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①前段时间,一个6岁的女孩,在舞蹈课上练习下腰动作时受伤,确诊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悲剧的背后是家长追求功利化艺术教育的焦虑。为了培养孩子的才艺,很多家长早早地把子女送进各种艺术培训班,并要求孩子学习艺术时以结果为导向——学琴得考级、画画要参赛、跳舞得拿奖,一旦没有结果,就觉得孩子白学了。②因为追求功利化艺术教育而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弊端显而易见。根据舞蹈教育的规律,孩子七八岁时才适合练跪下腰,十岁左右才适合练站下腰,可现在走进各种舞蹈培训机构,随处可见三四岁就开始练习压腿、下腰的孩子。孩子那么小,骨骼、肌肉力量都未发育完整,超前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很容易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让孩子们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③功利化艺术教育还会扼杀孩子的艺术潜能,甚至让一些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如果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必然要求孩子去比赛、考级、拿奖。比赛也好,考级也罢,总会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符合标准者即为好,不符合标准者即为差。一旦被框进某种“标准”,孩子就会循规蹈矩,按照“标准”进行训练,其艺术潜能很可能会被压制,创造性也就很难发挥出来。④随着艺术教育的日益普及,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越来越不可行,也越来越没必要。审美问题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所以,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开展艺术教育应回归美育初心,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⑤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便不能在艺术教育中仅仅传授艺术技能。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种柔性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艺术情感的塑造,注重学生内在艺术素养的养成与丰富。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现代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艺术的生动表现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来支撑。⑥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美育不仅是为了认识美、感受美,更是为了发现美、创造美。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就应围绕创造力这个核心,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学会创造的方法、感受创造的乐趣,进而经受创造的磨难、获得创造的幸福。这个创造不仅包括艺术上的创造,还包括科学上的创造。现实中,很多科学巨匠创造力的生成都得到了艺术的滋养。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的袁隆平曾说:“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艺术和科学总是这样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所以,艺术教育还应与科技教育交叉互动,那样才能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素养深、创新意识强的时代新人。(文/汪静一

选自《光明日报》基于命题需要删减)1.下列对“功利化艺术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利化艺术教育往往以参加比赛、考级、拿奖等结果为目标导向。B.功利化艺术教育只关注目的,没有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C.功利化艺术教育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中承受过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D.功利化艺术教育按一定标准对孩子进行训练,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2.下列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教育是解决功利化教育的关键,随着教育的普及会更加行之有效。B.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可包括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C.艺术教育不能仅仅传授艺术技能,应重视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塑造。D.艺术教育可以与传统文化、科学教育交叉互动,促进全面发展。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艺术回归美育初心”?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时间酿造甜味①我对节气有感觉,居多从秋天开始的,那还是因了庄稼。母亲说,节气是不可违背的。立秋那天插的秧苗,即使施肥再多,耘稻再忙,稻秧长出来的谷粒会有更多的秕谷(子粒不饱满的稻谷)。后来收获季一到,脱粒了,秕谷真的很多。那时起,我开始相信“时令就是命令”的话了。②事实上,立秋一到,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自觉排着队,像坐滑梯似的一骨碌来了。时间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我们跟着节气的脚印,一步步地走向岁月深处。有一日,开门就看见,场外南面青菜的叶面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霜,发出钻石般的光芒,让人感觉到某一种的突然。③这原本是没有什么突然的。世上许多现象的出现,总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种种预告。母亲一直告诉我,庄稼、蔬菜都有关口的,也是有节奏的:惊蛰一道关,是醒物;霜降一道关,是甜物。醒物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要想吃到最甜的蔬菜,就得等到霜重的日子。因为蔬菜的甜味,先要靠天地,再要靠自己,非白糖注入。④从无甜到有甜,从有甜到很甜,等待的就是时间。⑤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甜味的产生。即使是一棵蔬菜,也是如此。蔬菜在岁月里走过夏天,迎接秋天。夏天里酷热的煎熬,需要经受;霜降的冷峻和肃杀,需要捶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看上去是时间的等待,其实是生命质量的提升过程。与立秋的未来走向一样,也是由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我对此的理解,充满现场感觉。到了深秋的早晨,往窗外看一看霜降之夜留存的景色,你会发现:霜降的夜里一片寂静,这寂静满是冷峻与无情,天下万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愿意听命,静静地让时间洗涤身体与心灵。我们不难从这大静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号令,同时也感到万物的守信。所以,甜是时间锻打出来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霜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霜而立的整棵青菜看着干净且安静,也有些许自傲的心绪,更有经霜的沧桑历练。⑥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她背得出蔬菜种植与收获的时间,鸡毛菜几时落种,蓬蒿菜几时卷叶,芹菜几时长叶,萝卜几时空心,青菜几时起蕻,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而家里所有播种或者收获,从未脱过节气与时辰。我惊异于母亲的细心,更佩服母亲的记忆力。她经常教导我,农家孩子,要识节气,要懂庄稼,要懂蔬菜。有一个晚上,吃好饭,坐下来,母亲与我讨论播种的时间时,郑重地对我说,二十四节气不说话,但不是哑巴,种子会发脾气的,所以人要真心计算时间的,还有时辰。讨论到最后,母亲摊摊手,笑着说,你假使不相信,就等着将来,日子会教育大家的。⑦日子很快证明,母亲没有一次是错误的。⑧霜打最厉害的时候,母亲还喜欢腌制白萝卜。母亲将萝卜刨出来后,切成长丝。切完后拿过竹匾,将萝卜丝放进去,再放在阳光下晒,要晒到太阳落山。我去收竹匾时,母亲劝住我,说,夜里不落雨,不要收进来,让霜好好打一打。每当这时,我就悬想:无涯的星空,清冷光亮之下,夜宿在外的萝卜在不断地接受着霜气的抚摸,有点修炼的成分。是的,七八天白天是阳光的照耀,七八个夜晚是白霜的浸染。只有这样,萝卜才开始弯转,才开始打皱,才开始散发清香。所有的清香都渗透着阳光的气息,都裹挟着清冷的霜气。只有这样,萝卜才可成为家里独一无二的菜蔬。⑨这样的萝卜确实很甜,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甜,总感觉萝卜成了白天阳光和夜晚白霜结合后酿造的甜果。⑩秋色“浓”出了冬日的寒气,霜意一天比一天重,但菜园一直活泛着,因为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蔬菜都是很甜的。岁月流转,但那些被霜打过的甜味,将永远留在心底。(文/高明昌选自《解放日报》基于命题需要有删减)4.说说第①段中“时令就是命令”在文中的意思。5.阅读②至⑤段,请简要概括“时间”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作用。6.阅读第⑥段,请简要概括“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的具体表现。7.阅读全文,谈谈怎样才能在时间中酿造甜味?请简要概括。二、名著阅读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①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繁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史,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繁,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繁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倒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然。”不足为《汉书》病。②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件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呈;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连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9.以上节选部分,作者对《史记》《汉书》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即事①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注释】①此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王维虽在朝廷担任右丞之职,但他对官场生涯并不热衷,时常在山间隐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落晖”指落日的余晖,描绘出了一幅夕阳西下时的宁静景象。B.颔联中“遍”字描绘出鹤巢在松树间分布广泛,表明了此地偏僻荒凉。C.颈联用“新粉”与“故衣”作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更替。D.尾联写炊烟升起、人们采莲而归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终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诎。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弃繻而去。军为谒者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选自《汉书》,有删改)【注】①矫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至死

法:依法B.专之可也

专:专横C.有诏下军问状

问:审讯D.军弃繻而去

去:离开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A.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B.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C.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D.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就好学,凭借能言善辩、知识渊博和善于写文章在郡中闻名。B.终军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听说他有非凡的才能并召见了终军。C.终军因审讯徐偃假托皇帝令让胶东、鲁国两地铸造盐铁一案,被张汤弹劾。D.终军自请出使匈奴,希望自己披上铠甲拿着武器,冲在前面,为国尽职。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军为谒者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五、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文化虽诞生于往昔[A]却历久弥新,绽放耀眼的光辉与独特的魅力[B]中华传统文化长盛不衰[C]因其精深、厚重、博大[D]更因它能章显民族气节,传承民族血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后人对逝者的________;“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家人对团圆的________;“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臣民对国家的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志士对理想的________。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结晶。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国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①它们穿越时空,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我们在品味古诗文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②各种情感的表达无不让人深受触动,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会悄然融入你的灵魂,让你沉浸其中。③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岁月的无情流逝,宏伟建筑会逐渐变为遗址,而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瑰宝,仍将光芒万丈。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及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新(mí) B.绽放 C.章显 D.血脉(mài)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哀痛

祝福

忠心

抱负B.哀思

期盼

抱负

忠心C.哀思

期盼

忠心

抱负D.哀痛

祝福

抱负

忠心17.依次填入下列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诗句,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B.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对理想的追求。C.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D.这些诗句,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对理想的追求。19.将“这些动人心弦的诗句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格”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六、作文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丽热爱绘画,但在一次比赛中未获预期奖项,深感失望,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老师鼓励她:“这次比赛虽未获奖,却让你发现了绘画技巧和创意上的不足,这正是你进步的契机。只要坚持学习、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更多收获。”小丽听从建议,继续坚持绘画,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绘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可见,能抓住进步的契机,就会有所收获。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2.A3.(1)重视审美教育,注重情感与人格培养,(2)鼓励创造力发展。【导语】文章紧扣“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主题,以现实悲剧引入,指出功利化艺术教育的危害,阐明艺术教育本质是美育。论述中引用名言、结合实例,强调艺术教育应超越技能传授,注重人格与情感培养,还应围绕创造力核心,促进艺术与科技教育互动,逻辑清晰,论证有力。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有误,文章中并没有提及功利化艺术教育“没有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只是强调功利化艺术教育以比赛、考级、拿奖等为导向,违背艺术教育规律,会对孩子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还会压制孩子艺术潜能和创造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它完全没有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有误,文章强调的是要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批判功利化艺术教育,并未提及艺术教育是解决功利化教育的关键,且文中说抱着功利化目的开展艺术教育越来越不可行、没必要,并非是说艺术教育随着普及在解决功利化教育方面会更加行之有效。故选A。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第④段中的“艺术教育是关于美的教育,开展艺术教育应回归美育初心,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以及第⑤段中的“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一种柔性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艺术情感的塑造,注重学生内在艺术素养的养成与丰富”可知,要重视审美教育,注重情感与人格培养。根据第⑥段中的“美育不仅是为了认识美、感受美,更是为了发现美、创造美。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初心,就应围绕创造力这个核心,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学会创造的方法、感受创造的乐趣,进而经受创造的磨难、获得创造的幸福”可知,要鼓励创造力发展。4.时间的规律是就像命令一样不可违背的,错过了合适的时间节点,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5.(1)时间是自然规律的载体,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或:时间是自然规律的体现)。(2)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节奏。(3)时间是农作物提升品质的关键。6.(1)母亲依据时节来安排家里的农事(严格遵守)。(2)母亲时常教导子女要尊重时令。7.(1)敬畏自然规律,遵循节气与时辰。(2)经历时间的磨砺(耐心等待和积累),提升生命质量。【导语】这篇散文以“时间酿造甜味”为线索,通过农事经验展现了时间的哲学意蕴。作者以母亲的经验智慧为镜,将节气时序与农作物生长规律相融合,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农耕图景。文中“霜打青菜”的意象尤为精妙,既具象地呈现了自然规律,又隐喻了生命需要经历淬炼才能升华的哲理。语言质朴却富有诗意,通过“节气如令”“霜降甜物”等农谚,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第①段中“那时起,我开始相信‘时令就是命令’的话了”,是作者从母亲说的“节气是不可违背的”和“立秋那天插的秧苗,即使施肥再多,耘稻再忙,稻秧长出来的谷粒会有更多的秕谷(子粒不饱满的稻谷)。后来收获季一到,脱粒了,秕谷真的很多”得出的经验。“时令就是命令”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是作者对节气、时令的严格遵守和深刻认识。时令是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作者通过描述母亲对立秋插秧的坚持以及后来收获时秕谷很多的事实,强调了时令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从农事上看,时令如同不可违背的命令,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时令就是命令”对于世间万物是同样适合的,时间的规律是就像命令一样不可违背,要按时令去做事,如果错过了时令,即错过了合适的时间节点,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第②段“事实上,立秋一到,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自觉排着队,像坐滑梯似的一骨碌来了。时间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可知:时间是自然规律的载体,通过节气变化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结合第③段“世上许多现象的出现,总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种种预告。母亲一直告诉我,庄稼、蔬菜都有关口的,也是有节奏的:惊蛰一道关,是醒物;霜降一道关,是甜物”可知,庄稼、蔬菜的生长都有时间节点,因此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节奏。结合第④段“从无甜到有甜,从有甜到很甜,等待的就是时间”、第⑤段“时间会改变一切,包括甜味的产生”可知,蔬菜变甜靠的是时间,可见0时间是农作物提升品质的关键。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阅读第⑥段,可以看出“母亲对时令是奉若神明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她背得出蔬菜种植与收获的时间,鸡毛菜几时落种,蓬蒿菜几时卷叶,芹菜几时长叶,萝卜几时空心,青菜几时起蕻,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而家里所有播种或者收获,从未脱过节气与时辰”可知,母亲能够背得出蔬菜种植与收获的时间,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了如指掌,家里所有播种或者收获的活动,母亲都严格遵循节气与时辰,从未脱过节气。可概括为:母亲依据(严格遵守)时节来安排家里的农事。结合“她经常教导我,农家孩子,要识节气,要懂庄稼,要懂蔬菜。有一个晚上,吃好饭,坐下来,母亲与我讨论播种的时间时,郑重地对我说,二十四节气不说话,但不是哑巴,种子会发脾气的,所以人要真心计算时间的,还有时辰。讨论到最后,母亲摊摊手,笑着说,你假使不相信,就等着将来,日子会教育大家的”可知,母亲经常教导作者要识节气、懂庄稼、懂蔬菜,强调时令的重要性。可概括为:母亲时常教导子女要尊重时令。7.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①段“我对节气有感觉,居多从秋天开始的,那还是因了庄稼。母亲说,节气是不可违背的。立秋那天插的秧苗,即使施肥再多,耘稻再忙,稻秧长出来的谷粒会有更多的秕谷(子粒不饱满的稻谷)。后来收获季一到,脱粒了,秕谷真的很多。那时起,我开始相信‘时令就是命令’的话了”可知,要严格遵守时令,合理安排农事活动,这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可概括为:敬畏自然规律,遵循节气与时辰。结合第⑤段“甜是时间锻打出来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霜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霜而立的整棵青菜看着干净且安静,也有些许自傲的心绪,更有经霜的沧桑历练”可知,要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耐心等待和积累,经历时间的磨砺,才能提升生命质量。8.晋代张辅和刘知几对《史记》与《汉书》繁省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书》虽比《史记》繁,但有其必然性,不足为病。9.作者认为《史记》是通史,虽意在尊汉,详近略远,但叙汉事有“折中”;《汉书》断代为书,虽比《史记》繁,但有其合理之处;通古(如《史记》)和断代(如《汉书》)各有短长。【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第①段“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可知,张辅对比《史记》《汉书》叙事字数,认为班固不如司马迁。根据“刘知几《史通》却以为……恐怕比班固还要繁些”可知,刘知几对《史记》繁简及作《汉书》情况有看法。根据“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不足为《汉书》病”可知,作者分析《汉书》繁的原因(断代、载文多、文字骈体),并表明《汉书》虽繁但合理。综上,晋代张辅和刘知几对《史记》与《汉书》繁省问题看法不同,作者分析后认为《汉书》虽繁但有其必然性,不足为病。9.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根据第①段“《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倒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可知,作者认为《史记》作为通史,在叙事上能做到详略得当,意在尊汉的同时也有“折中”。根据第①段“《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可知,《汉书》因断代为书,有更多史料可利用,虽然文字比《史记》繁,但有其合理性。根据第②段“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郑樵的意见恰相反……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可知,作者认为通古的《史记》和断代的《汉书》各有优缺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10.B【导语】王维《山居即事》以简淡笔墨勾勒山居闲趣。首联“寂寞掩柴扉”定调隐逸,落晖苍茫中见孤寂;颔联鹤巢遍树、荜门人稀,以物态反衬离群;颈联“新粉”“故衣”暗藏禅机,新陈相替间透出超然;尾联烟火采菱,归趣盎然。全诗在疏淡意象中融空寂与生机,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典型风格。【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颔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可知,“遍”字写鹤巢遍布松树,体现的是此地环境清幽、适合禽鸟栖息,而非“偏僻荒凉”;“人访稀”才是写访客稀少。诗人通过“鹤巢”与“人访”的对比,突出山居的隐逸与静谧,而非荒凉;故选B。11.B12.D13.C14.终军担任了谒者的职务巡视郡国,守关的官吏认出了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之前丢弃符信的儒生。”【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汉书》,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了终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文章以“少好学”开篇,奠定其才学根基,随后通过“矫制案”展现其辩才与法理思维,又以“弃繻”细节突显其豪迈气概,最后以自请出使匈奴表现其忠勇。叙事层次分明,人物形象立体:既有文士的博学善辩,又有使臣的胆识气魄。文中对话描写尤为精彩,如诘问徐偃时逻辑严密,请命时慷慨激昂,生动再现了汉代儒士“通经致用”的精神风貌。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可以自作主张。专:自行决定。故选B。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如今听说要派遣使者去匈奴,我愿竭尽精力、振作勇气,辅佐贤明的使者,向单于分析利害吉凶。“今闻将遣匈奴使者”是当前的形势,“臣愿尽精厉气”是终军的想法,“奉佐明使”是终军的目的,“画吉凶于单于之前”是具体行动。故断为: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故选D。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根据“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可知,张汤弹劾的是徐偃“矫制”,不是弹骇终军假托皇帝令让胶东、鲁国两地铸造盐铁一案;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为,担任;行,巡视;识,认出;乃,是。【点睛】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言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固煮盐铸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徐偃理屈辞穷。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守关的官吏认出了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之前丢弃符信的儒生。”正赶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15.C16.C17.D18.B19.D【解析】15.本题考查字音字形。C.章显——彰显;故选C。16.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哀痛:悲伤;悲痛。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结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后人对逝者的________”可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清明扫墓时的哀伤氛围,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后人对逝者的怀念,故应选填“哀思”;祝福:本意指祈神赐福,现泛指祝人顺遂幸福。期盼:期待,盼望。结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家人对团圆的________”可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是春节的喜庆氛围,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家人对团圆的期待,故应选填“期盼”;忠心:忠诚的心。抱负:远大的志向。结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臣民对国家的________”可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忠诚和期盼,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臣民对国家的忠诚,故应选填“忠心”;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志士对理想的________”可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诗句,表达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志士的远大志向,故应选填“抱负”。故选C。1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A.正确。A处前后句为转折关系,句子内部短暂停顿,需用逗号分隔;B.正确。B处前句为完整陈述,后句为新话题,需用句号结束;C.正确。C处前后句为因果关系,“长盛不衰”后需短暂停顿,需用逗号分隔;D.不正确。D处前后句为并列原因(“因……更因……”),属于同一语义层次,语义连贯性更强,需用逗号分隔,而不是分号,分号用于并列分句的更高层次分隔;故选D。18.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结合画线句子“在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国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分析,句子语序不当,可将“对家国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改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对理想的追求”,从“生活”到“家国”再到“理想”,呈现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关系;故选B。19.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结合语段分析,①处讲诗句穿越时空、产生共鸣、汲取智慧力量(侧重共鸣);②处讲情感表达让人触动、力量融入灵魂(侧重即时情感冲击);③处列举具体诗句;④处讲文化瑰宝历久弥新(宏观总结);结合所给语句“这些动人心弦的诗句会随着我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