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豫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皖豫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皖豫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皖豫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皖豫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4月份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小说要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艺术描写等手法体现作家的社会评价、情感评价,这里就有一个隐与显、曲与直的问题。有的作品爱憎褒贬溢于言表,议论臧否鲜明直露,我们姑且把这称作艺术描写的直笔;有的作品是非功过相互渗透,作者评论含蓄隐蔽,我们把这叫作艺术描写的曲笔。直笔和曲笔各有自己的美感效应。曲笔描写古已有之,为史家常用,历史的是非功过需要人们评说,然而正确的评说又常常和统治权势存在着矛盾,也常常和世俗观念存在着矛盾。中国古代史家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有的冒着杀头的危险写下历史的真实,但也常常因不能过分直露地表现褒贬之意而用曲笔。自《春秋》始,就有这种寄臧否于言外的“春秋笔法”,以至有“《春秋》既出,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此后司马迁等进步、正直的史家继承了这个传统。“春秋笔法”基于生活的复杂性,以揭示生活底蕴为要务,小说更是要表现生活的复杂性,自然也离不开曲笔。小说的曲笔描写使作品更好地向真、深逼近,因而提高了小说的审美价值。由于曲笔不进行简单、绝对的臧否,褒贬,它对生活复杂内容的揭示,就要超越形而上学的见解,实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当读者从小说中感受到超乎自己,超乎世俗的真和深的认识时,思想便产生一个升华,获得一种提高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美感。曲笔描写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表现。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不对生活作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无论是作家有意为之也好,还是忠实描摹生活也好,曲笔描写总是更有助于发挥文学“形象大于思想”的特长,使杰出的作品可以有着无尽阐释的余地。(摘编自鲁原《当代小说美学》)材料二:最早论及“春秋笔法”的是《左传》,其文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可见,“春秋笔法”的要旨在于尚简用晦。在文学领域,《红楼梦》也多以隐晦婉曲的“春秋笔法”来刻画人物,从而造成读者对某些人物性格内涵理解的差异性。“春秋笔法”作为“曲笔”,它使人物形象的“形”与“神”之间充满了矛盾张力,这其间的空白需要读者循着作者“曲笔”提供的晦暗不明的方向,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填充,也即文字之外的潜在层面的人物形象最终由读者塑成。但是审美接受者知识素养、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以及人生阅历、接受心境等主观因素的不同,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鉴赏水准。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自《红楼梦》诞生以来,人们对薛宝钗这一形象或褒或贬的不同态度,都与作者运用简约隐晦的“春秋笔法”有密切关系。姚燮认为“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哈斯宝则在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评点中说:全书那许多人写起来都容易,唯独宝钗写起来最难,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读她的话语,看她的行径,真是句句、步步都像个极明智极贤淑的人,却终究逃不脱被人指为最奸最诈的人。哈斯宝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写宝钗时没有用“直笔”,用的是曲笔,即“春秋笔法”。哈斯宝对宝钗的看法存在很大偏激,但他所揭示的造成人们对宝钗这一形象的认识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却是非常正确的。与贬钗派不同,另外一些人对宝钗却持中性或赞赏态度。俞平伯《红楼梦辨》继脂砚斋后又一次提出“钗黛皆美”观点。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则说宝钗“活脱是一个女中圣人”。应该说对宝钗性格解读的争议与作者深婉的“春秋笔法”关系极大,也即戚蓼生所谓的“《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摘编自陈才训《“春秋笔法”与<红楼梦>审美接受》)材料三:金圣叹认为作家创作时,“真是将三寸肚肠,直回折到鬼神犹曲折不到之处,而后成文”,而且往往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也就是说“目注”与“手写”,即“意”与“笔”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曲折的,而不应直截,用笔应该曲折、迂回地来表达“意”。因此,我们阅读时,一定要首先透过“用笔”,窥出“作者用意之妙”。金圣叹有关曲笔的论述,与中国传统的诗文批评理论有相通之处。中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观向来深受中国史学的影响,史学家所谓的“春秋笔法”,所谓的“寓褒贬于笔墨之外”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文学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他们总是在努力探求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寄托”,总是在努力追求那些隐晦、曲折的表现手法,他们追求的诗文最高境界也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金圣叹对曲笔的重视和研究,也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对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关系,金圣叹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一部书中写一百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最易,读宋江最难也。”因为“盖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金圣叹认为,作者这里运用了曲笔描写,他没有从正面刻画宋江之“恶”,而是把它隐蓄于情节内涵之中,通过其他人物来映衬宋江的“恶”。金圣叹以为“《水浒传》对于宋江,处处用《春秋》笔法责备他”。如第十一回,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逃难出门,与父亲告别一段,本是父子离别的常情,并无多少深意,金圣叹却说:“无人处却写太公洒泪;有人处便写宋江大哭;冷眼看破,冷笔写成,普天下读书人慎勿谓《水浒》无皮里阳秋也。”(摘编自陈雪军《金圣叹论“曲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叙述与描写有直笔与曲笔之分,含蓄隐蔽的曲笔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远高于鲜明直露的直笔。B.《春秋》采用婉曲笔法,寄褒贬于言外,这种“婉而成章”写法产生的巨大艺术震撼力,令乱臣贼子恐惧。C.现实主义作品不对生活作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采用曲笔来描摹生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思想深度。D.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受到史学的影响,因而文学研究应适当考虑史书的写作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在描写阿Q时,直接展现他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等性格特点,这种描写方式属于直笔。B.材料一结尾处所说“形象大于思想”,指文学作品的形象往往超越读者的认知,从而给读者留出足够的阐释空间。C.材料三指出作家创作时“意”与“笔”间的关系应是曲折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微言大义”等美学追求一脉相承。D.哈斯宝对宝钗的评点与金圣叹对宋江的评点多有相似之处,二人对这种认识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看法也一致。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都围绕核心话题“曲笔”,以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的曲笔塑造为例展开细致分析,增强了说服力。B.材料一第二段所谈史学中的曲笔,为论述小说中的曲笔提供了历史背景,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曲笔的本质和意义。C.从论证逻辑上看,材料二的第二段既对上一段作出了进一步阐释,又为下一段的具体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D.材料二引用姚燮、哈斯宝、俞平伯、牟宗三等人的评语,意在说明“春秋笔法”对《红楼梦》中某些人物刻画的影响。4.“春秋笔法”在史书撰写和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答:5.高一(1)班即将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拟邀请你作为学长参会并给予阅读指导,请结合材料,就“如何读懂《红楼梦》中的曲笔描写”这一话题,向同学们提出三条建议。(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喜子赵树理1940年7月10日,八路军某部的王同志前往敌区附近做宣传工作,在一条没有人烟的岭上遇了大雨,赶到山脚下下交庄时,已把他跌成个泥人。下交庄的兴隆小饭店,是他常常休息的熟地方。他一进去,店掌柜就忙向他打招呼。炉旁站着一个年轻小伙,给他倒了一碗开水,他很客气地一边接着一边问道:“这位老乡是哪里来的?”掌柜指着道:“这是我的外甥,叫‘喜子’。他家住在这西面,现在那地方有敌人……”王同志道:“我也正要往西走,你今天回去不?要回去咱们是一路。”掌柜道:“今天不要想走,河过不去!下了雨就过不去!”喜子也说:“我比你急得多,可是没法,河过不去!”王同志见他们两人都这样说,也就无心再走,一边叫掌柜给他做饭,一边和喜子谈话。当他问到敌人在那边的情形,喜子还有点吞吞吐吐不敢说,掌柜向喜子道:“你放大胆说吧,这位王同志对咱们老百姓跟自己人一样,你只管有什么说什么好了!”于是喜子便把敌人在村里怎样组织防共团,怎样要壮丁,怎样要民夫修路,怎样按期点名,怎样杀“暗八路”……一五一十说了半天。王同志道:“别的我都听说过了,这‘点名'和‘暗八路'我从前还没有听说过,他说的‘暗八路'一定是指八路军放的侦探吧!”喜子道:“就是。不过不一定是真的,他以为谁是,就该谁倒霉。前半个月在我村里还枪毙了两个二十多岁的小伙。”王同志道:“真惨!——那么,点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喜子道:“我急着要回去也就是为了这事。敌人住在小河口,离村五里。敌人的命令是,村里人不许随便到别处去,每三天要到我村里沿户点名,查出谁不在,总要追究个底细,然后再按情节轻重处罚。前天才点了名,昨天我妈叫我趁空来瞧瞧我舅舅,原想今天就能回去,不想偏遇着这场大雨。山路七八十里,走起来足足得一天,明天晌午就又要点名,明天走怎么能赶上呢?你说急人不急人?”王同志道:“鬼子们的办法越来越毒了!———老乡!我告诉你:鬼子手下是难活人的!不抗日活不成!我看你干脆当了兵吧,回到家里活一天也是很危险的!”喜子本是个很老实的庄稼人,一提起当兵来总觉着有点怕,就连忙说:“这这这我可不能,我家还有老母。”王同志见他这样着急,就劝他道:“不怕,老乡!我又不拉你去当兵,我不过是可怜你!你觉着当兵、打仗可怕吗?其实比你到敌人手里至少还多保一半险:你自己手里拿着枪去打仗,敌人打不死你你就能打死他;在敌人手里当顺民,只有他随时能叫你死,你连一点也挣扎不得。你想想是不是?”喜子听了这番话,一时仍然想不过来,总以为在敌人手里当顺民虽然危险,可是不多事总可以少吃亏,反正要比当兵保险。第二天鸡没有叫,他就辞了舅舅摸着黑路走了。天一亮他就放开小跑步,任凭喘成什么样子也没有敢停步,赶到晌午总算回到岭西村。他一进屋门,看见老闾长在他家里坐着。他娘见他回来,第一句就说“迟了一步!还不知道又要遭什么殃哩……”说着就哭起来。他喘了几口气,忙问老闾长道:“点过名了吗?”闾长道:“点过了。现在他们一定还没有点完村西头的名,依我说咱们这会儿就去,或者还能像前院那样罚几块钱算拉倒。”喜子想了一想道:“去就去吧,反正得去。”他两个人找到村西头,果然鬼子们还没有点完名。老闾长向那个会说中国话的鬼子报告了,那个鬼子指着一棵槐树下面道:“就在这里等一等,点完了名再说!”说罢仍然点名去了。他俩立在树下悄悄商议鬼子若问什么,该怎样回答。七八个鬼子点完名来了,他们预备的话鬼子连一句也没有问。那个会说中国话的说:“我已查过了,你去的地方有八路,你是个暗八路。你若说了实话,从宽处理。”喜子分辩了几句,那个鬼子没有再说什么,就用日本话下了命令,两个鬼子在两边拖住喜子的手,另一个鬼子拿了条马鞭照着喜子的赤背狠命地甩了一鞭,喜子怪叫了一声,那个会讲中国话的道:“你实说吧!不说就是要这样打下去的!”喜子委屈地说:“我只是去看我舅舅去的呀!”那个鬼子又说了两句日本话,那些鬼子就把喜子拖倒,一鞭接一鞭打起来。只见喜子背上的红龙一条两条三条……横的、顺的、斜的,成了方格,成了三角,连成一片。喜子起先是一声一声叫,后来变成直嗓号,后来只顾喘嘘,后来连喘都喘不上来了。喜子他娘也赶来了,大哭着,但是也没有什么用处。打“死”了用水喷过来,喜子也仍说不出别的事。会说中国话的鬼子又道:“便宜你!再随便出去,剥你的皮!”说了便一哄而去。邻居把喜子抬送到家,老闾长,村里人,男的女的都来问候。喜子不能坐也不能睡,趴在床上向大家哭,问候的人也都哭起来。一会儿,喜子一股劲往外吐血,吐得床上地下都是。喜子吐过血向大家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有一位王同志告我说,不抗日活不成,鬼子手里难活人;告我说当兵拿着枪,敌人打不死咱咱就能打死他;给他当顺民,只有他能随时叫咱死,咱一点也挣扎不得。我迟了!你们都还不迟!”他的声音越来越小,临终还尽动着嘴唇好像还是说:“我迟了,你们还不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同志问敌人的情况,喜子“吞吞吐吐不敢说”,可见他不太信任王同志,直到他舅舅让他大胆说,他才解除顾虑。B.王同志认为当兵比到敌人手里保险,喜子认为做顺民比当兵保险,两人都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考虑,出现了分歧。C.喜子遭到严刑拷打后,“也仍说不出别的事”,此时喜子已有了主动保护王同志的意识,即使被打,也不愿把他交代出来。D.喜子最后把王同志的话向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他对王同志的话印象深刻,这些话是他思想发生彻底转变的主要原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交代八路军某部的王同志在“岭上遇了大雨”,“大雨”促成了王同志与喜子的相遇,推动着情节的发展。B.喜子向王同志介绍“点名”和“暗八路”的相关情况,从侧面反映了鬼子的凶残,并为喜子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C.关于喜子背上的鞭痕和呻吟声的变化,文中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语言看似冷静,实则沉重,直击人心。D.结尾“我迟了,你们还不迟”意味深长,暗示了本文的主旨,体现了作者对喜子不幸的“哀”和不争的“怒”。8.请简要梳理文本中喜子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4分)答:9.本文与《小二黑结婚》都是赵树理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作品,喜子和小二黑都是农村青年形象,但两人却一个迎来悲剧,一个走向幸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祖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①。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酸,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其得人心如此。石勒②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⑧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快怏。且闻王敦④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寻以逖弟约代领其众。(节选自《晋书·祖逖传》)材料二:人主之驾御英雄,必有以全之,而后可以求成大功。盖英雄之所为,事出于己,则欲己之专其名;才高于人,则恶人之出其右。淮阴耻与哙等为伍,关羽羞与黄忠同列;汉抑淮阴而激其叛,蜀全关羽而获其功。祖逖与晋披荆棘,冒风露,尺攘寸取,以复河南故土。而王导以戴渊一旦雍容,直据其上而节制之。是艰难之际而逖尽其力,而平定之后则渊居其利。故逖以感愤,而其功不终。噫!以逖之气节,岂肯低首抚衿,碌碌从戴渊后者?王导遽以加之,抑英雄之气,沮进取之谋,非策也。祖约之为人,才能不及中人,而轻以河南付之,兵折地丧,以败国家事。呜呼!于逖则抑之已甚,于约则用之太过,委任非当,以复河南,王导至此疏矣。(节选自李焘《六朝通鉴博议》)【注】①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沦陷于异族之手。祖逖奉命北伐,收复失地。②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曾据有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③戴若思:名渊,字若思。④王敦:东晋权臣,丞相王导的堂弟。恃功专横,后举兵反,中途病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听A互市B收利C十倍D于是E公私丰赡F士G马日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书信,与《苏武传》“得雁,足有系帛书”的“书”意思相同。B.寻,随即、不久,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C.“人主之驾御英雄”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D.耻,以……为耻,与《齐桓晋文之事》“朝秦楚”的“朝”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爱护百姓,尊重士人,约束家人很严,又收葬野外的枯骨并且祭祀亡魂,百姓都感动喜悦。老人们在筵席上落泪,称赞祖逖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B.朝廷将派戴渊担任都督,统领祖逖等人。祖逖对戴渊整体评价不高,认为自己千辛万苦收复了黄河以南失地,戴渊却以此邀功请赏,因此心中怏怏不乐。C.祖逖心系国家,他修缮了武牢城,又命人在城南修筑堡垒,以保卫城池,堡垒没有竣工他就病重,他去世后百姓非常悲痛,甚至为他建立了祠堂。D.祖逖去世以后,弟弟祖约接替了他的职务,导致了土地丧失的严重后果,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李焘认为,王导在处理此事上是不当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译文:(2)王导遽以加之,抑英雄之气,沮进取之谋,非策也。译文:14.荀子认为,君主的才能体现在用人为官上面。君主应如何用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中秋夜洞庭圆月姚合素月闲秋景,骚人泛洞庭。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练彩凝葭荧①,霜容静杳冥②。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圆彩含珠魄,微飙发桂馨。谁怜采频客,此夜宿孤汀。【注】①葭荧:芦与荻。均为水生植物名。②杳冥:指天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头写秋天的夜晚,诗人泛舟于洞庭之上,一个“闲”字,不仅写出秋夜的清幽,也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B.“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描绘出湖水澄澈、天气转凉、树叶尚未凋零的景象,展现出浩荡清冷的秋景。C.“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写清晨河畔栖息的鹤与夜晚小洲边闪烁的萤火虫,时空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意境。D.同是描写月下之景的作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融为一体,本诗则以写景、抒情为主。16.诗歌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月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韦庄《台城》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都描写了现实之景,表达了六朝历史的感慨。(2)小刚画了一幅《泰山日出图》。画面上,天际间一道红光,杂以多种绚烂色彩。他便用《登泰山记》中的“”两句来题画。(3)小刚对古代音乐非常感兴趣,他收集了一些包含古代音乐名称的古诗句,想对古音乐名进行梳理研究,他收集的句子可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甲),《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这部著作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等诸多方面,几乎A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礼记》不仅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它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全书用散文写成,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B,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的文体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三种类型。(乙),如《礼运》《礼器》《大传》《学记》《乐记》《中庸》《缁衣》《大学》《乡饮酒义》《射义》的大部分等,这些篇章结构比较完整,条理清晰,总能够C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注意采用多种手法来说理。《礼记》是时代与现实风雨催生的学术之花,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对我们深切了解先秦儒家的精神世界与理想追求具有重要作用。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据说,一个山西人一辈子最不能少的两样,是醋和午觉。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山西人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出现饭后困倦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餐后嗜睡,也被称为“晕饭”。关于“晕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解释是说:人吃得太饱之后,血液都流到了胃中,开始犯困,就会大脑供氧不足了。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在跑步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人应该会越跑越困,但实际上,跑步反而让人头脑清醒。另外,已经有研究证明,人体在用餐后,颈动脉的供血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除了“供氧”假说,还有被“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饭后由于胃酸的消耗,血液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这种说法当然也不对,因为人体中有非常稳定的缓冲体系,并不会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了血液的pH值,再者说,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20.下列句子中的冒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桃花、梨花、郁金香等各色花朵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B.除了视觉、听觉,我们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感知幸福的知觉。C.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D.各位同学:假期即将到来,希望大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22.请根据上述文段,分别概括“晕饭”两种解释不成立的原因,每点不超过25个字。(6分)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仰望星空,深感宇宙之浩瀚无穷,心境随之豁然开朗;翻开史书,置身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格局瞬间打开。星空和历史,为什么格外触动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在更宏大的时空坐标中观照当下,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区,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4月份检测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1.答案D2.答案B3.答案A4.①在史书撰写中,“春秋笔法”通过隐晦、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避免直接与统治权势或世俗观念发生冲突。②在文学创作中,“春秋笔法”则更多地通过曲折、隐晦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情节,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审美价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阅读相关理论文章,了解曲笔的特点,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②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以填充曲笔手法的空白和悬念。③在细节之处反复品读,透过“用笔”窥探作者的用意之妙。④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文中的曲笔之处。(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A7.答案D8.①焦急、害怕。去舅舅家遇雨,急着要回去接受“点名”,害怕被处罚。②侥幸心理。回到家后鬼子已点过名,喜子和老闾长商量对策,希望能侥幸逃脱处罚。③痛苦、委屈。被打时内心痛苦委屈,说“我只是去看我舅舅去的呀”。④悔悟。临终前一直说“我迟了,你们还不迟”,后悔没有听王同志的话。(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社会原因。喜子面对的是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敌人严密控制着村民的活动,百姓生活艰难。小二黑所处的解放区已建立民主政权,封建势力被政治力量逐步瓦解。②个人原因。喜子思想保守,对敌人的凶残认识不足,思想觉悟慢,不敢改变;小二黑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物,他为人勇敢、立场坚定,为追求幸福而不断努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答案C12.答案B13.(1)(祖逖)自己俭省节约,劝勉、督促百姓农业生产(耕地养蚕),严于律己乐善好施,不积蓄家财。(关键词“劝”“畜”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王导仓促地让戴渊位居祖逖之上,抑制了英雄的豪气,败坏(阻止)了进取的谋划,这是错误的策略啊。(关键词“遽”“沮”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①尊重英雄的功绩,避免挫伤其锐气。②根据才能委任,避免用人不当。(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祖逖爱惜人才礼贤下士,哪怕是交情很浅的人和地位卑贱的奴隶,也以恩德义礼对待他们,因此黄河以南的土地都归属于晋朝。(祖逖)自己俭省节约,劝勉、督促百姓农业生产(耕地养蚕),严于律已乐善好施,不积蓄家财。家中子弟亲自耕种,挑担打柴,又收葬暴露在野外的尸骨,祭奠死者,百姓都感动喜悦。(他)曾经设宴邀请父老,老人们在席上流泪说:“我们已经老了!没想到还能得到(长官)父母般的关怀,死去也没有遗憾了!”祖逖就是这样深得人心。石勒不敢派兵进犯黄河以南地区,命令成皋县修理祖逖母亲的坟墓,趁此机会给祖逖发去书信,请求互派使者、相互贸易。祖逖没有回信,但是听任两地互通贸易,获得了十倍的利益,于是公家和私人都富足有余,去卒和战马日益增多。正当(祖逖)要进兵渡河,扫清冀、朔二州的敌寇时,恰好朝廷准备派遣戴若思来担任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是吴地人,虽有才华声望,但无远见卓识,何况(自己)已经扫清了荆棘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而戴若思温和庄重,突然间就成了自己的上司,所以心中快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等人互有嫌隙结怨为仇,担心(东晋)朝廷发生内乱,使(收复其余失地的)大功难以完成。(他因)心情愤慨激荡而生病,于是将妻子儿女安置在汝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