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B3.C4.(1)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2)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5.(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强加因果,由原文“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可知,夏承焘研究日本的词人以及作品并非因为研究苏轼的诗词“并作诗加以称道”,此处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后期作品趋成熟”也不合文意,由原文“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可知,应该是“意境空灵”。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①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②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②“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③“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④“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⑤“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邵子南同志孙犁邵子南同志死去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我时常想起他,有时还想写点什么纪念他,这或者是因为我长期为病所困苦的缘故。实际上,我和邵子南同志之间,既谈不上什么深久的交谊,也谈不上什么多方面的了解。去年冯牧同志来,回忆那年鲁艺文学系,①他的描述是:“邵子南整天呱啦呱啦,你是整天一句话也不说……”我和邵子南同志的性格、爱好,当然不能说是完全相反,但确实有很大的距离,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他有些地方,实在为我所不喜欢。我们差不多是同时到达延安的。最初,我们住在鲁艺东山紧紧相邻的两间小窑洞里。每逢夜晚,我站在窑洞门外眺望远处的景色,有时一转身,望见他那小小的窗户,被油灯照得通明。我知道他是一个人在写文章,如果有客人,他那四川口音,就会声闻户外的。后来,系里的领导人要合并宿舍,建议我们俩合住到山下面一间窑洞里,那窑洞很大,用作几十人的会场都是可以的,但是我提出了不愿意搬的意见。这当然是因为我不愿意和邵子南同志去同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领导人没有勉强我,我仍然一个人住在小窑洞里。我记不清邵子南同志搬下去了没有,但我知道,他是没有这种择人而处的毛病的。并且,他也绝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有丝毫的芥蒂,他也是深知道我的脾气的。所以,他有些地方,虽然不为我所喜欢,但是我很尊敬他,就是说,他有些地方,很为我所佩服。我们最初认识是在晋察冀边区。边区虽大,但同志们真是一见如故,来往也是很频繁的。我有时也到邵子南他们那里去,他们在团里是一个文学组。四五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张桌子,放着钢板蜡纸,墙上整齐地挂着各人的书包。炕上除去打得整整齐齐准备随时行动的被包,还放着油印机,堆着刚刚印好还待折叠装订的诗刊。每逢我去了,同志们总是很热情地说:“孙犁来了,打饭去!”还要弄一些好吃的菜。他们都是这样热情,非常真挚,这不只对我,对谁也是这样。他们那个文学组,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主要是,我看见他们生活和工作得非常紧张,有秩序,活泼团结。他们对团的领导人很尊重,相互之间很亲切,简直使我看不出一点“诗人”“小说家”的自由散漫的迹象,并且,使我感到,在他们那里,有些部队上的组织纪律性,我很喜欢这种味道。那时,他们的文学组编印《诗建设》,每期都有邵子南同志的诗,那用红绿色油光纸印刷的诗传单上,也每期有他写的很多街头诗。我可以说,邵子南同志在当时所写的诗,是富于感觉,很有才华的。虽然,他写的那个大型歌剧,我并不很喜欢。但它好像也为后来的一些歌剧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过高的调门和过多的哭腔。我所以不喜欢它,是觉得这种形式,这些咏叹调,恐怕难为群众所接受,也许我把群众接受的可能性估低和估窄了。在延安我们相处的那一段日子里,他很好说这样两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有时谈着谈着,甚至有时是什么也没谈,就忽然出现这么两句。邵子南同志是很少坐下来谈话的,即使是闲谈,他也总是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着。这两句话他说得总是那么斩钉截铁,说时的神气也总是那么趾高气扬。说完以后,两片薄薄的缺乏血色的嘴唇紧紧一闭,简直是自信到极点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好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作为警辟的文学语言,我也很喜欢这两句话。在一个问题上,独抒己见是好的,在一种事业上,勇于尝试也是好的。但如果要处处标新立异,事事与众不同,那也会成为一种虚无吧。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他的身体很不好,就是在我们都很年轻的那些年月,也可以看出他的脸色憔悴,先天的营养不良和长时期神经的过度耗损,但他的精神很焕发。在那年夏天,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挺直的身子,黑黑的头发,明朗的面孔,紧紧闭起的嘴唇。灰军装,绿绑腿,赤脚草鞋,走起路来,矫健而敏捷。②这种印象,直到今天,在我眼前,还是栩栩如生。他已经不存在了。关于邵子南同志,我不了解他的全部历史,我总觉得,他的死是党的文艺队伍的一个损失,③他的才华灯盏里的油脂并没枯竭,他死得早了一些。因为我们年岁相当,走过的路大体一致,都是少年贫困流浪,苦恼迷惑,后来喜爱文艺,并由此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共同度过了不算短的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在晋察冀的山前山后,村边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那些热情的诗篇。村女牧童也许还在传唱着他写的歌词。在这里,我不能准确估量邵子南同志写出的相当丰富的作品对于现实的意义,但我想,就是再过些年,也不见得就人琴两无音响。而他那从事文艺工作和参加革命工作的初心,我自认也是理解一些的。他在从事创作时,那种勤勉认真的劲头,我始终更是认为可贵,值得我学习的。④今年春寒,写到这里,夜静更深,窗外的风雪,正在交织吼叫,记得那年,我们到了延安,有一天,邵子南同志在山沟里拾回一个庞大的牛头,在我们的窑洞门口,架起大块劈柴,安上一口大锅,把牛头原封不动地煮在里面,他说要煮上三天,就可以吃了。我不记得我和他分享过这顿异想天开的盛餐没有。在那黄昏时分,在那寒风凛冽的山头,在那熊熊的火焰旁边,他那兴高采烈的神情,他那高谈阔论,他那爽朗的笑声,我好像又看到听到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在邵子南去世几年后写就的,作者在开篇就交代了创作此文时对邵子南的情感态度,并对自己的创作动机进行了推测。B.文学组的居住环境虽然艰苦,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的同志们并不自由散漫,他们表现出了井然有序、活泼团结的风貌。C.作者在文中指明了邵子南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原因,并表示这是与邵子南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的。D.作者与邵子南同志在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人参与革命事业的缘由都是来源于对文艺的喜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拟声词,以冯牧的视角正面写出邵子南话多、作者话少的特点,二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画面感。B.句子②以三个逗号将句子成分分隔开来,以语气上的停顿,突出作者对邵子南的印象持续时间之久、程度之深。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邵子南才华横溢,但未完全施展出来,作者对其早逝的惋惜跃然纸上。D.句子④引出后文多年前邵子南制作那顿盛餐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邵子南的怀念,起到了连接此刻与往昔的作用。8.文中孙犁对邵子南同志的情感态度具有多面性,既有疏离之处,亦有钦佩之意,请简要概括邵子南同志有哪些令人钦佩之处。9.孙犁在《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说“就散文的规律而言,真诚与朴实,正如水土之于花木,是个根本,不能改变”,本文的“真诚与朴实”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C7.A8.①生活方面(性格为人):真诚大度,热情真挚,倔强自信;②工作方面:才华横溢,积极投入(勤勉认真)。9.真诚:①叙述内容上,作者回忆与邵子南的交往经历,没有刻意美化或贬低邵子南同志,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叙述。②情感表达上,作者直言不讳地客观评价邵子南其人,表达了对邵子南才华的敬佩和对其性格的不喜欢等复杂情感,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朴实:③写作手法上,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细节描写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邵子南同志朴实的怀念之情。【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追溯了邵子南的生活片段和性格特质。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未加修饰地展现了邵子南的生动形象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文章将对故友的怀念与批评巧妙结合,揭示了一个有缺陷但充满活力和才华的个体。在字里行间,作者兼具敬佩与惋惜的情感自然流露,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朴实而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记忆。【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在文中指明了……的原因”错误。由第十一段“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好说这样两句话,有时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邵子南同志特别喜爱这两句话,大概是因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种倔强的性格”可知,作者并不明确邵子南爱说这两句话的原因,仅做出了与其性格成因有关的推测。故选C。【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A.“正面”错误。此处通过叙述冯牧这一旁观者的看法与评价,从侧面表现了邵子南的滔滔不绝与“我”的寡言少语,并非从正面直接呈现邵子南和作者的人物特点。故选A。【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生活方面:①真诚大度:作者不愿与他合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但他“绝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有丝毫的芥蒂”,他没有丝毫芥蒂,可见其真诚大度,不斤斤计较。②热情真挚:作者去他们文学组,同志们都很热情,从侧面反映出邵子南的热情真挚,他对人友好,不摆架子。③倔强自信:从他“特别喜爱”,并且常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且说得斩钉截铁、趾高气扬,能看出他性格倔强,充满自信。工作方面:①才华横溢,创作勤奋:文中提到他的诗“富于感觉,很有才华”,反映出他的创作才华。同时,他在文学组活泼而有序的工作状态中,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在晋察冀的山前山后,村边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那些热情的诗篇。村女牧童也许还在传唱着他写的歌词”,作品流传多,体现其创作勤奋。②积极投入、勤勉认真:邵子南在文学工作中的“那种勤勉认真的劲头,我始终更是认为可贵”,通过他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和投入,表现出他在工作上勤勉且尽职尽责,与团队间互相尊重的态度也表明了他在工作中的勤勉与投入。【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伤品写作风格的能力。真诚:①在叙述内容上,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与邵子南交往的经历,秉承了真诚无掩饰的态度。文中多次提到对邵子南性格的印象,如“整天呱啦呱啦”“缺乏血色的嘴唇紧紧一闭”等细节说明了邵子南爱交谈、坚定自信的一面。这些描述既不是刻意的赞美,也非贬低,而是根据客观事实,由作者的回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他活生生的样貌。这样的叙述完全基于孙犁心中最真实的印象和曾经的体验,充分体现了作者叙述的真诚。②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对于邵子南的情感是复杂的,并不单一。孙犁一方面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有些地方,实在为我所不喜欢”,如对邵子南的某些喧闹和高调言辞表现出不耐,但同时又对其才华与工作热情表示了许多赞赏与敬佩,诸如“他有些地方,很为我所佩服”和“他的精神很焕发”“他在从事创作时,那种勤勉认真的劲头,我始终更是认为可贵”等表述都展现了作者对邵子南的尊敬。这种不加掩饰、坦诚直言是他真情实感的流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真实的矛盾与怀念。朴实:③本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朴实无华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孙犁对邵子南同志的怀念之情。文章没有使用复杂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与邵子南相处的点滴。比如,作者回忆邵子南在延安时的生活场景,描述了他制作“异想天开的盛餐”时的喜悦与兴奋,这些生活细节不仅展现了邵子南的乐观与幽默,也反映了作者与邵子南的真实交往。文章中多次提到日常交往中的小事,如“听不到他那四川口音的声音就会感到不习惯”等,摒弃夸张之辞,以朴实的笔触展示对邵子南的真实印象。这种生活化的细节使文章充满了真实感,读者在阅读时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邵子南同志真挚而朴实的怀念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曰:‘有国家者,计之于庙堂之上,则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也。”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孔子对曰:“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云耳。”(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节选自《商君书·画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义者能[F]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计,谋划,盘算,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计”意思不同。B.爱,关爱,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意思不同。C.善,好,与《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善”意思相同。D.苟,随便,苟且,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苟”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势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应当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B.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任何人都详细。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C.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而是委婉说出了自己的谏言: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懂得反省。D.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14.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它们的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答案】10.CEG11.C12.D13.(1)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14.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实行仁政,既要爱百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孔子家语》和《商君书》,探讨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孔子主张以仁政为本,通过减轻民众负担、推行礼教来实现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强调道德教化和人心向善。而《商君书》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法为重,法令明确、执行严格,才能有效管理国家。【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仁者能仁于人”和“义者能爱于人”句式对称,“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能使人爱”句式对称,表意完整,应各自独立成句,故在CE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谋划、盘算;/计谋。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B.正确。关爱、爱护;/吝啬,舍不得。句意:关爱他人的人,也会被别人关爱。/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C.错误。形容词,好;/名词,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亲近爱抚民众,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D.正确。随便,苟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故选C。【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省”,减少;“薄”,减轻;“敦”,敦促;“远”,远离。(2)“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之”等,可知孔子主张实行仁政,爱民富民,以礼治国,并且要注重与邻国和睦相处。②根据材料二“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等,可知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制定明确的法律。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吧。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的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题的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细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睦相处,就能长期拥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辜的人,不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国国君说:“说得好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寡人没有才能,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孔子说:“此事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达到,如此而已。”材料二: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作,完成下面小题。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韦庄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②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备注〗①韦庄辞别越中亲眷入蜀,路过盘豆驿,写此诗。盘豆驿,崤函古道驿站,在今灵宝市故县镇。②桃塞,桃林古塞,今函谷关西至潼关一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总写盘豆驿的景象,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犹如一幅展开的巨大画屏,接着点明盘豆驿的地理位置。B.颔联写诗人在水馆后轩看到的明丽景象,想到江南也有同样的景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以乐景衬哀情,这一手法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体现。C.古人善用“大雁”等意象传情达意,颈联表达的情感与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所传递的情感相似。D.诗歌由“极目”起,至“凭轩”终,内容和诗题形成呼应,整首诗景中含情,结构完整,规范雅正。16.全诗以“无限情”三个字压尾,余音袅袅,给人留下不尽遐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5.B16.①形单影只的孤寂(落寞)。颔联写鹭鸟滩头静立,农人塬上耕种,鹭有占,人有耕,都有依托,自己形单影只,旅次异乡驿馆。②漂泊无依的伤感。颈联“去雁数行天际没”,雁南飞而不能传书,牵起诗人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人同云孤,而生漂泊流离感伤。③对家乡亲眷的思念。凭轩凝望晴川景色,良久沉思,驿馆轩外景象引起了诗人对“楚水吴山”越中亲故的怀念。【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盘豆驿的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离别故土、亲人后内心的无限思念和惆怅。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如晴川、鹭立、原人耕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故土的眷恋,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以乐景衬哀情,这一手法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体现”错,杜甫的《登高》以哀景写哀情。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渲染了浓浓的愁意,为下文四句抒发漂泊孤寂之感、牵念亲故之情做铺垫。故选B。【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形单影只的孤寂(落寞)。颔联“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鹭鸟能在滩头清波悠然站立,农人能在原野上趁着落日余晖辛勤耕种,它们都有自己的依托和归宿。而诗人自己此时却独自旅次异乡的驿馆,形单影只,这种对比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②漂泊无依的伤感。颈联“去雁数行天际没”,大雁是候鸟,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向远方,而诗人却漂泊在外,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大雁的远去,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自己漂泊的状态。“孤云一点静中生”,天空中一朵孤云,独自在宁静中飘浮,诗人以孤云自比,云的孤正如人的孤,从而产生漂泊流离的感伤。③对家乡亲眷的思念。诗歌开篇“极目晴川展画屏”,诗人凭轩极目远眺,看到晴川如画的景色,久久沉思。尾联“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诗人身处盘豆驿,驿馆轩外的景象触动了他的情思,“楚水吴山”代指诗人在越中的家乡和亲人,表达了对家乡亲眷深深的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梦里归乡,夫妻相见,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表现这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篇文辞写的是寻常事情,但含义极为弘大,所举的是浅近事例,但意思却很深远,司马氏的原话是:“______,______。”(3)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年轻时戍边抗金生涯的回忆。【答案】(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充满浪漫情愫的吟唱流传千年,也让人们对“蒹葭”一词耳熟能详。其实,“蒹葭”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两种。“蒹”是我们通常说的荻,“葭”就是芦苇。二者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沼泽等潮湿环境。尽管生长环境相同,形态容易混淆,但二者有明显区别。荻有根状茎,茎是实心的,株高通常在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茎,茎中空,株高可达3至4米。清代学者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另外,(甲)。荻的叶子近乎线状披针形,边缘较锋利,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远望去像羽毛;芦苇的叶呈带状,较宽,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接近麻色,远远望去,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荻和芦苇在我国分布广泛,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们了。有记载显示,戍边将士常将破碎后的荻和入泥中,用来夯筑城墙及护堤,以增加建筑强度。初春时芦苇的嫩芽可作为蔬菜食用,新鲜的芦苇叶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由于富含纤维素,荻与芦苇都是造纸的原料。在生态系统中,(乙)。①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②荻和芦苇有着很好的水质净化作用。③它们发达的地下根系能固土保水。④地上部分的茎叶为其它生物不仅提供生存空间,⑤在枯萎后还可以加强土壤有机质,⑥是改良盐碱地的先锋植物。站在秋日的夕阳下,看溪边芦苇,繁繁茂茂,A。它们集群而生,但又独立成长,互不牵扯,更不依附什么。秋风漫卷时,不会轻易被折断,起伏的银波没有一点媚态,没有一点B。它们用摇曳显示着生命的独立和倔强,像自由的精灵。18.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羽毛”比喻“荻”,用“狼牙棒”比喻“芦苇”,简要分析这两处比喻的表达效果。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几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和前文不统一,应删除;有人觉得最后一段是阐述的递升,应保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选取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常识)的喻体,形象而准确地说明获和芦苇在花序和颜色上的区别,表现出它们不同特性。19.A:蓬蓬勃勃(生机勃勃/郁郁苍苍)B:矫揉造作(奴颜媚骨/奴颜婢色)20.④句改为“地上部分的茎叶不仅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空间”。⑤句改为“在枯萎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⑥句改为“对改良盐碱地有良好的作用”(是改良盐碱地的首选(优良)植物)。21.甲:二者的叶与花也有明显差异乙:“蒹葭”也发挥(有承担)着重要作用22.观点一:应删除。科普小品文应以科学性和知识性为主,不宜有文学性的表达;不仅与前文语言风格不统一,也没有顾及说明对象中的荻。观点二:应保留。这则文字属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知识小品文),末段描写芦苇给人的审美感受,使读者在文学描写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了材料的文学气息(可读性艺术性),并且与开头构成呼应,很有必要。【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远远望去像羽毛”,将荻的花穗比喻成羽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荻的花穗轻盈、舒展、黄白色的特点。句子“远远望去,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把芦苇的花穗比作“狼牙棒”,生动展现出芦苇花穗分叉状的独特形状,以及接近麻色且稍具硬度的质感。此处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荻与芦苇在花穗形态和颜色上的差异。【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前文“站在秋日的夕阳下,看溪边芦苇,繁繁茂茂”可知,此处突出芦苇茂盛充满生命力的样子,故用“蓬蓬勃勃(生机勃勃/郁郁苍苍)”。蓬蓬勃勃:繁荣旺盛的样子。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郁郁苍苍: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B处,由前文“起伏的银波没有一点媚态,没有一点”可知,此处形容秋风中的芦苇没有一点屈服之态,故用“矫揉造作(奴颜媚骨/奴颜婢色)”。矫揉造作:指人的言谈举止刻意做作、不自然,表现出不真实、不真诚的态度或行为。奴颜媚骨:形容卑躬屈膝、谄媚讨好的样子。奴颜婢色:形容低声下气,谄媚奉承的嘴脸。【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该语段语病有三:一是语序不当,④句中关联词位置错误,“为其它生物不仅”改为“不仅为其它生物”。二是搭配不当,⑤句中“加强”和“土壤有机质”搭配不当,“加强”改为“增加”。三是搭配不当,⑥句中主语应是前文中的“荻和芦苇”,与“是……先锋植物”搭配不恰当,可改为“对……有良好的作用”或“是……首选(优良)植物”。【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荻和芦苇有明显区别,且上文已对二者根状茎、株高进行了对比,后文又分别对二者的叶子和花序进行了详细描述“荻的叶子……芦苇的叶呈带状……”,可见此处应总结叶与花的差异,故填“二者的叶与花也有明显差异”。乙处,上文介绍了荻和芦苇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们,下文“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又具体介绍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见此处应承接上文在生活中的利用,开启下文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故填“‘蒹葭’也承担(发挥)着重要作用”。【2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观点一:应删除。由“荻有根状茎,茎是实心的,株高通常在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