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代诗人创造“律诗”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合于音律的诗”,也就是“有音乐性的诗”。殷璠的意思是说:诗的声调合于音律,就会产生诗的气势,表明诗的节奏。一首诗由于平仄黏缀得好,吟咏之时就容易透发作者的才情。既然如此,凡是一切要求讲究平仄、避免八病的诗,应该都是律诗。不错,唐代诗人是这样看的:绝句也是律诗。韩愈的诗文集是他的女婿李汉编定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元稹的《元氏长庆集》,都是作者自己编定的。这三部书中的诗主要是按形式分类,总的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讲究平仄的五七言绝句,都编在“律诗”类中,不讲究平仄的古体绝句都编在“古诗”类中。这就可以证明唐代人以为近体绝句也是律诗。南宋人编诗集,常常分为“古诗”“五律”“七律”“绝句”等类,从此就把绝句排除在律诗之外。南宋人讲起近体诗,常常用“律绝”这个语词,绝句与律诗便分家了。唐代没有“律绝”这个语词。唐人只说“古律”,表示传统的古体诗和新兴的律体诗,或说近体诗。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这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体诗。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有一卷题作“半格诗”,所收的诗,大体上都是古体,但常有对偶句,或者用平仄黏缀的散句。这些诗似古非古,似律非律,所以名曰“半格诗”。作《唐音审体》的钱良择注释道:“半是齐梁格,半是古诗,故曰半格诗。”又说:“格诗,是齐梁格也。”这个注释是错误的。在唐人观念里,无论汉魏、齐梁,都是古诗,不能把古诗和齐梁诗对立起来。齐梁诗是一种风格,汉魏诗也是一种风格,不能说“格”是专指齐梁格的。唐人厌薄齐梁诗体的浮靡,要求继承汉魏诗的风格,这是从诗的内容讲的。“风格”这个名词,唐代似乎还没有,他们或称“标格”,或称“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就是指汉魏诗的风格。《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以上这些引证,都说明“格律”是两回事,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我们如果要一个双音词来称呼唐代的律诗(包括绝句),应该名之为“声律诗”。(节选自施蛰存《唐诗百话》)材料二:对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而齐梁时代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我们自己语言特色的反省,又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这种反省很快就影响到了诗歌。因为人们发现,一句诗如果所有的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读起来是很不好听的,一定要平仄间隔才好听。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就走向了格律化,到初唐时就形成了“近体诗”。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古体诗不讲究平仄也不讲究对偶,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偶。对偶,其实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而形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齐很难对起来,而中国文字单音独体,天生来就适合对偶。《易经》的《乾》卦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那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后来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反省,它是自然而然就对上的。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像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从头到尾都是对偶,虽然还不是格律诗,但与汉代那些质朴的古诗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到了齐梁时期,诗歌在声音上已经很讲究,只不过还没有形成近体诗的格律而已。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样子呢?除在句数、字数和对仗等方面的规定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声音的平仄了,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吟诵是有关系的。像我前文讲节奏时所举的“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两句,就是唐代五言律诗中的一联,它的平仄声音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律诗的平仄当然有它的规律,但也不是完全死板的,有的地方平仄可以通用,有的地方就不可以。另外还有所谓“拗句”(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有的地方可以“拗”,有的地方不可以“拗”,有的地方“拗”了还可以“救”。于是有人就说,格律诗变化这么多,太伤脑筋,学作诗不是太难了吗?其实只要通过吟诵把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就一点儿也不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你要注意它节奏的停顿:五言中的第二个字是一个停顿的所在,第四个字是一个停顿的所在,第五个字则是整个一句的停顿所在。凡有停顿的地方,就是一个音节的节拍落下的地方。所以除结尾的那个字之外,这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在这几个字的地方一定不能够把声音的平仄搞错。七言律诗也是一样,比如杜甫《秋兴》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除结尾的韵字之外,节拍的停顿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节选自叶嘉莹《诗歌吟诵的古老传统》)1.下列依据两则材料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是指一切要求讲究平仄、避免八病的诗,其中包括讲究平仄的五七言近体绝句。B.齐梁诗是一种风格,而“格”不是专指齐梁的,因此不能把古诗和齐梁诗对立起来。C.六朝时期,对偶开始走进诗歌中,它的形成与中国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质密切相关。D.唐人与南宋人编诗集的区别之一是“绝句”和“律诗”二者是包含关系还是彼此独立。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辨析“律诗”的概念演变,提出唐代律诗应称为“声律诗”而非“格律诗”的观点。B.材料一引用《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旨在说明格律是两个概念,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C.材料二侧重从吟诵角度说明律诗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并介绍了五七言律诗吟诵的基本规律。D.两则材料深入浅出,前者向读者普及了“律诗”的相关知识,后者举例说明了律诗的吟诵规律。4.材料二中两处加点词语“反省”分别是就什么而言的?其涵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学校拟开展“中国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你选择参加“格律诗”组,请结合两则材料,作一份杜甫《登高》一诗的吟诵方案,从“格”与“律”两个角度列出吟诵方法要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答案】1.B2.D3.C4.①第一处“反省”是就“平仄”(或“汉语四声”)而言的。指到了齐梁时期,受梵文影响,人们发现诗句的读音有平仄间隔才好听,因此将“汉语四声”规律利用到诗歌创作中。②第二处“反省”是就“对偶”(或“语言文字”)而言的。指虽然在《易经》卦辞中已经出现了对偶的形式,但是其作者并没有对这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推广应用。5.①从“格”的角度看,“格”是指诗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登高》作于杜甫晚年,漂泊夔州之时,现实主义的风格、忧国忧民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要读出饱满的情绪和深沉的情感。②从“律”的角度看,要把握平仄声音的规律,注意节奏的停顿。《登高》一诗押韵的字有“回”“来”“台”“杯”,韵脚应重读;除结尾韵字以外,节拍要落在每句的第二、四、六字上,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导语】本文探讨了唐代律诗的概念、演变及其与古体诗的区别。材料一重点辨析了“律诗”与“格律诗”的差异,指出唐代律诗应称为“声律诗”。材料二则从吟诵的角度,分析了律诗的平仄规律及其发展过程,强调了齐梁时期对汉语四声的认识对诗歌格律化的影响。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代律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分析并理解图表的能力。②中“格律诗兴起于唐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自然段,“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这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可知唐代没有“格律诗”的称呼。③中“齐梁体以讲究平仄、对偶为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自然段,“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就走向了格律化,到初唐时就形成了‘近体诗’。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古体诗不讲究平仄也不讲究对偶,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偶”,材料一第4段中“在唐人观念里,无论汉魏、齐梁,都是古诗”;以上两句互证,得出齐梁体是古诗,“讲究平仄、对偶”不是它的特征。全部正确的一组是①④。故选B。【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律诗是指一切要求讲究平仄、避免八病的诗,其中包括讲究平仄的五七言近体绝句”错误,以偏概全。材料陈述“唐代诗人是这样看的”,可知这是唐代诗人的看法,南宋诗人并不认同。B.“因此不能把古诗和齐梁诗对立起来”错误。原文意思是在唐人观念里无论汉魏、齐梁都是古诗,所以不能把古诗和齐梁诗对立起来。C.“六朝时期,对偶开始走进诗歌中”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1自然段先举了《易经》《乾》中对偶的例子,又有“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一句,说明并不是“六朝时期,对偶开始走进诗歌中”的。故选D。【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二侧重从吟诵角度说明律诗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错误。材料二侧重从律诗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的角度说明吟诵的基本规律,并非侧重从吟诵角度说明律诗特征。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对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而齐梁时代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我们自己语言特色的反省,又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可知,此处“反省”针对的是汉语自身的语言特色,具体聚焦在汉语四声方面,是就“平仄”而言的。在南北朝齐梁时代,受到佛经梵文的影响,人们发现诗句的读音有平仄间隔才好听,开始对汉语所具有的特色(主要是四声)进行思考、探究和认识,将“汉语四声”规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②从原文“对偶,其实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而形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齐很难对起来,而中国文字单音独体,天生来就适合对偶。《易经》的《乾》卦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那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后来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反省,它是自然而然就对上的。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可以看出,此处的“反省”针对的是语言文字在诗歌中对偶的运用情况,是就“对偶”而言的。在六朝之前,像《易经》中对偶的出现是自然形成的,作者没有特别的意识,也没有对这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推广应用。【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探究问题并提出见解的能力。①从“格”的角度看,“格”是指诗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登高》作于杜甫晚年漂泊夔州之时,全诗意境雄浑,情感深沉,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出一幅秋日肃杀的画面,吟诵时语速可稍慢,语调低沉,读出诗人内心的哀伤;现实主义的风格、忧国忧民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吟诵时要加重语气,读出饱满的情绪和深沉的情感。②从“律”的角度看,要把握平仄声音的规律,注意节奏的停顿。《登高》押韵的字有“回”“来”“台”“杯”,韵脚应重读,体现咏叹的意味;除结尾韵字外,本诗四联皆对仗工整,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吟诵时在对仗处稍作停顿,节拍要落在每句的第二、四、六字上,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突出诗歌的对称美和节奏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雁快飞申平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一出门,18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翻过山岗,就到了草原。风更猛烈了,人呵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今年的天气也太反常了!天渐渐亮了,路两侧已经枯黄的草地上,开始出现了一堆堆、一溜溜黑乎乎的牛粪。爷俩各自走到路的一侧,开始捡拾那些湿的和半湿不干的牛粪,捡满一篓,就找个高岗倒出、摊开,接着再捡。这活李进老早就干过,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烧牛粪,牛粪成为人们争抢的东西。这些年包产到户了,庄稼的秸秆都烧不完,已经没人捡牛粪了。但是爹仍然要捡,他是要留着秸秆喂家里的牛羊呢。捡了几筐牛粪,身上已经开始发热了。李进忽然发现,在一处低洼的地方,卧着一片灰白色的东西,好像是一群羊。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群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咦,这群大雁见人来怎么不飞走呢?李进走过去喊了几声,又用粪叉去碰,雁群依然不动。李进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李进立即放下背篓,跑上高岗,挥手喊他爹。他爹快步走过来,看到一地死雁,立即高兴地叫起来:“啊呀,发财了!”他过去挨个踢着大雁,然后扔下背篓,对李进说:“你在这里看着,别让别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能卖好多钱哩!”看着爹连跑带颠地走了,李进的目光又落在那些大雁身上。大雁有的是两只靠在一起,有的是单独趴着;有的脑袋插在翅膀里,有的耷拉在地上。他弯下腰,用手摸着它们,小声嘀咕:“你们怎么就冻死了呢,真是太可惜了。”他开始把大雁往一起堆。每捡起一只,都会仔细观察,他觉得这么大的家伙竟然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即便死了,它们还是那么美丽迷人。一共35只大雁,李进一只只地抱到土坎下,挤挤挨挨地形成一大堆。望着这堆大雁,李进想,它们很快就会变成老爸手里的钞票,成为人类的口中食、腹中餐,竟然有点心疼。不过他又想,反正它们已经死了,这也许是个机会,可以趁着老爸高兴,和他商量一下自己去复读的事情。望着这群大雁,李进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想到大家在操场上走步、唱歌的场面。一场高考下来,他们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比如自己……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忽然,他发现一只大雁似乎动了一下。他急忙扑过去,伸手去摸它,透过羽毛,他感觉到它的身体还有温度;再摸别的,好像也在回暖。哦,大雁并没有死,它们只是被冻僵了!现在它们被集中到背风的坎下,就又缓了过来。李进心中一喜,但是马上又心一沉:如果大雁跑了的话……这时候,李进知道自己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上前去扭大雁的脖子,只要抓住用力一扭——家里杀鹅、杀鸭都是这么干的。他提起一只大雁,比画了一下,却下不了手。这么美丽的鸟儿……先不说国家提倡保护动物,就是没提倡,也不能随便杀害呀。想到这里,李进把心一横,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上面,他瑟缩着身子,跺脚大喊:“大雁大雁,快快醒来,快快醒来!”大雁真的开始一只只动起来。先醒来的大雁看见李进,显得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但是它们行动笨拙,一时无法起飞。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野狗,扑过去追咬大雁。李进急忙拿起粪叉,喊叫着过去打狗,又扔石头把它们撵得远远的。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大雁已经全部苏醒了。它们聚在一起鸣叫着,好像在商量事情,看见他来,忽然一起扇动着翅膀奔跑起来,接着一只只腾空而起,越飞越高。但是它们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在李进头顶上绕了两圈,嘎嘎地叫着,似乎在向他表示感谢。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也开始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他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喊着:“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跑着跑着,李进突然停住了。他看见他爹赶着一辆毛驴车,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立刻蔫了,什么也没说,穿上衣服继续去捡牛粪。他知道,今天的一场打骂是避免不了啦,复读的事情也别提了。他霎时感觉心里凉透了。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晚上娘告诉他:“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看着惊讶的李进,娘又说,“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他觉得你很有爱心,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啊,这真是意想不到的结局!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10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一大早让李进冒着寒风出门捡牛粪,除了确属做燃料需要,也因为父亲对李进高考失利的失望,想让他体验生活的艰辛。B.李进他爹看到死雁异常高兴,不是贪财忘义,而是想着有了这笔钱就可以让儿子复读,通过高考成功“展翅高飞”了。C.大雁从冻僵中复苏,李进的心情先是“一喜”,而后“一沉”,想要杀雁又下不了手,矛盾的心理和行动表现了他的善良品性。D.李进放飞大雁时,“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令人喜欢,李进爹被儿子的快乐感染到,才不仅没打骂他,还支持他复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如何处理“死”雁为主线,以李进能否复读高三为副线,情节生动,引人入胜。B.小说中有多重矛盾冲突,如李进对大雁态度的内心冲突、父子间关于“复读”的矛盾等。C.大雁振翅高飞的那一刻,李进随大雁奔跑高呼,这一场景富有画面感,将情节推向高潮。D.小说标题有象征意味,“大雁”象征“李进”,“快飞”表达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8.小说结尾“啊,这真是意想不到的结局!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突发事件”通常是指某个不寻常的事件,它打破了故事的常规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试找出本文的“突发事件”并说明其在文本中的作用。【答案】6.C7.D8.①“意想不到的结局”指的是李进原本以为会因为放走大雁“免不了一顿打骂”“复读的事没有指望了”,然而没有想到,父亲竟因此同意他复读,一个“啊”字写出了他的惊讶。这个结局也让读者“意想不到”,引人深思。②“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表现了李进的感动和激动。一方面因自己放飞大雁赢得了父亲的认可和支持而感动;另一方面,父亲同意复读,李进得偿所愿后欢喜而激动。“眼泪”承载了父爱、理解、善良、感恩等多元主题。9.“突发事件”是父子俩在路上意外发现了一群被冻“死”的大雁,后来发现大雁竟然还活着。“突发事件”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突发事件能够使故事情节产生张力,促使故事向前发展,才有了李进救大雁,父亲同意他复读的情节。(或者答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突发事件,可以反映李进内心的矛盾和他的善良品质,使父亲形象更立体丰满,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举出一个人物即可)③激发读者兴趣:突如其来的事件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使读者更加投入于故事的发展中。【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李进与父亲捡牛粪时发现冻僵大雁的情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李进对大雁的怜悯与救助,体现了他的善良与对生命的尊重,而父亲最终支持他复读的决定,则反映了父爱的深沉与理解。小说以“大雁”为象征,寓意李进对自由与未来的渴望,情节紧凑,情感真挚,结尾的意外转折既温暖又富有深意,突显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希望。【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也因为父亲对李进高考失利的失望,想让他体验生活的艰辛”错误,文中没有表现出父亲对儿子高考失利的失望,捡牛粪是贫寒家庭的父子俩的日常劳动。B.“想着有了这笔钱就可以让儿子复读,通过高考成功‘展翅高飞’了”错误,情节发展到这里,李进爹还没有想让他复读的想法。原文有:晚上娘告诉他“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他觉得你很有爱心,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可见是看到李进放飞大雁的场面,李进他爹才有让儿子复读的想法。D.“李进爹被儿子的快乐感染到”错误,除了觉得儿子的“样子挺稀罕人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有觉得儿子“很有爱心”,也应该让他“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大雁’象征‘李进’,‘快飞’表达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理解有偏颇。从象征层面看,“大雁”象征着李进这样的不甘失败的人,“快飞”象征着受到挫败者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从主旨层面看,“大雁快飞”寄托了对所有遭受挫折而心怀希望的人的美好祝愿。故选D。【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意蕴的能力。①结合“他知道,今天的一场打骂是避免不了啦,复读的事情也别提了”可知,“意想不到的结局”指的是李进原本以为会因为放走大雁“免不了一顿打骂”“复读的事没有指望了”。然而没有想到,看见大雁高兴地叫起来喊着:“啊呀,发财了!”的父亲,看见他放走了大雁,非但没有责怪他,竟因此同意他复读,一个“啊”字写出了他的惊讶。这个结局也让读者“意想不到”,引人深思。②小说结尾的这句话表达了李进内心的复杂情感。“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表现他因自己放飞大雁赢得了父亲的认可和支持而感动,这是他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同时因为父亲同意他复读而感到惊喜和感激,李进得偿所愿,为自己能够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而感到激动和期待。“眼泪”是因为父亲的爱,是对父爱的回应,是因为选择了善良,既是父亲的理解,更是儿子的感恩,承载了多元主题。【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重要情节以及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文章写到李进和父亲去草原捡牛粪,李进在一处低洼的地方发现一群大雁,大雁一动不动,父子俩以为大雁被冻死了,当李进爹回去赶车的时候,李进将这些大雁抱到背风的坎下,这些被冻僵的大雁又缓过来了。所以,“突发事件”是指父子俩在路上意外发现了一群被冻“死”的大雁,后来大雁竟然还活着。“突发事件”的作用:①文章开篇写到18岁的李进高考失利,爹不让去复读。正是因为和爹去草原捡牛粪遇到这群被冻僵的大雁,李进救了大雁,父亲受到感动,认为也应该让李进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于是同意李进去复读,所以,突发事件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产生张力。②李进看到这么多大雁即将成为老爸手里的钞票,成为人类的口中食、腹中餐,竟然有点心疼,但这也是和爹商量复读的机会。当看到大雁并没有死的时候,李进内心是高兴的,但是马上内心又一沉,担心大雁跑了自己就没有复读的机会了。李进为了复读的事情,甚至想过要杀掉这些大雁,但是他并没有动手,而是将自己的羽绒服脱下来给大雁盖上,希望大雁快醒。所以,通过突发事件,可以反映李进内心的矛盾和他的善良品质,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③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安排了这一突发事件,这一突发事件,让观众想要探知最后的结果,所以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使读者更加投入于故事的发展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使诸葛亮诣权。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二十四年,权征关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陆逊别取宜都,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二年八月,权自公安都鄂,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节选自《三国志·吴主传》,有删改)材料二: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节选自宋代苏辙《历代论》卷三“孙仲谋”,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A老也B贤臣死亡C略尽D喜诸葛恪E之劲悍F越众G而付H以后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听从、依顺,与《鸿门宴》“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意思不相同。B.安,使……安心,使动用法,与俗语“既来之,则安之”中的“安”字的用法不相同。C.逮,到、及,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中的“逮”字的意思相同。D.惮,害怕、畏惧,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心惮远役”中的“惮”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在孙策去世后,接过其兄遗业,重用张昭、周瑜、程普、吕范、鲁肃、诸葛瑾等各方面人才,使东吴的事业蓬勃发展。B.孙权曾在赓亭骑马射猎,重伤老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亲射虎,看孙郎”用的就是这一典故。C.苏辙认为,孙权当年在位期间,能任用贤能的将领,与中原(曹魏政权)相互抗衡,连曹操都对他有所忌惮。材料一的第二段“赤壁之战”就是佐证。D.材料一为史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孙权的几件事;材料二为史论,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两则材料都写到了孙权早年的雄才大略和晚年的昏聩误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2)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援蒋琬、费祎而授之。14.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也赞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孙权得到如此评价的原因。【答案】10.BDF11.B12.D13.(1)当时马被老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老虎受伤后退,侍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老虎,将老虎捕获。(2)蜀汉先主刘备知道继位的儿子刘禅昏庸懦弱,就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孔明。孔明提拔蒋琬、费祎并把重任交付给他们。14.①少年多才,可堪大任。②临危受命,招揽人才,振兴吴国。③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大捷。④勇而有谋,遇事从容。⑤善于谋断,平定荆州。⑥善察多虑,居安思危。【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从史传和史论的角度展现了孙权的生平与历史评价。材料一以时间顺序记述了孙权的军事与政治成就,突出其雄才大略;材料二则通过对比汉武帝、刘备等人,反思孙权晚年的用人失误,揭示其晚年昏聩对吴国衰亡的影响。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孙权的早年英明,也警示了晚年决策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意义。【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年老的时候,贤良的臣子差不多都去世了,(孙权)喜爱诸葛恪的刚强劲悍,越过众多(比他职位、资历高)的人而把身后的大事托付给他。“也”为句末语气词,B处断开;“贤臣死亡略尽”,主谓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喜诸葛恪之劲悍”,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听从、依顺;/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句意: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人。/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B.错误。都是使动用法,使……安心。句意:来使君主和亲人安心。/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心。C.正确。句意:到他晚年时。/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D.正确。句意:连曹操都对他有所忌惮。/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写到了孙权早年的雄才大略和晚年的昏聩误国”错误,材料一没有提到孙权的“晚年昏聩误国”,材料二评价孙权晚年(临死前)识人不明,导致吴国逐渐衰落,以至于灭国。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表被动;“投以双戟”“击以戈”,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双戟投”“以戈击”;“却”,后退。(2)“暗弱”,昏庸懦弱;“举国”,整个国家;“援”,提拔。【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结合“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可知,少年多才,可堪大任。②结合“策薨,以事授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可知,临危受命,招揽人才,振兴吴国。③结合“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可知,不畏强敌,力排众议,赤壁大捷。④结合“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可知,勇而有谋,遇事从容。⑤结合“权征关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可知,善于谋断,平定荆州。⑥结合“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可知,善察多虑,居安思危。参考译文:材料一: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都做了将帅。招揽邀请才学优秀的人才,聘请著名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开始成为孙权属下的官员。孙权又分别部署诸将的军队,平定山越,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人。(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了。曹操已到了荆州境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想要向南渡过长江,派诸葛亮到孙权处(商议),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部下,势力强盛。议事的官员们都听说曹军的势力而畏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的主张,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破曹军。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将要去吴郡,亲自骑马在庱亭射虎。当时马被老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老虎受伤后退,侍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老虎,将老虎捕获。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征讨关羽,先派遣吕蒙袭击公安,俘获将军士仁。吕蒙占领江陵,安慰抚恤城中老弱。陆逊另外夺取了宜都,返回驻扎在夷陵,扼守峡口来防备蜀军。关羽返回当阳,向西去守卫麦城。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上立起人形幡旗,借机逃跑,军队瓦解逃散,只剩下十多名骑兵。孙权先派朱然、潘璋截断关羽必经的道路。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抓获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人,于是(孙权)就平定了荆州。黄初二年八月,孙权从公安定都鄂地,修筑武昌城,他下命令给众将领说:“生存时不忘灭亡,安逸时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何况现在我们处在边疆地区,豺狼一样的坏人往来不断,难道能够轻视疏忽而不考虑变故灾难吗?最近听说众位将领出入,各自崇尚谦和简约,不带随从武器,这远不是考虑周到、爱护自己的做法。保全自己留名后世,来使君主和亲人安心,这与陷入危机和蒙受耻辱相比,哪个更好呢?应该更加警惕戒备,致力于发扬光大(我提出的训诫),来满足我的心愿。”材料二:没有比把国家托付给别人更难的事了。汉武帝处在汉文帝、汉景帝使国家富庶之后,却残暴地役使百姓,丰厚地奉养自己,兴兵征伐四方少数民族,几乎使国家灭亡。到他晚年时,把国家托付给霍光。霍光深知战争带来的危害,废除了均输法、酒类专卖等政策,给予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于是天下又恢复安定。大凡汉武帝能够被称作贤明君主的原因,只是因为任用了霍光的缘故啊。蜀汉先主刘备知道继位的儿子刘禅昏庸懦弱,就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孔明。孔明提拔蒋琬、费祎并把重任交付给他们。虽然后主刘禅并不贤明,但国家能安稳守卫三十多年,君臣之间相安无事,蜀地百姓免遭战乱的灾祸。吴大帝(孙权)在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的将领,与中原(曹魏政权)相互抗衡,连曹操都对他有所忌惮。等到他年老的时候,贤良的臣子差不多都去世了,(孙权)喜爱诸葛恪的刚强劲悍,越过众多人而把身后的大事托付给他。在国家已经因为频繁用兵、劳役百姓之后,(诸葛恪)又接着兴起大规模的工程劳役,军队在外面遭受挫败,回到国内后还不能克制自己,又打算对同僚友人肆意妄为。诸葛恪最终因此丢掉了性命,而孙氏家族也因此连续三代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吴、越地区的百姓陷入了如受炮烙之刑般痛苦的境地,国家随后也就灭亡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黄庭坚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备注〗本诗写于1083年,当时正处于变法时期,时局纷纭,新贵迭进,新党狰狞。作者不屑阿谀其中以求仕途通达。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色江声相与清”句,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入手,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幽的画面。B.“可怜一曲并船笛”一句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立意相似。C.“随心见”“乱眼生”“恼人病”等词语,通过对心理、外貌的描摹,展现诗人情感的变化。D.这两首诗用语精炼,表意深邃。第一首含蓄中诉说着离愁,第二首深沉中蕴含着无奈。16.第二首诗最后两句“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的内涵丰富蕴藉,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参考答案★——一:①此联中“风流”指高洁不群、耿介不屈的性格。句意为:长期以来因为耿介不屈的性格惹了这么多烦心事,还不如天性无情,那样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了。②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却无法实现的迷茫和不满。“恼人病”意即恼杀人,表明诗人因理想无法达到而深感痛苦。③表达了诗人不愿阿附曲从现实、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追求。“不如天性总无情”正话反说,这里的“无情”也并非冷酷无情,揭示了自己不愿对社会现实“梦里繁华”阿附曲从的情绪。——★参考答案★——二:①长为风流恼人病”,“风流”可指对高洁不群、耿介不屈的品格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却让诗人烦恼不已,成为一种“病”,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却无法实现的迷茫和不满。②“不如天性总无情”,正话反说,是诗人在经历了种种情感的困扰后的感慨,如果天性无情,就不会被这些情感所烦恼,流露出不愿阿附曲从现实、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追求。③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痛苦无奈的矛盾与挣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解析】【导语】通过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时局纷纭中的孤高与无奈。第一首以山色江声为背景,借笛声抒发离愁;第二首则通过梦境与醉意的交织,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厌倦与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两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既含蓄又直白,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哲思。【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外貌”“展现诗人情感的变化”错误。这三个词都是对心理状态的描摹,没有外貌变化。“梦中往事随心见”,表明诗人在梦中,往事可以随心浮现,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经历的难以忘怀。“醉里繁华乱眼生”,则从梦境回到现实,诗人在醉酒状态下,眼前似乎出现了繁华的景象,“乱眼生”形象地描绘出醉酒后那种迷离恍惚的状态。“长为风流恼人病”,写诗人对情感、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却让诗人烦恼不已。故选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丰富意蕴的能力。①“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长期以来都是因为耿介不屈的性格惹了这么多烦心事;还不如天性无情,那样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了。此联中“风流”指高洁不群、耿介不屈的性格,亦或指对高洁不群、耿介不屈的品格的追求。诗人自诉品格坚毅文采俊朗,与时世的污浊格格不入。②“恼人病”意即恼杀人,长期以来就是因为高洁不群的品格和耿介不屈的性格惹了这么多烦心事,即言品德美好而且忠贞不渝,于己于人有碍,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却无法实现的迷茫和不满。③“不如天性总无情”在表达技巧上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取得了较正面直说更深的感染力。诗人因理想无法达到而深感痛苦,一句反话,说来沉痛之至,比正面直陈具有更感人的艺术力量。表达了诗人不愿阿附新晋权贵、坚守高洁品格的精神,遗世独立,痛苦且坚定。两句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________”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________”存在文化关联。(2)《论语》有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选贤纳谏的观点。(3)顶真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请你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举出运用“顶真”的一例:“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天正热烈的时候,去寻找荷花的我意外撞见一块傍河且旁有小土丘作假山的美丽的草地。假山上丝竹环绕,绿草如茵,花开数朵,虫鸣其间,自得其乐。月亮掉在河里。河水清幽幽的,河里的月亮,便显得格外俏皮。像喜欢探险的孩子,偏要往那幽深的地方去,一步一探,一步一惊叫。这是月亮的乐。月亮为什么不乐呢?月亮升得越来越高,升到草地的上空。夜露悄悄落,落在草叶上。这个时候的月亮,变得更调皮了,它钻进草叶上的每滴露珠里。于是,每滴露珠里,都晃着一个快乐的月亮。我坐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月亮中间,跟虫子比赛吟唱,心境澄清,我也像一枚,快乐的月亮了。快乐,是上天赋予每个生命的。公平,无一遗漏,如阳光普照。无论贵贱,无论贫富。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B.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别叫喊。C.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D.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月亮为什么不乐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8.我去寻找荷花,意外撞见一块美丽的草地。草地傍河,旁边有小土丘作假山。19.B20.①这是一个反问句,作者以反问的句式(修辞),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增强了语气的力度,使得整个句子在欢快而有力的氛围中收尾;通过反问的方式,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深思,增强读者对月亮快乐状态的认同与共鸣。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俏皮可爱的月亮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月亮所带来的欢乐与美好。【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主干:我意外撞见一块美丽的草地。再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去寻找荷花”作定语修饰“我”,可改为主谓句“我去寻找荷花”;“一块傍河且旁有小土丘作假山”作定语修饰“草地”,可改为两个主谓句“草地傍河”“草地旁边有小土丘作假山”。按照事理逻辑整合以上内容,去掉重复部分,得出答案:我去寻找荷花,意外撞见一块美丽的草地。草地傍河,旁边有小土丘作假山。【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本中的“要”强调主观上的坚决或决意。A.“要数”通常表示“要算是”或“要属于”的意思,用于强调某一事物在同类中的突出地位或重要性,常用于列举或比较中的强调。B.“要”表示一种主观的意愿或想法,即说话者所提及的对象有想留在原地的意图,与文本中“要”字的意义相同。C.“要”表示“将要、即将”。D.“要”表示“索取”。故选B。【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月亮为什么不乐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月亮就是会乐啊。河里的月亮随着水流前进探险,一步一探,一步一惊叫,很是快乐。以反问句结尾,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快乐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增强了语气;通过反问的方式,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深思,加深了对月亮快乐形象的理解和感受。②以“乐”描述月亮,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俏皮可爱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月亮形象,这一形象新颖别致,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代入感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月亮所带来的欢乐与美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总是给人一种厚重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隐形门槛”,让人“望而生畏”。因此,以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贴近大众、走进大众,就非常重要了。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生活”,(1)。在数字赋能下,文化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①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方式,②让科技的力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③搭建桥梁。④这不仅能让更多人有渠道接触、了解传统文化,而且能让这些宝贵资源存得住,⑤助力其传播得更远更广。(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远弗届。“AI孔子”、文创产品等让活动成为可看、可听、可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之旅,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加直观、全面、深刻。一场表演、一幅画、一次互动、一曲音乐、一段视频……借助这些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熠熠生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1)科技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起到了重要作用)(2)凭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