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含解析_第1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含解析_第2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含解析_第3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含解析_第4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1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和商业3.资本主义萌芽与古代的经济政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2)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4)春秋战国时期,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5)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旺盛经验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6)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旺盛,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7)“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爱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主动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确定的民族防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更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运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时期工具发展状况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出现犁壁、独创耧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始终为后世沿用[注]精耕细作指的是在确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基础是铁农具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运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纳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浇灌(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闻名水利工程。(2)浇灌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缘由: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旺盛和政权的安危。(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限制下的田庄,采纳集体耕作形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化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问题(1)缘由: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夫的土地。(2)危害:土地兼并严峻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冲突激化、动荡担心;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逼中心统治。(3)措施:①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③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旺盛,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依据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冲突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冲突,维持百姓生计,激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注]“凡耕之本,在于趣(同‘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氾胜之书》[联]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注]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混合了种植业、家庭手工业和家庭饲养业,虽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换。[辩]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满意自家的基本生活须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夫生活特别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斗争、动乱和自然灾难等威逼。[辩]封建土地全部制与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全部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夫土地全部制三种全部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详细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夫土地全部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夫经济力气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重难点一古代农业的基本生产模式(一)追根溯源——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和发展的缘由(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作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相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阅历的升华。(2)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相互之间农业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供应了深厚的基础。(3)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整实力和再生实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的自我调整,使农夫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接着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缘由。(4)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状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eq\a\vs4\al((二)读图明史——古代农田浇灌工具的革新与应用)[探究]以上图片分别为何种浇灌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分?[提示]工具:翻车和筒车。区分:翻车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筒车以水力为动力。[系统认知]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浇灌,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三)归纳总结——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1.主动性(1)农夫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主动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做出了确定贡献。(2)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3)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消极性(1)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洁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2)受自然灾难、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出了其脆弱性。(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也体现出了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重难点二古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eq\a\vs4\al((一)史料探史——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③,急政暴虐,赋敛时常,朝令而暮改④。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⑤。——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探究]据史料一、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洁,男耕女织②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③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④说明古代中国农夫担当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⑤说明沉重的赋税使贫困的农户败尽家业(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两则史料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不同方面说明白小农经济的特点,从中概括归纳即可。[提示]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③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殊是王朝政策的影响。⑤落后性:相对简洁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简洁满意的社会心理状态。[系统认知]以通史视角相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心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好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确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很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志向和向往。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夫具有忠厚醇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意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谐的观念。eq\a\vs4\al((二)归纳总结——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冲突突出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实行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困难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全部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全部权、占用权和运用权分别。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夫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主动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重难点三古代经济重心南移eq\a\vs4\al((一)史料探史——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①。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②。——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方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④——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⑤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探究](1)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更。(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落后②说明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③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④说明江南成为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⑤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渐渐增多(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由①②所获得的信息和③④所获得的信息对比可知江南地区的变更,由⑤所获得的信息概括其实质。[提示](1)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而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②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代政治中心均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从史料三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地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文化教化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更。[系统认知]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及过程1.缘由(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接着加速发展,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eq\a\vs4\al((二)纵引横联——综合相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快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始终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确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快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化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化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确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24·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读懂]西汉前期“与民休息”政策,对于复原汉初农业生产,减轻农夫负担,提高农夫主动性起到了主动作用。但农夫向政府“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表明赋税沉重,且人头税以货币形式缴纳,农夫不得不“把粮食换成钱币”,富商大贾趁机对农夫进行盘剥,既实现了土地兼并,又限制了粮食价格,迫使大量自耕农流亡,这反映出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做对]选B2.(2024·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起先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读懂]古代中国农夫的丝织业的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地主收租在蚕丝收获之际,可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家庭副业在古代中国农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做对]选C3.(2024·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经常讪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起先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样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读懂]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经常讪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做对]选C4.(2024·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读懂]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才智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行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做对]选C5.(2024·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峻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读懂]自耕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特别重要的一种经济类型,其主要特点是自己拥有土地并亲自劳作。从表格中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高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不少,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匀称,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由此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做对]选A6.(2024·全国卷Ⅰ)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读懂]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土地上有六人在劳作,其中四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大地主田庄就采纳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做对]选D7.(2024·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峻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读懂]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峻,自耕农削减,于是出现题干中“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增多。[做对]选B8.(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运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全部制的成长[读懂]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确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做对]选C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eq\a\vs4\al(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eq\a\vs4\al(点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产出?)解析:选B结合所学学问,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状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eq\a\vs4\al(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旺盛,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eq\a\vs4\al(点拨:表格说明当时农户都有确定数量土地。)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依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安排较为匀称,并未形成地主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依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确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3.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这一做法()eq\a\vs4\al(A.推动北方经济复原发展,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eq\a\vs4\al(点拨:均田制的作用是什么?)解析:选A“生产谷物的露田”“桑榆田”“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说明均田制不仅安排土地还试图保证农夫粮食、蔬菜、衣着及保持土壤肥力的须要,满意农夫自给自足的须要,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复原,故A项正确。4.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更()eq\a\vs4\al(A.反映中心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激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eq\a\vs4\al(点拨:自由迁徙使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减弱。)解析:选C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更使农夫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进而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5.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eq\a\vs4\al(A.防止农夫随意迁徙,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完善地方行政区划,D.减弱地主经济势力)eq\a\vs4\al(点拨: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全部者以征税。)解析:选B据材料“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和“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全部者,有利于征收赋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解析:选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宝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运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运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实力C.标记着浇灌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推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浇灌,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实力,B项正确;翻车运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解除A项;标记着浇灌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解除C、D两项。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记,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觉,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斗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农具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觉,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5.《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为名所做的一首隐喻诗,暗含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型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非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诸吕即以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心权势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没有体现对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借农谚而作的《耕田歌》讲解并描述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草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项正确。6.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这一做法()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记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爱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爱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7.(2024·浙江11月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事实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解析:选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的土地制度,故A项正确;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层层分封,土地的占有权事实上是驾驭在西周贵族奴隶主阶级手中而非周王一人,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8.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很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状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更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历史著作对南方社会发展的记载,但不能体现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更,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起先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9.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运用。这说明隋唐时期()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 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夫的负担较为沉重 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解析:选B“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运用”可见隋唐时期,土地所种之物与国家的赋税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10.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解析:选B从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表现,故B项正确。11.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田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更()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解析:选A题干反映户籍由客户与土著到客户与主户的变更,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更,反映了土地日益集中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更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缘由,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有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D项错误。12.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夫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夫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相识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D.确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解析:选C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该政策都没有变更过,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实行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纺织业、饲养业、种植业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纺织业,还有饲养业和种植业,而D项只提到纺织业,故D项错误。13.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更表明古代农业()A.注意作物品种选择 B.须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爱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选B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这些变更,自然有人为因素,要变更这种状况,须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解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须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确定。14.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干脆从农夫征税方面越胜利,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靠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夫阶级,是一个政治上胜利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夫阶级”出现的前提是()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靠C.土地私有制度渐渐形成 D.—个政治上胜利的政府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封建社会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度,农夫能够生存的依据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是政治方面的缘由,解除。15.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相宜农业生产的状况下,若没有农夫的辛苦和才智,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唯恐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浩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夫的勤劳英勇 B.评价中心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确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确定了农夫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勤劳与才智,结合所学,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才智地创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0分,共25分)16.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起先,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时常,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摘编自(宋)王柏《鲁斋集》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供应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夫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夫兼业从一起先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削减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坚韧的抵制。——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探讨》(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夫“勤苦如此”的缘由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实行的对策是什么?(5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5分)(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夫兼业的现象?(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