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4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4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4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4月月考语文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D“解决了世界生态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说2.B因果关系不成立,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与东西方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3.D材料一的观点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A.句意: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B.句意: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C.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D.句意: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澎湃汹涌的哀愁。不能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故选D。4.①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②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③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滇池周边的山林田草环境,逐步恢复滇池的生机。【4题详解】从材料一“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知,通过媒体宣传等途径,增强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环保意

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材料一“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和材料二“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

“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知,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顺应自然规律,要避免商业过度开发,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从材料二“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

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典范”可知,可以借鉴福建土楼的建筑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机统筹滇池周边的

山林田草环境,逐步恢复滇池的生机。5.C(鉴定失准原因不是因为压力过大,而是对于小别墅的贪婪)6.D(D项,“吴承墨别有心机……讨好王老板”错,吴沉默并没有多少心机,在财富面前,

他还能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理智,因此就不存在讨好王老板的心思。)7.赏析语句内涵,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旨进行分析,从中选出一种进行赏析,

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是吴承墨自己的声音。①在情节上,王老板要赠送给他别墅/发现印泥颜色淡,没

有冰片或麝香的气息/盖章时发抖不愿落章等情节,表明他明知是赝品,在利益驱使下写下违背事实的鉴定,照应了前文的内容/为后文作铺垫。②人物形象上,表现了吴承墨为了利益,违背了职业操守。③主题上,这声音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引发人的深思,深化小说主题。我认为是吴师母的声音。①在情节上,王老板有意提及馈赠小楼,吴承墨表明不敢收时,吴师母看了他一眼。已经表明吴师母喜欢王老板贿赂吴诚墨的小楼,呼应前文。②吴师母对吴承墨未赶快盖好鉴定书,拿到小楼心生不满,所以再次鉴定时,感觉画面传出的声音实际上可能为之前指责埋怨的话语。③人物形象上,吴承墨是一个清高之人,此处为吴师母的声音,更好的呈现了他的矛盾纠结,符合人物形象。④由吴师母直接传达一部分人的心声,便于小说主题的呈现,引起读者反思。(每点2分,选择吴师母,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8.BDG。(原文标点: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以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9.C(意思不同,原文为胜过、压到,《庖丁解牛》中为同盍,怎么)10.C(“项羽富贵后回到故乡,穿着华贵的衣裳在家乡炫耀”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11.(1)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得分点:“报”“乃”“私”“稍夺”每点1分,句意离谱倒扣1分.)(2)汉王的智谋也是不够的,(但)因为他了解真正的智谋所在的地方,这就是(他)称王天下的原因。(得分点:“疏”“以”“所以”“王”每点1分,句意离谱倒扣1分。)12.(1)放弃辅佐自己的范增,使其毒疮发作而身亡,说明项羽德不足;(2)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说明项羽智不足;(3)面对有利于自己的形势,却想接受汉王的求和,说明项羽力不足。(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项王去援救彭城,追赶汉王到荥阳,这时田横也得以恢复了齐地,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

汉王在彭城失败的时候,诸侯又都归附楚而背叛了汉。汉王驻扎在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

和黄河南岸相连接,用以获取敖仓的粮食。汉三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

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

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才和范增立

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担心,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汉王让人)准备了特

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见使者,假装惊愕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怎么却是

项王的使者。”把酒筵重新又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

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

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

他的请求。范增启程走了,还没走到彭城,由于背上毒疮发作而身亡。材料二:称王天下的人,他们所依靠的资本有三种:有以道德得到天下的,有以力量吞并天下的,有以智谋获取天下的。以力取得的天下不如以智取得的天下好,以智取得的天下不如以德取得的天下

好。至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他所依靠的是什么呢?道德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而智谋和力量

(他)两方面都没有。然而后人的议论竟说:项羽的不幸是(因为)遇到了汉王这个敌人才丢掉了天下。唉!即使没有汉高祖,项羽也必然是要失掉天下的。汉王的智谋也是不够的,因为他了解真

正的智谋所在的地方,这就是(他)称王天下的原因;项羽的力量曾经强大过,因为他不懂得真正

的力量所在的地方,这便是(他)灭亡的原因。那项羽凭借着百战百胜的战绩,气势在当时压倒一

切,亲自攻取天下,封豪杰为王并统治他们,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抗衡。观察他所依靠的

资本,确实好像有力量强大的方面。然而他所谓的力量,(不过是)内靠自身的勇敢叱咤风云以威

慑懦夫;外靠部众的强劲拼搏足以吞掉敌人罢了。至于倚仗有利地形,占据有利战略位置,俯首

东视,治理天下,保住王业的稳固,留给后世强威,即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或许弄不懂。

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

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作最大的光荣。他回到故乡后竟说:“富贵荣华了,如果

不回故乡,就像穿着华贵的衣裳在晚上走路一样,谁能知道呢?”这种特别短浅的度量,怎么值

得有志于天下的人去称道呢!后来列举项羽过错的人都说:(他)夺取了汉王的关中,背信弃义于

天下,这就是他灭亡的原因。唉!假如项羽没有称帝的意思,而只是夺取汉王的关中,那么可以

说他的过错只是背弃了小小的信义。如果他有夺取关中称帝的意思,那正是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它,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啊。13.B【解析】“浪漫”“侠士”错。是词人才情纵横、狂放不羁的真实写照,词人期望的是

在政治上施展抱负,有所作为。14.【答案】①蕴含了羁旅思乡之情和年华虚度之叹:笛声引发思乡之情,关山象征着遥远戍边

之地,词人借笛声与关山意象,传达出羁旅思乡之感;樽前指喝酒,日月交替岁月流逝,词人每

天在酒樽前消磨时光,暗示了壮志未酬、年华虚度的无奈。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自己却沉

湎于自家田园,使诗人内心并不平静,表达其忧国伤世之情。②表现手法颇具特色:这两句将“笛”“关山”“樽”“日月”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借景

抒情营造出悠远苍凉的意境,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笛里关山”是听觉,“樽前日月”是视觉,

视听结合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每点3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表现手法若答“虚实

结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要求赏析“笛里关山,樽前日月”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及表现手法,重点在于对情感

的解读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且需结合词句内容作答。情感上,“笛里关山”中的“关山”常与边

疆、远行相关,笛声在关山之间回荡,容易让人联想到远离家乡的漂泊生活,寄托了词人对故乡

的思念;“樽前日月”描绘了词人在酒杯前消磨时光的情景,暗示了时光的悄然流逝,体现出词

人对岁月匆匆、一事无成的感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笛”“关山”“樽”

“日月”等意象抒发复杂情感,含蓄深沉;采用视听结合,笛声为听觉,日月为视觉,营造出孤

寂惆怅的氛围。15.(1)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7)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9)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1)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12)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16.C。(A.许:相信B.爱:吝惜;D.肆:延伸,扩张)17.B。(A.“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乎”,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一羽”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刀;D项,连词,因为,由于/介词,拿,用。)18.B。(①②宾语前置③⑦省略句④判断句⑤主谓倒装⑥⑧被动句)19.C。(①②⑤名作状③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⑨名词活用作动词⑥⑦使动用法)20.C。【解析】(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21.①汉字构形中的民俗基因②通过义符来呈现③抢婚往往在黄昏时分22.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表达能力的弱化比作枷锁,枷锁具有禁锢和束缚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能力弱化影响人的自由表达,更能体现出“文字失语”的危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成为禁锢‘文字失语者’们自由表达的枷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表达能力的弱化,喻体是枷锁,枷锁具有禁锢和束缚的特点,写出了表达能力弱化影响人的自由表达,语言生动形象,体现“文字失语”的危害。23.此前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六成左右的受访者都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或成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言贫乏”后面加上“的表现”,缺少主语中心语;二是“超过……左右”矛盾,可删去“超过”或左右。24.作文审题立意参考这两则名言分别出自儒家(《论语》、和道家(《庄子》),体现了古代先贤对于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的不同哲学思考。1.《论语》中的“知其不可为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