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二○二二年十一月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的2022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2〕1903号)》,项目编号为2022-1112,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农业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宣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二)主要起草人“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主要起草人见下表。研制人员姓名职务/职称现从事专业所在单位项目负责人陆春霞副主任/高级农业经济师微生物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参加人员刘开莉农艺师检测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梁贵秋主任/正高级农艺师生物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肖潇农艺师食品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莫炳巧农艺师栽培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韦伟推广研究员蚕桑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李小群助理农艺师食品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徐雯雯助理农艺师分析化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周晓玲高级农艺师食品加工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董桂清高级农业经济师生物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林强轩经济师桑黄栽培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梁思思高级农业经济师行政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黄梅梅高级农业经济师传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白雪副编审传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二、编制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一)制定标准的背景蚕桑产业是广西重要的民生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全区桑园面积达287.66万亩,蚕茧产量已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蚕茧产量达蚕茧产量40.74万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桑枝的量约为250多万吨,若不加于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势必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蚕桑产业为“十三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为促进蚕桑产业链的延长,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和构筑乡村振兴的新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六部门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信部联消费〔2020〕1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桂政发〔2019〕7号)等文件精神,以桑为原料,挖掘桑树的食药用价值,将桑资源用于食品、食用菌、饲料、医药产业等特色行业,是现代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及的需要,对提高桑园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桑黄(Sanghuangporussanghuang)是名贵的药用真菌,素有“森林黄金”的美誉,主要生长在桑属(Morus)树木上,在抗肿瘤、保肝、降血糖、增强免疫调节、治疗关节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在生物抗癌效果方面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开发前景非常广阔。野生桑黄主要寄生于杨树、桦树、柳树、桑树、栎树、松树等树木,而桑树桑黄是长在桑树上的,其子实体的多糖、黄酮和三萜类含量均高于长在其他树种上的桑黄,因此桑树桑黄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国内的野生桑黄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陕西、浙江、安徽、云南、四川等地,但资源又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随着野生桑黄资源的日益枯竭,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栽培种植并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也逐步提上日程,而广西作为全国种桑养蚕的大省(区),桑枝资源非常丰富,但大部分未能充分利用而废弃于田间地头,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桑黄的需求和解决蚕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编写桑黄栽培技术标准已是当务之急。本标准的编制对蚕桑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桑枝进行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桑黄推广种植示范,旨在进一步推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广西桑黄种植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必要性桑黄作为中药用于治疗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活血、止血、利五脏、排毒等功效。关于桑黄最早的药用记载可追溯到汉代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明代《本草纲目》中就有桑黄“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等药用描述;还可用于治疗血淋、血崩、脱肛泻血、带下、经闭、脾虚泄泻等症状。现代医学也证实了桑黄的药理功能有20多种,包括抑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加强机体免疫、保肝护肝、降血糖、降血脂、抗肺炎等,桑黄富含多糖、黄酮类、萜类等活性物质,具有于调节机体免疫、延缓衰老、抗肿瘤、保肝护肝、降血糖、抗炎症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桑黄的药用和保健功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桑黄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效果最好的珍稀真菌类之一,正逐渐成为医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热点。然而,由于桑黄是一种弱势菌种,在自然环境下形成子实体的时间较长,量也较稀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十年来,随着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桑黄药用成分的现代化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桑黄栽培产业的开发。桑黄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近年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正逐渐为世人所接受。韩国、日本、泰国在桑黄产品的开发方面已经很成熟,相应的防癌、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已投放市场。我国吉林、江浙一带桑黄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桑黄子实体平均售价达2000~4000元/kg。目前,广西在桑黄栽培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在技术栽培和推广应用方面还处于薄弱的环节,桑黄种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是零星种植,不论是种植技术还是规模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因此,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废弃的桑枝进行室内智能化、自动化栽培桑黄,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并开发桑黄加工新产品,不仅是开拓了一条变废为宝的途径,对促进蚕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填补广西在桑黄种植标准这一领域内的空白。(三)紧迫性目前,广西桑黄的种植主要以袋料生产为主。桑黄的人工栽培以桑枝屑作为主要的生产辅料之一,研究与示范种植主要分布在桂林、南宁、百色等地,近年由于其良好的保健作用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受越来越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追捧,然而桑黄的人工栽培缺乏标准化技术指导,制约了桑黄规模化的发展,因此规范桑黄栽培技术迫在眉睫,也预示了广西地方标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制定的紧迫性。以下就存在的问题作简要阐述。1、菌种选择不当:近十年来,桑黄的种名争议不断,导致在购买桑黄菌种时存在菌种混乱的现象,物种不同,其成分和药效也大相径庭,进而制约桑黄的科学应用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2、菌种培养配方选择不当:桑黄的生长经过母种、原种、栽培种的菌丝培养,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有所差异,因此,应明确不同生长阶段的辅料配比,确保菌丝生长健壮,才能保证后期的出菇。3、出黄管理不当:出黄阶段包括开口、前期培养和后期培养的温湿度条件以及光照等条件管理,因为广西属于亚热带气候,高温多湿,管理不当易感染青霉菌造成菌丝死亡,因此在栽培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省市的管理办法,避免影响桑黄的品质和造成成本增加。(四)可行性广西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将该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富民强镇的重要产业来抓。而合理利用好桑枝开发名贵的食用菌,促进蚕桑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自2018年以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在桑黄的种植研究与示范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产技术,对促进桑黄的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具有一定的信心。在桑果、桑叶、桑枝食用菌等蚕桑多元化生产与推广应用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桑黄菌种筛选、配方试验、出菇管理等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已发表桑黄类的论文2篇。获得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蚕桑资源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及设备研究与示范》项目等多个科技项目资助,2021年获广西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蚕桑生产大宗固体废弃物桑枝和蚕沙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关于桑黄栽培种植的项目支持。现已完成并获颁布了广西地方标准《桑枝栽培灵芝生产技术规程》《桑果原汁生产技术规程》《桑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等11项,为《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技术规程》的编写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确保标准编写工作正常进行,我站组建了标准编写工作小组,保证标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标准编制过程(一)标准编制前期工作1、前期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从2018年开始至今在桑黄的种植研究与示范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产技术,在桑果、桑叶、桑枝食用菌等蚕桑多元化生产与推广应用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桑黄菌种筛选、配方试验、出菇管理等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积累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流程,相继发表了“不同配方培养基对桑黄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桑黄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等试验论文;获授权1件实用新型专利“智能温湿控桑黄出菇棚”(专利号:ZL202221413059.X);“蚕桑生产大宗固体废弃物桑枝和蚕沙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广西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通过前期开展的桑黄栽培研究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标准主管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2022年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项目编号为:2022-1112)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及时成立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制定和产品标准编写规定等相关文件资料,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来的在桑黄栽培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与总结,研究确定标准的编写原则和项目的实施方案,起草编写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草稿。经过编制小组成员反复研讨,形成了“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的编制原则及纲要。2022年11月底,经编制小组成员的反复讨论和写作、修改,完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3、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分析编制工作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分析,收集国内国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查阅桑黄栽培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派起草组成员到国内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时分析桑黄栽培过程中各生长阶段的变化,状态变化因果关系,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普遍性、兼容性,为我区桑黄栽培提供可靠的种植技术依据。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起草小组成员通过对现行桑黄的栽培技术和其他省市的桑黄栽培特点进行了比对分析,获得起草标准的真实可靠基础材料。(二)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经过1、2022年标准编制项目下达后,按照广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编制标准工作的要求,我站组织成立标准起草编制工作小组,编制小组于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对业内专家进行咨询,确保标准的可靠性。2、标准编制小组比对近年来的研究数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汇总研究,确定“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总体思路。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后形成标准的架构和纲要。3、编制小组根据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经过广泛征求已经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专家认证后编写形成“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四、标准编制原则1、本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2、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广西区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的技术规程,有效为企业提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桑黄人工袋料栽培技术服务,保障桑黄子实体的品质和质量,以促进桑黄人工袋料栽培在全区的推广应用。3、本标准的制定力求准确、系统,内容与当前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紧密结合,在实际应用上切实可行,保障产品质量,获取高质量的桑黄子实体,促进桑枝栽培桑黄产业的发展。五、标准技术内容依据(一)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文件包括:GB/T317白砂糖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455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GB4806.7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2728食用菌术语NY/T119-2021饲料原料小麦麸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NY/T2798.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DB33/T2340桑黄人工袋栽技术规程(二)技术内容依据1、桑黄人工袋料栽培的技术流程培养基制备(母种活化、原种、栽培种、出黄代料)→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其关键技术依据和来源为桑黄人工袋料栽培实际中的研究成果,具体数据如下:2、栽培条件的确定以源于吉林的桑黄菌种作为供试菌株,栽培环境卫生、生产设备与设施都应符合标准要求,大棚栽培条件下出黄培养宜在4~6月和10~12月,温度以20℃~30℃为宜。2.1母种活化培养基配方的确定不同母种培养基配方:CK1:马铃薯200g+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A1:2%蔗糖20g/L+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A2:麦芽糖20g/L+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A3:可溶性淀粉20g/L+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A4:玉米粉20g/L+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A5:糊精20g/L+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A6:麦麸20g/L+琼脂20g+葡萄糖20g+KH2PO40.75g+MgSO41g+VB11mg,水1000mL。表1不同母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的影响培养基配方菌丝颜色及形态日平均增长速率/(mm/d)差异性菌丝长势0.050.01CK1鹅黄色,颜色较深,由里向外绒毛变疏,呈毛毡状4.9bB+++A1鹅黄色,颜色由里向外变浅,绒毛疏,呈毛毡状4.8bB+++A2鹅黄色,颜色较深,绒毛向四周散开,毛毡状4.7bB++A3浅黄色,绒毛细、疏,呈毛毡状4.5bB+A4黄色,绒毛紧密,呈毛毡状5.5aA++++A5淡黄色,绒毛疏、呈毛毡状4.9bB+++A6淡黄色,绒毛疏、呈毛毡状4.8bB++注:(1)表中日平均增长速率(mm/d)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2)“+”菌丝生长势弱;“++”菌丝生长势一般;“+++”菌丝生长势强。从表1可看出,6种不同碳氮培养基中均培养出黄色的桑黄菌丝,以试验A1、A4、A5配方、对照所培养出来的菌丝综合长势较好,其中配方A4以玉米粉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时,以菌丝生长速度为微量指标,与其他配方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日平均增长速率达5.5mm/d;培养出的菌丝长势最好,菌丝呈黄色,绒毛紧密,毛毡状(图1);对照的菌丝长势和日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也不错;可溶性淀粉作为氮源时培养的桑黄菌丝较稀,细弱,长势最差。图1桑黄菌丝照片2.2原种培养基配方的确定原种培养基配方:CK2:麸皮70%+棉籽壳2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1:桑枝屑10%+麸皮70%+棉籽壳1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2:桑枝屑15%+麸皮60%+棉籽壳17%+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3:桑枝屑20%+麸皮50%+棉籽壳2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B4:桑枝屑25%+麸皮40%+棉籽壳27%+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表2不同原种培养基对桑黄生长的影响培养基配方菌丝萌发时间/d日平均增长速率/(mm/d)差异性满袋时间/d菌丝特征菌丝长势0.050.01CK253.4bB25菌丝淡黄、稀疏且细弱+B133.7abB20菌丝淡黄、稀疏且细++B233.8aB22菌丝淡黄、浓密、较强壮+++B344.2aA21菌丝淡黄、浓密、强壮+++B444.0aB20菌丝淡黄、较稀疏、较细++注:(1)表中日平均增长速率/(mm/d)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2)“+”菌丝生长势弱;“++”菌丝生长势一般;“+++”菌丝生长势强。从表2可知,不同的原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添加了桑枝的试验处理B1—B4与没添加桑枝的对照相比,菌丝萌发时间相差不大,日平均增长速率和满袋时间随着桑枝添加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添加桑枝后菌丝的长势均优于对照,当桑枝添加到一定的量,菌丝长势比较浓密而强壮。从表2可知,试验处理B3的配方:桑枝屑20%+麸皮50%+棉籽壳22%+玉米粉5%+蔗糖1%+石灰1%+石膏1%对桑黄原种的生长最佳,此时菌丝萌发时间为4d,菌丝日平均增长速率为4.2mm/d,菌丝长满袋时间为21d,菌丝呈淡黄色,浓密且强壮。4.栽培种或出黄袋料培养基配方的确定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料水比均为1︰1.3~1.5)CK3:杂木屑60%+麸皮35%+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1:桑枝屑35%+杂木屑40%+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2:桑枝屑45%+杂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3:桑枝屑55%+杂木屑20%+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C4:桑枝屑65%+杂木屑10%+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表3不同生产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培养基配方菌丝萌发时间/d日平均增长速率/(mm/d)差异性满袋时间/d菌丝特征菌丝长势0.050.01CK343.6cC65菌丝白色、稀疏且细弱+C134.2bAB57菌丝白色、较稀疏、较细弱++C234.6aA52菌丝白色、浓密、强壮+++C344.4abAB54菌丝白色、较浓密、较强壮++C434.0bBC60菌丝白色、较稀疏、较细弱++注:(1)表中日平均增长速率/(mm/d)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2)“+”菌丝生长势弱;“++”菌丝生长势一般;“+++”菌丝生长势强。从表3可知,不同的生产种培养基对桑黄菌丝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特征有一定的影响,添加了桑枝的试验处理C1~C4与没添加桑枝的对照相比,菌丝萌发的时间相差不大,但是生长速率和菌丝满袋的时间随着桑枝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菌丝特征表现随着桑枝的添加量的增加也优于对照,菌丝比较强壮而浓密,整体长势均优于对照,但随着桑枝量的增加,菌丝的长速有所减缓,长势也有所下降。从表2可知,试验处理C2的配方:桑枝屑45%+杂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对桑黄菌丝的生长最好,菌丝萌发时间为3d,菌丝日平均增长速率为4.6mm/d,菌丝满袋时间为52d,菌丝表现为白色,浓密而强壮。2.3桑黄人工袋料子实体生物转化率比较不同栽培种配方对桑黄生物转化率比较:表4不同栽培种培养基对桑黄生物转化率的影响培养基配方原基形成时间/d子实体成熟时间/d子实体平均产量/(g/袋)平均生物学转化率/%成活率/%CK320688617.295C117609819.699C2155512525.098C3175711322.696C4196710220.494从表4可以看出,试验配方C2的配方:桑枝屑45%+杂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石灰1%+石膏1%对桑黄子实体生长质量影响和生物学转化率最好。表现为:原基形成时间最短为15d;子实体成熟时间最短,为57d;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125g/袋;平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25%;成活率达98%。2.4出菇袋料培养条件的确立1)桑黄培养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菌丝活化培养阶段:将桑黄菌母种接种到培养皿,置于温度为10、15、20、25、30、35、40℃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长势,培养10d后终止培养,并测量菌丝的直径大小。试验结果如图1,结果表明温度对桑黄菌丝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20℃~30℃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在30℃时菌丝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值,但是25℃时菌丝的长势最好,所以菌丝培养最好控制在25℃~30℃。袋料栽培菌丝生长阶段:将桑黄菌原种接种到袋料培养基,置于温度为15、20、25、30、35、40℃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长势,记录菌丝长满菌包的时间。试验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温度对桑黄菌丝生长有所影响,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菌丝生长速度变慢,满袋时间较长。当温度处于25℃~30℃时,菌丝长满菌袋的时间较短,菌丝呈白色,较为健壮。出菇培养阶段:温度过低或高子实体均不萌发,因此温度不能低于10℃和高于40℃,15℃~35℃范围内桑黄子实体均可生长。桑黄菌属于高温型药用菌,出菇温度在15℃~35℃,最适出菇温度为25℃~28℃,温度低于15℃、高于35℃均不利于桑黄子实体生长。温度过高,子实体容易感染霉菌,产量低或生长停止;温度低于15℃时,子实体形成缓慢或不产生原基。同时昼夜温差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子实体生长和发育。图1温度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图2温度对代料栽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2)桑黄培养对湿度条件的要求袋料栽培菌丝生长阶段:将桑黄菌原种接种到袋料培养基,置于湿度为55%、65%、75%、85%、9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内培养,每个处理重复3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长势,记录菌丝长满菌包的时间。试验结果如图3,结果表明湿度为65%~75%范围对菌丝的生长较好,长满菌包的时间也较短,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菌丝的长势,延长菌丝的生长速度,并且湿度过高容易造成菌包滋生霉菌。同时,由于桑黄栽培袋料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满足了菌丝生长过程所需要的水分,因此通常在菌丝暗培养阶段是不需要外界加湿的。在出菇培养阶段,菌包开口初期也就是原基分化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为80%~85%(可采用加湿器进行加湿),水分过多时则易长杂菌。随着子实体增大,空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5%范围。在出菇培养期间湿度切勿频繁大幅度变化,否则容易造成桑黄开口处或菌包内滋生霉菌污染。随时观察空间湿度的变化,空气中定时喷雾保湿,同时地面喷水保持湿润状态。图3湿度对代料栽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3)桑黄培养对光照条件的要求菌丝培养阶段以暗培养为主不需要光照,强光反而会抑制菌丝的生长。出菇培养阶段需要的是散射光,光照强度控制在200~300Lx(透光度30%~50%)最有利于出菇,大棚应设有内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以免造成子实体灼伤并停止生长。4)桑黄培养对通风量条件的要求桑黄菌丝培养阶段主要是在室内培养,早晚各通风10min。出菇培养阶段的通风管理:桑黄刀口刚露黄时也就是原基分化阶段,大棚内早晚各通风5min;子实体生长时间超过20d后在加大通风量,早晚通风20min。保证桑黄子实体形成和生长中所需要的氧气。六、与我国、我区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桑黄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免疫力等功效,同时还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近年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正逐渐为世人所接受。由于我国野生的桑黄资源非常稀少,生长周期长,在外界环境中受影响较大,也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因此通过人工栽培实现桑黄的规模化种植是目前生产企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经查阅有关文献,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技术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遵循,目前只有国内的黑龙江、浙江、湖南、贵州等地制定的一些桑黄种植的地方标准,但广西在桑黄人工代料栽培方面的技术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国家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因此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无冲突。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研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八、实施标准的要求与措施建议标准必须是在遵循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制定,标准具有法律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发布后,建议向从事蚕桑科研、教学与生产工作的有关技术人员宣传该技术规程,使他们全面了解该方法的作用与内容,便于标准的贯彻执行和宣传,发挥本标准应有的社会作用,并不断研究完善本标准,推动桑蚕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784-2785.[2]周蔓,药用桑黄的培养及鉴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DaiYC,ZhouLW,CuiBK,etal.CurrentadvancesinPhelli-nussensulato:medicinalspecies,functions,metabolitesandMechanisms[J].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10,87(5):1587.[5]ShihataS,NishikawaY,MaiCF,etal.Anti-tumorstudiesonsomeextractsofBasidiomycetes[J].Gann,968,59:159-161.[6]Kong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