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吉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经》里这种悠长的情感,不仅是当时的人可以体会的,也可以变成今天的某种美学,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有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他们为此使用了宋元以后的很多资料,但会让人感觉到乐器的形式、歌唱的形式太繁复,反而不能接近《诗经》。当初唱《氓》的时候如果有乐器伴奏,会是什么乐器?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那个时候还没有琵琶,很可能是一种很简单的乐器——埙,或者是笛,甚至是打猎射箭用的弓(可以摩擦产生声音)。《荷马史诗》里有一系列的古代英雄,可是《诗经》里的主角是谁?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氓”,是一个在中老年时会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点感伤的农家采桑女子。《诗经》里的主角一直活在土地上,是小人物。为什么我看电影《黄土地》会想到《诗经》?因为这些人活在黄土地上,与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在农业社会,人才能谦卑得像土地一样,在土地里生长,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感情特别朴素、平实。如果大家想感悟《诗经》的情感,不仅要阅读《诗经》,还要把《诗经》当成一种在当代延续的美学来看。《诗经》里的人都不是英雄,《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农业社会具有与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环,农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学。农业民族学会了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诗经》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电影《悲情城市》里,女主角走向山路,两边是秋天里刚刚发白的芒草,画外音叙述了她的幸福感。那大概是侯孝贤电影里最美的片段,完全像《诗经》。侯孝贤电影中的人物都不是英雄,全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比如《风柜来的人》里那个早年打棒球,后来头被棒球打到,从此就坐在澎湖海边看晚霞的中年男子。这类小人物是属于农业社会的,具有悠长、朴素的情感。希望《诗经》表达的情感在今天仍然是被珍惜的人类情感,虽然农业社会已渐渐远去。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丧失,但农业社会的文明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还有一位非常能代表《诗经》情感的导演——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大家去看他的《早安》《晚春》和《东京物语》,可以看到东方农业美学所产生的那种诗一般的情感,非常稳定。可见《诗经》所代表的审美,在整个亚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是偏向于游牧和商业的(比如腓尼基人),它的农业没有亚洲这么稳定,这影响了其农业美学的延续。而亚洲很多民歌具有的共性,即《诗经》的这种审美,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如今,要进入另外一个快节奏的、所有情感都要被切断的社会,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流行歌曲几乎都是用嘶叫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寂寞和孤独。《诗经》里的女子用桑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她在农业社会里能体会到桑叶从青绿,到变黄,再到掉落,这就是季节。人的悲秋之情其实是农业社会里隐藏着的对青春逝去的忧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兴手法。女子在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时,是在用桑叶形容自己,曾经青春过,鲜丽过,也曾引得那个“氓”蚩蚩地笑。可是下面一段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说桑树发黄了,枯萎了,凋零了,其中有非常明显的农业社会中的情感。在工业社会或者商业社会来临以后,人们会在商品里寄托情感,可是《诗经》里的情感寄托非常悠远,因为大自然是长久不变的。人类迄今为止至少已经有一万年的农业经验了,因此,它变成了我们的巨大乡愁。《诗经》是彻底的农业审美,孔子评《诗经》“哀而不伤”,人们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因为农业社会里的人们相信循环,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农业社会里有一种对土地的信仰,或者是对长久岁月的信仰,这种信仰最后会变成一种艺术形式。(摘编自《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材料二:梁启超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为我国最古老、最优美的文学作品。跨越2500年,《诗经》一直为我们收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最质朴、最真挚的情与美,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诗经》之美是由内而外的。几千年过去了,《诗经》中的文字仍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统计过,出自《诗经》的成语多达300个。其中的很多诗歌也早已成为文学史上不容置疑的经典。从《诗经》里找灵感早已有之,名人中“名从《诗经》来”的也不在少数。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名字就源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美好的声誉”;而她的伴侣梁思成先生的名字则取自《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的名字也都来自诗经。《诗经》不仅有形式上的“文美”,更有内涵上的“情美”。梁启超谈《诗经》,曾说:“其表现情感之法,有极缠绵而极蕴藉者,有极委婉而实极决绝者,有于无字句处写其深痛或挚爱者,有其辞繁而不杀以曲达莞结不可解之情者,有极淡远而一往情深者,有极旖旎而含情渺然者。人类文学最可爱的阶段是它的童年期和少年期。2500多年前的《诗经》,是非常童真的。《诗经》里的诗,是原始的、可爱的、能打动人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摘编自《<诗经>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有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这样反而不能接近《诗经》,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B.电影《黄土地》中的人活在黄土地上,与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材料一的作者看《黄土地》时,想到了《诗经》。C.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是偏向于游牧和商业的,它的农业没有亚洲这么稳定,欧洲文化中没有农业美学。D.《诗经》是非常童真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诗经》比后世的文学更可爱,更能打动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农业社会具有与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环,农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学,《诗经》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B.侯孝贤的电影与《诗经》有相似之处,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这类小人物是属于农业社会的,具有悠长、朴素的情感。C.《诗经》里的女子在农业社会里能体会到桑叶从青绿到变黄、再到掉落的过程,所以她用桑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D.材料二作者认为《诗经》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他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为我国最优美的文学作品。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由《荷马史诗》里的英雄谈到《诗经》里的“氓”,阐述了《诗经》里的主角一直活在土地上,不是英雄,而是小人物。B.材料一举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早安》等作品之例,论证了《诗经》所代表的审美在整个亚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C.材料一引用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哀而不伤”,是为了论证农业社会里的人们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D.材料二举林徽因、梁思成、屠呦呦和王国维的名字源自诗经的例子,论证了名人中“名从《诗经》来”的也不在少数。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诗经》”,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在阅读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可以从两则材料的相关阐述中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说明。【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并指出农业社会的文明已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诗经)收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最质朴、最真挚的情与美,《诗经》不仅有“文美”,更有“情美”。5.①要把《诗经》当成一种代延续美学来看,感悟《诗经》的情感。②要体会并珍惜《诗经》表达的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③学会感受《诗经》之美——形式上的“文美”和内涵上的“情美”。【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所以大家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有学者试图恢复歌唱《诗经》的方式……反而不能接近《诗经》”可知,作者举唱《诗经》的例子,来证明“要从不同角度去阅读《诗经》”的观点。C.“欧洲文化中没有农业美学”错误,原文是“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是偏向于游牧和商业的(比如腓尼基人),它的农业没有亚洲这么稳定,这影响了其农业美学的延续”可知,欧洲文化中是有农业美学的。D.“《诗经》比后世的文学……更能打动人”错误,不合文意,原文是“《诗经》里的诗,是原始的、可爱的、能打动人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并没说进行比较,证明《诗经》比后世的文学更可爱,更能打动人。故选B。【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他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错误,张冠李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最可靠的书,为我国最优美的文学作品”是梁启超说的,不是作者说的。故选D。【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的能力。C.“是为了论证农业社会里的人们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错误,分析不当,应“是为了论证《诗经》是彻底的农业审美”。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由原文“《诗经》里的人都不是英雄,《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诗经》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希望《诗经》表达的情感在今天仍然是被珍惜的人类情感,虽然农业社会已渐渐远去。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丧失,但农业社会的文明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诗经》是农业社会的诗,蕴含着典型的农业美学;并指出农业社会的文明已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②由原文“《诗经》一直为我们收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最质朴、最真挚的情与美,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诗经》里的诗,是原始的、可爱的、能打动人的,藏着中国人最质朴、真挚的那份感情”“《诗经》不仅有形式上的‘文美’,更有内涵上的‘情美’”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诗经)收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最质朴、最真挚的情与美,《诗经》不仅有“文美”,更有“情美”。【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感悟《诗经》的情感,不仅要阅读《诗经》,还要把《诗经》当成一种在当代延续的美学来看”可知,要把《诗经》当成一种代延续的美学来看,感悟《诗经》的情感。②由“希望《诗经》表达的情感在今天仍然是被珍惜的人类情感,虽然农业社会已渐渐远去。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丧失,但农业社会的文明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学,在艺术领域里弥足珍贵”可知,要体会并珍惜《诗经》表达的那种悠长、朴素的情感。③由“《诗经》不仅有形式上的‘文美’,更有内涵上的‘情美’”可知,学会感受《诗经》之美——形式上的“文美”和内涵上的“情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牛老爷的痰盂老舍牛博士,老爷,大人,什么什么委员,这个长那个长,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少年中过秀才,二十八岁在美得过博士,三十岁以后做过各样的高官。牛博士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博得很。①因为博学,所以对物物留神,事事细心;虽做着高官尚心细如发,细巨不遗;躺在床上的时候还想着家事国事天下事。这样的官儿是干才,所以不好伺候。牛博士到哪里为官,都发着最大的脾气,而使手下人战战兢兢,在穿着夏布大衫的天气还要发抖。大家越发抖,牛老爷越威风,他晓得自己是了不得的人物,而大家是庸才。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打嘴巴的原因与买汽车有关。庶务科科长是个摩登人物,很晓得汽车的式样,构造,舒适,速度,与怎样拿扣头。这回,可碰了钉子。科长押着新车,很得意的开到牛监督门外。牛监督正在书房里看书。这本书是中国书而用西式装订起来的,遇到客人来,牛监督便翻一翻书。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科长进了书房,牛监督并没去翻那本天书。牛监督发了话:“你知道我干吗买这辆车?”“衙门的那辆太旧了,”科长试着步儿说,“那还是去年买的呢,”可是觉出“去年”与那“还”字间的文气不甚顺溜。牛监督摇了头:“一点也不对!我为是看看你办事的能力怎样。真金不怕火炼,我的属员得住我的试炼。第一件我要问你的,你知道我的房子是新赁的,而没有车棚,同时你又晓得我坐汽车,为什么不先派人来先造车棚子呢?”“马上我就派人来修!马上——”科长的嘴忽然有点结巴。“马上?你早干什么来着?先看看车去!”②科长急忙往外走,心里轻松了一点,以为一看见车,牛监督必能转怒为笑的。看了车里边一眼,牛监督给了科长两个嘴巴。牛监督从中外的学问里研究出来的:做大官的必不许带官僚气,而对于属员应有铁般的纪律。“我问你,”③牛监督用热辣辣的手指,指着科长热辣辣的脸蛋,“你晓得不晓得我这老一点的人有时候是要吐痰的?痰要是吐在车里是否合于卫生?那么,为什么不在车里安个痰盂?”“马上就去安一个!”科长遮着脸说。“安什么样子的?怎么个安法?我问你!”牛监督的绿脸上满跳起更绿的筋。“买一只小白铜的,大概——”“买一只,还大概?你这个东西,根本不拿事当事做!你进来!”科长随着牛监督又进了书房。“我告诉过你了,叫你办这点事是为看看你的办事能力怎样。”牛监督又躺在床上,“你要知道,中国的衰败,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后生不肯吃苦做事,不肯用脑子想事,你们只管拿薪水。”牛监督喝了口酽茶,喘了口气,继续训话:“就拿安一只痰盂说,这里有多少学问与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来讲,凡事不准说大概!告诉你,先以艺术的观点来说,这只痰盂必须做得极美,必定不能随便买一只。它的质,它的形,都须研究一番。据我看,铜的太亮,铁的太蠢,镀银的太俗,顶好是玉的。不过,质与形之外,还要顾到卫生的条件。还要研究痰盂的位置与安法;位置,不用说,必须极方便;安法,不用说,必须利用机械学的知识,盖儿自动的起落,盂的本身也能转动,以备车里有二人以上的时候都不费事而能吐痰,我这不过是指示个大概,可已经包括好几种学问在内。”牛监督指了指脑袋。科长一手遮脸,一手抓头。牛监督叹了口气。“你回去吧,先派四名木匠,四名泥水匠,两名漆匠,两名机器匠来。我用不着你,我自己会告诉他们怎么办。车棚,痰盂,地板,浴室,小孩的玩具,都得收拾与建造,全用不着你分心了,我自己会办!回去,赶快把工人们先派来。”牛监督决定不再说什么,因为已经非常疲倦。科长先把木匠们派来,而后到医院去看牙。虽然挨了打,他倒并不怀恨牛监督。反之,下半天他又到牛监督宅上看看还有什么该办的事没有。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天天,他总到牛监督宅里去看一眼。在牛监督宅里,他遇见了会计科长。他一猜便猜着了,牛监督是要看看会计科科长办事的能力如何。对会计科长他是相当的佩服,因为会计科科长不但没挨嘴巴,并且连牛监督家中的厨子与男女仆的工钱也蒙牛监督允准由衙门里代开;关于那十几个匠人的工资自然更没有问题。十几个工人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工作,连牛监督的小孩坐着玩的小板凳都由牛监督自出花样,用红木做面,精嵌蛤蚌的花儿。他可是没看见他们做那个艺术的科学的卫生的痰盂。后来才打听出来,原来牛监督已决定到福建定做五十个闽漆嵌银的,科长放了点心,他晓得这么办可以省他许多的事,只需定活一到,他把货呈上去而后把账条交给会计科就行了。闽漆的痰盂来到以后,牛监督感到了一点满意;把痰盂留下五个,其余的送给了朋友们。于是全城里有汽车的人都有了一个精美的痰盂,好看,好用,而且很光荣,因为是牛监督送给的不久,由一城传到另一城,汽车里要是没一个“监督痰盂”就差些气派。由牛监督的秘书计算,在一个月里,牛监督接到五百多封信,其中有一百二十五封是恳切的请求牛监督赏个痰盂的。牛监督只好又定做了二百个。痰盂而外,牛监督还有许多发明,牛监督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并且拿这些东西的监制与上账看看属员们办事的能力。④在这些发明之中,“监督痰盂”总得算个得意之作。(原载于1937年《民众日报·文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牛博士,牛老爷,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三十岁以后做过各样的高官,他不好伺候。他到哪里为官,手下人都惧怕他。B.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的时候,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因为他对庶务科科长购买的新汽车很不满意。C.庶务科科长虽然挨了打,但是不怀恨牛监督,他依旧到牛监督宅上看看还有没有什么该办的事,几乎天天都是这样。D.牛监督对闽漆的痰盂感到了一点满意,他留下了五个痰盂,把其余的送给了朋友们,拥有“监督痰盂”成为时尚。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牛老爷心细如发,躺在床上时还想着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为了突出他的学问广博。B.句子②描写了庶务科科长的心理活动,他心里轻松了一点,认为牛监督会认可他购买的汽车。C.句子③连用了三个问句,写出了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对属下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D.句子④收束全文,非常简洁,呼应了标题,“发明”“监督痰盂”“得意之作”暗含讽刺。8.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牛老爷的形象特点。9.请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意蕴。【答案】6.B7.A8.①学问不深,喜欢卖弄。牛老爷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得很;遇到客人来,监督便翻一翻书。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②脾气大,爱耍威风,自以为是。他使手下人战战兢兢,他觉得自己了不得,而大家是庸才;随意就给了庶务科科长两个嘴巴。③贪图享受,不务正业。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购买新汽车,替换前一年买的汽车,还要在新汽车上安装痰孟;他还有许多发明,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不干正事。9.①小说主要讲述了牛老爷在做税关监督时要求属下在购买的新汽车里安装痰孟而属下极力迎合他、人们巴结他的故事。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批判了当时某些官员的贪图享乐、不务正业,揭露了人们的愚昧。【解析】【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他对庶务科科长购买的新汽车很不满意”因果不当,依据原文可知,牛老爷不满意的是没有修建车棚和安装痰孟。故选B。【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是为了突出他的学问广博”分析不当,这里“是为了突出他学问不深,不务正业”。故选A。【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牛博士的学问不深,可是博,博得很”“客人要是老派的呢,他便谈洋书;反之,客人要是摩登的呢,他便谈旧学问”,牛老爷本无真才实学,喜欢假装博学,在外人面前卖弄自己。由原文“牛博士到哪里为官,都发着最大的脾气,而使手下人战战兢兢”“他晓得自己是了不得的人物,而大家是庸才”“曾经亲手打过庶务科科长两个很响的嘴巴”,牛老爷爱耍官威,下面的人是因为畏惧权利而对他畏畏缩缩,他反而自觉得意,甚至动手打了下属,表现了旧官僚的劣根性。由原文“那还是去年买的呢”“就拿安一只痰盂说,这里有多少学问与思想”“痰盂而外,牛监督还有许多发明,牛监督到哪里做官,都会就地取材发明一些东西”,牛老爷别出心裁要在汽车上安装痰盂,贪图享受,不务正业。而且要换的车还是去年才换的,奢靡浪费。他为官一方不为当地百姓造福,却热衷于发明不相关的东西,忝居其位。【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情感意蕴的能力。在小说中,牛老爷作为一位官员,生活琐事与官场做派成为了故事情节焦点。痰盂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却在牛老爷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他发现新买的汽车里没有痰盂时,他大发雷霆,甚至对痰盂的款式、材质功能等发表了长篇大论。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牛老爷的官僚作风,也揭示了官场中对于形式主义和繁琐礼节的过度追求。小说还通过其他细节描绘了牛老爷的官场生活。他对待下属颐指气使,对待百姓则漠不关心。他的言行举无不透露出一种官气十足、自以为是的态度。情感意蕴方面,小说通过幽默诙谐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时代官场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小说中的牛老爷形象是对那些沉迷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官员们的讽刺和嘲笑,揭露了人们的愚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已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伴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有删改)材料二: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归氏几于不祀矣。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选自归有光《家谱记》,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录A于有司B而窃观C天下D之治乱E生民F之利病G每有隐H忧于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不具狱”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具”词义不同。C.“卓然成大家”中的“然”与成语“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不同。D.“见长老”与“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完全通晓《五经》《三史》等书。他多次考进士都没考中,后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B.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成为进士,任长兴知县,他用古代的教化之理来治理政事;后来他调任顺德通判,名义上是升迁。C.王世贞主宰文坛时,归有光抵制排斥,王世贞大为不满,但后来王世贞对归有光也诚心折服了,为他写赞语,推崇归有光。D.归氏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他的祖辈到各位叔父,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2)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14.归有光一生遭遇许多不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BEG11.D12.D13.(1)上级官吏的命令不恰当,就躺在阁楼里不去办公,该决断的时候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办。(2)所以我想要为归氏写家谱,不是写空有其名的家谱,而是寻求写家谱的意义。14.①归有光出生时,家族一天天地更加衰败,他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②归有光八次考进士都没考中,不被官府录用。③归有光任长兴知县,上级官吏大多讨厌他,就调他任顺德通判,名义上是升迁,实际上是贬低他。【解析】【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之势,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于有司”,表示被动,与前文联系紧密,意思是“不被官府录用”,B处断开。“而”表示转折,“天下之治乱”构成偏正结构,作“窃观”的宾语,E处断开。“生民之利病”与“天下之治乱”结构一致,也作“窃观”的宾语的宾语,而且“每”译为“常常”,通常作句前状语,紧跟后面的句子,所以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具”,具备。/详细地。句意:不备文定罪。/我详细地(把自己的苦衷)用奏表使陛下您知道。C.正确。“然”,形容词词尾。/正确。句意:已经超过普通人的大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D.错误。“见”,见到。/我。句意:见到家中的长辈。/你心里如果还惦记着我。故选D。【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从他的祖辈到各位叔父,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不合文意。原文的意思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而“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在文中对应的是“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便”,不恰当;“不行”,不去办公;“击断”,决断。(2)“故”,因此;“徒”,空;“者也”,表示判断。【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八上春官不第”可知他考了八次进士也没考中,科举不顺;②“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伴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可知他做官有时按自己的想法处理案件,被上级官吏严武,明升暗降,仕途不顺。③“盖缘幼年失母,……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可知,他幼年时候失去母亲,而他的家族到他这代时更加衰落。参考译文:材料一: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二十岁的时候能够遍通《五经》《三史》等各种经书,师从同乡的魏校。嘉靖十九年,考中乡试中举人,八次考进士都没考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谈论义理。学生常常有几百人,被他们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才成为进士,被授予长兴县知县。他用古代的教化之理来治理政事。每次听诉讼时,将妇女儿童叫到案前,絮絮叨叨地说着吴地语言,审判结束后就让他们离去,不备文定罪。上级官吏的命令不恰当,就躺在阁楼里不去办公。该决断的时候,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办。上级官吏大多讨厌他,就调他任顺德通判,专门管辖马政。明代,进士当县令没有迁任副职的,归有光名义上是升迁,实际上是大大地贬低他。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向来就知道归有光,引荐他任南京太仆丞,留下他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归有光在任期间去世。归有光作古文,来源于经学,喜欢《太史公书》,领悟到书的精神旨意。当时,王世贞主宰文坛,归有光极力抵制排斥,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权威人物。王世贞大为不满,后来对归有光也诚心折服了,为他写赞语说:“一千年才出了归有光,继承韩愈和欧阳修。我哪里是志趣有不同,久而久之自哀伤。”他推崇归有光到这样的程度。归有光考科举遵循大义,经学精湛深厚,卓然成为大家。后来德清县的胡友信与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有删改)材料二:我(归有光)在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而内心十分痛苦。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我(归有光)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我虽然过着贫困俭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之势,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才想到家谱。所以我想要为归氏写家谱,不是写空有其名的家谱,而是寻求写家谱的意义。(选自归有光《家谱记》,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余亦能高咏,斯人④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备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仕途失意的李白滞留当涂较长时间。②西江: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的长江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其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恰逢袁宏在船中吟诵已作《咏史》诗,谢尚对其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④斯人:谢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西江、青天和牛渚山等一同构成了空阔悠远、静穆澄明的诗歌意境。B.诗人登船望月,想起了谢将军,面对仕途失意的现实,空余失落,只能是“空忆”。C.中间两联“怀古”,叙事简约,“忆谢将军”谈古事,发心声,言有尽而意无穷。D.尾联写诗人想象离去的情景,明早要扬帆而去,枫叶零落,表达了不舍离去之意。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情感。【答案】15.D16.①含意:我也能够朗吟高咏充满才情的诗歌,可惜没有像谢尚那样识才的伯乐倾听。②情感:抒发了诗人对没有遇到像谢尚那样的伯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不舍离去之意”分析不当,枫叶零落,诗人漂泊,仕途失意,心怀忧伤,没有表达“不舍离去之意”。故选D。【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含意:我也能够朗吟高咏充满才情的诗歌,可惜没有像谢尚那样识才的伯乐倾听。②情感:此句用典,由注释可知,谢将军和袁宏之间有一段偶遇知音的交往佳话,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抒发了诗人对没有遇到像谢尚那样的伯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草木到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乐景写哀情,描写了祠堂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凭吊之情。(3)《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地猫述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唤觉”的人,就,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自己做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的原因,而具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开始成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恰恰是由于这一点的原因,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开始成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B.恰恰是因为由于这一点,而且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C.恰恰是由于这一点,而且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D.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是鲁迅先生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并且指桑骂槐,施展叭儿狗的伎俩B.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C.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D.并且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施展叭儿狗的伎俩【答案】18.绘声绘色疑神疑鬼惴惴不安19.D20.B【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形容“有些人”描述对鲁迅的误解或曲解时,说得很逼真,可填“绘声绘色”。绘声绘色: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件事情很逼真。第二处,突出那些“专靠唤觉”的人,不了解真相,胡乱怀疑我的名字又是鲁迅的化名,可填“疑神疑鬼”。疑神疑鬼: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第三处,表现“我”因内疚而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的这种矛盾和不安,可填“惴惴不安”。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由于……的原因”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排除AB;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而且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应改为“反而更加显得他平易近人了”,排除BC;三是语序不当,“开始成熟思想”,应改为“思想开始成熟”,排除A。故选D。【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前文“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此句则是“他们”通过一些手段伎俩,向鲁迅发起“进攻”。“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是手段伎俩,紧接前文;“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是目的,放在后半句。综上,衔接最恰当的句子是“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盖生菌是一种从动物、植物中分离出正常菌群并经过多道工序后而生产出的用来促进肠道健康的活菌制剂。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益生菌有益于肠道健康,有些益生菌还能促进脂肪和糖的代谢。人体吃进去的益生菌其实①,而是在大肠里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了。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益生菌②,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增强结肠发酵作用。但是如果量太多而发酵太剧烈,就会让人产生腹胀、腹痛的症状,甚至引起腹泻。医疗常识告诉我们,因摄入某种食物或过量摄入某种食物而使人拉肚子,都是不健康的现象。每个人因自身情况不同所需的益生菌也不一定相同,如果过度摄入并且在肠道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四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2024-2025学年数学四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响水县2024-2025学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测试题含解析
- 内蒙集宁二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调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太原志达中学2025年初三第六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产品销售代理合同协议书实例
- 房屋采购合同范本共
- 企业间租赁合同的优异典范
- Brand KPIs for pet supply online shop Zen Animal in Brazil-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小班艺术《鱼众不同》+教案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家具采购安装方案、家具采购服务方案和计划
- 2023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招聘笔试真题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评析
- 度假酒店的规划与开发
- 《中国文化遗产》课件
- 酒店管理授权委托协议
- 制造业劳务外包质量控制制度
- 2024年代打包发货合作协议书模板
- 主动脉夹层完整版课件
- 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