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说明顺序与说明思路(讲义)(解析版)_第1页
第17讲 说明顺序与说明思路(讲义)(解析版)_第2页
第17讲 说明顺序与说明思路(讲义)(解析版)_第3页
第17讲 说明顺序与说明思路(讲义)(解析版)_第4页
第17讲 说明顺序与说明思路(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17讲说明顺序与说明思路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考查形式►命题趋势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考点一说明顺序考点二说明思路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考向1说明顺序►考向2说明文思路一、课标要求1.说明顺序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按事物空间方位,要能判断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说明的文章,掌握按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安排的说明顺序。2.说明思路学生要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判断文章结构,进而理解作者的说明思路。二、考查形式及命题趋势考查题型内容要点命题趋势说明顺序类如“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指出文中介绍……时采用的说明顺序,并举例说明”。1.选文方面:选材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如人工智能、5G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2.能力考查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说明思路类

“请你写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请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对体现文章的说明思路有何帮助”。考点一:说明顺序一、常见题型1.文章对……的介绍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2.本文介绍……时,是按照怎样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的?二、方法技巧说明顺序思路分析答题模板举例空间顺序1.留意文中方位词,判断是否按空间位置关系说明。2.思考作者如何引导读者在空间中了解说明对象。本文采用空间顺序,按照……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使读者对……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人民英雄纪念碑》按照空间顺序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建筑布局和结构特点。时间顺序1.寻找文中时间标志词,判断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2.梳理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明确时间的推移线索。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以……为线索,依次介绍了……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等,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的发展过程。《中国石拱桥》在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发展时,从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到江东桥,再到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历程。逻辑顺序1.分析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特点与用途等。2.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事理的。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先……,接着……,然后……,最后……,通过这种逻辑关系,清晰地说明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从多个方面分说,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让读者全面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文本一】微纳米机器人:探索神秘的微观世界①微纳米机器人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于1959年12月29日在演讲中首次提及纳米技术。这个划时代的论述不仅奠定了纳米技术的概念,也预示了微纳米机器人与纳米医学时代的到来。根据费曼的说法,他当时的博士生阿尔伯特·希布斯最早提出“吞噬外科医生”的大胆构想,并指出“或许可以在体内永久植入一些微小机器来协助某些功能不足的器官正常工作”。②2008年,费曼当年的奇妙构想,终于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人工“磁螨”。这个机械螨虫的尺寸在亚毫米级,在高频振荡磁场驱控下,通过将错位磁块相互撞击产生的惯性冲击转化为前进推动力,以此实现对微小物体的精准操控。2009年,该团队又通过仿生大肠杆菌的螺旋运动研制出人工“细菌鞭毛”,这种由纳米异质薄膜自卷曲技术制造的三维微螺旋,可在低场强旋转磁场驱控下完成精准的靶向药物递送。③如今,微机器智能化的研究已初具雏形,包括微动力与精准操作、仿生与优化、微系统集成、自组织交互与群集智能,以及分子自组装/复制/生长等多个热门方向。目前,该领域最前沿的工作都在尝试解释或解决,如何在微尺度下赋予机器真正智能这一核心问题,共同指向了微机器功能化的终极目标和最高阶段:微机器智能,或微尺度人工智能。④近些年,新兴的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推动了微纳米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涉及毫米级微型机器人等众多前沿方向。这些人造微机器具有尺寸微小、操控精准、功能集成度高、易于大规模制造等独特优势,且具备超高灵敏度与响应能力、增强的稳定性与鲁棒性、极低的能量耗损等微尺度性能,对精准医学、生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场景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⑤在医学方面,微纳米机器人在微创介入、靶向输运、快速救治、早期诊断及组织修复等精准医疗领域潜力巨大,如利用微纳米机器人进入肝肾肿瘤、脑动脉瘤、外周组织器官,对微细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封堵及血栓清除,通过蛛网膜下腔,进入并精准操控中枢神经系统,实现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控制等。⑥除此之外,微纳米机器人未来也能在河海污水净化、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生物降解与催化等环境工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微小智能体,可通过携带、运载及释放生物酶或催化剂,有选择性地识别污染物,加快反应进程,大幅提高海洋油污、致病微生物及放射性等污染物的捕获、去除、降解或修复效率。⑦当然,微纳米机器人的舞台远不限于此,它面向各类实际应用的潜力无限。我们现在有许多问题找不到理想的答案,但每一个问题都如此令人着迷:人工智能的物理极限是什么,最小智能体单元是单个氢氧分子吗?纳米医生与长期在体植入,纳米脑机接口与单神经精准操控,跨尺度交互如何实现……由此产生的革命性颠覆技术都将是微纳米机器人未来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文本二】①在医疗方面,纳米级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传输更加方便,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有了通过血管进入人体的纳米级医疗机器人,将大大减轻病人手术的痛苦。②在电子信息领域,纳米技术将更会大显身手。纳米技术会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容量、速度提高1000倍而体积缩小1000倍。纳米技术将发展出个人随身办公室系统,我们就不必每天上下班了。③纳米技术在能源、交通、环保等方面也将大有作为。用纳米材料做成的电池,体积很小却可容纳极大的能量,汽车就能以电池动力在大街上奔驰了。用纳米材料制造出的小型飞机,将使飞机像汽车一样进入家庭。在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奇特的纳米膜,这种纳米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经过滤而消除污染。④纳米技术将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各个方面,电脑、网络、基因工程等当前的高科技领域也将因此面临变革,纳米科技带来的是人类社会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随心所欲。两个文本都介绍了纳米技术但说明顺序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文本一运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总的来说,全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纳米机器人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和运用前景,而第①~④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纳米机器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文本二运用逻辑顺序,采用分—总结构,先从医疗、电子信息等不同方面说明纳米技术的运用前景,最后进行总结。【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文本一第①段“微纳米机器人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于1959年12月29日在演讲中首次提及纳米技术”,文本一第②段“2008年,费曼当年的奇妙构想,终于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实现”“2009年,该团队又通过仿生大肠杆菌的螺旋运动研制出人工‘细菌鞭毛’”,文本一第③段“如今,微机器智能化的研究已初具雏形”,文本一第④段“近些年,新兴的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推动了微纳米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可知,这四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微纳米技术的起源及发展;根据文本一第①段“微纳米机器人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文本一第②段“费曼当年的奇妙构想,终于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人工‘磁螨’”可知,这两段介绍了微纳米机器人的历史起源。根据文本一第③段“如今,微机器智能化的研究已初具雏形”,文本一第④段“近些年,新兴的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推动了微纳米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可知,这两段具体阐述了研究现状及微纳米学领域的发展。根据文本一第⑤段“在医学方面……”,文本一第⑥段“除此之外,微纳米机器人未来也能在……”,文本一第⑦段“当然,微纳米机器人的舞台远不限于此,它面向各类实际应用的潜力无限”可知,这三段详细阐述了微纳米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具备的发展前景。据此分析,文本一还按照微纳米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应用领域、未来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了介绍。所以文本一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两种。根据文本二第①段“在医疗方面……”,第②段“在电子信息领域……”,第③段“纳米技术在能源、交通、环保等方面也将大有作为”可知,文本二是按照不同领域(医疗、电子信息、能源等)分别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根据文本二第④段“纳米技术将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各个方面”可知,本段在最后总结了纳米技术对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是按照分领域说明后总结即先分后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考点二说明思路一、提问形式1.直接概括类:“请概括本文的说明思路”“简要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2.段落分析类:“分析某段到某段的说明思路”“某段在文章的说明思路中有什么作用”。3.整体结构类:“本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来展开说明?请结合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说明对象进行阐述的”。二、思路分析1.明确说明对象:首先要确定文章是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这是把握说明思路的基础。如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及相关事理。2.分析段落层次:逐段阅读,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梳理段落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关系有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递进等。例如《苏州园林》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再从多个方面分说。3.关注关键语句:留意文中的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这些句子往往能提示说明的思路。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既引出了对石拱桥的介绍,又点明了说明的两个主要方面。4.把握说明顺序:结合说明顺序来理解说明思路。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展开,空间顺序按空间方位变化介绍,逻辑顺序按事物内在逻辑关系阐述。三、答题模板首先,文章开头通过[具体方式,如引用故事、提出问题、介绍现象等]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中间部分从[几个方面,如特点、功能、成因等],按照[说明顺序,如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分别进行了说明,具体为[概括各方面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尾部分总结了[说明对象的整体情况或强调了相关要点],或者提出了[展望、建议等内容]。四、课文举例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文章开头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现象入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等,引出“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说明对象。中间部分依次介绍了物候学的定义、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采用了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结尾部分总结了物候学的意义,即“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强调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使文章的说明思路完整清晰。(2024·河南开封·一模)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天脸识别系统”——亚运赛场的“风云守望者”①“智能”是最能体现杭州亚运特色的理念,也是最能展现亚运气象服务的独特魅力,“天脸识别系统”就是体现杭州智能气象服务的成果之一。②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规的气象要素已经实现自动观测,但需要目测的项目,如云状、云量、霜、露、雪等天气现象还是需要依靠人工观测。然而,由于天气系统瞬息万变,很难使用人工来实现高时空密度的连续观测。为此,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胡德云及其团队承担了“天脸识别”项目算法的研究。他们在全国各地采集了数百万张全天空图像和结冰、积雪、雾凇、雨凇等图像。这些图像经人工分类标注,最终筛选出十几万张图片作为训练集,利用互联网AI开放平台,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训练了云状、云量、结冰、积雪等AI识别模型,将智能识别算法融入摄像出机内嵌程序,使一台普通的摄像机摇身一变,成了能看云识天的智能化设备。经过现场比对试验,其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③“天脸识别系统”的秘密就藏在一个小小的摄像头中,它又被称作“全天空成像仪”,其功能就是一直对着天空,观测云的分布。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全年无休。简单来说,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白天全天空云量和云状的持续自动监测。摄像头每5分钟拍照一次,实时识别出云状和云量,帮助气象预报员判断不同的天气状况。以某一气象站为中心点,直径15~20千米的天空都将被覆盖在这个摄像头里。除了对云状和云量的观测,全天空成像仪还能实时观测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当大气能见度低于一定程度时,能进行实时预警。④“天脸识别系统”并不是杭州亚运气象服务中唯一的智能元素,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灯杆布设微型、低成本、易安装、轻维护、便携化的物联网智能气象站,共享全市监控摄像机视频图像来识别能见度、雨强、视程障碍现象等也是“智能亚运”在气象观测上的探索。亚运气象城监测系统融合了最新的技术成果:新增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布设基于人工智能视频识别技术的“天脸识别系统”,借助智慧灯杆搭建而成的气象微站。它们使亚运核心区形成了智能、立体的气象泛在感知网,为亚运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作者:李伟。有删改)文本向我们介绍说明了亚运气象监测系统,作者是按怎样的写作思路展开说明的?请简要分析。【答案】作者首先由杭州亚运会智能服务引出“天脸识别系统”;然后对“天脸识别系统”的先进性进行说明,并重点说明了其中的“全天空成像仪”;最后综述了杭州亚运在智能气象监测方面的各项探索。【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思路。结合文本一①段中“‘智能’是最能体现杭州亚运特色的理念,也是最能展现亚运气象服务的独特魅力,‘天脸识别系统’就是体现杭州智能气象服务的成果之一”可知,首先由杭州亚运会智能服务引出“天脸识别系统”;结合②段中“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规的气象要素已经实现自动观测,但需要目测的项目,如云状、云量、霜、露、雪等天气现象还是需要依靠人工观测。……他们在全国各地采集了数百万张全天空图像和结冰、积雪、雾凇、雨凇等图像。这些图像经人工分类标注,最终筛选出十几万张图片作为训练集,利用互联网AI开放平台,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训练了云状、云量、结冰、积雪等AI识别模型,将智能识别算法融入摄像出机内嵌程序,使一台普通的摄像机摇身一变,成了能看云识天的智能化设备。经过现场比对试验,其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③段中“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白天全天空云量和云状的持续自动监测。摄像头每5分钟拍照一次,实时识别出云状和云量,帮助气象预报员判断不同的天气状况。以某一气象站为中心点,直径15~20千米的天空都将被覆盖在这个摄像头里。除了对云状和云量的观测,全天空成像仪还能实时观测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当大气能见度低于一定程度时,能进行实时预警”可知,然后对“天脸识别系统”的先进性进行说明,并重点说明了其中的“全天空成像仪”;结合④段中“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灯杆布设微型、低成本、易安装、轻维护、便携化的物联网智能气象站,共享全市监控摄像机视频图像来识别能见度、雨强、视程障碍现象等也是‘智能亚运’在气象观测上的探索。亚运气象城监测系统融合了最新的技术成果:新增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布设基于人工智能视频识别技术的‘天脸识别系统’,借助智慧灯杆搭建而成的气象微站。它们使亚运核心区形成了智能、立体的气象泛在感知网,为亚运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可知,最后综述了杭州亚运在智能气象监测方面的各项探索。题型一说明顺序(2024·四川广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拥抱5G—A商用时代①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它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②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③对消费者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④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用发展。⑤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9日,有改动)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下列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对5G—A技术进行了介绍,全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B.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分别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方面介绍了5G—A技术运用的优势,语言特点主要是生动形象。C.本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D.5G—A不仅是对5G的发展,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所以5G—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答案】1.5G—A

逻辑顺序2.D【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文章第①段“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通过介绍5G技术的运用情况,引出“5G—A”,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以及全球的发展情况,并结合题目“拥抱5G—A商用时代”可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5G—A;接着第②③段分别从技术应用对生产端和消费者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说明5G—A的作用;第④段则重点说明了中国在5G—A商用建设方面的进展;最后第⑤段强调了5G—A在5G演进到6G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未来的意义。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5G—A”;接着第②③段分别从技术应用对生产端和消费者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说明5G—A的作用;第④段说明中国在5G—A商用建设方面的进展;最后第⑤段强调了5G—A在5G演进到6G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未来的意义。文章为“总——分——总”的结构,本项“全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有误;B.第②③段列举了多个事例、数据,如第②段“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整体的语言特点为准确、科学、严谨。两段中未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项“语言特点主要是生动形象”有误;C.该句列举了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可以沉浸式3D智能观赛这个具体事例,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力说明了5G—A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该句中没有列举具体的数据,故没有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本项“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误;故选D。题型二说明文思路(2024·山东淄博·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桃之夭夭——桃与桃文化苏生文①桃,原产中国,是中华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树,开最普通的花、结最普通的果,谁也说不清它在漫漫时空中开了多少次花,结了多少次果。然而,在原始先民的观念里,“人的生命存在所依赖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花、普通的果、普通的树,却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桃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的草木之一。一、“园有桃,其实之肴”②中国是桃树的故乡,考古学家在距今约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3000多年前的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中,都发掘出了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外形完整的2枚桃核和6枚桃仁,经鉴定,和今天的栽培桃完全相同,说明桃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③中国较早大量记载桃树的古籍,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植桃为园,表明当时人工栽培的桃树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在《大雅》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说明中原等地区的人们已经把桃当作重要的礼品来送,这就是成语“投桃报李”的由来。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已经遍植桃树了。④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桃树就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然后再传到印度和欧洲。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公元1世纪,印度司气特国王迦拟色加当政时,中国商人经常带丝绸制品和各种名贵的水果到印度去经商,其中就有桃。迦拟色加国王隆重地款待了这些中国人,中国人把带来的桃核和其他果核种在了印度。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印度广泛流传。二、驱邪避鬼——桃木⑤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在这则史诗般的神话里,夸父舍身化为桃林,成为拯救一个部落的“文化英雄”,这在文化人类学上,被称为“人与其图腾的同一”(弗雷泽《图腾制与族外婚》)。⑥进入文明社会,桃木继续作为“象征物”发挥着作用。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可以理解为“桃树妈妈”“母亲树”),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史载周武王伐纣时,为表示不敢自行专断,载着文王的“木主”前行。周人以桃为先妣象征,想必文王的“木主”应该就是桃木做成的。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周人相信,周文王死去后,其灵魂回到了先妣桃那里,并还原为桃。⑦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桃木制作人偶,称为“桃人”或“桃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一组桃人,它们是用一小段桃枝劈成两半,一端削成三棱形,将中间的脊作鼻,两侧用墨点出眉目。⑧《太平御览》中记载着一棵名叫“度朔山”的大桃树,生长在“桃都山”上,树上有一只“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在这则记载中,桃木因为最先得到日照,充满阳气,所以是“五行之精”,可以“压服邪气、制百鬼”(《典术》)。而雄鸡报晓,表明阳气回升,阴气消退,此时万鬼必须立即回到阴曹地府,如有还在外面游荡的,让桃木门神发现了,就会杀死它。所以民间传说,鬼最怕桃木和雄鸡。⑨桃木制品“驱鬼除祟”的特性,还衍生出了一些用桃木辟邪的民俗。山东泰安南部地区有一习俗,大人带婴幼儿出行,要折一枝东南方向的桃枝让孩子抱着,以求平安。安徽蒙城,带襁褓中的婴儿出门时,也要备一束桃枝。河南周口,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走路的小孩手上,俗信这样小孩就可避免“被鬼拉走”。三、长寿之果——桃子⑩桃子是一种适应性强、丰产、且适合于食用的水果。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桃可以填饱肚子且不容易伤身体的优点(相对于其他常见的水果来说),一向被人所钟爱。所以民间流传着“桃饱李饿”,“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筐”等谚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桃子的功能不断被放大、神化,最终转化成可以使人长寿的“寿桃”、可以使人成仙的“仙桃”,几乎成了长生不老果。⑪《山海经》里传说:“不周之山……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