了故乡每一个乡镇的田野和山峦。我那昔日只与知识分子辩论的口舌,现在能自然对接到任何地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多数是山民。他们无法识别我那个作家“北村”的城市标记,只知道我姓“康”,是一个老乡,我与他们的无缝转换,让我从逼仄的文化困境中解脱出来。⑥我在田野实践中发现,在南方的多山地区,最好的耕作方式就是“自然农法”。在我的一个小黄姜试验区内,整个山坳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环”:山上放养的家禽,啄食自然植被中退耕还林后果树掉落的自然野果,它们释放的粪便,经过自然发酵,形成多酶的堆沤自然肥料,以此施放给姜田和生态稻田,避免了使用化肥,产生的虫子又被除草鸭啄食,这种稻米我们叫它“稻鸭米”。我在田间使用光媒除虫,使这块地区实现了有毒灭虫剂和除草剂的零释放,不使用化肥又让土地净化率增高,自然农法让真正的自然得到扩张。这个自循环的生态圈,从土地到空气到水,都得到了自然净化。这是我在自然生活实践中最震撼的看见!⑦很自然地,我们的实践成果显赫,连一片小小的果干,都要实现一个目的:还原到其本味。何谓“本味”,就是大自然本身的味道,它是缓慢生长后才能蓄积和释放的。所以,食物的本味是最丰富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食用自然食材的原因,不光是为着身体,更是为着真理。我对那些孩子说:当你画一棵树上的一万片树叶时,重复率绝对大于自然生长的一万片树叶,因为真正的树由一个神秘的生命导出的多样性,是最丰富广阔和延展的,这就是自然生命中最奥秘的基因密码,是创造之秘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正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孕妇,照样能孕育出最精密复杂和充满感情及智慧的生命体。⑧我流连于自然之中,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浅尝辄止的情感体验,我是深入到它的生命内部,窥见自然的至深奥秘。在自然生活的第一年,我会为我的河田鸡们,每天日暮都振翅飞到树上栖息而兴奋不已!河田鸡是一种保有较多野性的自然鸡种,无论公鸡母鸡,一律上树睡觉,我戏称之为“满树开满了河田鸡”。随着逐年深入,我发现这个“自循环生态圈”才是最宝贵的真相!在这里,天、地、人,以及一切活物,按照命定的法则在生活着,循环着,延续着。天是为着地,地是为着人,人反过来要遵循天地,而且终归于天地。⑨我在世间行走诸年,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我们一切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天造地设的结果。天为着人,以地上一切的果蔬来养活人,按着正确的命定。对于自然,人类拿捏的度在于:认识上天的创造并合理运用,不混乱它的法则。人类得到授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责任,而这个责任的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5页(共8页)力量,来源于对生命认识的深度。这也许就是敬畏的方向和意义。(选自《草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满树开满了河田鸡”,用比拟手法描写河田鸡在树上睡觉的状态,突出河田鸡的野性,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B.“我”以作家的身份入驻城市后,由于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即使再次来到乡村,也已经找不到小时候接触自然的那种感觉。C.文中通过“我”躺在溪水中自在地感知溪水、遥望天空和“我”起身后想着怎么应对父母责问的前后对比,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D.在“我们”那个年代,自然意味着农村,它的基本含义是贫穷,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离自然,向往城市的稳定生活。7.下列对第⑦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蕴含着关于生命的哲思,是“我”自然生活的实践成果在精神层面的独特感受。B.一个文化不高的孕妇,也能孕育出让人惊叹的生命,表达了“我”对自然创造力的赞叹。C.还原一片小小果干的本味,是“我们”在追求还原大自然本身的味道,需要耐心地等待。D.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8.“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两端,我一端连通着自然,一端连通着父母,前者是我的脐带,后者是我的义务。”这句话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9.本文的标题为“我的自然生活”,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写自己曾经在城市的生活,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6页(共8页)(节选自《陈情表》)材料二: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夙遭闵凶”的“夙”与“夙兴夜寐”的“夙”含义不同。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与“弗之劾”的“之”用法不同。C.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词义不同。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密在《陈情表》中以“祖母病危”为由婉拒出仕,晋武帝最终被其孝心感动,暂停征B.李密认为诸葛亮的言辞琐碎是因对话者多为普通人,需详尽教导,与舜、禹的简雅对话形成对比。C.李密因不满官职作诗抱怨“官无中人,不如归田”,司隶因他清廉未弹劾,但武帝直接免其职。D.李密以齐桓公类比刘禅,说明君主用贤则兴、用佞则亡的道理,体现其历史洞察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李密在《陈情表》与《晋书》中人物形象的异同。(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感旧(其五)①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7页(共8页)陆游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②。壮气河潼⑧外,雄名管乐④间。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注】①庆元四年(1198)夏,作于故乡越州山阴。②定军山:在今陕西省沔县西南。山下有诸葛亮陵墓及庙宇。③河潼:黄河与潼关。④管乐:春秋时名相管仲和战国时名将乐毅的合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凛凛”一词生动刻画出诸葛亮威严庄重的形象,暗含诗人的敬仰之情。B.“临戎遂不还”中“遂”意为“最终”,点明诸葛亮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结局。C.颔联描写诗人当下所见景象,《出师表》上布满尘埃,定军山中草木丛生。D.颈联时空对举,下句将诸葛亮与“管乐”并列,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16.尾联“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两句相似的感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讲述中国。从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到霓虹闪烁的上海外滩;……一段时间以来,入境游热度不断提升,国际游客A,中国游在海外社交媒体走红。(甲)?这背后,首先是超乎预期的政策利好和旅行体验。一系列务实措施,从硬件、软件等全方位全流程提升便利度,拉近了外国游客与中国的距离。②越贴近.越真实。正因置身其中.许多初次来华的外国人见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改变了刻板印象。“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在临晨(chén)这样安全。”在中国街头闲逛的英国哈钦森一家如是说。“在中国,有一部手机就够了。”享受免签政策的马来西亚藉游客陈玉珍,体验“一机在手”畅游畅买。因为真实,所以可爱。③越沉浸(jìng),越着迷。随着旅游便利化程度B,(乙)。纵情于山水之间,欣赏京剧、体验非遗、参观博物馆,在街头巷尾感受“烟火气”,尝试无人驾驶网约车……从湖光山色到文化艺术,从特色美食到高新科技,丰富的内容让外国游客赞叹不已。安全感满满,体验感十足,热情度满分。中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C,令人着迷。“国之交在于民相亲(qīn)”,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使中国游有了更多“打开方式”,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国,增进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18.文中有一处注音和两处别字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注音:别字:19.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8页(共8页)20.文中第三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甲乙处的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外国游客对湖光山色、文化艺术、特色美食、高新科技这些丰富的内容赞叹不已”,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常说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然而,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号12367答案CB/DDBDBDGDCC二、答案详解1.C【A.“有且只有古圣先贤的著作,才有这样的功用”错误。材料一的第二段“不管是那些古圣先贤,或者是其他经、史、诗词,都有这样的功用。B.“叶嘉莹认为西方文艺理论虽然枯燥”错误。原文为“在外行人眼中,西方文艺理论看起来非常枯燥”,是说“看起来”,且这句话是笔者说的,叶嘉莹并未表达“西方文艺理论枯燥”这一观点。D.“读者的喜好也会影响诗词自身的命运。”错误。材料一倒数第四段末尾处“诗词本身有它自己的生命,不在读者喜欢不喜欢”。故选C】2.B【B.“中国语言更易理解”无中生有。选项对应材料一,材料中只说明了中国语言和西方语言各自的特点,并未表达中国语言比西方语言更容易理解这一观点。故选B另:D由于缺少了“为了教学”表述不够严谨】3.D【D.“意在引出叶嘉莹的反驳”曲解文意。访谈者举出柳亚子的观点,意在询问叶嘉莹的看法,并没有预设她会反驳。“后者认为并非如此”亦有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叶嘉莹认为诗词有自己的命运,但没有明确对“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是否会在五十年内消失”这一观点表态。故选D。】4.第①处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印证了前文观点,即不管相隔多少年,诗词仍然有生命力,可以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同时引出后文关于“真正的诗词”的看法。第②处引用是作者用孔子的话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对诗词的态度,即喜爱和以之为乐,这种乐趣与现实功利无关,呼应了前文作者“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是出于本能”的观点,让观点更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一点2分,两点四分,未结合材料分析只得一分】5.①知人论世,深度解读诗词。古典诗词是古人思想、生活经历的折射,读诗词不能局限于文字,要理解文字背后古人的思想、生活经历,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理想和心性。②拓展视野,多元解读诗词。叶嘉莹不拘泥于中国文学批评的角度,而是引入西方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让千年前的文字焕发新意。这启示我们,学习诗词不可只拘泥于一种视角。③全心投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教授、研究,她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超越了功利和小我。我们也需要加入学习、研究中国诗词的行列,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共6分】6.B【A.“展现以儿童视角观照自然的新奇发现”错误,此处是作者回到故乡长汀后,在开展田野实践活动中对河田鸡的观察和描绘,发生于作者成年之后,故“儿童视角”不恰当。C.“写出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压抑”错误,父母责问“我”黄昏晚归,并非是对“我”天性的压抑,而是一般的管会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欢紧贴大地,……”“一个热爱自然的人……”等语句,可看出童年的“我”是很喜欢自然的,并没有想逃离自然】7.D【“突出如今孩子与自然的隔阂,呼唤回归大自然”有误,通过人描摹树叶与自然生长树叶的对比,突出大自然神秘、丰富、多样的创造性。】8.①自然是“我”童年的“脐带”,象征着“我”与自然的原始连接和情感依赖;而父母则是“我”的“义务”,代表了“我”对家庭的责任与现实的牵绊。②随着成长,“我”逐渐远离自然,进入城市生活。这种两端的关系,既展现了“我”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妥协。【每点2分,共计4分。在第①点中要点出“童年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第②点要点出成年与自然远离的无奈和感伤。仅解释“脐带”和“义务”,未涉及情感只给一分。】9.①内容上:逼仄的城市生活促使“我”产生回归自然生活的想法;②结构上:“我”的城市生活呼应前文“我”对城市的印象,增加文章的整体感;③主题上: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回归自然的意义,强化文章敬畏自然的主旨。【共计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曰”为断句标志,其后B处断开;“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G处断可;“士之有名”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可单独断开,突出主语,即D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句。11.D【A.正确,早年/早晨。B.正确。助词,的/代词,他。C.正确。自己的私情;愚拙。D.“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的亲族”错,“期”指穿一年丧服的亲族。故选D。】12.C【“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可知,识相的都官从事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故选C。】13.(1)臣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成人自立。【疾病:生病;不行:不能走路,至于:直到;成立:成人自立。】(2)张华认为他说得好。(后来)李密外调任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善:认为……好;憎疾:讨厌,厌恶憎恨;从事:下属官吏;语意通顺1分。】14.相同点:两则材料均体现李密的“才”与“孝”(1分)。《陈情表》以才呈表,以孝拒官;《晋书》则主要以才辩应对张华,“后刘终,服阕”则体现了他的孝情。(2分)不同点:《陈情表》突出其谦卑忠谨,《晋书》展现其刚直率性甚至桀骜。(2分)15.C【C.“颔联描写诗人当下所见景象”错误,是通过想象虚写历史场景。陆游此时身处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而定军山位于陕西沔县,两地相距千里,诗人无法实际看到定军山的景象。这两句是通过想象,营造出一种荒凉、落寞的氛围,借此感慨时光流逝、英雄事迹被冷落。故选C。】16.①崇敬之情:诗人感怀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名垂千古,表达了其对诸葛亮的崇敬。②惭愧之情:诗人在千年之后敬拜诸葛亮的遗像,惭愧自己不能在军中为国效力。③壮志难酬:诗人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却屡遭排挤。尾联怀人伤己,深刻地表达出其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一点2分,三点6分。情感1分,分析1分】17.①相看白刃血纷纷②死节从来岂顾勋③连峰去天不盈尺④枯松倒挂倚绝壁⑤夫人之相与⑥俯仰一世18.浸的读音是jìn。“临晨”改为“凌晨”,“马来西亚藉”改为“马来西亚籍”。【一处1分,共3分】19.A纷至沓来B与时俱进C多姿多彩【A.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B.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意思是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C.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20.①偷换主语。删除“作为”或者“使”;②成分残缺。在“外国游客”前面加上“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一处2分,共4分】21.甲:中国游何以成为流量密码;乙:外国游客在华旅行更加追求沉浸式体验【一处2分,共4分】22.①内容表达:”从……到……"这个句式本身的结构特点,全面展现了中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内容丰富且层次分明。改写句缺乏原句的层次感和画面感。②句式特点:采用对称句式/整句,节奏感强,语言富有气势,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改写句采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句式缺少感染力。③衔接与文风:原句自然衔接上下文,与前文“丰富的内容”和后文“赞叹不已”形成流畅的逻辑关系,文风生动且富有文学性。改写句文风平实,风格不够协调。【一点2分,两点4分】参考译文:材料二: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名声高雅,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了蜀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后来)李密外调任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23.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到“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没有方向和路径,人自然容易迷失。而“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这一部分则更为深刻。它暗示了在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们同样会感到困惑和迷茫。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尤为常见,信息爆炸、选择多样,反而让人难以做出决定,甚至产生焦虑和不安。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迷路”是指迷失方向,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或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强社团宣传与形象塑造计划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提升路径试题及答案
- 团队绩效激励的年度发展计划
- 年度团队建设活动的策划计划
- 2025注册会计师考试期间的个人实践与思考总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成长回顾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资格考试准备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实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城区供水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概述
- SJG 04-2015 深圳市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GB/T 45159.1-2024机械振动与冲击黏弹性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表征第1部分:原理和指南
- 彩票行业风险管理-深度研究
- 烟草证委托经营管理协议书
- 2025猪场转让合同范本
- 跟着音乐游中国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州大学
- 2025医保政策培训
- 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指南2024
- DB50-T 1715-2024 城市桥梁变形观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