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基础)_第1页
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基础)_第2页
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基础)_第3页
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基础)_第4页
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丁口,即人口。明清时期,年满二十岁的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二十岁的男子称口。 B.“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分为政论、史论两种。《六国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是一篇政论。 C.针对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和保守的士大夫阶层的攻击,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一一加以批驳,并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并由古及今动课李唐王朝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劝说秦王收回成命。 B.《促织》选自施耐庵的《聊斋志异》,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揭示了小说主题。 C.鲁迅的《祝福》通过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批判了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 D.卡夫卡的《变形记》借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常用作王室、朝廷或国家政权的代称。 B.《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他的名字,“庖”表示他是厨师;《师说》里的“师襄”是一位名为“襄”的乐师。 C.“东道主”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意思是往来于东方道路上的使者,今天泛指请客的主人或者活动的主办方。 D.《窦娥冤》中“卜儿哭上科”中的“科”,是剧本中指示动作、表情的用语,类似现代话剧中的“舞台说明”。4.下列对文学及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B.“疏”,即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C.《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苏轼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后人因其父苏洵、弟弟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5.以下关于韩非子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法、术、势”,他所提倡的秉公执法、赏罚分明都有很大的进步性。但他对人性的理解过于狭隘,其思想也容易滋生暴政强权,蜕变为专制者操纵的工具。 B.韩非子认为游侠群体尚侠义,轻私利,能辅佐君主维护国家安危的公义与法理的权威,打击以私害公的现象,故应奖赏游侠及其战功,并且要赏罚合理,名实相符。 C.韩非子主张“以吏为师”,这里的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生活功能、行为举止的引领和指导者,他认为通过法既能提升人性中的善,也能实现国家秩序和富强。 D.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了“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核心观点,重新界定了“圣人”的概念,指出“新圣”既要效法“旧圣”行仁义,也应根据世事变化“变法立新”。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传》是《汉书》名篇,刘知几《史通》称《汉书》是“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B.《苏武传》按时间顺序记叙苏武出使、被扣、不受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名词,原来,从前)。 D.《苏武传》精于剪裁,善用对比,人物语言典型,暗含褒贬情感,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B.歌德,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C.“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既有通史,又有断代史。 D.徐志摩,诗人、散文家,创造社成员。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 B.关汉卿,与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有《单刀会》《拜月亭》等。 C.蒲松龄,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家,郭沫若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指的就是司马迁。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闻名,后世并称他们为“三苏”。《六国论》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 B.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对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高度评价。 D.《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这部剧作以其丰富的意蕴、精严的结构、个性化的人物、浓郁的抒情气息,一直被看作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中的“宣德”是年号。 B.“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指唐代的一种官服。 C.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合称丁口。 D.《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编写的第一部分析汉字结构的字书。11.下列有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他准备当面向曹操辞行,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曹操爽快地答应了。 B.关羽临走时,将曹操送他的财物、美女全部留下,将自己的汉寿亭侯大印挂在营中,并留给曹操一封书信。 C.关羽与孙乾重新渡过黄河向汝南出发时,曹操部将夏侯惇领兵追到,与关羽展开厮杀。正在此时,张辽赶到传达曹操命令,才让关羽一行人马走了。 D.关羽一行经过卧牛山时,救了周仓。关羽前往占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关羽来到汝南,刘备却又回到了冀州。1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婉转凄苦,多用典故。 B.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过解放战争时期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C.“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属于年号纪年法。 D.《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发表的即席演说,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号召力。13.下列各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端章甫”中的“端”指端着:“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外交辞令。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D.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话剧、歌剧、舞剧。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指阴历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阴历每月初一。 B.“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多借景抒情。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许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以此命名,如湘阴、衡阳等。 D.“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记》一文中“是月丁未”中的“丁未”为干支之一,文中是用来纪日的。15.语文学习小组计划梳理必修上课本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初稿中需要修正的一条是()A.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韩愈字退之,中唐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他自称“郡望昌黎”,作品集名为《韩昌黎集》。 C.苏轼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精通诗、词、文,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 D.姚鼐字姬传,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有《惜抱轩诗文集》传世。1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所持的“节”,即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B.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 C.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则是六国通过盟约,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 D.庄宗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谥号。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扬性质的称号。1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一,盛行于唐宋。词从篇幅长短角度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B.驳论就是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拿来主义》就是一篇驳论文。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的“戊申晦”指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指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五鼓”指五更。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19.下列对联涉及的文化名人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孔子) B.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孟子) C.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庄子) D.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司马迁)2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他与陈子昂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B.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曾写下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名篇。 C.《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柳宗元的这一类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 D.避讳,是封建时代特有的一种制度或习惯,选文第三段中的“官理”,即“官治”,这是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2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辞》中的“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赋”的一种,一般讲究押韵,注重平仄。 B.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又称他为“靖节先生”。 C.西汉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用“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D.古代作品中孤松、菊、云、鸟、巾车等意象,往往都象征着作者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平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举臣秀才”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辞,是一种形势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式散文化;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辞和赋都注重文采。 D.仲秋,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2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者卿。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多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24.下列对联与名人,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②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③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④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A.①杜甫②陶渊明③苏轼④屈原 B.①杜甫②白居易③陶渊明④屈原 C.①屈原②苏轼③陶渊明④杜甫 D.①屈原②白居易③苏轼④杜甫25.下列对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中央之神。在《苏武传》中相对“皇天”而言。“后土”指土地神,“社”也是古人对土地神的称呼。 B.李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语言诡谲,被后人誉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C.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一庙。 D.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则是六国通过盟约,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

2025年高考备考语文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丁口,即人口。明清时期,年满二十岁的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二十岁的男子称口。 B.“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分为政论、史论两种。《六国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是一篇政论。 C.针对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和保守的士大夫阶层的攻击,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一一加以批驳,并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并由古及今动课李唐王朝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年满二十岁的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二十岁的男子称口”错误,明清时期,成年的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的男子称口。B.“是一篇政论”错误,《六国论》是一篇史论。C.正确。D.“寄予了一定的同情”错误,“可怜”为可惜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劝说秦王收回成命。 B.《促织》选自施耐庵的《聊斋志异》,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揭示了小说主题。 C.鲁迅的《祝福》通过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批判了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 D.卡夫卡的《变形记》借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正确。B.“施耐庵”错误,应该是“蒲松龄”。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常用作王室、朝廷或国家政权的代称。 B.《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他的名字,“庖”表示他是厨师;《师说》里的“师襄”是一位名为“襄”的乐师。 C.“东道主”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意思是往来于东方道路上的使者,今天泛指请客的主人或者活动的主办方。 D.《窦娥冤》中“卜儿哭上科”中的“科”,是剧本中指示动作、表情的用语,类似现代话剧中的“舞台说明”。【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正确。B.正确。C.“往来于东方道路上的使者”错误,应该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4.下列对文学及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B.“疏”,即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C.《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苏轼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后人因其父苏洵、弟弟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老苏”错误,应该是“大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5.以下关于韩非子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法、术、势”,他所提倡的秉公执法、赏罚分明都有很大的进步性。但他对人性的理解过于狭隘,其思想也容易滋生暴政强权,蜕变为专制者操纵的工具。 B.韩非子认为游侠群体尚侠义,轻私利,能辅佐君主维护国家安危的公义与法理的权威,打击以私害公的现象,故应奖赏游侠及其战功,并且要赏罚合理,名实相符。 C.韩非子主张“以吏为师”,这里的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生活功能、行为举止的引领和指导者,他认为通过法既能提升人性中的善,也能实现国家秩序和富强。 D.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了“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核心观点,重新界定了“圣人”的概念,指出“新圣”既要效法“旧圣”行仁义,也应根据世事变化“变法立新”。【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学常识的积累,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解答】A.正确。B.“故应奖赏游侠及其战功”错误,韩非子认为游侠群体尚侠义,轻私利,能辅佐君主维护国家安危的公义与法理的权威,打击以私害公的现象,故应奖赏游侠的战功,而不是奖赏游侠。C.“他认为通过法既能提升人性中的善,也能实现国家秩序和富强”错误,韩非子认为通过法能实现国家秩序和富强,而不是提升人性中的善。D.“效法‘旧圣’行仁义”错误,韩非子认为“新圣”应根据事变化“变法立新”,而不是效法“旧圣”行仁义。故选A。【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方法入手: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传》是《汉书》名篇,刘知几《史通》称《汉书》是“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 B.《苏武传》按时间顺序记叙苏武出使、被扣、不受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名词,原来,从前)。 D.《苏武传》精于剪裁,善用对比,人物语言典型,暗含褒贬情感,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文言实词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对文学常识也要做好识记。【解答】ABD.正确。C.有误,“原”应译为“推究、考查”,句意:通过探究庄宗是如何取得天下的以及他是如何失去天下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故选:C。【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方法入手: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B.歌德,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C.“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既有通史,又有断代史。 D.徐志摩,诗人、散文家,创造社成员。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3)D.“创造社成员”错误。徐志摩是新月派成员。故选D。【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 B.关汉卿,与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有《单刀会》《拜月亭》等。 C.蒲松龄,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家,郭沫若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指的就是司马迁。【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二十四史”属于纪传体。B.“王实甫”错误,元曲四大家应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C.正确。D.“指的就是司马迁”错误,应该是司马光。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皆以文学闻名,后世并称他们为“三苏”。《六国论》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 B.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C.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对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高度评价。 D.《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这部剧作以其丰富的意蕴、精严的结构、个性化的人物、浓郁的抒情气息,一直被看作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正确。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错误,应该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中的“宣德”是年号。 B.“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指唐代的一种官服。 C.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合称丁口。 D.《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编写的第一部分析汉字结构的字书。【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化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文化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解答】ABC.正确。D.“西汉许慎”有误,许慎是东汉人。故选:D。【点评】文化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方法入手: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11.下列有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他准备当面向曹操辞行,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曹操爽快地答应了。 B.关羽临走时,将曹操送他的财物、美女全部留下,将自己的汉寿亭侯大印挂在营中,并留给曹操一封书信。 C.关羽与孙乾重新渡过黄河向汝南出发时,曹操部将夏侯惇领兵追到,与关羽展开厮杀。正在此时,张辽赶到传达曹操命令,才让关羽一行人马走了。 D.关羽一行经过卧牛山时,救了周仓。关羽前往占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关羽来到汝南,刘备却又回到了冀州。【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作品内容情节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十分了解。此题的识记点是: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解答】A.“曹操爽快地答应了”有误。关羽向曹操告辞,曹操故意避而不见。BCD.正确。故选:A。【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方法入手: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1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婉转凄苦,多用典故。 B.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过解放战争时期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C.“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属于年号纪年法。 D.《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发表的即席演说,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号召力。【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文学常识一般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文学常识,对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解答】A.“婉转凄苦”有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放悲壮,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BCD.正确。故选:A。【点评】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方法入手: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13.下列各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端章甫”中的“端”指端着:“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外交辞令。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D.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端’指端着”错误。端:礼服,这里指穿着礼服。B.“纪传体”错误,应为编年体。C.正确。D.“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话剧、歌剧、舞剧”错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喜剧、悲剧、正剧。故选:C。【点评】文学常识从广义上是指涵盖文学方面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指阴历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阴历每月初一。 B.“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多借景抒情。 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许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以此命名,如湘阴、衡阳等。 D.“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记》一文中“是月丁未”中的“丁未”为干支之一,文中是用来纪日的。【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阴历每月初一”错误,两个词说反了。故选A。【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15.语文学习小组计划梳理必修上课本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初稿中需要修正的一条是()A.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韩愈字退之,中唐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他自称“郡望昌黎”,作品集名为《韩昌黎集》。 C.苏轼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精通诗、词、文,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 D.姚鼐字姬传,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有《惜抱轩诗文集》传世。【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C.“词集名为《稼轩长短句》”错误,词集名为《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的词集。故选:C。【点评】文学常识从广义上是指涵盖文学方面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1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所持的“节”,即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B.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 C.连衡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则是六国通过盟约,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 D.庄宗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谥号。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扬性质的称号。【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化常识解说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D.“褒扬性质的称号”错误。谥号有褒有贬,不全是褒扬性质的称号。故选:D。【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1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一,盛行于唐宋。词从篇幅长短角度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B.驳论就是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拿来主义》就是一篇驳论文。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的“戊申晦”指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指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五鼓”指五更。【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词从篇幅长短角度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表述不准确,应是从“字数”上看,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于等于58字为小令,大于等于59小于等于90为中调,大于等于91为长调。故选A。【点评】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方法:1.积少成多法;2.联想法;3.穿针引线法;4.口诀法。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答案】C【分析】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解答】C.“长的叫‘敲’,短的叫‘扑’”错,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故选:C。【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19.下列对联涉及的文化名人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孔子) B.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孟子) C.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庄子) D.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司马迁)【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正确。B.正确。C.此项对应的不是庄子,而是老子。“紫气东来”和“函关初度”都是和老子有关的典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2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他与陈子昂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B.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曾写下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名篇。 C.《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寓言体的传记,柳宗元的这一类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 D.避讳,是封建时代特有的一种制度或习惯,选文第三段中的“官理”,即“官治”,这是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解答】A.“陈子昂”错误,应该是“韩愈”。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2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辞》中的“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赋”的一种,一般讲究押韵,注重平仄。 B.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又称他为“靖节先生”。 C.西汉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用“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D.古代作品中孤松、菊、云、鸟、巾车等意象,往往都象征着作者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熟悉相应的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正确选择。【解答】D.“象征着作者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理解错误,象征归隐山林田园的隐士精神。故选:D。【点评】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方法:1.积少成多法;2.联想法;3.穿针引线法;4.口诀法。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平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举臣秀才”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