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备考之历史主观题技巧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备考之历史主观题技巧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备考之历史主观题技巧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备考之历史主观题技巧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备考之历史主观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备考之历史主观题技巧

主观题用语阐释1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概括具有抽象性,即应当使用抽象的语汇,用精短、恰当、具有一定内涵包容性的表述,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再现历史现象的独有特征。不是面面俱到表现全部细节,也不是惟妙惟肖描绘具体形象,而是对具有同一类别特征和本质内涵的历史现象,用特定的概念性术语词汇来予以浓缩和提炼,切中本质。概括具有准确性,概括不等于评析,它虽然也借用我们的理论思维,但它必须忠实我们所要概括的对象的客观性,概括的目标是“再现”,而不是“发明”,应是尊重材料的本意,不随意发挥、自由想象。概括具有确切性,应清晰地提取出材料的各个要点,每个要点都应当有独立的内涵,有明确的意义边界,要点间应当泾渭分明,毫无雷同。概括具有完整性,无论是一个要点,还是一系列要点,都应当立足于题目指定的全部材料,对材料进行地毯式的摸排,力求全面地、不留死角地呈现材料蕴含的全部要点。概括具有逻辑性,对于多要点概括题而言,要点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逻辑关联,各要点之间既内涵分明,又可以构成一个言之成理的话语序列。概括具有针对性,必须针对一个明确的问题,不能偏离问题,答非所问。概括九大绝招:找主语,提取句子主干;抓关键,合并同类词语;看两头,关注开头结尾;变句式,保持主体一致;换词语,替换近义同义;挖本质,注重抽象概括;重推理,运用正逆思维;善比较,注意前后对照;多整合,抓住核心观点。

2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解答时史实或结论要概括精炼。

3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强调的是客观性,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阐述”即运用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阐明陈述,详细的解释,体现出论述的逻辑性。

4比较: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归纳出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其提示语一般有“不同”“相同”“差异”“变化”“演变”等。历史事件类的比较,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考虑。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考虑。比较时应注意比大不比小,要逐点对应比较,有异同要分开。

5分析:即分解辨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与“综合”相对。历史学科中的分析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运用已学的史实、史论和知识去分解历史单位体(即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人物、事件、组织、制度、遗存、文件、思想、阶段等等),从而达到认识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的矛盾,揭示各种内在联系的目的的能力”。

6“评”就是评论、评价,就是讲道理,谈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就是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误得失、优劣好坏等,具体题目常呈现为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论”和“论述”都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前者更侧重于“评”,后者“论”中要有“述”。“评析”要兼顾分析和评价;“评述”则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无论是评价、评论,还是评析、评述,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步骤回答。历史学科的评价辩证能力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历史的本来逻辑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一分为二的剖析,还是自主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都必须坚持一个前提——你的价值判断必须是公正、科学、合理的,同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无论任何评价和是非判断当然都可以“百花齐放”,但是这样的评价与判断必须尊重历史,尊重那个时代和具体背景,尊重历史的发展逻辑和形成的结果。如果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他,看到一隅而轻率结论,甚至为了标新立异故意混淆主次,直接历史细节,颠覆历史主流,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7性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和根本属性,强调抛开表面现象,直指本质、特征。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即可作出初步判断。性质主要着眼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其具体含义往往因所指事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关于战争的性质,侧重的角度是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侵略性、反侵略性);如果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则往往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

实质、本质: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在内容,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阶级立场往往是考虑答题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性质、本质和实质就问题来看,可以互相代替,但在本意和范围上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一、

原因、背景类

(一)特点: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具体的设问方式有:(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二)解题思路: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更注重主观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更注重客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类I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II.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

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A.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B.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C.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D.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E.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F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影响类

(一)特点: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二)解题方法:术语:古代史:(一)政治影响=

政局秩序+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社会结构变动+政策变动+经济、思想1.政局: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2.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中央、地方、选官、监察与考核、法律与教化、民族、外交、基层治理社会保障)①中央: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维护封建统治;

但君主专制易引发暴政。

②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但地方缺乏治理的自主权。③选官: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④监察考核:加强监督、改善吏治、减少腐败、提高效率等;但皇权专制下,监察的实际效能有限。⑤法律和教化:推动法律儒家化;利于儒学的传播/地位巩固;利于民众道德素养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⑥民族、边疆:

推动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动边疆的开发和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⑦外交:推动中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⑧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加强了基层治理和民众教化;推动社会保障建设,关注民生;利于凝聚宗族。⑨通用: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国家治理能力;⑩为后世或他国提供借鉴。3.社会结构:推动了某阶级/阶层的兴起、壮大/衰落。(如战国:士阶层、地主阶级兴起,奴隶主阶级没落;唐宋:庶族地主壮大和士族衰落;市民阶层的兴起。)4.政策变动:

推动某政策的调整(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动)。5.经济/思想:利于小农经济/工商业发展;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一。(二)经济影响=经济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经济主体+经济交流+政治、思想1.

经济发展:①总体:促进农耕经济/小农经济/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生产力:推动某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物品种的改进、推广。③生产关系:推动某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发展/推行(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推动某经营方式的变革/发展(集体耕作、个体小农经济、租佃关系)推动赋税制度的调整;推动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

经济结构

: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种植结构);利于/不利于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

经济格局:促进南方开发和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4.

经济主体:

①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减轻农民负担;③提高商人地位;5.

经济交流:

推动了商业贸易发展、人口流动,地区间/民族间/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某物种/物产和文化的传播,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6.政治、思想:推动社会变迁(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变动: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等级秩序,推动进步思潮的出现,文化的平民化世俗化)(三)思想影响=某思想地位的确立、巩固+教化、道德素养+政治、经济+对外交流1.儒家:①地位: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新发展/正统地位的确立/巩固;②教化、道德:推动社会教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③政治、经济: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封建统治;

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④对外:儒学外传,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⑤消极: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2.佛教:①佛教传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影响中国人的信仰、语言文学、礼仪习俗、绘画、书法、建筑等;②冲击儒学地位;后与儒道思想融合,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形成理学;③佛教本土化;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消极影响。

特点类

(一)特点: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二)解题方法: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特点常规模板:(1)时间:①起源早,历史悠久;

②起步晚;

③是否频繁

④持续时间短/长(2)地点:①范围广;②局部、地域性(地域差异明显、城乡差异明显、民族差异、因俗而治);③试点(3)人物:①侧重某阶级;②由**主导(政府\民间)或政府与民间相配合或以...为主,以

为辅;(民间、政府、社会、团体、个人)③组织松散与严密

④是否发动群众(4)过程:①曲折发展;②逐渐\持续发展;③阶段性特征明显(适时调整);④有无付诸实践

⑤注重规划

⑥具有针对性(5)内容:①方式多样灵活/领域广;

②侧重**方面;

③实用性强弱;

④数量多少;⑤是否形成完整/独立(如

下设,则不独立)的体系;⑥出现了\开始...后面的是特点;⑦是否具有专业性;

⑧托古改制(6)影响:①影响深远;

②影响力大小(如成效显著/成效有限);(7)围绕高频词、高级词有特点;(8)转折句后面是特点;(9)目的上;(10)地位上:领先于/落后于世界(11)结果上……或者特点是从背景、内容、措施、结果、影响或者整体上概括

趋势类用语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禁止到允许;从非法到合法;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思想方面;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从官营到私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农村到城市;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东南沿海到内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从任命到选举。民主法治逐渐完善;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消弱;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制加强;选官制度逐渐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科学,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注重理性;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两极对峙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密切世界各地联系,全球化趋势加强。

论述题

答题规范:三段论,即总分总关系。1.论题:有观点或结论的标题(1)基本要求:第一保证是论题:陈述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