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第10讲分析写作手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考查形式►命题趋势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考点一对比衬托考点二描写手法考点三抒情表意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考向1对比手法►考向2借景抒情►考向3托物言志一、课标要求1.知识积累层面熟悉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衬托、烘托、借景抒情、类比、对比、象征、伏笔、铺垫、悬念、白描等,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2.理解分析层面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读懂全文、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语句、段落或篇章,分析其在表达主题、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等方面的作用。3.能力运用层面能对两篇或多篇主题、体裁等相关的文言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并能将所学的写作手法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通过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提高对文言文的欣赏品位,能够对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二、考查形式题型内容命题趋势选择题给出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选项,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1.选材多样化,课内外结合。2.考点综合化,与其他考点融合。3.强调迁移运用能力。4.文化内涵渗透,通过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考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问答题要求考生直接分析文中某一句子或段落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或者比较两篇文章写作手法的异同。考点一对比衬托一、概念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相对照,互相比较。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自己的粗袍敝衣做对比,突出自己求学时生活的艰苦和求学意志的坚定。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包括正衬和反衬。如《爱莲说》中用菊正衬莲的高洁,用牡丹反衬莲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答题思路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回答问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居穷巷,五岁能诗,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去其母,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十二三岁时,叫他写诗,已经不能和以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如同常人。问题:这两篇文章在表现人物成长变化方面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仔细研读文本,梳理关键情节在《孙权劝学》中,要注意吕蒙前后的变化。起初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学习,“蒙辞以军中多务”,此时他对读书学习是比较懈怠的态度;之后在孙权的劝说下“蒙乃始就学”,开始踏上学习之路;最后鲁肃见到他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的才略大增,让人刮目相看。这一系列情节展现了吕蒙从不爱学习到勤奋学习,进而才略提升的转变过程。对于《伤仲永》,梳理方仲永的成长轨迹。他年少时“五岁能诗,邑人奇之”,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小小年纪就能作诗引得众人称奇;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他学习”,由于父亲的短视,只把他的才能当作谋利工具,不让他继续学习深造,结果“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到最后“又过了七年,泯然众人矣”,曾经的神童彻底沦为普通人。2.明确对比之处及所衬托内容在《孙权劝学》里,对比非常明显。一是吕蒙自身前后对比,之前对学习的推脱与后来主动学习、才略提升形成反差,突出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巨大推动作用,衬托出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让其不断进步。二是将吕蒙与孙权对比,孙权作为上位者,“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热爱读书且深知读书益处,而吕蒙起初却忽视学习,通过这种对比,衬托出孙权劝学的智慧以及吕蒙转变的可贵。《伤仲永》同样存在多重对比。方仲永自身前后对比,年少时天赋异禀与长大后“泯然众人”,强烈反差揭示了后天教育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衬托出即使有再好的天赋,若不学习也会荒废。另外,将方仲永父亲的行为与正确教育理念对比,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他学习”的急功近利,和应该为孩子长远发展提供学习机会的理念相悖,衬托出错误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严重危害。3.结合题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答案示例:在《孙权劝学》中,吕蒙起初以军中事务多推辞学习,后听从孙权劝说开始学习,最终才略大增,自身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同时,吕蒙与孙权对比,孙权热爱读书且深知益处,衬托出孙权劝学的明智及吕蒙转变的可赞之处。在《伤仲永》里,方仲永年少时“五岁能诗”天赋惊人,长大后“泯然众人”,自身前后对比,揭示后天教育与持续学习的不可或缺;方仲永父亲急功近利、不让孩子学习的行为,与正确教育理念对比,衬托出错误教育方式的危害,两篇文章都借助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成长变化。通过以上步骤,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文言文阅读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在中考答题时准确切题,拿到相应分数。考点二描写手法一、概念1.正侧结合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2.动静结合动态和静态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景描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是动景描写,动静相衬,展现了山水的生机与美丽。3.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尤其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白描是一种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手法。作用: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例如,《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就将雪后西湖的景色简单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把长堤、湖心亭、小船、人等景物在广阔雪景中的状态简洁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画面。二、答题思路题目示例: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首先,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属于静态描写,描绘出山峰高耸、溪流清澈、石壁色彩斑斓、竹木四季常青的画面,展现了山川的静态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属于动态描写,写出了清晨雾气消散时猿鸟的鸣叫,傍晚夕阳西下时鱼儿的跳跃,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接着,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动静结合,使景色既有静态的壮美,又有动态的灵秀,全方位地展现了山川的秀丽景色,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描绘了静态的山水美景,展现山川的壮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则呈现了动态的自然景象,增添生机活力。动静相衬,将山川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考点三抒情表意类一、概念1.托物言志在描写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如《爱莲说》通过对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操守的志向。2.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二、答题思路示例: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弹古筝,阅读经史子集,没有世俗的管弦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此为陋室,惟吾德馨。”题目:文章结尾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1.明确这是引用典故的手法。“南阳诸葛庐”指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草庐,“西蜀子云亭”指扬雄在西蜀的居所,二者都是简陋却因主人的高尚品德而闻名的住所。2.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作者刘禹锡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以古代贤人的居所来衬托自己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也如他们一样有高尚的品德,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志趣,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远,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答案示例:文章结尾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引用典故、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子云亭,它们虽简陋却因主人德高而闻名,来类比自己的陋室,含蓄地表明自己如同古代贤人一样,拥有高尚的品德,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远,同时增添了文化底蕴。伏笔、铺垫与悬念伏笔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在作品开端提出矛盾或设置疑团,不立即解答。如《桃花源记》中“忘路之远近”“不足为外人道也”分别为后文埋下伏笔和增添悬念。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困,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注】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人名。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沿溯阻绝(2)飞漱其间(3)属引凄异(4)故罗含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望之若幅练在山矣。3.【甲】【乙】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1)顺流而下;(2)冲荡;(3)连接;(4)说。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绢。3.【甲】【乙】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中“最为竦杰”,都是从正面描写山高;【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乙】文中“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都是从侧面描写山高。【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1)句意: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沿:顺流而下。(2)句意: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漱:冲荡。(3)句意: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属:连接。(4)句意:所以罗含说。云:说。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2)望:眺望。若:好像,似乎。练:白娟。在:居于,处于。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描写山高,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直接写出山的高耸直立;侧面描写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来烘托山的高峻。[乙]文描写山高,也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如“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直接写出芙蓉峰的高峻;侧面描写如“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通过江湘七百里中的景象和渔者之歌来烘托山的高峻。【点睛】参考译文:[乙]湘水又向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叫紫盖,一座叫石囷,一座叫芙容。芙容峰最为高耸,从远处望芙容峰,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芙容峰犹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早晨天亮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衡山东南两面靠近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中,有九次而对山,九次背对山。所以渔民们唱道:“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衬,直向山下倾泻而下,望上去宛如白绢挂在山间。►考向01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文】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乙文】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节选自《广游志》)【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能看到的范围。1.下列对【甲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B.文章第③④段形成对比,并行而下,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传达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C.“其喜洋洋者矣”中蕴含的“乐”和“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乐的实质是一样的。D.本文句式多样,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偶句两两相对,体现出一种音乐美。2.简析【乙文】写岳阳楼所采用的主要手法,【甲文】【乙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D2.乙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滕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查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乙文通过描绘岳阳楼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岳阳楼记》通过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作者略写楼,详写湖;B.有误,应为“一悲一喜,一暗一明”;C.有误,“其喜洋洋者矣”中蕴含的“乐”是看到景物的快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是与民同乐;故选D。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乙】中由“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句可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滕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乙】“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睛川楼、汉阳城为佳”句通过描绘岳阳楼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点睛】参考译文:【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登上南昌的滕王阁,赣江大水从西面而来流向北方,滕王阁与水相对,非常高大,景观雄伟。然而却比不上武昌的黄鹤楼。虽然江水的走向与滕王阁没有差别,但是黄鹤楼楼体的建造工巧奇丽,立在黄鹄矶上,并且三面临水,又以对着晴川楼、汉阳城的西面那一面为最佳。总之黄鹤楼和滕王阁又都比不上岳州的岳阳楼。君山一点青,洞庭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远远看上去无边无际,不像滕王阁和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就能看完,所以岳阳楼的风景最好,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楼更加雄伟。►考向02借景抒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②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③,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④,可列坐而庥⑤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柳宗元《石渠记》节选)【注】①渴(hé):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②乍:连词,或者。③纡(yū)馀:曲折伸延。④箭:小竹。⑤庥(xiū):同“休”,休息。【甲】【乙】两篇文章都是游记,虽然文章主题与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写作上应该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请你举例说说两篇文章写作手法上相同之处。【答案】(1)移步换景法,如从甲第1段“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和乙文“自渴西南行”“逾石而往”“又折西行”可看出作者是通过游人的移动来观察和描写景物。(2)借景抒情,甲文借助山间见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乙文通过对石渠、石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的向往。【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结合甲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和乙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可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甲文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乙文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由此可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点睛】参考译文:乙: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寓三式课题申报书
- 注册会计师的事项知晓原则试题及答案
- 2025注册会计师考试学习心得分享试题及答案
- 计量课题立项申报书
- 学习方法很重要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龙教版初中心理健康九年级上册
- 集体课题申报书范例
- 微生物清洁与消毒方法的比较试题及答案
- 专业技巧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学习材料选择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
- 护士基础护理学之给药
- 第三章扫描电子显微镜【完整版】PPT
- 超强大:英语六级词汇随身带随时背
- 精创STC-9200使用说明书
- 幼儿园ppt课件小班科学:认识蚕豆
- 【消防监督管理】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备考题库大全-4简答、论述题部分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
- 学习解读2023年《堤防运行管理办法》《水闸运行管理办法》课件
- 《顿汉布什冷水机组》
-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探究 论文
- 视线设计、座位排布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