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热点-对外交往-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1页
政治类热点-对外交往-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2页
政治类热点-对外交往-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3页
政治类热点-对外交往-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4页
政治类热点-对外交往-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政治类热点--对外交往--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国共内战期间,英国对华政策由前期配合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到后期选择“弃蒋亲共”的政策,通过承认中共新政权来换取新政权的对英好感。这反映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 B.英国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C.新中国一定程度打破西方孤立 D.英国外交具有现实主义特征2.下图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总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由此可知A.对外援助总额持续下降 B.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国外交C.世界局势实现和平稳定 D.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3.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有助于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4.“修昔底德陷阱”的含义是“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因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在当代中国外交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哪一思想有利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A.“独行快,众行远" B.“君子和而不同”C.“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 D.“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5.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而且“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成为了一个总揽洋务、外交的中枢机构。这反映了总理衙门A.改变了清政府传统官制B.是具有近代管理职能的机构C.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D.适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6.1887年1月,曾出使英、法、俄的外交大臣曾纪泽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认为中国行将就木的观点,指出外来的侵略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的“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预言中国将会和平地站起来,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表达了改善不平等条约和保护海外华侨的愿景。这说明曾纪泽意在A.阐明中国外交原则 B.改善中国国际地位C.推动中国和平崛起 D.承认对外条约有效7.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反映了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 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8.1907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结合下表可知,这一举措意在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建立商埠A.维护人民利益B.遏制日俄扩张C.主动对外开放D.发展东北经济9.清政府据《天津条约》中“每十年修改一次”的规定,就税率问题多次向列强提出要求修改,但英、法代表借故迁延,至1901年才允许政订税则,并议定以1897~1899年之价值计算为准。材料表明,清政府A.外交呈现近代化的趋向B.不肯沦为洋人的朝廷C.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D.实现与列强正常贸易10.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A.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 B.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 D.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11.下表为1952年—1960年苏联技术专家来华人数。(说明:表格中的数据截止到1960年1月1日。——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由表可知,当时苏联技术专家来华人数的变化A.有助于取得抗美援朝胜利B.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C.反映了中苏关系发生变化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12.北京同文馆设立后,翻译“西学”作品,各地纷纷效仿。上海、广东、福州等地陆续开始翻译各种不同文本的国际公法,如《各国交涉公法论》《各国交涉便法论》和《公使指南》等,使此类书籍的引进形成一股潮流。该类书籍的翻译A.反映维新派对中国利益的重视 B.符合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需要C.标志着中国对西方公法观念的认同 D.表明清政府对传统外交体制的抛弃13.据下图可知,汉朝通过甘英的活动甘英出使大秦图A.了解到西亚人文地理状况 B.建立了与大秦的外交联系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加速了传统宗藩关系形成14.继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上述史实说明(

)A.中国积极发展区域外交,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B.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正从积极参与者变为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C.中国的对外交往局限在经济领域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作用15.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官员曾纪泽指出,西方人签订的条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守不渝的,一种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商”条约就属于可随时修改的。因此,他依据国际公法,多次和列强商谈修改中外条约,试图收回中国利权。据此可知,此时清朝官僚A.对近代国际关系认识有所提高 B.运用国际公法有力捍卫主权C.对帝国主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D.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16.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A.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 B.严守闭关锁国政策C.重视海上丝绸之路开发 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17.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是我们正在遵循的国际政策规律。”由此可见,英国A.外交政策取决于经济利益 B.奉行欧洲均势外交政策C.致力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 D.传统外交政策的不成熟18.《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B.尚未有近代国际意识C.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19.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20.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A.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B.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C.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D.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洋人之至我中国,专恃合纵连横,而我已孤立无助,受其钳制,舍忍至今,诫欲于无事之时多数外援,则择交将不可不慎也。方今有约之国,以英、法、俄、美、德五国为最强,五国之中英人险恶,法人隐悍。所至之地尹隐图占据,此中国之深仇不可忘也。俄国地广兵强...今且西守伊犁,东割黑龙江以北,据最胜之地以扼我后路中国之强敌,不可忽也。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其纽约与蒲公使所立新约,则明示以助我中国之意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摘编自薛福成《应召陈言疏》(1875年)资料二

(1905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对华人不以人格相待,即行强权主义,遂令我人不得不惯而抗争,“皆将张目裂须,以切齿于美人,不曰美人前者之过示和好,特欲收拾我人心则日美人独深结好于宫廷,特欲欺我政府,已攫其所大欲耳,于我国民固非肉食之不甘心也。不曰保全之论,美人不过托名公正,以自饰其野心耳,则曰美人实有吞噬我国之心,特以为时尚早,已之势力未国,以此为钳制各国计者也举国上下,应举以美为强暴之尤,祸我之魁”。摘编自《敬告美人对于禁工条约之厉害》(1905年)材料三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摘编自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所体现的国人的外交观念,并根据材料三分析中美《上海公报》申明这些外交原则的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表是关于中美贸易史的部分重大事件时间事件主要内容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侵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扩大总统推动国际自由贸易的谈判权限并根据国际经贸形势变化,采取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措施。其中的“301条款”是美国政府针对损害美国贸易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外国政府的行为、政策和做法进行调查、报复和制裁的手段1991年美国首次依据“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发起调查据调查结果,美国对中国28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次年双方达成协议,关税税率饭复。)2018年美国宣布对华27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宣布在美东部时间7月6日0时开始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的计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已经“做好准备”予以回击)材料二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趋势图——以上材料摘编自洪俊杰、杨志浩《从历史看中美贸易摩擦》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近代各国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其在华经济地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1974年美国“贸易改革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指出中美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基本趋势,并据此评析中美双边贸易关系。23.如表是美国《时代周刊》时面信息的节选,阅读下料,完成下列要求年份封面封面主题艺术符号构成封面综合评价1950年REDCHINA'SMAONewwar,oldwarlord(WarinAsia)1.毛泽东形象2.红色妈蚱群负面1972年Nixon'sChinaOdysey1.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2.周恩来与尼克松会面3.中国歌舞表演4.尼克松游长城正面1983年BaishingMao'sGhont1.邓小平形象2.毛泽东轮廓3.山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