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复习学案
一、解释重点字词
垂(XU宋神宗元丰五年)之秋,七月踵|(过了农历十五,指农历十六,望:农历十五),亘(苏
轼自称)与客泛舟,游国(介词,在)赤壁之下(句式: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冈(兴:起)。举酒
盛(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zhti,这里指劝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
风•月出》,这首诗第一章有“舒窈纠jiab兮”一语,与“窈窕”音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画(-
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闻(句式:状语后置)。gg(白茫茫
的水气)g(充满、弥漫)江,水光接天。g(任)E3(一片苇叶,比喻小船)g(动词,去、到)鹿
(所字结构,如:往),g(越过)画(指广阔的江面)之四(旷远的样子)。浩浩图(用于形容词词尾)
如|冯虚御|(ping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风,g(连词,表转折)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兴之所至,信口吟
诵《诗经♦月出》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于是饮酒乐甚,画画(敲着船边,指打节拍)g(连词,表修饰)歌之。歌曰:“桂剧(zh£>o一种划船
工具,类似桨)兮兰桨(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击眄(指月光下的清波)兮圜(逆流而上)霞
(江面浮动的月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邈(悠远的样子)
兮余怀(主谓倒装,我心里想的很远啊。),望医囚(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兮天一方。”图(指与苏轼同游的人)有吹洞萧圄(定语后置句),(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
依)而刚(唱和)之,其声呜呜圈(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舞I(形容声音
婉转悠长),不绝如陶(细丝)(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g(使动用法,使…起舞)回
H(深谷)之潜蛟,H(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丽(寡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
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
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词化用《楚辞》:“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上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
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苏子幽(容色改变的样子),g(形容词作动词,整理)襟避(端坐)g(连词,表承接)问客曰:
“何为(即“为何”)其然(这样)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疆(曹操的字)之诗乎?g(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地名,今在湖北武昌西面),困(名词
作状语,向东)望武昌(今湖北鄂城),山川相寓(盘绕),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g(这地方)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周瑜)意王(被动句,“于”介词,被。)?因(当)国(指曹操)破荆州,国(攻下)
江陵,顺流闹(连词,表修饰)困(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也,gg(zhdlii泛指首尾衔接的船只)千里
,旌旗蔽空,S(斟酒)g(面对)江,横便|(长矛)康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当时所
吟正是《短歌行》)。);g(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哉?况吾与子,g
g(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于喳(江中小洲)(状语后置,在江边打鱼砍柴。),侣(名词的意动用
法,以…为侣)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麋鹿,驾f(形容船小)之扁舟,举匏樽(用
葫芦做成的酒器)以相回(属Zhu,这里指劝酒);寄蜉蜻(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
人生短促)于(介词,在)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米粒)。哀吾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须臾(片刻,
形容生命之短),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怅匆(长久存在)。知不可乎I骤得I(屡次得到),
托丽(余音,指箫声)于悲风。”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
为其然也”遍包,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娃,文理转折自然。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通过主客问答,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
一个方面。
苏子曰:“客亦知国(指示代词,那)水与月乎?阐(往)者如画(这,指江水),而未尝阴(流逝)也;
g(满)g(缺)者如阐(那,指月亮),而卒(到底)莫丽(消减和增长)也。盖(表假设语气)将自
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而又何羡乎(“羡何”宾语前置)?
叵因(句首发语词)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回(如果)非吾之所有,g(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g(这)I造物者I(现在说的“自然”)
之|无尽藏|(zdng,出自佛家“无尽藏海”(像海能保罗万物))也,而吾与子之所共图(享有)。(这是自然
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
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
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gg(菜肴和果品)g(已经)尽,杯盘丽(凌乱,也写作“狼藉”)。相与
枕藉(jid,相互枕着垫着)乎舟中(状语后置),不知东方之庭回(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
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一词多义
而(课内+绿皮书p361)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闹不知其所止今安在哉卒莫消长也
2.扣舷前歌之/倚歌同和之/吾尝终日闹思矣
3.正襟危坐同问客/羽化闹登仙/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闹破之
4.侣鱼虾同友麋鹿/劳苦同功高如此
5.某所,同母立于兹
6.君子博学同日参省乎己
7.今以秦之强同先割十五都予赵
8.予亦悔其随之闹不得极夫游之乐
9.籍吏民,封府库,国待将军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同征一国者。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闹回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3.画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百露海江,水光接天。网一苇之所画,g画|之噩。
2.浩浩乎如国国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五羽化而登仙。
3.客有吹洞箫者,丽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噩,不绝如国|;图幽壑之潜蛟,
同孤舟之丽。
4.圆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况吾与子,憧画于江渚之上,冏鱼虾而因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园;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园
6.哀吾生之醯,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整。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客亦知因水与月乎?逝者如园,而未尝图也;盈虚者如幽,而图莫消长也。国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8.取之无禁,用之不竭。g超物者厄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面
四、情景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
4.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二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
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o
10.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11.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o
12.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的句子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4.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了翅膀的句子是
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o
15.苏轼在《赤壁赋》中“,”生动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
五、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泛舟,在赤壁之下浏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不
起。(我)端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
升起,在斗宿(xiii)和牛宿之间徘徊。1.白茫茫的水气弥漫江面,波光与天空相接。任凭苇叶般小船飘向其
所去的地方,越过茫茫万顷的江面。2.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而行却不知它将停留的地方;多么飘逸呀,
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这时候,(我们)喝酒喝得很欢畅,(我)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用桨)
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中的情思悠远啊,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
一边。”3.有位吹洞箫的客人,按照曲调伴奏唱和,那洞箫声呜呜地响,像哀怨,像思慕,像哭泣,像倾诉。
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绵延不断。(箫声)能使得深渊中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得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我听后觉得忧愁凄怆,整了整衣服,端正的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声音这么悲凉呢?”客人回答说:
“'月明日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的诗句吗?(从这里)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盘绕,一
片苍翠,4.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沿着长江向东行进的时候,
战船千里相连,旌旗遮天蔽日,(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豪杰,如今又在哪里呢!5.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驾着一叶小船,端着酒杯相互劝酒。(我们)将如蜉
城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6.哀叹我们生命短促,羡慕长江无穷无尽。
(希望)偕同仙人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长久存在。知道这种愿望不能轻易实现(屡次得到),只好把洞箫的
余响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我(对客人)说:“7.你也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而实际上未曾流逝;时满时缺
的就像那月亮,但是最终没有增减。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
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
物都有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8.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
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是景色,取用它们没有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茶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
们)在船中相互枕着睡着,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赤壁赋》参考答案
一词多义
1.连词,表转折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顺承4.连词,表并列,“和、又”
5.代词,通“尔”,你、你们的6.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7.连词,表假设,“如果”8.连词,
表因果,“因而、所以"9.连词,表目的10.通“能”,才能11.表语气,罢了12.何况13.不
久
三、见译文
四、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触胪千里旌旗蔽空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3.寄蜉蟠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短歌行》复习学案
高二一部出题:李素香审核:娄绍娟2020.05
短歌行曹操魏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谯,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文简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这是一首寄托深沉、气魄宏伟、感情充
沛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
酒宴加以款待。
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
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曹操通过在宴会上慷慨高歌,抒发了渴贤求才的迫切心情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反映了亶
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爱才.礼贤.进取,胸襟开阔,目标远大。在他苍凉的诗句中,洋溢着慷慨放
达的生命激情;他在发出的人生短促的慨叹声里,蕴藏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怀。
《短歌行》中主要运用的技巧——兴、比、借代、引用、用典
A起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
树三匝,何枝可依?
B比喻: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
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
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
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C借代: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子、君、鹿、嘉宾、月、乌鹊
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山、水、周公(树、枝)
D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
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
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后引《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
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E用典: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
余力的真诚态度。
《短歌行》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首先表现为言志与抒情的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
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
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
其次表现为语言的简约与含蓄。诗中两处引用《诗经》中的成句,两处化用典籍中的语句,从而表达了比较
复杂的思想内容,使得诗作更加精炼含蓄。此外,大量反诘语句如“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何时可掇”、
“何枝可依”等的运用,使诗味更加蕴藉。
总之,曹操的《短歌行》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传达了生命的悲怆,以貌似颓废的情状表达了
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沉溺歌酒的行为表现了人生哲理的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折射出心忧天下的景愿。
情景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
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
是:,。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7、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这几
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
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8、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
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
9、《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
是:,?
10、《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
是:,?,。
1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12、《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
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13、《短歌行》中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的诗句是:“,。
14、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
2,。,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
情。
15、《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写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
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的诗句是:,。,o
16、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
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17、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答案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12、契阔谈心念旧恩。
1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1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1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高二一部出题:张琰审核:娄绍娟2020.5.
一、原文简析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也是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其中使用了许多及其具
有代表性的诗歌表现手法。面对选择,诗人毅然决然的做出明确的选择,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
迎新我的颂歌。
《归园田居》,“归”字是诗眼,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农村后的
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以“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
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性本爱丘山”,点明为何“归”,是为了保持
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
住宅写起。环境是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
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安详、舒缓、柔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远近声音,以动衬静,以
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从多个角度运用自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呈现出静谧安详、闲适自
然的田园景象,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洎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情景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
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6.《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
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7.《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
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
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归园田居(其一)》【参考答案】
1.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六国论》复习学案
二部
一【挖空训练】
六国破灭,三胭(武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国(原因)也。(判
断句)g(有人)日:六国|1国(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g(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
回(因为)赂者丧,圃(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园(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完好)。故曰:弊在赂秦也。
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开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
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
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
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
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秦回(用、凭)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g§(那实际上)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圃(本来)不在战矣。
思飒(其、他们的)医|(对去世尊长的敬称)函(祖辈与父辈),圈(暴露)霜露,斩荆棘,回
(才)有尺寸之地。子孙国(对待)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这样之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
无医|(通靖,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回(决定)矣。匣吊(表示由于上文
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回(用)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囤(得当,正确)之。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
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
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
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
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
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
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
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
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
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因(改变)灭,何哉?g(结交、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
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回(起初、开始)有远略,能守其土,闵(名词做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圈(这)用兵之阚(效果)也。(判断句式)至丹以荆卿为计,阐(才)国(招致)
祸焉。赵尝五战国(和)秦,(状语后置)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回(两次),李牧连圆(使动用法,
使……退却)之。圈(及,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困(几乎、
将近)尽之际,可谓朝(智慧、力量)孤危,战败而亡,网(实在、的确)不得已。嗣(以前
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查I(没有出发),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圜(运数),存亡之
g(礼数,“数”“理”都指命运),固(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
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
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
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
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
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
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
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
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
不要拿国土去向泰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
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
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
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呜呼!回(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回(用)事秦之心困(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国(名词作动词,咽下)回(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邈(积久而
成的威势)之晒(劫持,胁迫),同(名词做状语,每天,一天天)削回(名词作状语,每月,一月月)
割,以趋于亡。因(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
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
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
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
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国(比)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囿(如果)回
(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国(自取下策)而圆(蹈,跟随)六国破亡之酶(旧事成例),是
又在六国下矣。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
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
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
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
如了,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一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
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
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二【一词多义】
非:(绿皮书P336)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3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得:(绿皮书P374)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2此言得之()《六国论》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5此余生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管晏列传》
8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三【句子翻译】
1.不赂者回赂者丧,闹失强援,不能独围。
2.思|厥先祖父国霜露,斩荆棘,回有尺寸之地。子孙网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画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国矣。
4.燕赵之君,阐有远略,能守其土,因不赂秦。噩燕虽小国而后亡,园用兵之效也。
5.赵阕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周,李牧连剧之。画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回燕赵处秦革灭国尽之际,可谓图因孤危,战败而亡,网不得已。
7.画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因天下之奇才,并力丽,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殛也。
8因国者无使为邈之所劫哉!
9丽天下之大,国而从六国破亡之做事园又在六国国矣。
四【情境默写】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
灭,,,的精辟论点。
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
北宋赂辽。
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
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5.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
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
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
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
件:,.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
善,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1.《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12.《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13.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上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1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18.《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19.《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想当年,,",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五【译文】
六国的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
实力就要亏损,这是亡国的途径。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贿赂秦国吗?回答是: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是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灭
亡的。(1)(没有贿赂的国家)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攻占取得(地盘)之外,(还得到许多土地)。小则得到邑镇,大则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
(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地盘,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
而)失去的地盘,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
最担心的,从根本上说,就不由战争决定了。(2)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
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们的)子孙却不爱惜,拿来就送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
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那里)了。(3)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诸侯国奉送土地越多,(秦国的)
侵犯他们也就愈厉害,所以,不须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中国文学史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汪清县2025届初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卷)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三校联考2025届高三3月一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手术室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作曲理论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商学院《ORACE数据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供应链物流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数学试题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设计速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解读
- 《消化性溃疡医学》课件
- 物理教师老师个人简历
- 智慧鱼塘系统设计方案
- 学生入学合同协议书范本格式
- 光伏工程施工安全方案
- 声乐课课件教学
- 上消化道出血健康宣教
-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我们的衣食之源 课件
- GB/T 44395-2024激光雷达测风数据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带括号填空13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