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关卷25内环境与稳态(必备知识填空+优选试题精练)考点01细胞生活的环境地城地城知识填空考点必背知识巩固基础落实建议用时:5分钟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P2)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P5)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P5)4.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P5)5.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P5)6.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P5)7.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P5)地城地城试题精练考点巩固题组突破分值:50分建议用时:25分钟一、单选题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答案】C【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维生素D3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又可以在阳光化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而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其活化,从而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详解】A、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B、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转化,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D、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故选C。2.(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下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B.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C.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D.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吸烟与否对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可见吸烟有害健康。【详解】A、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见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细胞中产生,A错误;B、实验结果可说明吸烟可能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证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错误;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细胞中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C错误;D、据柱形图可知,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氧化生物分子生成物量的积累会引发细胞损伤,因此,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正确。故选D。3.(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答案】A【分析】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当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当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详解】A、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时,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A正确;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错误;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错误;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D错误。故选A。4.(2022·广东·高考真题)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答案】A【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B、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C、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D、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A。5.(2021·陕西渭南·统考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也相同B.癌变细胞内的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C.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答案】D【分析】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详解】A、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可能不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也不一定相同,A错误;B、癌变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细胞内的水分增多,新陈代谢速率加快,B错误;C、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并不是为了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D、血浆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能中和进入血浆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D正确。故选D。6.(2023·海南海口·统考一模)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高原病的病因,机体会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头晕等症状;另外缺氧条件能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该物质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可促进机体红细胞生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作用,Mg参与组成血红蛋白B.正常情况下,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C.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肾脏,能促进肾脏中红细胞的生成D.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可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答案】B【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红细胞的产生与成熟,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增多时,红细胞数目多,运输的氧气也多。【详解】A、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作用,Fe参与组成血红蛋白,A错误;B、正常情况下,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能够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促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成红细胞,C错误;D、促进贫血病人缺氧诱导因子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可能会缓解贫血症状,但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异常,不能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D错误。故选B。7.(2023·山东菏泽·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三模)利用细胞中的化合物做成的生物材料,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如药物胶囊(用动物的皮做成的明胶或淀粉制作而成)、用胶原蛋白制作手术缝合线、用纤维素膜制成中空纤维组成血液透析膜等,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明胶或淀粉制作的药物胶囊使药物更容易吸收B.用胶原蛋白制作手术缝合线也需要拆线C.用磷脂双分子做成的胶囊,会使胶囊内的脂溶性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D.血液透析膜属于半透膜,通过透析作用可以清除内环境的有害物质【答案】D【分析】血液透析(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详解】A、胶囊壳的原理主要由淀粉或明胶构成,将某些对胃有较大刺激作用的药物装入里面,由于胃不会吸收淀粉或明胶,胶囊携药物进入小肠后直接被吸收,避免了药物对胃部的刺激,A错误;B、用胶原蛋白制作手术缝合线对身体无伤害,不需要拆线,B错误;C、用磷脂双分子做成的胶囊,磷脂头部亲水,因此胶囊内为水溶性药物,C错误;D、血液透析实际上是利用血液透析膜作为半透膜,通过弥散、对流等方式,将体内有害物质吸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D正确。故选D。8.(2023·四川成都·统考模拟预测)将等量的红细胞分成两组,分别放在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溶液和K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前者细胞形态保持不变,后者却引发溶血现象(血细胞破裂)。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NaCl溶液和KCl溶液的透压相同B.NaCl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C.K﹢会大量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吸水D.Cl﹣会大量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吸水【答案】D【分析】所谓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详解】A、因为NaCl溶液和K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故二者的渗透压相同,A不符合题意;B、放在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保持不变,说明NaCl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B不符合题意;C、K+主要存在细胞内,用于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K+会大量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吸水涨破,C不符合题意;D、Cl﹣主要在细胞外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会大量进入红细胞,D符合题意。故选D。9.(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嘉积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如图表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与b、c、d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Na+B.c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C.d中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尿素等化学成分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构成维持血浆pH的缓冲对【答案】C【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此外,内环境还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详解】A、a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细胞外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中的,但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A错误;B、d(血浆)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B错误;C、d(血浆)中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尿素等化学成分,C正确;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破坏血浆pH的稳态,不是构成维持血浆pH的缓冲对,D错误。故选C。10.(2021·四川南充·校考一模)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B.形成Na₂CO3排出体外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D.很快排出体内【答案】C【分析】内环境中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详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NaHCO3等,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故选C。二、综合题11.(2022·河南开封·开封高中校考一模)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D各代表哪一类液体?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填字母)(2)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3)假如①为淀粉,由①所形成的②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主要是。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作用是,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4)正常人体内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很多缓冲对,最重要的是。【答案】(1)BDC(2)A(3)主动运输/主动转运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4)/H2CO3【分析】由图可知:A是肠腔中的液体;红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血浆(B);组织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详解】(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由题图可知,A是消化液(位于肠腔内),B是血浆(红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C是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D是组织液。(2)A为消化液,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3)若①是淀粉,则②是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葡萄糖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供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4)血浆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12.(2023·广东河源·统考一模)塑料微粒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一般用肉眼难以观察到,而且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一些小于10微米的塑料微粒有可能穿过细胞膜,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诱发急、慢性炎症,使器官和组织受损。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的工作关系图,其中①、②、③、④、⑤等代表生理过程或者物质,A、B、C代表人体内的系统,a和b代表两种气体,请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注意:[
]填序号或大小写字母,横线填写名称)(1)塑料微粒会通过人体的[A]系统被吸收进人体;该系统最主要的吸收器官是,里面有增加吸收表面积的结构皱襞和。(2)空气中的塑料微粒可以通过[]系统吸入体内,此时胸廓处于状态(填“扩大”或“缩小”),同时空气中的[]氧气也会进入血液,塑料微粒随着血液流动最早到达心脏中的(填写心脏结构)。(3)血液中的塑料微粒可以通过[]的过滤作用来到内,再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塑料微粒积累过多时有可能诱发肾炎,若尿液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或血细胞则有可能是肾单位中的发炎。【答案】(1)消化小肠小肠绒毛(2)B扩大b左心房(3)②肾小囊肾小球【分析】分析题图:A代表消化系统、B代表呼吸系统、C代表泌尿系统;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①代表吸收过程、②代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③代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④代表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⑤代表氧气和营养物质。【详解】(1)结合题图可知,塑料微粒会通过人体的A消化系统被吸收进人体;该系统最主要的吸收器官是小肠(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里面有增加吸收表面积的结构皱襞和小肠绒毛。(2)空气中的塑料微粒可以通过B呼吸系统吸入体内,此时胸廓处于扩大状态,同时空气中的b氧气也会进入血液;塑料微粒经过肺泡后的途径是: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所以,塑料微粒随着血液流动最早到达心脏中的左心房。(3)结合题图可知,血液中的塑料微粒可以通过②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来到肾小囊内,再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考点02内环境的稳态地城地城知识填空考点必背知识巩固基础落实建议用时:10分钟1.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P10)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P10)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P11)5.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P11)地城地城试题精练考点巩固题组突破分值:50分建议用时:25分钟一、单选题1.(2023秋·四川遂宁·高二校考期末)稳态是机体存活的条件,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现象是(
)A.患流感后,机体出现了低烧B.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C.空腹时,血糖浓度较饭后低D.剧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液【答案】A【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散热;(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患流感后,机体出现了低烧,体温升高说明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B、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正常调节过程,B错误;C、空腹时,血糖浓度较饭后(食物中的糖类被吸收,导致血糖升高)低,但血糖仍处于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D、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缓冲物质会与乳酸发生反应,进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故选A。2.(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答案】D【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故选D。3.(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为研究中医名方—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小肠)的作用,科研人员设置4组实验,测得大鼠胃排空率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状态胃排空率(%)正常组健康大鼠55.80模型组患病大鼠未给药38.65柴胡疏肝散组患病大鼠+柴胡疏肝散51.12药物A组患病大鼠+药物A49.92注:药物A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A.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B.正常组能对比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C.与正常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D.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答案】C【分析】对照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详解】A、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模型组胃排空率为38.6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A正确;B、正常组为对照组,将给药之后的胃排空率和正常组比较,能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B正确;C、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柴胡疏肝散组胃排空率为51.12%,正常组胃排空率更高,所以与正常组相比不能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C错误;D、由表可知,柴胡疏肝散组与药物A组的胃排空率相似,且均比模型组胃排空率高,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D正确。故选C。4.(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答案】D【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故选D。5.(2023·山东菏泽·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三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清除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免疫系统的调节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稳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中暑是由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紊乱导致了高热、恶心、呕吐、心悸和头疼等现象【答案】D【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此外,内环境还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详解】A、清除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而不是调节功能,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物质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B错误;C、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中暑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神志障碍,重者发生昏迷,体温可轻度增高,D正确。故选D。6.(2023·内蒙古·统考模拟预测)生物体里的化学反应能够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生物体含有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外储存酶时,最好将其置于低温和适宜的pH环境中B.酶具有不改变化学反应方向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特点C.高温、重金属、紫外线等易使蛋白类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D.某人夏季食欲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其体内酶活性受到外界高温的抑制或破坏【答案】D【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低温可使蛋白质酶活性降低,pH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保存蛋白质类酶时要使其活性降低但不能失活,因此体外储存酶时,最好将其置于低温和适宜的pH环境中,A正确;B、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不改变化学反应方向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特点,B正确;C、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高温、重金属、紫外线等易使蛋白类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使酶失活,C正确;D、由于人体内环境能维持相对稳定,故体内酶的活性不会受外界高温抑制或破坏,D错误。故选D。7.(2023·江苏·统考模拟预测)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液中的Na+、Cl-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血浆B.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NaHCO3可与①中的乳酸反应,使①pH稳定在7.35~7.45D.①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详解】A、组织液中的Na+、Cl-和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A错误;B、图中③组织液→②淋巴液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液过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C、①血浆中的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和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因此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D、①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磷脂双分子层)、肝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即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故选A。8.(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浆B.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人体内环境C.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答案】D【分析】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详解】A、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A正确;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故属于内环境,B正确;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D、一定范围内,大量消耗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可以补充血糖,所以血糖浓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D。9.(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高死亡率脑卒中患者的诱因C.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酸碱性中毒的重要原因D.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答案】B【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A正确;B、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B错误;C、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引起呼吸性碱中毒,C正确;D、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适宜的缓冲溶液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D正确。故选B。10.(2023·江苏南通·统考模拟预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葡萄糖、尿素、抗体、呼吸酶等成分主要分布在内环境B.血浆渗透压升高或组织液渗透压降低是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C.机体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恒定状态D.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答案】D【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详解】A、呼吸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中的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是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B错误;C、机体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非恒定不变,C错误;D、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11.(2023·山西·一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会使肝细胞受损,导致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辛伐他汀是治疗NAFLD的常用药物,但对肝脏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黄芪多糖是中药材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调节血脂、保护肝细胞等作用。为了深入研究黄芪多糖对NAFLD的作用效果,某研究小组以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40只、黄芪多糖提取液、辛伐他汀溶液、生理盐水等为材料开展了如下实验。(1)实验步骤:a.将40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10只,其中甲组饲喂普通饲料,连续饲喂6周;乙、丙、丁组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饲喂6周以获得NAFLD大鼠。b.甲、乙组大鼠各灌胃生理盐水5mL/d;丙组大鼠灌胃,作为对照组;丁组大鼠灌胃。四组大鼠连续灌胃4周。c.在7、8、9和10周各测一次血脂浓度(mmol/L)和转氨酶浓度(U/L),统计并分析数据。(2)实验数据显示,丙、丁两组的血脂浓度明显低于乙组,由此说明;乙、丙两组转氨酶浓度差异不大,且都明显高于丁组,由此说明。(3)若要将黄芪多糖用于NAFLD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探究黄芪多糖对NAFLD治疗效果的最佳用量,实验过程中,需用分别处理NAFLD大鼠。(4)研究表明:适度运动疗法能减轻NAFLD患者肝脏变性的程度,请结合该研究结果尝试提出一个相关的研究课题名称:。【答案】(1)辛伐他汀溶液5mL/d黄芪多糖提取液5mL/d(2)辛伐他汀和黄芪多糖均能降低血脂浓度辛伐他汀在降低转氨酶浓度方面效果不明显,而黄芪多糖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浓度,对肝组织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一系列等浓度梯度的黄芪多糖提取液(4)适度运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运动疗法减缓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程度的大小;减轻NAFLD患者肝脏变性的运动类型(最佳运动强度或运动时间或运动时长)【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辛伐他汀和黄芪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防治效果,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表现为脂肪沉积和血液中转氨酶含量上升。据此可推测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使用相应的药物,因变量是血脂浓度和转氨酶浓度的变化。实验步骤:a.将40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10只,其中甲组(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连续饲喂6周;乙、丙、丁组饲喂高脂饲料(患病模型),连续饲喂6周以获得NAFLD大鼠。b.甲(正常组)、乙组(患病对照组)大鼠各灌胃生理盐水5mL/d;丙组大鼠灌胃辛伐他汀溶液5mL/d,作为(条件)对照组;丁组(实验组)大鼠灌胃黄芪多糖提取液5mL/d。四组大鼠连续灌胃4周。c.在7、8、9和10周各测一次血脂浓度(mmol/L)和转氨酶浓度(U/L),统计并分析数据。(2)实验数据显示,丙、丁两组的血脂浓度明显低于乙组,该实验结果说明辛伐他汀和黄芪多糖均能降低血脂浓度;乙、丙两组转氨酶浓度差异不大,且都明显高于丁组,据此可说明辛伐他汀在降低转氨酶浓度方面效果不明显,而黄芪多糖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浓度,因而说明黄芪多糖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招生计划试题及答案
- 课题申报书高端词汇
- 如何制定项目团队的发展计划与目标试题及答案
- 课题改革申报书
- 护理课题申报书格式
- 展望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专业概念考题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分离技术挑战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师考试技巧突破试题及答案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网络资源利用试题及答案
- 小学生战斗机知识
- 网络借贷信用评级模型-深度研究
- 眼科检查法课件
- 2025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危重孕产妇(MNM)转诊中国专家共识:规范流程与安全保障(2025版)解读课件
- 高效机房目前几种全局节能优化控制算法技术路线的分享和探讨
- 屋顶光伏支架安装施工方案
- 2024版专业工程资质居间转让合同范文版B版
- 新能源购售电合同模板
- 2024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真题及答案
- 颈椎病课件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