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考前专题特训
(一)小题狂练一刻钟
1.细胞分子与结构基础
(时间:15分钟)
1.(2020.河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体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人体流失钙离子容易出现抽搐现象
B.处于休眠状态的水稻种子中通常不含水分
C.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乏铁,血红蛋白不能合成
D.植物中自由水的相对含量降低时,代谢减弱
解析生物体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人体流失钙离子容易出现肌肉抽搐
现象,A正确;处于休眠状态的水稻种子中含水量较少,而不是不含水分,B错
误;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体内缺乏铁,血红蛋白合成受影响,易导致缺铁
性贫血,C正确;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为生化反应提供介质,运输
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自由水相对含量降低时,代谢减弱,D正确。
答案B
2.(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
是()
A.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都可以参与细胞膜的构成
B.患急性肠炎的病人在脱水时,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C.细胞中的RNA具有催化、物质转运及控制生物性状等多种功能
D.载体蛋白、抗体、受体、RNA聚合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动物细胞膜含有胆固醇,A正确;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
无机盐,B正确;细胞中的少部分酶是RNA,具有催化作用,tRNA可以转运氨
基酸,细胞中的RNA不能控制生物性状,C错误;人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
识别要运输的物质,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受体能识别相应的信息分子,RNA
聚合酶能识别基因的转录起始点,D正确。
答案c
3.(2020•河南九师联盟)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胆固醇是所有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B.生物细胞壁中含量最多的糖类是纤维素
C.在人体某些细胞中淀粉可直接转化为糖原
D.有些糖类和脂质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解析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A错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
纤维素构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霉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几
丁质,B错误;人们食用的淀粉必须经过消化分解为葡萄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
用,C错误;核糖、纤维素、磷脂、胆固醇等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正确。
答案D
4.(2020.江西吉安五校联考)线粒体与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重要
场所,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二者都具有基质,在基质中都能合成ATP
B.二者都含有DNA,其DNA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二者都由两层膜包被而成,内膜、外膜的作用不同
D.二者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气体的交换
解析在线粒体基质中能够合成ATP,在叶绿体基质中一般不能合成ATP,A错
误;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二者都含有DNA,其DNA都能控制
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叶绿体和线粒体都由两层膜包被而成,内膜、外膜的作
用不同,C正确;叶绿体能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能把有
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二者在进行能量转换
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气体的交换,D正确。
答案A
5.(2020.广深珠三校联考)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通过对酵母菌饥饿处理激活了
细胞的自噬作用,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
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溶酶体
A.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受损后,会形成由双层膜包裹的自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
最终被降解
B.酵母菌在饥饿时能生存,说明细胞可降解自身大分子或细胞器为其生存提供能
量
C.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和结构特点
D.细胞自噬维持在一定水平,对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和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都
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受损后,会形成由双层膜包裹的自噬体,
随后与溶酶体融合,最终被降解,A正确;酵母菌在饥饿时,能激活细胞的自噬
作用,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分
解出来的营养物质能用于细胞代谢,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正确;图中将衰老
的线粒体包裹形成自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分解线粒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
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但没有体现其功能特性,C错误;细胞自噬维持
在一定水平,对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和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重要的作
用,D正确。
答案C
6.(2020•江苏海安调研)下图为由A、B、C三条链共81个氨基酸构成的胰岛素原,
需切除C链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胰岛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链的切除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B.胰岛素原中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
C.参与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共有81个竣基
D.有活性的胰岛素分子中含有2条肽链、49个肽键
解析C链的切除是在高尔基体上进行的,A错误;由图可知,胰岛素原是一条
肽链,所以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1个游离的竣基,B错误;由于每个氨基
酸至少含有一个竣基,所以参与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81个较基,C
错误;由题图可知,胰岛素分子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2条肽链组成的,形成
的肽键数是49个,含有3个二硫键,D正确。
答案D
7.(科学探究X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联谊校联考)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Mg是植物
生活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所示实验。
材料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Mg的营养液乙(其他元素均具备)、适当的容器和
固定材料、长势相同的玉米幼苗、含Mg的无机盐等。
方法步骤:
组另I」A组B组
长势相同的玉米幼苗20株
处理
放入缺Mg的营养液乙中培养放入完全营养液甲中培养
培养________条件下培养数天
观察玉米的发育情况
结果不能正常生长正常生长
⑴完善表格内容。
(2)实验中设置的A组和B组两组中,对照组为o
(3)实验的结论是o
(4)为使实验更严谨,需如何改进?o
(5)缺Mg将直接影响植物体内的合成,进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1)按照对照实验设计的等量和单一变量原则,培养液中是否含Mg是本实
验的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都应相同且适宜,故培养条件应为相同且适宜。
(2)对照组为正常组,即B组,实验组为处理组,即A组。(3)玉米在缺Mg培养
基中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液中可正常生长,说明Mg是植物正常生长的必需
元素。(4)为进一步证实A、B两组的差异源于Mg的有无,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
及结果是:在缺镁的营养液A中加入一定量的镁元素(或含镁的无机盐),一段时
间后玉米幼苗恢复正常生长(或症状消失),则可说明镁是必需元素。(5)镁是组成
叶绿素的重要元素,缺Mg将直接影响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植物的
生命活动。
答案(1)相同且适宜(2)B组(3)Mg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
(4)向A组加入含Mg的无机盐后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数天、观察A组的
发育状况
(5)叶绿素
2.判断物质出入细胞方式
(时间:15分钟)
1.(2020.广深珠三校联考)由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耐盐碱“海水稻”可依靠细
胞膜和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
或将Na卡运入液泡中,减少Na1对细胞质中酶类的伤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及消耗能量
B.将Na+运入液泡中会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
C.该转运蛋白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细胞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可将细胞质内的Na+逆
浓度梯度排出细胞,可知该过程中Na+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
体蛋白协助和消耗能量,故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消耗能量,A正确;
将Na+运入液泡内可增大细胞液的浓度,从而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B错误;该
转运蛋白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分析题干信息,该转运蛋
白能够将Na,运入液泡内,Na+运入液泡中可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从而使植物
的抗盐性提高,故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可提高植物的抗盐性,D正确。
答案B
2.(2020.山东青岛模拟)植物细胞膜、液泡膜上含有一种H'—ATP酶,可以转运
H,有利于对细胞外溶质分子的吸收和维持液泡内酸性环境。如图为植物细胞
对H,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H*H,溶质
A.在细胞质基质、细胞液、细胞外环境中,细胞质基质的pH最大
B.H'进出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植物细胞呼吸受到抑制,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
D.低温环境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
解析据题图分析,H+运出细胞和运进液泡需要载体蛋白H+—ATP酶的协助,
同时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表明H+运出细胞和运进液泡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
输,是逆H+浓度梯度,所以细胞质基质中H+浓度小于胞外H+浓度和细胞液H+
浓度,H+浓度越小,其pH越大,故细胞质基质的pH最大,A正确;H+运出细
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细胞外H+和溶质分子进入细胞,需要蛋白质的协助,
但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说明细胞外H+和溶质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被动
运输,B错误;胞外溶质分子进入细胞依赖细胞内外H+浓度差,植物细胞呼吸
受到抑制,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减少,会影响H+的运输,从而影响细胞对细胞
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C正确;低温环境会影响细胞呼吸、细胞膜的流动性、
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移动,因此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D正
确。
答案B
3.(2020.陕西铜川摸底)在观察某植物细胞在某溶液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处所充满的液体均是细胞质基质
B.从甲到乙的变化原因之一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
C.乙图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D.若要发生乙图到丙图的变化,必须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
解析图中①处的液体是细胞质基质,②处的液体是外界溶液,A错误;甲到乙
的变化原因有两个,一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二是细胞壁
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B正确;乙图状态,不能确定是处于质壁分离
状态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状态或是处于平衡状态,故不能确定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
液浓度的大小,C错误;乙图到丙图的变化是质壁分离复原,放在清水或适宜浓
度的KN03溶液中均可以,D错误。
答案B
4.(2020.南昌市摸底)豌豆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气最终在细胞色素氧化酶
的作用下生成水,该过程伴随H'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如图所示),产生的能量
促使ATP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
B.产生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C.H+的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D.类囊体薄膜上可能发生类似H'跨膜运输过程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细胞色素氧化酶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是在
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故细胞色素氧化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有氧呼
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B错误;据图分析,
H+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且顺浓度梯度运输,故H'的跨膜运输方
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有NADPH
和ATP的合成,可能会发生类似H+的跨膜运输过程,D正确。
答案B
5.(2020.襄阳五中联考)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分子物质均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温度不仅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
C.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水分子进出原核细胞的速率远大于进出真核细胞的速率
解析小分子物质不一定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如氨基酸进入细
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温度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故温度
可以影响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速率,B正确;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
为自由扩散,C错误;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速率取决
于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相似,水分子进出
原核细胞的速率不一定远大于进出真核细胞的速率,D错误。
答案B
6.(2020.江苏泰州模拟)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ATP直接供能
B.Na+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运输葡萄糖的载体①③也存在于红细胞膜上
D.载体①②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
解析分析题图,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属于主动运输,据图可知该过程并没有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而是依
赖于Na.浓度梯度,当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伴随Na卡一起进入
小肠上皮细胞,A错误;Na+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方
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方向是由高浓度
到低浓度,故红细胞膜上没有载体①,C错误;载体①②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
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D正确。
答案D
7.(创新实验)(2020•福州市调研)2017年9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
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经评测最高亩产达620.95公
斤。
⑴海水稻根细胞能吸收不同种类无机盐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中
o这是细胞的结果。
(2)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含盐量必须低于1%,请从物质运输的角度解释浓度过高
容易导致减产的原因o
(3)请你设计验证某品种耐盐碱水稻对SiOF和Ca2+这两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的
实验思路。
解析(1)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无机盐,主动运输受载体和能量影响,
海水稻根细胞能吸收不同种类无机盐取决于细胞膜中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
同细胞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是细胞分
化的结果。(2)从物质运输的角度思考,盐碱地含盐过高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
高,根细胞无法吸收水分,甚至失去水分,从而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因此种
植海水稻的盐碱地含盐量不能过高。(3)将若干生长状况相似的海水稻平分为两
组,一组放在含已知SiO旷浓度的完全培养液中,另一组放在已知Ca2+浓度的等
量完全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培养液
中剩余SiOV和Ca2+浓度。对比实验前后两种离子的浓度变化即可验证某品种海
水稻对SiOV和Ca2+这两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答案(1)载体蛋白的种类分化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⑵盐碱地含盐过高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根细胞无法吸收水分,甚至失去水
分,从而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将若干生长状况相似的海水稻平分为两组,一组放在含已知SiCT浓度的完全
培养液中,另一组放在已知Ca2+浓度的等量完全培养液中,在相同且适宜的环
境中培养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培养液中剩余SiCT和Ca2+浓度。对比实验
前后两种离子的浓度变化即可验证某品种海水稻对SiOr和Ca2+这两种离子的吸
收量不同。
3.梳理薛与ATP常考要点
(时间:15分钟)
1.(2020•江西金太阳大联考)下列关于酶及其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应以同一种酶、不同种底物进行实验
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般不选用淀粉作为反应底物
C.探究温度对胃蛋白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至少需要设置3组实验
D.过氧化氢在加FeC13或猪肝研磨液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原理相同
解析探究酶的专一性时,有两种实验方案:一是底物相同,酶不同;二是酶相
同,底物不同,A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般不选用淀粉和淀粉酶
进行实验,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被水解,从而影响实验的可靠性,B正确;
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至少需要设置三组实验,低温(酸性)、最
适温度(中性)、高温(碱性),C正确;无机催化剂与酶的作用原理相同,即都是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答案A
2.(2020.河南九师联盟)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线粒体行使功能,如图
为某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需要水以及水解酶的参与
B.线粒体膜也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C.蛋白质进入线粒体过程类似胞吞
D.图示能反映细胞核对线粒体的控制
解析据图可知,过程①存在蛋白质的水解过程,蛋白质的水解需要水解酶和水,
A正确;根据图示,线粒体蛋白前体可与外膜受体复合物结合,体现了线粒体膜
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根据图示,线粒体蛋白通过跨膜蛋白通道进入线粒体,
而胞吞则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该蛋白为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进
入线粒体行使功能,体现了细胞核对线粒体的控制作用,D正确。
答案C
3.(2020.中原名校联考)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肠道内蛋白质的水解
B.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C.高尔基体膜不能合成ATP
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均可储存于ATP中
解析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需要ATP水解供能,而蛋白质的水解不消耗能量,A
错误;ATP与ADP在细胞中不断转化,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平衡,B错
误;高尔基体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转运等,需要消耗ATP。能产生ATP的结
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产生大量的能
量,但并非都储存于ATP中,而是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错误。
答案C
4.(2020.河北衡水金卷)为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等,
某同学设计了4套方案,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方案催化剂底物PH温度
①蛋白酶蛋白块不同pH室温
②淀粉酶淀粉、蔗糖适宜适宜
③蛋白酶蛋白质适宜不同温度
过氧化氢酶、
④过氧化氢强酸性室温
氯化铁溶液
A.方案①的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方案②的目的是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C.方案③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双缩胭试剂检测
D.方案④的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加酶的一组产生气泡数较多
解析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应为pH,而不是酶的种类,A错误;
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分解,而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也可与双缩眼试剂
发生紫色反应,故不能用双缩腺试剂检测,C错误;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
为催化剂的种类,pH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强酸条件下酶会失活,
导致产生气泡很少,D错误。
答案B
5.(2020•华中师大一附中调研)下图显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3个不同温度下进行
某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中的产物生成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最初5min内,60°C条件下的产物生成量多于25℃下的
B.高温引起酶的变性,60C条件下的产物总量要少于37C下的
C.37℃条件下反应30min后底物都转换成了产物
D.25℃条件下反应60min以后底物已完全消耗
解析据题图可知,在最初5min,60℃产物的生成量多于25°C下产物的生成
量,A正确;高温引起酶的变性,观察图像可知,60C条件下的产物总量少于
37c的,B正确;37°C条件下在30min后,产物生成量不再增多,底物都转换
成了产物,C正确;25°C的曲线在60min时曲线处于上升状态且低于37℃的曲
线,故底物未完全消耗,D错误。
答案D
6.(2020・四川成都市诊断)将等量的a—淀粉酶(70C下活性不受影响,100C高温
下失活)与淀粉酶(70°C处理15min即失活)加适量蒸储水混合,分为甲、乙、
丙三组后,分别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甲乙丙
步骤
70c水浴处理100C下处理15min
步骤一25℃下处理
15min后取出后取出
步骤二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步骤三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三组淀粉剩余量
淀粉剩余量abC
A.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与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B.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其中a—淀粉酶仍具有活性
C.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a一淀粉酶的活性
D.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下的活性
解析a—淀粉酶和B—淀粉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DNA的脱氧
核甘酸序列不同,A错误;a—淀粉酶在100°C下处理15min后,酶会失去活性,
从100℃冷却至70C,a—淀粉酶不能恢复其活性,B错误;由题干可知,甲组
两种酶均有活性,乙组只有a—淀粉酶有活性,B—淀粉酶无活性,丙组两种酶
均无活性,因此,甲、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可体现出|3—淀粉酶的活性,
C错误;乙、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大小体现的是a—淀粉酶的活性,因此,
比较甲、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与乙、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大小,可
比较两种酶在25c下的活性,D正确。
答案D
7.(创新实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H2O2,它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但细胞内有
过氧化氢酶,能将H2O2分解为无毒物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酶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生物体内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某同学为验证过氧化氢酶
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RNA,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以下材料进行实验,请帮
他补充完整。
实验材料和试剂: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溶液,
蛋白酶,RNA水解酶,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试管夹等。
实验步骤:
①取适量过氧化氢酶溶液均分为两份,处理,备用;
②取三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分别加入;
③向A试管中滴加两滴过氧化氢酶溶液,B、C试管的处理是
④观察三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速率。
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o
解析(1)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根据题意和材料、试剂种类判断:要验证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
不是RNA,自变量是加入的酶,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水解速率。实验步骤设计
如下:取适量过氧化氢酶溶液均分为两份,分别用适量的蛋白酶和适量的RNA
水解酶处理,备用。取三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配
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向A试管中滴加两滴过氧化氢酶溶液,B、
C试管的处理是B组加入等量的用蛋白酶处理过的过氧化氢酶溶液,C组加入等
量的用RNA水解酶处理过的过氧化氢酶溶液。然后,观察三支试管中气泡产生
的速率。由于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验证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
RNA,因此A、C试管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分解快,气泡产生快,B试
管中过氧化氢酶被蛋白酶水解,过氧化氢分解慢或不分解,产生气泡慢或无气泡。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不是RNA。
答案(1)过氧化氢酶能降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2)①一份用适量蛋白酶处理,另一份用适量RNA水解酶
②等量的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③B组加入等量用蛋白酶处理过的过氧化氢酶溶液,C组加入等量用RNA水解
酶处理过的过氧化氢酶溶液
④A、C试管气泡产生快,B试管气泡产生慢或无气泡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
是蛋白质而不是RNA
4.剖析细胞呼吸过程及影响因素
(时间:15分钟)
1.(2020.福建樟州模拟)呼吸燧(RQ)是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氧化分解时释放二
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下图是部分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时的呼吸燧。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脂肪蛋白质前萄糖
III।
0.67().700.801.01.3
A.长期多食而肥胖的人,RQ值最接近于1
B.与正常人相比,长期患糖尿病的人RQ值会增大
C.叶肉细胞缺氧时的RQ值高于氧气充足时的RQ值
D.脂肪因。含量低而C、H含量高,故其RQ值低于1
解析肥胖、营养过剩说明糖类过多,部分糖类转化为脂肪,此时主要由葡萄糖
供能,RQ值接近于1,A正确;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的利用发生
障碍,机体主要靠脂肪供能,因此RQ值比正常人小,B错误;植物叶肉细胞进
行无氧呼吸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RQ值非常高,而进行有氧呼吸最常
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RQ值为1,C正确;呼吸嫡是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
气量的比值,而脂肪中碳、氢比例高于葡萄糖,氧比例低于葡萄糖,同质量的脂
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于葡萄糖,因此呼吸病更低,D正确。
答案B
2.(2020.重庆一中)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H]的生成一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印的消耗不一定伴随着ATP的产生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大多数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I8
D.给含酵母菌的培养液通入18。2,一段时间后可检测到CO2出现
解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有[H]的生成,同时伴随能量的释放,无
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A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
。2反应,同时生成大量ATP;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没有ATP的生成,
B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其所含能量大多数以热能形式
散失,少数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不彻底氧化分解,
其所含能量大部分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C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02与田]
结合生成H/O,H9O可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18O2,D正确。
答案C
3.(2020.河北唐山市调研)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
气时,瓶内产生的C2H50H和CO2的量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氧气浓度abcd
产生CO2的量9mol12.5mol21mol30mol
产生C2H50H的量9mol6.5mol3mol0mol
①a氧气浓度接近0;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b时经无氧呼吸产生的C02有6.5mol
③c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比为3:1
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CO2时的氧气浓度介于c和d之间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当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当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等于产生酒精的量;
当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消耗的氧气
量>0。所以a氧气浓度接近0,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d时不产生酒精,酵母
菌只进行有氧呼吸,①正确;b时经无氧呼吸产生的C02有6.5mol,经有氧呼
吸产生的C02有6mol,②正确;c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
比为一掾=2:1,③错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C02时的氧气浓
OZ
度介于b和C之间,④错误。
答案A
4.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酵母菌发面做馒头时,酵母菌的呼吸产物C02受热膨胀可使馒头疏松
B.高等生物保留部分无氧呼吸的能力,有利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避免氧不足,从而避免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
酸
D.鲜荔枝在无02、保持干燥和无乙烯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解析做馒头时常加入一些酵母菌,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02受热膨胀可使馒头
疏松,A正确;高等生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但也保留了部分无氧呼吸的能力,
有利于其在缺氧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来补充能量,有利于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B正确;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避免供氧不足,避免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
乳酸,C正确;在无氧条件下,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荔枝细胞无氧呼吸的产
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对荔枝细胞有毒害作用,故在无02、保持干燥和无
乙烯环境中保存鲜荔枝不能延长保鲜时间,D错误。
答案D
5.(202。天一大联考)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上[H]与02的结合伴随着ATP的大量生成
B.环境温度降低时,蛙的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下降
C.适当降低02浓度,有利于延长新鲜水果的保存时间
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不需要细胞呼吸作用供能
解析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场所,[H]与02结合生成水,同时
伴随大量能量的释放,生成较多的ATP,A正确;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
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当环境温度降低时,青蛙体温降低,相当代谢减弱,呼吸作
用强度下降,B正确;适当降低环境中的02浓度可以降低细胞有氧呼吸速率,
减慢有机物的消耗速率,同时低氧能抑制无氧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和酒精的产
生,有利于延长水果的保鲜时间,C正确;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
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ATP,D错误。
答案D
6.(2020.湖北黄冈质检)如图为细胞呼吸过程简图,其中①〜⑤为不同过程。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葡萄糖
__________
丙而酸一丙酮酸、、o
y1②『上上”
乳酸;乾
酒精和CO?
A.原核细胞的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真核细胞的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中
B.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发生图中①、②、③过程,无氧条件下发生图中①、⑤
过程
C.图中[H]为NADH,过程④、⑤不产生ATP
D.催化②、④、⑤过程的酶存在差异
解析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
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会发生有氧呼吸,即图中①、
②、③过程;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即图中①、
⑤过程,B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H]实际上为还原型辅酶I(NADH),无氧呼吸
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第二阶段即过程④和⑤不产生ATP,
C正确;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生成不同的产物,即图中催化②、④、⑤过程
的酶不同,D正确。
答案A
7.(创新实验)(2020.海南省高考模拟,21)酵母菌是常用的酿酒微生物。为了优化
酿酒工艺,某兴趣小组探究NaCl溶液浓度、pH和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的
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酵母菌,无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
液的pH会________,原因是o
(2)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分析
得知,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最好的做法是o
¥NaCl溶液的浓度/%
(3)探究pH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影响的实验中,把溶液pH由4.0提高到6.0,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速率明显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o
(4)为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的影响,实验室提供了温度为10℃、20°C、
30C、40C、50℃的培养条件,请设计一个可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析(1)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发酵液,使培养
液的pH下降。(2)由图中曲线可知,随培养液中NaCl溶液中浓度的增大,酵母
菌细胞呼吸产生气体的速率下降,因此在配置酵母菌培养液时最好不添加NaCL
(3)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和pH等,温度和pH是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无氧呼吸速率。(4)由题干可知,自变量为不同温度,观
测指标为酵母菌无氧呼吸强度即气体产生速率。
答案(1)下降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进入培养液,使培养液pH值降低
(2)不添加NaCl(3)pH升高,与酵母菌无氧呼吸有关的酶活性降低
(4)
温度/℃1020304050
气体产生速率/(mL・min!)
5.理清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15分钟)
1.(2020.海南省高考模拟,3)温室大棚栽培黄瓜时,CO2不足会引起黄瓜苗黄化,
畸形瓜增多,产量下降。针对以上现象所采取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白天气温较高时打开大棚换气口
B.晚上在大棚内进行补光
C.将养猪棚与黄瓜棚相连通
D.在大棚内适当施用有机肥
解析晚上在大棚内进行补光,延长了光照时间,没有补充二氧化碳,容易造成
CO2不足,B错误。
答案B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将长势相似的植物甲和植物乙分
别置于两个规格相同的密闭透明容器内,并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等
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中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A.与A点相比,B点时植物甲暗反应过程生成C3的速率较小
BC点对应的时间点,植物乙积累的有机物比植物甲多
C.若将植物甲、乙放在同一容器中,植物乙生长得可能比植物甲好
D.刚开始时,若向两容器中注入NaHCCh溶液,两者的光合速率一定增大
解析与A点相比,B点时曲线的斜率较小,说明二氧化碳的消耗减慢,因此植
物甲暗反应过程中产生C3的速率减小,A不符合题意;C点对应的时间点,植
物乙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植物甲多,说明植物乙积累的有机物比植物甲多,B不符
合题意;据图分析可知,与植物甲相比,植物乙能够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
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植物甲、乙放在同一容器中,培养条件相同,当二氧化碳
浓度较低时,生长较好的是植物乙,C不符合题意;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除了二
氧化碳浓度,还有光照强度,刚开始时,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
不一定是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D符合题意。
答案D
3.(2020.江淮十校联考)如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B.CCh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被还原的C3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
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解析一般认为,CO2的固定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实质上是
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H2O)中的化学能,A错误;C3可接受ATP释放的能
量并且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B
错误;据图分析,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C正确;
光照强度减弱时,ATP和[H]合成减少,C5生成速率减慢,而短时间内C5的利用
速率不变,故短时间内C5含量降低,D错误。
答案C
4.(2020.重庆七校联考)科研人员在最适温度和某一光照强度下,测得甲、乙两种
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环境中CO2浓度的变化曲线,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阁
与
券
C
J
翻
袒
世
6,1
A.根据甲、乙两曲线均可看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
B.当CO2的吸收量为。时,植物甲与植物乙合成有机物的量相等
C.A点时植物甲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若适当增大光照强度,O点将向右移动
解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从甲曲线不能看出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抑制
光合作用的进行,A错误;当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C时,植物甲、植物乙的净
光合作用速率相等,由于植物甲比植物乙的呼吸作用强度大,故当二氧化碳的吸
收量为。时,植物甲比植物乙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大,B错误;A点时,植物甲只
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C错误;若适当增大光照强度,
则光反应强度增大,暗反应强度也会随之增大,因此暗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增多,
。点将向右移动,D正确。
答案D
5.(2020.江西重点中学模拟)为探究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形成场所,可在体外构建
反应体系进行实验。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产生光合产物的是()
①ATP和NADH②ATP和NADPH③暗反应所需的酶④叶绿体膜结构提取
物⑤经黑暗处理的蓝藻细胞裂解液⑥H2cO3—NaHCO3缓冲液
A.③④⑥B.①⑤⑥
C.①④⑥D.②⑤⑥
解析真核生物中光合作用中有机物形成于暗反应阶段,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暗
反应需要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需要原料CO2(H2co3—NaHCCh缓
冲液可产生CO2)和催化相关反应的酶。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存在光合色素(藻
蓝素和叶绿素)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经黑暗处理后的蓝藻细胞裂解液中含有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但ATP和NADPH已被消耗。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合
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其与叶绿体的其他膜结构不含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答案D
6.(科学探究)(2020•洛阳市尖子生联考)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
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
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
烟草幼苗、试管两支、碳酸氢钠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
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
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第1步:剪取若干小块大小相同、质量相等的烟草叶片,并随机均分成两组,分
别放入盛有等量蒸储水和碳酸氢钠稀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
在水面。
第2步: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
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第3步:将这两支试管放在____________一段时间,观察到o
分析原因:o
第4步: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一段时间,观察到o
分析原因:o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
消耗。实验的第1步,将两组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储水和碳酸氢钠稀溶液的
甲、乙两支试管中,此时叶肉细胞间隙由于有气体的存在,叶片浮于水面。第2
步是分别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可观察到两支试管中
的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第3步应是将两支试管分别放在光照下一段时间,甲
试管中为蒸储水,没有二氧化碳和氧气,甲试管中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
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仍在试管底部。乙试管中的NaHCCh稀溶
液能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NaHCCh稀溶液中的叶片能进行光
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中
的氧气增加,叶片上浮。可说明光合作用有气体的消耗和产生。第4步,将两支
试管再置于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乙试管中叶肉细胞间隙有氧气的存在,因此叶
片能进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氧气,而呼吸作用产生的
二氧化碳又会溶于NaHCCh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乙试管中叶
片又会下沉。而甲试管蒸储水中缺乏氧气,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
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可说明呼吸作用有气体的消耗和产生。
答案第3步:日光灯下甲试管中叶片仍在试管底部,乙试管中叶片上浮光
照下,NaHCCh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02多于
呼吸作用消耗的0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0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储水中缺乏
C02和0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
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第4步:暗培养箱中乙试管中叶片下沉,甲试管中叶片仍在试管底部黑暗中,
NaHCCh稀溶液中的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02,放出的
C02溶于NaHCCh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储水中缺乏
0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
部
6.全面理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时间:15分钟)
1.(2020.江西南昌模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作用。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发生的变异类型不完全相同
B.减数分裂时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数与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数量有关
C.生物产生的精子数:卵细胞数=1:1,因此一个精子只能与一个卵细胞结合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有重
要意义
解析基因重组一般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产生
的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数越多,形成的配子种类越多,B正确;一般来说,生
物个体产生的卵细胞的数量远少于精子的数量,C错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
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D正确。
答案C
2.(2020.广东深圳调研)如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中染色体①和②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
B.基因B和b中脱氧核甘酸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不同
C.乙细胞中出现基因A和a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
D.甲乙细胞不可能在该哺乳动物的同一器官中发现
解析甲细胞中染色体①和②是同源染色体,其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
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A错误;基因B和b不同的原因是脱氧核甘酸的排列
顺序不同,但脱氧核甘酸的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B错误;由于该生物个体不含
基因a,则乙细胞出现基因a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C正确;甲细胞处于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由两细胞均可推测体细胞
有4条染色体,又甲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则两细胞可能在该哺乳动物的精巢中
发现,D错误。
答案C
3.某灰身(B)红眼(W)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wY,右面为该果蝇细胞处于细胞分
裂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内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形成基因组成为BXW和bXw的两种配子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果蝇为雄果蝇,不能产生极体,A错误;细胞中无形状相
同的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由图可知,图中B或b的产生是交叉互换
或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图中细胞分裂形成BXW和bXW两种配子,D正确。
答案D
4.某哺乳动物(2N=20)的两个精原细胞(核DNA的两条链均被32P标记),一个只
进行有丝分裂(记为A),另一个只进行减数分裂(记为B),将这两个细胞均置于
含31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待它们都进入第二次分裂中期,此刻各有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遂宁市二中2025年高三数学试题二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 新疆昌吉州阜康二中学2025届初三4月模拟训练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2025年初三“零诊”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化工过程自动控制与仪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量遥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绿化种植培训方案
- 商务礼仪电梯培训
- 2025年个人SUV车库买卖合同
- 文明用语培训课件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理解性默写与填空练习
- 大数据商务智能与可视化分析:解锁商业精准决策之路
- 输电线路(电缆)工程施工作业票典型模板(2024版)
- 护理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
- 保险的起源和发展讲述课件
- 2024年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机械臂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
- 智能健康监测手环项目计划书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语法练习
- 建筑水电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与应用》课件 4-铸造铝铜、铝镁和铝锌合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