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病句修改类题型突破专题训练三(语言文字运用)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病句修改类题型突破专题训练三(语言文字运用)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病句修改类题型突破专题训练三(语言文字运用)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病句修改类题型突破专题训练三(语言文字运用)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病句修改类题型突破专题训练三(语言文字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明明是同样的气温,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却大为不同。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10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甲);但在秋天,同样是10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风一吹立马开始A。深入探究“同温不同感”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人体对冷作出反应的过程。气温下降时,我们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最先捕捉到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收到寒冷信号,下丘脑一般会指挥身体做出两种应对措施:①首先是血管收缩,甚至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②血管收缩可以减少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③从而帮身体减少热量流失;④其次,我们还会通过颤栗肌肉增加热能,⑤这就是人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颤”的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这是因为(乙)。让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这也是身体为适应寒冷做出的反应。春天时,我们经历了漫长寒冬,变得像北极居民一样,对冷更加包容,因此当气温略微回升,立刻显得燥热起来。而秋天的我们刚度过漫漫长夏,像热带居民一样没有对冷产生“免疫”,因此气温一降,就被冻得不行了。当然了,影响体感的因素还有很多,各领域专家B:地理学家认为春天太阳直射点更靠近北半球,太阳辐射强,所以感觉更暖和;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春天和秋天对相同气温的不同感受,也可能是受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更好地克服换季中的不适感,比如运动。何不走出家门迈开腿,让春天的10度与秋天的10度无限接近?1.画线句中“免疫”是一个医学用语,用在此处富有表现力。请对此简要分析。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请根据材料写一段话,跟邻居奶奶解释“同温不同感”的原因,并提醒她应对的方法。要求不超过85字。【答案】1.文中“免疫”指的是对冷的适应能力。用“免疫”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不同季节后,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差异,强调了秋天人们对冷的敏感性。2.A.瑟瑟发抖/浑身发抖B.见仁见智/各抒己见3.①首先是血管收缩,尤其是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④其次,我们还会通过肌肉颤栗增加热能。4.甲:却感觉温暖舒适乙:他们对冷的适应能力更强5.奶奶,同样是10度,春天我们感觉温暖是因为经历了寒冬,身体适应了冷;而秋天我们感觉冷是因为刚从夏天过来,还没适应。您可以多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更好地应对换季的不适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免疫”原指人体对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不易感染。在文中,将“免疫”这一医学用语用在描述人们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上,富有表现力。它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不同季节对寒冷的适应程度不同,就像身体对病原体的免疫一样,是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和调节后形成的。这种用法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在春天经过寒冬的适应后,对寒冷的耐受性增强,而在秋天经过炎热夏季后,对寒冷的耐受性降低,就像身体对寒冷“免疫”的程度不同一样,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们在不同季节对相同气温的不同感受。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风一吹立马开始”和后文“人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颤’”可知,此处是在形容人在秋天被风吹后立刻开始打寒战,故可填入“瑟瑟发抖/浑身发抖”。“瑟瑟发抖”,形容因为冷、害怕或兴奋等身体不停地哆嗦、颤抖。“浑身发抖”,因恐惧,紧张,生气或寒冷而全身都在颤抖。B处,根据前文“影响体感的因素还有很多”和后文列举的地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可知此处是在形容各领域专家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故可填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见解。“各抒己见”,指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甚至是”关联词使用不当,“血管收缩”与“皮肤等外周血管的收缩”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可将“甚至是”改为“尤其是”。④语序不当。“颤栗”没有使动含义,不能后面直接加“肌肉”,应改为“肌肉颤栗”以符合习惯表达。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前文“春天,早上出门时气温10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和后文“但在秋天,同样是10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可知此处是在描述春天在太阳下穿着单衣的感受,与秋天形成对比。故可填入“却感觉温暖舒适”或“却觉得阳光明媚,暖意融融”等语句。乙处,根据前文“研究人员发现,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比,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血管收缩和打寒颤的程度更小”和后文“让渔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样温度的冰水中,渔民手部的温度会略高一些”,可知此处是在解释北极原住民面对寒冷时反应较小的原因,即他们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已经适应了寒冷。故可填入“他们对冷的适应能力更强”等意思的语句。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复述语段的能力。解析此题时,需要要浅显的语言解释清楚春天和秋天同样的温度却感受不同的原因,并根据奶奶的年龄特点,给出应对的建议。根据文段可知,“同温不同感”的原因包括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季节变化导致的身体状态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对奶奶解释时可简单概括为“我们对冷的适应性不同。春天经历寒冬后对冷更适应,而秋天刚过夏天对冷不适应”等意思,再由最后一段概括出给奶奶的应对建议,可以通过多运动来适应季节变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新鲜蔬果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获取多种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了一份【a】“蔬果排行榜”,评出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①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和营养素,②通过影响与慢性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指标,③如胰岛素、炎症、内皮功能、脂肪因子、脂质的变化情况,④最终减缓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摄入的高代谢质量蔬果占比越高,患重大慢性病的风险越低;(甲),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还可能让糖尿病风险增加13%。因此,要想更好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可以多选择【b】“高代谢质量蔬果”。要想更好地实现蔬果的防病价值,一定要养成每天吃蔬果的习惯,并且要【c】“会吃”。一方面保证餐餐有蔬菜,可多选择深色蔬菜,比如深绿色、红色、橘红色或紫红色的蔬菜,这类蔬菜富含Ʋ-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一大来源;另一方面可选择吃五颜六色的蔬果,保证花青素、叶黄素、叶绿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的摄入。不仅如此,(乙)。研究显示,生胡萝卜属于高代谢质量蔬菜,而煮胡萝卜和胡萝卜汁属于低代谢质量蔬菜。从营养角度来说,不同的蔬果都有各自的健康优势。因此很多朋友在减重过程中,总是把主食□□□□,但对蔬果却不限量,这种做法是否科学?水果含有果糖,果糖到底是【d】“敌”是“友”?果糖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果糖代谢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也不会刺激胃分泌饱食因子和瘦素,也就是说,(推论)____________。所以,(结论)____________。6.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材料中【abcd】四处引号的作用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A.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人民日报》,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夏衍《包身工》)C.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D.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7.请在文中画方框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个方框限填一个字。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0.请根据文中最后一段的内容,分别写出合理的推论及结论。【答案】6.C7.①不可或缺②甚至③拒之门外8.①修改为: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④修改为:最终降低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9.甲:如果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乙:烹饪方式也很重要10.推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结论:蔬果不限量的减肥方法并不科学。【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的作用:a.

引用;b.强调;c.强调;d.特殊含义。A.引用;B.强调;C.反语;D.特殊含义。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整句内容是说新鲜蔬果的重要性,结合前半句可知此处语境是说蔬果对于平衡膳食是非常重要、不能缺少的,故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②前面说“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后面说“还可能让糖尿病风险增加13%”,句子间是递进关系,且后面情况更严重,故可填“甚至”。甚至: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③根据“很多朋友在减重过程中,总是把主食……,但对蔬果却不限量”可知,此处语境是说减重时拒绝吃主食,故可填“拒之门外”。拒之门外: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语序不当。“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和营养素”并列不当,“营养素”跟“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是种属关系,应改为“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④搭配不当。“减缓……发病风险”搭配不当,应改为“降低……发病风险”,故改为“最终降低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文说摄入高代谢质量蔬果的情况,后面说“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甲句语境应该是假设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的情况,故可填“如果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乙:后文是在说烹饪方式对蔬果代谢质量的影响,所以乙句语境应强调烹饪方式的重要性,故可填“烹饪方式也很重要”。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的能力。推论:根据“果糖代谢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也不会刺激胃分泌饱食因子和瘦素”可知,人们在摄入果糖时,身体不会及时产生饱腹感信号,所以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果糖,因此推论为

“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结论:因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就容易摄入过多,而水果含有果糖且很多人减重时蔬果不限量,就达不到减重的效果,结合前文的问题可知减重过程中,蔬果不限量的做法不科学,因此结论为“蔬果不限量的减肥方法并不科学”。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秋之交,正是晴热高温的时候。此时早稻已收割,高粱已砍下,村里做烫皮的人家日益多了起来。做米烫皮,先按三升糯米掺一升黏米的配比,再量取所需的用量,以盆桶浸泡,待米粒糜烂,才上磨推浆。米浆浓稠度的掌握也十分重要,(

),都做不出好烫皮。推好的米浆,回家拌上适量的盐,就可生柴火上锅做烫皮了。家里孩子

A

,有的负责烧火,有的负责晾晒烫皮,有的拿一根竹竿,负责晒棚防鸡防狗重任。母亲做烫皮时,双手灵巧。菜锅在柴火上烧得冒烟,她拿竹刷在油碗里蘸一下,飞快往锅底刷上一圈,油点飞溅,噼噼啪啪。随即舀一勺米浆倒入锅里,双手端起锅耳,悬空顺时针一个摇晃回旋,锅底的那勺白浆顿时就成了一块又大又圆又薄的烫皮,复将锅子放回灶口,盖上锅盖。所有这些动作

B

,十分迅疾。稍过片刻,母亲揭开锅盖,这时烫皮的边缘起了蝉翼般的薄皮,略略翘起,母亲对着吹一口气,用指尖捏住一揭,顺势剥下整块香气腾腾的烫皮,放进米筛或团箕里。最初做出来的这块新米烫皮,白白软软,油滑光亮,浓香扑鼻。小时候我们住大厅屋,厅屋内共五户人家,对于老人和小孩,母亲会每人做一块烫皮送给他们吃。我和姐姐也趁此

C

,吃得打嘴不丢。有的人家除了米烫皮之外,(

)。高粱烫皮色泽暗红,口味比米烫皮还要好。在以后的日子,无论自家饮茶,还是来了村邻远客,拿三四块干烫皮,在灶火上一番煨烤。烤后的烫皮焦香松脆,折成小块,以茶盘盛装,成为很多人喜爱的茶点。①不仅米烫皮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食谱,②也带来了不少的商机。③家乡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④培育壮大米烫皮龙头企业,⑤引领近1500多家农户共同发展,⑥进而增加农民收入,⑦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1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2.根据文本概括“做米烫皮”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下面图表,每处限2个字。1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4.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5.请简要分析文中加点的叠词“噼噼啪啪”“白白软软”的表达效果。【答案】11.A.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B.一气呵成

C.狼吞虎咽12.a.量取

b.推浆

c.拌盐13.甲:浓稠度太高或太低

乙:还会做高粱烫皮14.①米烫皮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食谱;⑤引领1500多家农户共同发展(引领近1500家农户共同发展)。15.①“噼噼啪啪”拟声词,形容油点飞溅的声音,表现了母亲做烫皮的动作迅速熟练,富有节奏感,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手艺的赞叹之情。②“白白软软”叠词,写出了新米烫皮的色泽和质地,形象生动,流露出作者对新米烫皮的喜爱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结合“有的负责烧火,有的负责晾晒烫皮,有的拿一根竹竿,负责晒棚防鸡防狗重任”可知,孩子们各干各的,分工明确,可填“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都被清晰、具体地分配和定义。各司其职:每人都负责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B.结合“随即舀一勺米浆倒入锅里,双手端起锅耳,悬空顺时针一个摇晃回旋,锅底的那勺白浆顿时就成了一块又大又圆又薄的烫皮,复将锅子放回灶口,盖上锅盖”的动作以及“十分迅疾”的提示可知,这一连串动作非常连贯,可填“一气呵成”。一气呵成:形容诗文的气势畅达,一次写成;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毫无间断。C.结合“吃得打嘴不丢”的语境可知,“我和姐姐”吃得很快,可填“狼吞虎咽”。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提炼关键词的能力。a.结合“再量取所需的用量,以盆桶浸泡”可知,此处可填“量取”

;b.结合“待米粒糜烂,才上磨推浆”可知,此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