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卷B卷_第1页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卷B卷_第2页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卷B卷_第3页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卷B卷_第4页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4月19日9:00—11:30】 绵阳三诊B卷元三维大联考·高2022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文明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点。文明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普遍交往过程中,世界文明因此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文明差异化中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隋唐时期,波斯的音乐和舞蹈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波斯乐器也在中国广泛流传,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演奏形式。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繁荣,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流传至阿拉伯世界,进而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阿拉伯数字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表示方法,极大地简化了中国的数字语言。由此可以看出,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与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只有中华文明历经了五千年的变迁,仍生生不息。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质,究其原因,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家国情怀”以一种朴素的情感形态将国家、民族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逐渐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中华文明尊重和包容外来文明的多样性,并吸收、融合外来文明的优秀因素以丰富自身。中华文明是接续不断的文明形态,但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也呈现出变异性特点。从纵向上看,中华文明自身内部具有变异性。世界上曾出现过多种古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文字绵延至今。文宇虽在演变,但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更多是自身演变的结果。这意味着汉字在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时,会随着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发生变异。从横向上看,中华文明在与外部其他文明交流过程中也具有了变异性。汉字通过吸收外来词汇不断丰富自身,“巴士”“咖啡”等外来词的引入,使汉字能够更好地表达各种新的概念和事物,降低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难度。波斯的音乐舞蹈往往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娱乐性,传入中国后,对中国音乐舞蹈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世俗化影响。原本较为庄重、典雅的宫廷音乐舞蹈,在吸收波斯元素后,更加注重娱乐功能,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贴近百姓生活。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过程中,唐朝时期的音乐舞蹈逐渐走向大众化,这不正是文明交流带来的变化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秘诀”,不在于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不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学习,而是在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能始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摘编自王晓菲《文明交流互鉴:发展规律、实践要求与时代意蕴》)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材料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久而持续。这个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文明为什么能够从未间断?从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汉字可以窥见一斑。汉字是源于中华大地、以记录汉语为主并具有多种功能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表意文字体系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汉字超越了时代的界限,一直使用至今。这个文字系统虽然在形体上发生变异,但其内部深层结构从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所记录的语言古今一脉相承,所形成的文献丰富而连续。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有很多种,统一的文字构筑了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下令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保证了政令的传达和思想文化的统一。秦朝之后,汉字又经历了漫长的字体演变。虽经朝代更替,但汉字作为通用文字的地位从未动摇。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都会学习汉字。汉字对多元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北朝时期,为了让拓跋鲜卑文明融入中原文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汉语确立为官方语言,要求学汉语、用汉字。宋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也受到汉文化影响,其自创的民族文字借鉴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中华民族是文化认同的实体,汉字在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上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不论是罗马帝国还是查理曼帝国,一旦分裂为使用更小的表音文字系统的民族国家,就很难再统一为一个文化连续的国家。中国则不同,在这片大地上,朝代有更迭,政权有更替,但是我们的文字一致、文化相通,统一是必然。这种特性与汉字的超语言功能密切相关。汉字不是通过直接表达语音的编码方式来记录语言,而是通过以表意为基础的多种编码形式记录语言的。因此,尽管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不同年代语言也有很大差异,但是一直有统一的文字。表音文字掌握了基本的字母发音和拼写规则后,确实容易读出单词的发音,但其发音与表意之间并未构成直接联系,随着语音的变化,其文字也会发生较大变化。西方一些学者尽管从记录语言这一功能的角度,否定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字,但也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指出表意字具有很明显的优点,即并不受词的语言形象所束缚,各方言区的人们都能够看懂彼此所写的东西。汉字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依靠文字记录、典籍保存。比如,甲骨文记录了商朝时期的祭祀、打猎、战役等;金文记录了周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纵观世界文明史,在许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政权一旦由外族统治者取代,文字的语音大都发生彻底变化。前朝文字记录的语言今朝看不懂,今朝书写的历史下一朝看不懂,当然不会有连续的历史记载。然而在中国,前朝灭亡,后朝仍然使用同一个文字系统,历经几朝依旧是同一个文字系统,前后识读没有障碍,因而数千年来文明历史记载从无间断,各种文献丰富多样,传承有序。(摘编自李守奎《汉字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考助手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同文明间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尊重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B.中华文明具有变异性特点,这种变异性不仅体现在自身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在与外部文明的交流过程中。C.在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政策之后,尽管有朝代的不断更替,但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地位始终非常稳固。D.表音文字受政权影响较大,当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政权发生改变后,其文字记录的语音语义也会发生较大改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可以推知唐朝与西域的文明交流更多表现为音乐和舞蹈等方面的艺术交流。B.材料一通过介绍汉字字体演变过程,阐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C.表意文字是通过分析文字结构来理解其意义,表音文字是分析发音特点来理解其意义。D.材料二对汉字在当下应该如何继续发挥维系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作用并没有进行分析。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二段画线处“阿拉伯数字的作用”这一例证与作者想要论证的观点并不契合,因此不宜将其放在此处。B.材料一两次以波斯音乐为例,前者旨在证明中华文明在发展中具有创新性,后者想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变异性。C.材料二介绍了西方学者对汉字功能的评价,从跨文化的视角对汉字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肯定,增强了文章说服力。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且论及了汉字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用了问句,但论证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请结合材料,谈谈汉字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阡陌汤成难早晨的薄雾还没完全散去,焦糖色的黄昏便急匆匆地到来。照例,刚到屋,母亲便差使我去村庄后面的庄稼地,让我把父亲给“拔回来”。这是她的原话。母亲说,太阳落山了,再不拔回来,他就要在地里生根发芽了。我往地里走,巴泥草覆盖的小路看不太清,天和地模糊在一起,分不出边界。但我总能一眼找到父亲,因为我认得自家的地,地头立着一棵瘦瘦的树,父亲栽种的。庄稼地里是不种树的,因为树根和树冠会影响庄稼生长。但父亲执意要种一棵,说是给地做上记号。如果没有母亲或我的叫喊,父亲很少主动将自己拔回来。父亲的一生,都被摁在了这块地里。哎,天黑了,快回去吧。我站在树下喊。父亲应了一声,他正在找稗子,一种伪装成稻子的草。天这么黑,我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发现它们的,他似乎并不依靠视觉,而是依靠触觉或嗅觉,那些躲藏在稻田中想蒙混过关的稗子一株都没能逃得过。父亲将腿从水田里拽出来,啵的一声,犹如瓶盖离开酒瓶的声音。他在水渠里洗掉腿上的泥,仍然是黑黑的,这是常年插进地里的缘故,膝盖往下像套了靴子。除了冬天,另外三个季节父亲打光脚,他不习惯穿鞋,但春节那几天,居然穿上了皮鞋——叔叔嫌小给他的。父亲别扭地走路,腿抬得很高,像唱戏的人。后来他干脆坐在凳子上,双脚拘谨又怯懦地靠拢在一起。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8页)剃头店在村子的最西头,不管是去地里还是更远的城市,剃头店都是必经之地。如果从地里回来得早,父亲会在剃头店坐会儿。有关外面的一切,父亲都是从这间小小的剃头店听来的。人们谈论各种道听途说来的稀奇事,父亲从不插嘴,他是个老老实实的听众。只有一次,人们谈论马戏团时,父亲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很小,和电吹风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父亲问,马戏团里……有没有狮子?父亲还没说完,吹风机的声音就停止了。剃头店里的人“轰”地笑了,笑声差点把三合板的隔墙给冲破。狮子,有没有狮子,马戏团怎么会没有狮子……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有人对父亲感慨道,你这一辈子,怕是都没出过村子吧……父亲是出过村子的。很多年前,那时父亲还很年轻,他要去邻镇买化肥,以往都是就近买,但父亲听说邻镇有一种散肥很不错。父亲去了两天,等他回来时,稻田里的野草疯长了起来。它们好像故意作对似的,趁父亲离开时野蛮生长,父亲花了几倍的时间来清除它们。之后父亲就不往外跑了,经常去地里,倒不是地里有干不完的活儿,而是不放心。父亲光脚走在田埂上,脚下板实的泥土使他心情舒畅。父亲做这些的时候,黑牛卧在树下,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或者远处的某个虚空,夕阳映照在它眼里,生出许多复杂的情绪。剃头店最近的话题都集中在马戏团上,倒不是因为父亲问的“有没有狮子”,而是马戏团真的要来了。第一个带来消息的是从县里回来的人,那人也不清楚马戏团来自哪里,河南、湖南,也有可能是荷兰。当他说出最后两个字的时候,剃头店的人都惊呆了,空气一度停滞,剃头师傅原本行云流水般的剪刀停留在半空。父亲也坐在人群里,他的脖子㧆得很长。河南、湖南、荷兰,这些名字对父亲来说多么陌生和新奇,他所能想象的从未到达的地方,就是站在地里看向天与地相连接的远处。当然,想象只能到这里,人们是有自知之明的,因为村庄的偏僻,以及人口少,马戏团一定不会选择这里。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剃头店里的人才再次亢奋起来。这个人是骑自行车来的,到剃头店时已经天黑。他要去看马戏,因为迷路不得不经过这里。他向人们讲起马戏团的事,原本那些沮丧的脸此刻都仰得高高的,像一只只嗷嗷待哺的雏鸟。后来,那个人突然问道,他是否可以借个宿,在哪个老乡家借宿,毕竟天已经晚了。谁都没想到,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第一个开口了,他说,到我家吧。那个晚上,父亲特意给陌生人在灶膛里生了火,让他坐在灶膛前,把身子烤一烤。陌生人叫杨国柱,他说你就叫我河马吧。河马看过很多马戏,最远的一次坐了六天船才到达。父亲对于六天这个数字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河马的脚受伤了,他不得不在我家继续住下去。他每天由父亲背到一把椅子上,天黑时再由父亲背回去。父亲每天也不必再去剃头店,他从河马这儿能听到许多关于外面的消息。河马怂恿父亲跟他一道前去,当然,跟他一起去的还得有父亲的牛车。他们赶到马戏团正是中午。父亲和河马把牛车卸下来,把黑牛拴在不远处的树上。当他们走到入口,才发现口袋里没有钱。父亲是没有想到带钱这事,而河马的钱,准是在路上弄丢了。河马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急得汗珠从脑门儿上一层层冒出来。他们又赶着牛车往回走了一段,希望能捡回什么,结果失望而归。他们在帐篷外“听”了一整场马戏,直到太阳把脚下的影子拖得很长。当他们赶着牛车回到村里时,已经很晚了。一路上,父亲沉默不语地坐在牛车上。月亮很圆,照得土路如同白银似的。树枝光秃秃的,裹上一层银色,指向同样银亮的天空。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8页)父亲仍然每天去地里,在板实的田埂上走几圈,膝盖向下的小腿越来越黑,与大腿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父亲的脾气,也和黑牛越来越像。或者说,牛的脾气,越来越像父亲。没人能说得动父亲,就连母亲也没能将父亲从地里拔回来。父亲和黑牛来来回回地犁地,他们走得很认真,严谨,细密,不放过每一寸土地。父亲、牛、土地,构成某种奇妙的关系,水平线上那头四肢伏地前行的牛恍惚正是父亲,而那个弓背挥鞭的却是牛。没有人能分清是牛在拉着父亲,还是父亲拉着牛。这年秋天,当父亲把脱粒的稻子用牛车往家运送时,发生了一件事。父亲把最后几袋稻子装在牛车上,半路上,车轮突然陷进泥坑。父亲只好去村子里找人帮忙。可是,等父亲赶来,黑牛已经拉着车,走得没影儿了。父亲追到村口,有人说,的确,刚刚看见一辆牛车拉着几个麻袋过去了。没有人知道黑牛要去向哪里,据说它一刻不停地向西奔去。它的力量很大,速度很快,没人能够阻挡得了它。没有了黑牛的父亲,似乎和从前没什么两样。从地里回来时,父亲仍然会在剃头店坐一坐,当然,他只坐在矮爬爬或锹柄上。太阳落下去时,父亲就起身往家走。霞光的范围慢慢缩小,渐渐消失,天空明亮而辽阔。(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亲让我把父亲“拔”回来,还说“他就要在地里生根发芽了”,这既是母亲的调侃,也表现了父亲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B.由于会影响庄稼生长,地里一般不种树,但父亲却执意要种,这既是出于遮阳的需要,也是想把树作为标记以便找到自家田地。C.父亲因询问马戏团是否有狮子而遭到众人嘲笑,自觉颜面尽失,所以他主动去帮河马,希望河马能多告诉他有关马戏团的事情。D.小说结尾运用环境描写,写父亲在霞光中归家,天空明亮辽阔,展现出一幅充满希望与生机的画面,暗示父亲将开启新生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和地模糊在一起,分不出边界”,写出了傍晚乡村雾气笼罩的特点,表现出“我”在寻找父亲时内心的迷茫彷徨。B.画线句用“嗷嗷待哺的雏鸟”这一比喻,写出村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有关马戏团的事情,反映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好奇。C.小说写父亲穿皮鞋后“双脚拘谨又怯懦地靠拢在一起”,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出父亲当时内心的局促与不安。D.空间狭小的剃头店是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场所,这暗示了乡村相对封闭,人们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也相对有限。8.在本篇小说中,黑牛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的父亲非常渴望看马戏,终于有机会去看马戏,结果却是在外面听了一整场马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痛自严君①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呜呼!双慈②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语文试题卷第5页(共8页)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节选自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有删改)材料二:(夏完淳)被捕之际,神色不变。见洪承畴,挺立不跪。洪承畴欲宽释之,谓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佯应曰:“吾闻洪亨九③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左右曰:“此即洪承畴。”完淳叱曰:“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先帝曾亲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魂!”承畴默然,无以应。(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有删改)材料三;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阅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④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黄石斋先生被执,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曰:“史⑥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选自刘献廷《广阳杂记》)【注】①严君:父亲。夏完淳父亲因反清复明失败而殉国,谥号文忠。②双慈:嫡母和生母。③洪亨九:洪承畴,明朝末年将领,后降清,也即后文的洪经略。④旗下:清朝。⑤史: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抗清名将。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亨九先生死A王事B已久C天下D莫不闻之E先帝曾亲祭F七坛G天子H亲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痛自严君见背”的“见”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用法相同。B.“无以淳为念”的“无以”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不同。C.“则吾愿毕矣”的“毕”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的“毕”用法相同。D.“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中的“盖”与《庄子》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信的开篇,夏完淳既悲叹在父亲去世的这两年里,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流露出对家庭状况的深切忧虑。B.夏完淳在信中回忆了母亲的教导,自己即将赴死,对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充满愧疚,只能寄望于来世再报母恩。C.洪承畴投降清军,他的母亲对洪承畴的这一投降行径极为愤慨,不仅当面痛骂并杖击了他,还毅然买舟南归。D.黄石斋被拘期间,洪承畴前往探视,先生闭眼不看,待洪承畴离开后,先生写下对联,借谐音讽刺其有负皇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4分)(2)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4分)14.材料二中洪承畴为什么会“默然,无以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语文试题卷第6页(共8页)(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园中作(其二)【注】陆游病侵衰境频须药,日漏寒云旋作晴。幽鸟唤回残枕梦,蛮童扶下野堂行。书生本自安穷处,丰岁何妨乐太平。新买西村两黄犊,闲招邻曲议春耕。【注】本诗作于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当时陆游正闲居于山阴家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年老体弱,饱受病痛的折磨,平时需要频繁地借助药物来缓解身体的痛苦。B.阳光从云层中透出,天气开始放晴,这种天气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C.诗人在鸟鸣声中再度入睡,童仆为了诗人身体着想,催促他起身,去户外走动。D.诗人购置了耕牛,和邻人商议春耕之事,这表明他准备农耕,想融入乡村生活。16.本诗第三联“书生本自安穷处,丰岁何妨乐太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2)《琵琶行》“,”两句描绘了诗人酒后即将与朋友分别的凄然景象,令人动容。(3)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都以水面的宽广衬托出了船的渺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现在回想起来,我第一本散文集的写作契机,或许就是在乌鲁木齐的某一个黄昏,我奔波在这座陌生城市的街道上,一扭头,看见了落向天边的夕阳,那个硕大的、跃过城市落到地平线上的夕阳,它正落向我的家乡。因为我的家乡沙湾县在乌鲁木齐西边。那缓缓西沉的太阳,像一张走远的脸,蓦然回转,我被它看见,看得泪流满面。那一刻,我晃然发觉,每个黄昏的太阳,其实都落在我的家乡。我家乡的弯曲道路,土墙房屋,以及鸡鸣狗吠的声音,孩子哭喊的声音,牛马撕鸣的声音,都被落日照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