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红安思源实验学校赵河校区李龙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了解故事“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老妇的“苦”和差役的“怒”了解故事所描述的社会现实。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读故事之悲导入公元759年,杜甫从东都洛阳回到华州。路经石壕村已是傍晚,于是就投宿在一户人家。就在那晚,他遭遇了一件永生难忘的事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概括故事内容,梳理故事情节。二、听老妇之苦生读老妇致词部分,小组讨论老妇致词的内容。用“我从里感受到老妇的之苦”的句式,来概括老妇之苦。三、观差役之怒老妇致词过程中,一句差役的描写也没有,差役是否始终保持沉默呢?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试补出差役的话。差役: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差役:老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役:老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歌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文章的标题是《石壕吏》,诗人却花更多的笔墨写老妇“之苦”,而暗写差役之怒,这有何深意?四、看社会之暗品味部分词句,整体感知当时的社会现实1.“捉人”是什么意思?为何要“夜”捉?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时,猜猜他们老夫妻是怎么想的,结果又如何呢?“独于老翁别”暗示了什么?五、品诗人之情1.结合全文,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妇、差役、战争的态度。2.诗人在整个事件中就是“听”,他是不是仅是一个旁观者?诗人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被尊为“诗圣”。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语言风格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是其诗歌的情感主调。六、课堂小结杜甫: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同学们,希望你们:将爱国融入滚烫的血液中,把爱国外化于日常行为上,让爱国演化为潜在的素质,做一名心怀祖国的好少年!七、作业设计尽管老妇应征是被逼无奈,但她却有着自请应役的牺牲精神。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还需要有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吗?请你结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