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三模、揭阳二模、梅州、中山、惠州等)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广东省(肇庆三模、揭阳二模、梅州、中山、惠州等)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广东省(肇庆三模、揭阳二模、梅州、中山、惠州等)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广东省(肇庆三模、揭阳二模、梅州、中山、惠州等)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广东省(肇庆三模、揭阳二模、梅州、中山、惠州等)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二)语

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我到现在90多岁,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叶嘉莹不慌不忙地讲了3个小时,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时间。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连连打起手势,毫无衰老、疲倦之态。出生于1924年的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者,曾给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10多岁时,伯父出题让她作诗。15岁的一个深秋傍晚,叶嘉莹长时间蹲在地上看一只快要僵死、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的白蝴蝶,她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16岁的夏天,她作了一首《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追问起人生意义。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赴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那时,她常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老家北平四合院的所有门窗紧闭,她进不去,只能长久徘徊于门外。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叶嘉莹的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因车祸同时罹难……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京大学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大学。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她通常晚上两点半睡,早上六点半就起来,所以中午要睡一会儿。水果和蔬菜吃得多,却不在乎口味。学生钟锦曾看到她自己做饭,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煮,蒸两个馒头,就是一顿。学生曾庆雨有一次帮她收拾屋子,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绿叶蔬菜和半瓶腐乳。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时。上学时,当年她在班上年纪最小,现在她都91岁了,从前的老师、同学一个个都已经不在了。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1979年叶嘉莹回国授课时,徐晓莉是一名旁听生。她回忆说,“叶老师在讲台上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都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她记得叶嘉莹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很好看,竖排繁体,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她可能用英语讲课习惯了,修饰句很多,定语从句也很多,很长很长的句子,滔滔滚滚的,让人听都听呆了。”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徐晓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告诉叶嘉莹:听了她的课,“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她写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场面。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教课,叶嘉莹感到幸福。“在国内教书,我可以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但在温哥华,她费尽力气,也只能用“最笨的英语”去讲,难得“跟在地上爬行一样”。她感到,用母语讲诗,自己才是自由的。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第一次回国教课至今已有36年,她仍觉得太短,感叹自己回来晚了。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每年秋天回到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可对叶嘉莹而言,没有退休这回事。91岁了,她还带学生,在家中的小客厅为他们讲课。2014年,在南开大学为她举办的九十华诞的学术会议上,她发表生日感言说,“以后一定会继续努力地工作”。《考古》杂志写过的一篇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因为报道说,两颗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此后很多场合中,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摘编自钱杨《叶嘉莹:莲心不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到叶嘉莹不坐主办方准备的柔软厚实的靠背椅,意在凸显其神采飞扬的生命状态和对诗词的尊重。B.叶嘉莹的家庭教育文化氛围浓厚,这使得她少年时期就与古典诗词非常亲近,诗作显示出悲悯与智慧的特点。C.1978年春天,叶嘉莹寄出申请回国教书的信件,这份主动展示出叶嘉莹回国教书的急迫之情与国外生活的不易。D.“每年秋天回到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既暗示时间的流逝,又凸显出叶嘉莹老而不休的工作热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90多岁的叶嘉莹的一场演讲,运用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手法,多方面地展现了人物形象。B.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叶嘉莹从少年到晚年的丰富人生经历,其中诗词是她生命与情感的重要寄托。C.文中“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这一句话,实际上起到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D.《考古》杂志关于两颗出土的汉朝莲子长叶开花的报道,使得文章结尾呼应文题,其本身也意味隽永,值得品味。3.文中提到叶嘉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下列不能佐证这句话的一项是(3分)A.在1979至2014年的30多年中,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B.叶嘉莹“士志于道”,生活非常简朴,吃饭不在乎口味,一锅开水,青菜一煮,两个馒头,就是一顿。C.只要有人邀请,叶嘉莹都欣然前往,她曾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过数百场古典诗词演讲。D.在中国,能用自己的母语教课讲诗,可以自由地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这让叶嘉莹感到幸福。4.每当人们问起叶嘉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她总是复述“莲心不死”的故事作为回答。请结合全文分析她这样回答的原因。(4分)

5.文中两处出现学生对叶嘉莹的回忆,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西北望

骏张院长儿子军校毕业分到喀什的消息,在单位一度成为热闻。我知道时,正好他儿子到单位找他。在电梯口,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有礼貌地问我:“叔叔,你知道张恒的办公室在哪层楼吗?”听他直呼张院长其名,我便多看小伙子一眼。小伙子笑容真诚,不像没修养的孩子,我觉得他与张院长关系不一般,于是问他:“你是他什么人呀?”“叔叔,我是他儿子。”我与张院长同事多年,感情很好,但私下两家人没聚会过。我把小伙子带到张院长办公室,张院长笑着说:“他十八岁到外地上军校,我也难得一见。这不是要毕业了嘛,马上要分到外地,说到我单位来照张合影。”我才知道小伙子叫张扬,便问他分到哪里。他说:“喀什。”我一下怔住了。①那地方,不是我年轻时守过的地方么?我说:“去那么远啊。”

张院长说:“他自己选的,说要去基层建功立业嘛。”我心想张院长心可真大,就一个儿子,居然任他去那么远的地方。在单位,张院长也管后勤,与我的工作常产生交叉,我们俩时常一起了解情况、研究办法。我看到了他的担当,对任何事,他都敢于拍板、勇于叫板。他常说:“大不了这个官不当了呗,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我对此尤其钦佩。除此之外,他看上去波澜不惊。张扬去了喀什后,我俩就走得更近了。我二十五年前就是从那里当兵考出来的。张院长不时问我那里的气候、风俗及军营情况。我一般都挑好的说。虽然那里现在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了,②但气候条件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危险永远存在。张院长觉得张扬去了边防,为祖国守卫疆土,是一种幸运。张扬的话,也通过他的口,传到我的耳朵里。爸,我在这里挺好,虽然训练辛苦,但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里的人都很淳朴。爸,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们总得为他人做点儿什么。爸,今天我们第一次巡逻就遇上了大风雪。我们团结一心,终于完成了任务。这些手机短信让我时常想起自己的过去。在张院长为张扬骄傲的同时,我也看出他隐隐约约的担心。偶尔,张院长主动与我谈起张扬的事情。他说:“瞎,孩子分到边防,有人认为是他学习不行。其实不是,他在学员队总是前三名。”“说实话,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在大城市?身为军人,四海为家,到了哪里,哪里便是家!这是当年我们那一代军人的基本教育。所以,最后我还是遵从了他的选择。只是你嫂子,听说他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哭得一塌糊涂!”张院长兵龄比我长,调职比我早,虽然我俩同级,但我对他始终怀着新兵对老兵的尊敬。他问我:“你说说,边防的苦,苦在哪里?”“现在与我们那时比,不在吃穿了。但高原的气候是改变不了的,缺氧不能改变,巡逻步行不能改变,孤单寂寞不能改变……”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是的,我儿子好久没给我发信息了。刚去那一阵儿,他说看到战士们的嘴唇是裂的,手是裂的,脸庞像风干的树皮,年纪轻轻的都显老。唉,边防军人苦呀。”他眼里噙着泪珠。有一天,我们在电梯口碰上了。他说:“老弟,我决定休个假,今年还一天假也没有休呢,已向主官汇报过了。我想带你嫂子去一下喀什,顺便看看儿子。”我再见到张院长时,他刚从新疆回来,满脸古铜色,神采奕奕。“见到儿子了吗?怎么样?”他说:“③瞎,见啥呀。去了联系不上,出任务了,在哪里出任务,不知道。你是军人,也了解纪律的。”我说:“那嫂子?”他说:“你嫂子当时情绪不好,后来慢慢想开了。”他又说:“④和平年代又怎么样?军人就没有和平年代,只有战争和在准备战争的路上。”张院长掏出手机,把张扬最近发给他的短信给我看。文字都是一段一段的,有的长,有的短。爸,初来时的兴奋与新鲜感没了。每天面对的是茫茫戈壁,见到的是同样的面孔,便开始感到寂寞了。虽然基层很忙,但我没感到累,只是心里有些空荡荡的。爸,好久没给您发信息了。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我们面临着任务的考验、环境的挑战,还有生死的思考。特别是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泣不成声,相依相拥。我们绝不会把领土守小了,绝不会把血性磨没了。在首都时,我想到的全是如何过日子;而站在这里,我每天想到的真的是祖国。不怕您笑,这是真的。这一段说完,下一段可以看出,时间隔了几个月。爸,我们又出发了。在边关,在一线,在看到对方的堡垒、枪炮、装甲车与坦克时,我忽然懂得了,我存在的价值之所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那天我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理想、光荣、伟大、和平……这些词现在与我息息相关了。我感受到这身军装带来的荣耀。您之前提到您同事李叔叔守边防的事情,我们与他那时相比,条件越来越好了。安慰好妈妈。我们安全,祖国也就安全。我的眼睛湿润了。当年战友们一起守边防的场景再一次鲜活起来。我仿佛又走进当年那群年轻人中,手握钢枪,对着边界那边和这边,产生无尽的憧憬与遐想,关于青春理想,关于祖国,关于故乡,关于同学,关于生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点出张院长儿子毕业分到喀什的消息在单位一度成为热闻,“热闻”一词表明在多数人眼里,张院长儿子分到遥远的边疆出人意料。B.张院长通过“我”了解喀什边防的相关情况,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担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后面新疆之行的合理性。C.“我”对张院长的敬佩之情,其中既含有“我”心中怀有的新兵对老兵的尊敬,也有对工作中张院长显示出来的人格魅力等方面的敬重。D.张扬到喀什守边,母亲从开始因为周围人的说法而“哭得一塌糊涂”,到“后来慢慢想开了”,虽叙述简单,但可以看出她情感的变化。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那地方”指喀什,是“我”和张扬产生人物、情感关联的重要连接点。B.句子②连用两个“永远”,用反复手法强调守卫边防的艰险,凸显守边战士的形象。C.句子③运用口语化表达,表现了张院长对未能见到儿子的惋惜和对喀什之行的懊悔。D.句子④使用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了军人不会随时代变化而改变的保家卫国的天职。8.文章标题“西北望”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引用张扬发给张院长的手机短信,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王公大人未尝不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则此官十倍也,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虽日夜相接,官犹若不治。此则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以尚贤为政之本者,此圣王之道。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曰:“聿①求元圣,与之勠力同心,以治天下。”古者圣王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于历山,尧得之,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傅说被褐带索,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治天下之民。此则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自古及今,未有尝能以此王天下者也。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之盘盂,传以遗后世子孙。能择人而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今也天下之士君子,欲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故尚贤之为说不可不察此者也。(节选自《墨子·尚贤》)材料二: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②,舜举八元③。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博访英贤,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吕望为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倦于逃亡。姬文不以屠钓为耻,执旌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寔④赖淮阴之策。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黄金累千,□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乃求贤之贵也。(节选自李世民《帝范·求贤第三》)[注]①聿: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②四岳:分掌四时、四方山岳的官员。③八元:舜帝时八位贤能人才的合称。④寔:同“实”。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今天下A之士君子中B实将欲C为仁义D求为上士E故尚贤之F为说G不可不察此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式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选拔,推举,与《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的“举”意思相同。B.“将何以哉”与《蜀道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文言句式不同。C.劝,鼓励,与《墨子·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D.“岂”字可作为填入句子“□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中方框处的副词。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家动乱倾危之时,若王公大人任人唯亲,而不以智慧者治国,将难以匡正动乱,使国家得到治理,材料一开头即举例强调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B.王公大人想依靠威势强权来统治天下,这会危害国家和百姓,自古以来还没有以此达到目的的,这从反面论述了“以尚贤使能为政”的效果。C.天下的士君子想要成为贤能之人,应知道利他不利己是为贤之道的重要方法,材料一以诠释为贤之道来突出贤能之人对国家百姓的重要作用。D.航船渡海需借助船桨,鸿鹄飞天需凭借羽翼,帝王治国需依靠贤才,李世民强调贤才对治国理政的积极作用,尽显帝王治国的理念和智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者圣王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

(2)昔吕望为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倦于逃亡。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贤才方面有哪些相同点?请加以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江城子

邵亨贞[注]疏云过雨漏斜阳,树阴凉,晚风香。野老柴门,深隐水云乡。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把酒歔欷,唯有叹兴亡。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注]邵亨贞,元末明初词人,入明后,其亲友多被贬杀。此词作于词人晚年时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融合疏云、暮雨、斜阳、晚风、柴门、草堂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清冷的乡村画面。B.“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具体描绘了词人的闲适生活:草堂洁净,与枕席相伴,衣着随意。C.“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以故人重见时两鬓斑白、视力模糊的情形,表达了人届暮年的感叹。D.词的下片采用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忧之心,情感深沉浓郁。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表达了洒脱、旷达之情,但情感的缘由和载体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浩瀚的天空常常引起古人无尽的遐想和感触,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描写了天空的深邃;秦观在《鹊桥仙》中用“____”描写了天空的辽阔。(2)古代佛寺有晨撞钟暮击鼓的仪式,即使停止撞钟或击鼓,钟声和鼓声依然会久久回荡,正如苏轼《石钟山记》“__,__”所描绘的一样。(3)成都在唐朝曾是中国的织锦中心,美丽的蜀锦畅销全国,成都因此有“锦城”“锦官城”的别称。小刚暑假前往成都旅游,在得知成都的别称后,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的名句,如“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除了让杂交水稻复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袁隆平还有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梁还高,蕙子像扫帚那么大,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麦浪下乘凉。下文为袁隆平的一段采访。标题:A记者:您曾经说过,一粒小小的粮食能绊倒一个大国。袁隆平:那是,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就是粮食的重要性。记者:好多人说B。袁隆平:没有,中国,你想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要进口一部分,我们每年进口大豆七八千万吨。记者:您看到这个数字什么感觉?袁隆平:现在国家还有钱买到粮食,如果别人不卖给你粮食,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这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对袁隆平梦想的描写,试分析这一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是让宝黛的恋爱故事孤立存在,①

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作品

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③

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④

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为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的伟大之处。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整治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要抢先一步坚决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王熙凤就是濒于灭亡的大家族统治层的一个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也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去,《红楼梦》的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而是

固然是

其中B.而是

不只是

其实

恰好C.正是

固然是

其实

其中D.正是

不只是

恰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有三种年龄:自然年龄(即人在自然界的年岁)、生理年龄(即人的身体机能状况年龄)和心理年龄(即人的心理状态、精神境界年龄)。我们无法控制前者,但是可以掌控后两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叶嘉莹主动争取回国教书,展示出的是她浓烈的爱国之情和传承、推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急迫,并没有提及“国外生活的不易”。2.【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心理描写于文无据。3.【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D项表现的是叶嘉莹对母语、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而非对诗词的极度投入。4.【参考答案】①叶嘉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在现代世界终能“珠圆月满”,继续保持其独特魅力;②叶嘉莹以莲子喻己,表明生命易老,但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不变。[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参考答案】①学生钟锦、曾庆雨看到叶嘉莹生活简朴,说明叶嘉莹全身心投入到诗词教学与研究中,而不在乎其他。②徐晓莉回忆叶嘉莹授课的情形,展现出叶嘉莹独特的教学方式及其对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影响。[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据原文“只是你嫂子,听说他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哭得一塌糊涂”可知,张扬母亲“哭得一塌糊涂”是因为舍不得唯一的儿子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不是因为周围人的说法。7.【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张院长对到喀什却没有见到儿子表达了一定的惋惜,但“对喀什之行的懊悔”于文无据。且根据前文“他刚从新疆回来,满脸古铜色,神采奕奕”也可看出张院长并无懊悔之情。8.【参考答案】①“西北”象征着边关喀什;“望”有多重含义:张扬渴望到边关为国戍边,“我”回望曾经的守边岁月,以及张院长夫妇对戍边儿子的远望。②“西北望”引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意为远望西北边关,表达为国戍边的爱国之情。③“西北望”还包含不同年代的军人守边精神的代际传递以及浓厚的亲子之情。[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直接呈现张扬的精神成长,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真实性。②串联张扬守边的主要体验,使情节的叙述更加集中,增强情节的吸引力。③将张扬的个人经历与家国情怀,边防生活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歌颂新时代军人忠诚奉献的精神。④直接叙述张扬艰辛的守边生活,使读者更有代入感和亲切感。[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参考答案】DEG【试题解析】正确断句为: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故尚贤之为说,不可不察此者也。11.【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将何以哉”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都是宾语前置句,句式相同。12.【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利他不利己”有误,原文只强调了利他,没有关于“不利己”的表述。13.【参考答案】(1)古代的圣王能慎重地用崇尚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治理政事,没有其他事情掺杂其中,(因此)天下都得到好处。[4分。审,慎重,审慎,1分;杂,掺杂,混杂,1分;大意2分](2)古时的吕望是居于渭水边地位低下的老人,管夷吾(曾)被囚禁在牢狱里,韩信因流亡漂泊而困苦。[4分。贱,地位低下,1分;缪14.【参考答案】①要广泛地搜寻贤才。②要尊重贤才。③要合理地任用贤才。④不以人才的身份、地位高低作为选用的依据。[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公大人(平常)不是不知道用崇尚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来治国理政,(但是真正)等到国家动乱,社稷倾危时,却不知道任用贤能来治理国家。(凡是)亲戚就任用,这是使用没有智慧的人治理国家呀,国家发生混乱可以预知的了。所以不能治理一百人的人,让他做一千人的官,那么这官职是他能力的十倍,那么(他)就只能治理一成而放弃其他九成了。(这样)即使日夜不停(地治理官事),官事仍然治理不好。这是(王公大人)不明白用崇尚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把崇尚贤能作为治国的根本,这是圣王治国的方法。古代注解、阐述经文的著作说:“寻求圣人和哲人,以辅助自身。”《汤誓》说:“寻求大圣人,和他合力同心,以治理天下。”古代的圣王能慎重地用崇尚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治理政事,没有其他事情掺杂其中,(因此)天下都得到好处。古时舜在历山耕地,尧帝找到他,选拔他作为天子(继承人),让他接管天下的政事。傅说身穿粗布衣服,系着绳索,在傅岩修筑城墙,武丁得到他,选拔任用他为三公,治理天下的百姓。这是(王公大人)懂得用崇尚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来治国理政。现在的王公大人想要统治天下,没有道德仁义,那将凭借什么呢?他们的说法必定是要使用威势和强权,现在王公大人要从使用威势强权中得到什么呢?(它会导致)国家倾危,把百姓引向死亡之路!从古到今,没有曾经能用这种方式称王于天下的。古时的圣王既然慎重地崇尚贤能,想以此治理国家,所以把它书写在竹帛上,雕刻在盘盂上,流传给后世子孙。能选择人才而敬重他,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治国的方法可以得到了。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做贤人。做贤人的方法是怎样的?回答说:有力气的人忙着去帮助他人,有钱财的人尽力地(将财务)分给他人,有道德的人勉力地教授他人。如此,饥饿的人可以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可以得到衣服,混乱的现象可以得到治理,这样就可以使百姓各安其生。所以从前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伊尹,从而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这样,附近的人安于其居,偏远的人前来归附。(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所滋润、谷食所养活的人们,得到这些贤人(的治理),没有不受到鼓励并称赞贤人的。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心中真想施行仁义,追求做优秀的贤士,那么尚贤这一说法不可以不认真考虑了。材料二:一个国家要得到匡正辅助,必须依靠忠心贤良的人才。(国家如果能)任用合适的人才,(那么)天下自然会大治。所以尧任命分掌四时、四方山岳的官员,舜任用八位贤能之人。士人处世,贤人立身,没有不(像龙那样)隐匿鳞甲的,以等待局势变化的机遇,(他们)怀藏卓异的才能,期盼着被任用的时机。(英明的君主)广泛寻访英明贤达的人,不会因为人才地位低下而不任用他,也不会因为人才受过折辱而不尊重他。古时的吕望是居于渭水边地位低下的老人,管夷吾(曾)被囚禁在牢狱里,韩信因流亡漂泊而困苦。周文王不以(吕望)曾经从事屠牲、钓鱼(等卑贱职业)为耻辱,而让(吕望)执旌旗(誓师)牧野,使周王室天下大定;齐桓公一匡天下,其实是凭借管仲的谋略;汉朝定天下为一家,这其实是依赖淮阴侯韩信的策略。所以说乘船渡海,必须借助船桨的作用;鸿鹄高飞云霄,一定是凭借羽翼的功用;帝王治理国家,也必须借助贤才的匡扶和辅助。因此,(如果)君主辛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