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倒计时生物大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_第1页
2025高考倒计时生物大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_第2页
2025高考倒计时生物大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_第3页
2025高考倒计时生物大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_第4页
2025高考倒计时生物大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5高考倒计时生物大突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1.如表是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营养关系)的能量的调查结果,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的是(

)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2.5013.309.800.2822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梨小食心虫是果园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控制其危害,需要多次喷药防治,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科研人员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田间高剂量、多位点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以达到防治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梨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用于对其进行防治的技术属于化学防治

B.性信息素影响梨小食心虫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通过改变梨小食心虫的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

D.某些鸟类看到害虫时其体内分泌一种激素使其快速完成捕食,这种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3.信息素是生物个体之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包括引诱、交配、集群、报警、防御等功能,例如某种蜘蛛能分泌一种与性外激素相似的物质,诱使相应的昆虫自投罗网。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

B.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

C.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

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直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4.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相邻,有些地方仅仅相隔一条河流,两者可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兴安岭森林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够使局部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

B.草原经蝗虫采食后,草的再生能力提高,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呼伦贝尔草原若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的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D.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5.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7.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g/m2和30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B.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

D.若M表示非生物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地球上碳循环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又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运动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C.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都能缓解温室效应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0.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科研人员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对植物修复重度Cd污染土壤开展了研究,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土壤Cd浓度(mg/kg)地上生物量(g/盆)地下生物量(g/盆)植物Cd富集系数(植物地上部Cd含量/土壤Cd含量)紫茎泽兰鬼针草紫茎泽兰鬼针草紫茎泽兰鬼针草011.5415.834.6111.59--28.5920.002.7411.965.127.05109.0522.333.0914.161.312.36307.5526.333.5216.301.251.50A.Cd的循环过程与C、N等元素一样具有全球性

B.据表分析,紫茎泽兰和鬼针草都可以富集土壤中的Cd

C.与紫茎泽兰相比,鬼针草更适合作为土壤Cd污染的修复植物

D.随着土壤Cd浓度增至30mg/kg,植物体内Cd浓度逐渐降低11.逃逸距离指的是鸟类对捕食者作出反应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逃逸距离可分为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其中警戒距离是指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首次表现出警戒行为(如抬头环视)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惊飞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时的位置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飞逃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的位置与首次停落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如图1)。调查显示,麻雀成鸟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鸟,为探究麻雀的风险回避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见图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

B.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利于其规避风险

C.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12.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B.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

C.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D.丁瓶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13.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1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5.草地贪夜蛾是跨国界、远距离迁飞的重大害虫。按照繁殖区、控制迁飞过渡区、保护玉米主产区,强化“三区”联防和“四带”布控,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幼虫,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使用的方法包括性引诱剂法诱杀、利用天敌如螟黄赤眼蜂防治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贪夜蛾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B.从玉米流向草地夜贪蛾的能量传递效率一定处于10%~20%间

C.螟黄赤眼蜂和草地夜贪蛾都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利用该物质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16.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_______。(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4)若图甲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17.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

。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

。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

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

过程。(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

。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

。18.“春和三月绽黄花,拂垅风来四面香,彩蝶留连欢起舞,纹蜂往返喜添忙”描述的是每年三、四月油菜花盛开,引得蜜蜂和蝴蝶纷纷前来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限制蜜蜂和蝴蝶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生物与蜜蜂和蝴蝶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2)油菜地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生态系统中,蜜蜂和蝴蝶等消费者的存在除能帮助植物传粉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蜜蜂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摇摆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得到信息的工蜂大量地飞入油菜花上采蜜,该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_________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4)“春和三月绽黄花,拂垅风来四面香”令人心旷神怡,乡下的油菜花田成为时下最时尚的旅游打卡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19.克氏原整虾俗称“小龙虾”,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龙虾在一些地区属于入侵物种,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导致入侵某地后小龙虾种群数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的最直接原因是______。

(2)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可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和动物尸体等,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成分)。

(3)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结果如下表:杂草存量(kg/亩)化肥使用量(kg/亩)水稻产量(kg/亩)利润(元/亩)水稻单作模式25062.9477.81386.2稻虾共作模式532.4540.86058.3①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

②为了保证该田间工程的有机物输出量,需要大量投放饲料,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4)综上,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的优势为______(多选)。

A.“稻虾共作”防治杂草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B.“稻虾共作”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C.在稻田引入虾需要考虑每亩稻田可容纳的虾的数量,这主要是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稻虾共作”可实现“一田双收,生态环保”的双赢局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答案和解析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率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①②项.由于五个种群存在营养关系,并且乙与丙所含能量相差不多,故乙与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应为,①不符合、②符合;

③项.乙与丙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图③所示两种生物的关系为捕食,③不符合;

④项.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其中一种生物可能会由于种间竞争而被淘汰,④符合。综上所述,A项中的①③与数据不符合。2.【答案】B

【解析】A.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因此梨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生物防治指的是用生物去防治生物,利用生物间的特性或者相互克制关系达到防治目的,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就是根据信息素是生物间传递消息的途径这一特性防治害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性信息素影响梨小食心虫的交配,使唯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以达到防治目的,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通过降低成虫交配概率来降低其出生率,以达到防治目的,没有改变性别比例,C错误;

D.某些鸟类看到害虫时体内分泌的激素虽然是一种化学物质,但并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信号分子,用于调节鸟类的捕食行为,D错误。3.【答案】D

【解析】信息素是一种化学信息,除了化学信息外,还有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因此不同种昆虫之间还可通过物理信息或行为信息进行交流,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故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防治食虫虻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题中蜘蛛诱捕昆虫的方式体现了信息素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正确;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可使蝗虫聚集,不能直接杀死蝗虫,D错误。4.【答案】B

【解析】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当大兴安岭森林局部发生火灾后,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如火灾后某些植物种子的萌发、新的植被生长等,能够使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状,A正确;

B.草原经蝗虫采食后,草的再生能力提高,这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即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而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B错误;

C.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若呼伦贝尔草原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的输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就无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正确;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比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所以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D正确。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数据表格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现象,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有机氯农药DDT属于难以降解的化学物质,可以随捕食关系在食物链中进行富集,最终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DDT的含量最高。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某些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中的循环,不是DDT这样的难以降解的化合物,A错误;

B.据表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几乎都被DDT污染,B正确;

C.DDT难以降解,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

故选A。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熟知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A.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A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7.【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其浓度随着食物链不断升高。

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A正确;

B、不被吸收的金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故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B正确;

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遗体、残骸、粪便等所含有的能量,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该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一定大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8.【答案】A

【解析】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图示可表示碳循环,碳在④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传递,A正确。B、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会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图中③是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能出现在食物链中,④可表示食物链,B错误。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而不是在生物群落的内部循环,C错误。D、①代表的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②、③表示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由于生产者、分解者体内还存在一部分能量,还有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能量④。因此①的能量值一定大于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D错误。故选A。9.【答案】B

【解析】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A正确;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化学能,B错误;C、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都能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B。10.【答案】D

【解析】A.Cd的循环过程与C、N等元素一样具有全球性,A正确;

B.据表分析,紫茎泽兰和鬼针草都可以富集土壤中的Cd,B正确;

C.据表分析可知,土壤Cd浓度相同时,与紫茎泽兰相比,鬼针草体内的Cd浓度更高,更适合作为土壤Cd污染的修复植物,C正确;

D.随着土壤Cd浓度增至30mg/kg,两种植物的Cd富集系数逐渐降低,但植物体内的Cd浓度在升高,D错误。1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信息传递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解答】

​​​​​​​反馈调节有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个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负反馈调节。

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绘制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B、根据图2可知,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规避风险,B正确;

C、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

D、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因为食物充足也开始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数量由于被过度捕食又开始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D。1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稳定性的类型,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但不能让阳光直射,因为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太高,会使生物失去活性,A错误;

B.缺乏光照的情况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者不能生长,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B正确;

C.由于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或没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C正确;

D.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减少,因为消费者(小鱼等)较多,呼吸要消耗较多的氧气,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D正确。

故选A。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数据表格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现象,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有机氯农药DDT属于难以降解的化学物质,可以随捕食关系在食物链中进行富集,最终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DDT的含量最高。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某些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中的循环,不是DDT这样的难以降解的化合物,A错误;

B.据表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几乎都被DDT污染,B正确;

C.DDT难以降解,在食物链中具有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故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

故选A。1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正确。

故选B。1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信息传递的类型和研究意义,要求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点,并能以此为依据解决实际问题。【解答】

A.草地夜贪蛾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题干中只是两种生物之间,故从玉米流向草地夜贪蛾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在10%~20%之间,B错误;

C.螟黄赤眼蜂和草地夜贪蛾都是消费者,都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性引诱剂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16.【答案】(1)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越少(2)同化固定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网);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4)25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解答】分析图甲: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分析图乙: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表示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1)图甲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Ⅳ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位于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上一营养级。(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而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因此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Ⅱ营养级同化量÷Ⅰ营养级同化量)×100%=by(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14×20%+a×(1-14)×20%×20%=A,解得a=2517.【答案】(1)大幅增加;多年生植物;降水量;变小

(2)物种组成(生物种类/物质循环);物质循环

(3)空间高,分层多且复杂;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多种途径流向消费者,每个途径获得的少

【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渐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会逐渐变小,以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2)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其目的是物质循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是能量持久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如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2~3个层次;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雨林中动物种类较多,食物链较长,同一营养级中具有多种动物,每种动物获得的能量较少,因此个体数量不多。18.【答案】(1)天敌、植物和竞争性生物;寄生

(2)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3)行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直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1)限制蜜蜂和蝴蝶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有天敌、植物和竞争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等。

(2)油菜地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蜜蜂和蝴蝶属于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除能帮助植物传粉外,还具有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3)蜜蜂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摇摆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得到信息的工蜂大量地飞入油菜花上采蜜,该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春和三月绽黄花,拂垅风来四面香”令人心旷神怡,乡下的油菜花田成为时下最时尚的旅游打卡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9.【答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消费者和分解者

①自我调节;②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投放饲料中的能量

AD

【解析】解:(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小龙虾入侵某地后种群数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多。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小龙虾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此时它在食物链中处于消费者的地位,因为消费者主要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小龙虾摄食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