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氏精神病学_第1页
费氏精神病学_第2页
费氏精神病学_第3页
费氏精神病学_第4页
费氏精神病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言

本书的目的为对发生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症候进行客观的描述。任何熟悉英

美精神病学文献的人,都知道仔细描述精神病症候的英语文献是非常缺乏的。

Fish的教科书《精神病学大纲》中,症状学一章是很详细的,本书可以认为是该章

的延展。当然,听众对象是不同了,材料也有所增添。随着精神药理学的成长和生

物化学与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发展,与过去相比,更需要精神科临床现象的细致描

述。没有良好的临床知识,精神科的研究将会毫无成果。

Jaspers的“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的翻译与出版,使英美的精神科工作者首

次接触到经典的德国的精神科症状学的描述。十分遗憾,这本书仅仅把德国症状

学观点译成英语,它过多地涉及哲学,有些过时,而且并没有公正地对待那些

Jaspers所不接受的观点。希望本书能给予精神科和临床心理学的进修员们以精

神病症候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有必要简短地讨论一下某些在英国不很熟悉的

理论概念。

本章将先涉及一般问题,下一章则将谈到精神病分类学。这两章是讨论精

神科症状的必要基础。

在讨论心理现象以前,还需要理解有关的哲学问。我们认为我们的周围世界

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它们是物质的,或者是物质构成的,它们不是我们心灵的

产物。物质能够以许多方式组合,每一新的组合形式都有其自己的规律。我们

在研究分离的物质单位相互关系时就发展了物理科学。如果我们研究组成半永

久性化合物的物质变动时就走到化学的领域了。然而物质能够组成为非常复杂

的、自主性的、能够繁殖的物体,研究这类物质的科学是生物学;而研究生命

单位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理学。有些生命物体由于有了高度发展的神经

系统而与环境发生非常复杂而可变的联系。神经生理学家研究神经系统的物理

和化学问题,而心理学家则研究动物的整个行为。当我们从较简单的的物质组

合形式进而达到比较复杂的形式时,就在某些一定阶段上出现了新的科学法则。

每一新的科学都包括念着关于物质组合较简单形式的规律,但是也有不能完全

用以往的科学来解释的自己的新规律。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生物学降低为物理学

和化学,也不能完全用神经生理学了方法来解释心理学。

精神病学涉及病理的人类心理学,但是经常被试图降低为病理神经生理学。

精神病学家不应忽视如麻痹性痴呆等疾病的神经生理学发现,但是试图从神经

生理学来解释所有心理问题却是不合理的。有些人类行为,只能用人类的躯体

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这里亦涉及一些包括神经生理学的定律

和概念,但是又超出了神经生理学的局限。

动物心理学的问题是足够复杂的,然而人类心理学中还要加上意识的复杂

问题。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有某种程度的觉察;换言之,人类行为常伴有某些

意识中的事件使个体体验到这是引起行为活动的。但我们容易发现,意识活动

及其伴有的待业动作,并不总是因果关系。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应摒弃所有

基于内省所得的认识,但是我们应谨慎对待。

从产生我们自身行为的内省认识和他人行为的实践经难,产生一组特殊的

心理学知识,称为理解心理学(Empathicpsychology)。为了与他人建立良好

的接触,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去了解其行为方式。我们都在应用理解心理学,如

果我们的工作性质主要涉及人事时,使用得经常些;我们工作的效率也直接与

我们对问伴了解的能力有关。然而,我们的理解能力仅限于我们与他人共同的

体验;因此,当我们有些病例的体验超越了了正常范畴,如销魂状态时,我们

的理解便失效了。

精神科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时,不能满足于象聪明的的,有同情心的门外汉

那样的简单的理解心理学;因为他还有责任把治疗一个病人所得到的知识组合

起来,以便将来去帮助类似病人。因而便创造了解释心理学(Interpretative

psychology),把对病人了解所得到的概念,从神经生理学、神经病学、哲学或

神话学(通常是后两种)的角度来归纳成某种一般性理论。

解释心理学和理解心理学,须与科学心理学明确地区别开来。科学心理学

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的行为,而建立起规则和定律;他与前述两

种心理学完全不同,在那两种心理学中观察者本身也不合理地卷入了他所调查

的问题之内,而且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即如果两个事件经常以一定的顺序出现,

该两者便可能有因果关系;然而这仅是假设,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证实。由

这两种心理学所产生的概念,有时也是可被测验和能够用科学心理学进行研究。

因此在科学心理学和解释及理解心理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从科学心

理学发展起来的概念可以被解释心理学借用,并在心理治疗时证明是有用的。

这两类根本上不同的心理学类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交换资料,对两者都是有

益的;然而精神科医生在应用于具体病人时,应该经常注意搞清所用的是哪一

2

类心理学。

许多接受过精神动力学派训练的精神科医生,往往分不清理解心理学和解

释心理学。前者只是简单地试图设身处地去理解病人,而后者,则是用一组在

治疗病人时发现的有用的概念来解释病人的言行。这种解释并不是在科学意义

上的阐明,而只是作为帮助医生组合从病人方面所得到的材料时的一种假设。

由于缺乏哲学训练,以致许多英语国家的精神科医生把内容的解释和形式

的说明相混淆。本书主要强调精神症候的形式,而不是其内容。许多精神动力

学派的医生认为一量能解释症状的内容,便能阐明症状的形式。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一个妇女因性欲倒错而“吸精”(fellatio),另一妇女强迫性地思考上

帝叫她吸精的观念;两个病例症状内容都是吸精,心理分析学学家能够追溯到

口恋期的固定。但两者的症状形式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以吸精取得性的满

足,后者却是一种不能摆脱的不愉快的思维。把两种症状者解释为口恋期固定

的结果,并不能阐明其症状形式的区别。

在讨论分类问题以前,还要谈一谈"现象学"(Phenomenology)这个词。该

词来源于某些哲学概念,所以有必要简短的谈一谈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

质和精神的关系。所有的哲学流派不外乎下述三种不同的回答:

1.精神是物质活动的特殊产物。这是唯物主义者的回答。他们认为所有精

神的东西都取决于物质。

2.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唯心主义的回答。他们认为

精神的东西是原发的,或者说是从非物质的东西演绎出来的。

3.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回答上述问题。因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感觉,而感

觉可能是由物质产生的。这是经验主义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衫唯物主义的态

度;他是从哲学唯物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他自然的导致玄学的虚无的观点。

康德(Kank)在精神和物质关系的问题上,假定我们体验到的是事物的表面,

或者叫做现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身或实质。而隐藏着的事物本身在哲学讨论上

常称为“Dingansich”(即事物的本身)。为了知道事物的本身,精神上需要

有个飞跃。知识是感觉和精神活动的结果,即借助于以往对性质、数量、关系、

形式等的知识,在当时当地头脑中组合各种材料。康德把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对

人的科学研究叫做“人类学”(Anthropology)。人类学一词迄今用于德文的心理

学和精神病学文献中,以表示这种对人的全面研究;单纯的英国读者可能会对

3

德国精神科工作者如此应用该词感到迷惑,因为该语在英语中只含有科学的、

社会的或躯体的人类学意义,而并不涉及把人视作整体这样的哲学问题。通过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康德把心理学年作是研究精神外部的表现,即现象,

而不是精神本身的一门科学。

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对哲学和心理学有着很明显的影响;他的概念反映在

几乎所有德国心理学派中。二十世纪初,Husserl引进了这样一个观念,认为:

现象学,即主观心理活动的研究,是走在所有科学前头的科学。他认为现象学

描述主观心理体验的形式和内容,而心理学则对这些体验及其因果关系加以阐

明。Dilthey在心理学中提出“理解”这个概念,他指出心理学应该是把个体理

解为一个整体。他反对应用自然科学中的分析解释的方法,他认为这不能应用

在心理学中,而相信心理学是一门描述性科学,决不是解释性科学。

Jaspens在放弃把现象学作为哲学以前,他已经把现象学的和“理解”的概

念引进了精神病学。他的“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对德国精神病学有深刻的影

响,但对英语国家则很少或全无影响。他认为现象学在精神病学中的任务是尽

可能清晰地描述病人所体验到的各种心理情况。他不相信有可能确切如实地描

述病人的体验,因为观察者并不是在研究一个物质的对象。虽然Binswanger曾

声称人们是可能以病人同样的方式体验症状,但令人难以理解如何来实现这个

可能。

Binswanger应用海特格尔(Heidegger)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来阐述病态的和

异常的心理体验,从而建立了存在主义的解释心理学。但是他的观点没有得到

海特格尔的认可,Jaspers曾把他称为“哲学上的错误"。Binswanger把这种用

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来叙述的病理体验,也叫做“现象学”。这样我们便可以看

到,现象学一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单就这点理由,最好还是放弃这个术

语。除此以外,这个术语还提示着接受了新康德主义或海特格尔的哲学;在作

者看来,他们都无助于临床精神科医生。为了这些原因,本书将不再应用“现

象学”一词。

这时还要谈一下另外一些术语上的问题,即“异常”、“病态”、“心因

性”和“魔症性”等术语的应用问题。“正常”和“异常”可用于不同的涵义,

搞清其区别是很重要的。通常“正常”指常见的,“异常”指少见或罕见的,

这是“统计学”的含义。例如一个成年男性,身高2.2米,可以说是身高异常。

4

另一种用法便完全不同。例如在英国只有相对少数的人牙齿是完整无损的;没

有人会把这些少数人称为异常,而把牙齿残缺的一般人叫做“正常”。这时“正

常”,用的是他的理想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分析学派说我们全部都是神

经质的,因此都不“正常”。在医学中,“异常”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病态”

或“有病”。长得异常高的病人,血液中生长激素的可能过多,而且有些这样

的患者还可发现有垂体肿瘤,以致激素分泌过多。在精神科可以这样说,病人

的所有症状表现可偶然地,或程度较轻地见于“正常人”,这些也可叫做人格

类型,或人格特征。如果这些症状严重而频发,那么便是“异常”。有些病例,

可以发现这些症状的存在与明显的脑部疾病有关;还有些病例,则被认为有可

能存在某些基本的还未阐明的神经生理障碍。

各人的人格特征所表现的强度差别很大。其中大多数其特征是中度的,而

少数则为轻度或重度。这些特征的分布颇似Gaussian或常态分布。例如在应激

下的焦虑倾向,属于人群政党分布的大多数,但是少数人轻度应激便产生严重

焦虑。这种分布曲线有如“钟”状,过了某一点,发病曲线又一次上升。正常

人群中的智力分布是依典型常态曲线分布,在到达智力曲线低端那点以前,由

于先天性或获得性脑损害的结果,智力低下的发生又有上升。本假定人格特征

和产生异常精神病症状的素质,如排除了明显的脑部病变,在人群中是常态分

布的。然而这种假定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内科、外科医生常过宽地应用“心因性”一词,去表示那些“未发现任何

躯体疾病证据”的情况。心因性疾患应是指由心理创伤引起的心理异常。某些

病人,在经受到威胁其生活的不快体验后,发生的骚乱行为,是心因性疾患的

良好例子。这不是瘠症,因其并没有从症状中获得“好处”,事实上其异常行

动反而可能啬病人生活的威胁。廉症病人彩的症状是用以取得某些利益的,虽

然病人并不完全觉察到自己的动机。瘙症的症状是目的——指向性的,即通过

症状得到利益,虽然病人不意识到如此。某些英语的精神科医师把“心因性”

作为“瘴症”的同义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瘠症性症状必然是心因性的,但

并不是所有的心因性症状都是瘠症。

(张明元译)

5

第二章精神病的分类

任何精神病分类的讨论,在开始时必须坦率地承认疾病的最终分类必然是

以病因为基础的。然而直至我们搞清精神病的病因以前,我们必须应用某种有

助于治疗病人的分类,同时又不会妨碍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众所周知,在躯体

疾病领域中,有些疾病在其病因未明以前,已经先见有若干症状群。其中有些

症状群,在以后证实为真正的疾病单元:因为他们常由一个基本原因所引起。

早在公元十世纪,阿拉伯的内科医生Rhazes便已经对天花和麻疹进行了详尽的

描述和鉴别。随着医学的每一步进展,如:听诊、叩诊、显微镜、细菌学、放

射学、免疫学、系列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有些症状群被发现为真正的疾病单

元;另外一些症状群则被分开,而分属于若干疾病单元。例如糖尿病曾被认为

是一个症状群,他可能由若干不同的病因引起。因此,为了组合我们的知识,

在精神科中必需建立一些症状群;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症状群,可能性是

也可能不是真正的疾病单元。

现在让我们总的来看一下症状群的性质和精神科中的不同症状群。一个症

状群,别是一组有独特组合的症状。当然,这些症状也可能出现于其他症状群

中,然而下是由于症状的独特组合便使他形成了特异的症状群。正如在一般医

学中一样,精神科的许多症状群,也常是从一个显露的症状开始的。十九世纪

的木僵症、狂怒症(furore)和幻觉症等症状群,便是以一个突出的症候为基础的。

嗣后,由于有些征象和症候经常同时出现而导致了真正的症状群的建立。例如:

柯萨可夫描述了一种铭记不能(Impressibility)和虚构的记忆障碍症状群。以后发

现该症状群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障碍、欣快、铭记困难(difficultyin

registration),虚构和轨道样(tramline)思维。继而又发现了酒精中毒性柯萨可夫

症状群,现在已经是一种以神经病理学改变为基础的真正的疾病单元。

在精神科中,有时症状群所包含的症状似为有意义的组合。例如:躁狂症

时的快乐感、活动增加、言语增多、意念飘忽等,均可理解为情绪高涨的结果。

在另一些症状群中,所包含的一些症状是具有共同的一面。比如,在没有明显

脑病变而出现显著的运动障碍时,其紧张型症状群要与其他功能性精神病的紧

张型症状群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对病人的理解区分出:被认为是疾病过程直接

结果的原发症状,以及由于原发症状经过心理加工或对原发症状发生反应所致

的继发症状。“原发症状”或“原发征象”这一术语,也被用来指哪些不能由

6

任何别的心理因素衍变成的症状。

精神病中第一个重大分类,是根据精神障碍是否是由脑部疾病引起,而分

为器质性和功能性状态。这些字眼至今仍在应用,但如同许多精神科术语一样,

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涵义。例如癫及其伴发的行为障碍,常被子认为是“器质

性”的,实际上大多数这类病例与“脑病”的联系,只是脑电图的异常发现;

这种发现只表明脑的活动,即脑的“功能”改变。有时脑部疾病也会产生明确

的“功能性精神病”的临床征象,从而给我们造成了起因于“器质性”的功能

性(即非器质性)疾病这样的不合理的逻辑。还有,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

是“功能性”精神病的两个主要代表,但遗传学上的证据却表明他们有某些器

质性的基础。尽管从词义上说,这种分类是不合理的,但是他仍然是有用的:

因为这样子分类的症状群是可以区分的,而且其区别还是精神科中最清晰者之

O

脑病症状群可分为急性、来急性和慢性。急性器质性症状群的最常见征象

为意识改变,包括意识的梦样子状态,抑制和狭窄。进而可将急性器质性症状

群分为四类:澹妄状态、亚急性澹妄状态、器质性木僵(或器质性迟钝)的朦

胧状态。

在所有这些症状群中,都有定向障碍、精神生活的不连贯和某种程度的顺

行性遗忘。澹妄时意识呈梦样改变,因而病人不能区分表象和知觉,从而产生

幻觉和错觉;病人常有严重焦虑和不安。在亚急性追妄状态时,意识水平全面

下降,精神活动严重不连贯,病人慌张而困惑,可发生片断的幻觉、错觉和妄

想;其意识水平变异很大,常于夜间恶化。在器质性木僵时,意识水平也是减

低的,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减弱或阙如;病人康复后,对发病时的情况很少记忆

或完全不能回忆。亚急性澹妄状态可以看作是真正澹妄状态和器质性木僵的过

渡形式。在器质性朦胧状态时,病人的意识狭窄,病人的脑子为一小组观念、

态度和印象所占据,这些病人看来是迷惑不清,然而他的行为往往还是有条不

紊的,并且还能执行颇为复杂的行为。

有两种无明显意识障碍的争性器质性症状群,即器质性幻觉症和急性器质

性类偏狂状态。在器质性幻觉症时,病人意识清晰,听到漫骂或威胁性的幻觉

性言语,通常还伴有幻听所造成的被害妄想。急性器质性类偏狂状态,指病人

在某些急性的躯体疾病,如心肌梗塞时,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被害妄想。

7

后者可能是由于躯体疾病使正常时隐藏着的多疑态度解除抑制的结果。特征性

的亚急性器质性状态,产生遗忘可柯萨可夫症状群,他们的症状上面已经提到。

另一个亚急性症状群为“器质性神经衰弱”,这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样子的疾病,

表现为过度疲乏、抑郁、焦虑、肠激惹、头痛、眩晕和不能而受噪声。这种情

况可以暂地发生于器质性病变的康复期;也可伴随着诸如肺结核之类的慢性躯

体疾病而出现;也可发生于持久的、非进行性脑损害时,如:闭合性头颅外伤

后或脑炎后遗症。

痴呆是典型的慢性器质性症状群,该时人格衰退,记忆缺失,智力丧失。

如其基本的病理过程未能停止,最终将不懂人事而死亡。

在几种脑局灶性症状群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额叶症状群。这类病人缺

乏主动性,没有预见性,不能作出计划,对他人情感淡漠。同时病人还表现为

无忧无虑,呈愚蠢的幽默、滑稽状态,即所谓的“诙谐”(Witzelsucht)。

在讨论功能性精神病以前,我们先要讨论一下“功能性”这个词的用法。

比较正确地说,功能性精神病应该是指未能发现任何明显的脑部疾病的;但是

在有些功能性精神病中很可能会发现某些细微的脑部疾病。然而即使在后者,

所有的证据也指示这些脑的改变,仅在整个临床征象中只起小部分的作用。为

了表达这种意义,似乎只有“功能性”这个形容启较为倏。下而我们讨论时,

这个名词即限于这类并非由明显脑部疾病所引起的精神障碍。

习惯上,功能性精神障碍被分为官能症和精神病。官能症患者对疾病有自

知力,患病时仅有部分人格受累,能够把他们主观体验和现实区分开来,不会

因其错误要领而构成一个虚假的环境。而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则缺乏自知力,

整个人格因病而发生改变,并从他的主观体验出发构成了一个虚假的环境。两

者的其他区别还有:精神病患者的基本动力,包括自我保存的动力在内,都有

明显障碍;而且他们还与官能症不同,不能建立合理的社会适应性。事实上,

没有任何标准,能把两者清晰地区开来。瘠症当然是一种典型的官能症,但是

人们能够发现:痣症患者有明显的人格异常,没有自知力,不能工作,生活于

幻想世界之中,并可有自杀企图。相反,倒可以发现严重的忧郁症患者对疾病

有自知国,有求治之心;某些精神分裂症也不妨碍病人的谋生。

有些精神病学家,只是用“精神病”和“官能症”来表示疾病的重和轻,

这种用难懂语言来代替清晰语言的方法是毫无道理的。最好还是把这类术语废

8

弃不用,因为他们只能引起混淆。讨论这类术语有些象中世纪夸张的主教讲道

似的奇特风味。

Jaspers认为官能症患者是这样一种人,他对困难的事情会发生异常反应,

能将其体验以某种特殊的机制加以转换。例如廉症就是这样使用其分离作用机

制。担是我们所有的人也能应用这种特殊机制,因而正常人与瘠症患者只是程

度上的不同。下如Schneider所指出,我们可以把官能症和人格障碍看作人群现

状的一些变异,这里只有在程度上与正常人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异。这对于大

多数人格障碍和官能症来说,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对强迫状态来说便很难把

他看作是人群现状的变异了。

在英语国家中,习惯上是把官能症和人格异常分开的。但在德语国家中,

把官能症看作同异常人格对中度或轻度就激的反应,而正常人格则对严重应激

才发生反应。“异常人格”中“异常”这个词,并不意味着“病态”(morbid):

其意义只是在于:病人具有一种或多种人格特征,这些特征超出其生活的特定

社会中一般认为正常的范围。由于“反应”这个词,有若干不同的应用方式,

因而有必要讨论一下本书所用“心因性反应”的涵义。心因性反应系指由精神

创伤引起的可逆的、长期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可理解为致病事件作用于病人

人格的结果。急性焦虑状态和瘠症,可以认为是由应激而引起的,取决于病人

人格和文化因素的心因性反应。有时急性的精神创伤,更多的是慢性精神创伤,

作用于脆弱的人格,能产生不可逆的异常精神状态。这种情况可以是由于人格

发展而最后形成的类妄想观念。在这种人格发展的情况中,异常人格特征便产

生了恒定的个人和社会的困难,从而引起了超价观念,最后增强为妄想观念。

类偏狂人格发展为病态嫉妒症状群,便是个很好的实例。一个有不稳定童年背

景的,有不安全感的多疑男性,可以对他的妻子产生嫉妒观念:由于婚姻方面

应激的继续存在,这种观念进而产生的妄想概念,在英语精神病学界中是不常

用的;然而这种概念在临床工作中是很有用的。

如果人们接受Schneider的观点,那么,官能症、心因性反应、人格发展、

人格异常,从神经系统有无病理过程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病;而从功能

性精神病的意义上说,他们就是病了,这将引导我们摆脱基于症状学来确定“精

神病”这一术语的困难。在功能性精神病中,还会遇到困难的是所谓“内因性

忧郁症”;患者可有病理的情绪改变,没有妄想,有一定的自知力。如果我们

9

把“精神病”看作为脑部有病理过程的精神障碍,那么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我

们又会遇到两个新问题:其一是,多数英语国家的精神科工作者都习惯于把有

妄想、幻觉、或严重人格衰退的严重精神疾患,称为“精神病”,因此便很难

把轻度内因性忧郁症,也叫做“精神病”;其二,我人假设功能性精神病是存

有病理过程,然而迄今尚未证实。唯一的回答是,许多精神科医生也难以解答:

为什么功能性精神病既然是完全能以心理学基础解释的疾病,却能用药物或其

他躯体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这是在应用“精神病”和“官能症”术语时而

引起混乱的典型实例。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功能性精神病分类。Kraepelin最初把精神分裂症分

离出来而叫做“早发痴呆”,信为这是一种导致人种衰退的疾病。以后,E.Bleuler

引入了精神分裂症一词,其中也包括了基础并不发生严重人格衰退的病例。这

样就导致了下述情况:在新大陆和瑞士就会把症状比较奇特的功能性精神病,

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Kraepelin还把一组能够痊愈,但经常复发的精神病称为

躁狂忧郁症。他主要根据疾病的病程演变将两级主要的功能性精神病分开,一

级有原发的思维、情感和意志障碍,另一组其所有症状都可以异常情绪来解释。

不久便了解到有些精神病,并非原发的情绪障碍,但也象躁狂忧郁症那样

是有时相性(Phasi)的。有些人认为这些也是躁狂忧郁症,另外一些人却把他们

纳入Bleuler的范围较宽的精神分裂症范畴。有此精神病学家持有精神分裂症是

个不治之症的观点,因而他们认为这组可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应该是

另一种疾病。这类精神病原物被称为“变质性精神病”(Degenerationpsychoses),

因为他们主要发生于变质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即“病态人格”者。最近,

Leonhard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研究这组疾病,他提出将之称为“环性精神病”

(Cycloidpsychoses),以表示其时相性的特征,并与循环型的躁狂忧郁症相区别。

由于在本书中还要提到环性精神病,而Leonhard的观点在英语国家中还不

大熟悉,所以先简单的谈一下这类精神病。环性精神病可分为焦虑一欣悦性,

错乱性和运动性,这样三种双极性精神病。每一种都有兴奋和抑制两极。这些

精神病的任一时相可表现单极性或在两极之间移持的征象。他们与非系统性精

神分裂症的区别,在于后者兴奋和抑制征象同时发生。

在焦虑性精神病(Anxietypsychosis)中,病人极度焦虑,常伴有牵连观念、

幻听、疑病妄想和躯体幻觉。在欣悦性精神病(Happinesspsychosis)中,病人呈

10

销魂状态,认为自己极端幸运,并负有帮助他人的使命。

错乱性精神病(ConfusionPsychosis)的特征为由于主题选择的不连贯,造成

病人思维杂乱,以至对答完全不切题。在兴奋相,病人语言的各名间全无联系,

答非所问。在抑制相,病人困惑,言语贫乏,如病情很严重时即见有困惑的木

僵出现。这些伴有言语贫乏的困惑的病人,常有牵连观念和突发性妄想观念。

Leonhard认为这些症状如发生于伴有言语贫乏的困惑状态,那么便不具有诊断

为精神分裂症的意义。

运动性精神病(Motilitypsychosis)可以是运动增多或运动不能。兴奋相,即

运动增多相,较运动不能更为常见;其特征为反应性或表达性运动增多,呈小

丑样或戏剧样的过度活动,而并无紧张性兴奋特征性的奇异的躯体运动障碍。

运动不能相则呈单纯的运动不能,而无阻隔、僵住、刻板症、冲动性兴奋激动

行为或违拗等症象。

Kraepelin把所有有原发情绪障碍的功能性精神病,者包括在躁狂一忧郁症

的范围内。他也注意到,有时疾病的一个时相可能十分轻微,因而误诊为官能

症。许多躁狂忧郁症患者,在同一时相内互相交替,或者于不同的时期,发生

躁狂忧郁的交替。这些病人常有轻性情感障碍或躁狂忧郁症的家族史。然而,

有些严重的忧郁症患者,他们没有躁狂忧郁症的家族史;在忧郁症发生以前,

或整个生命史中没有过躁狂症状。这类疾病叫做“内因性忧郁症”,但并不是

所有的精神病学家都认为应该将之分类为躁狂忧郁症的。可能有一大组民源的

情感性精神病,我们可以从中分出躁狂忧郁症、内因性忧郁症、更处期忧郁症

等等。

为了尽量完整一些,还要讨论一下智力低下的分类。他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亚文化性(Subcultural)智力低下,和童年期器质性状态。前者包括那些属于

正常智力分布曲线低端的个体。这里相当数量的人,其异常人格如同智力缺损

一样子是重要的,因此很难决定窖在分类时应列为智力天赋的异常,还是异常

人格。诚然,这两种情况都可归属于精神生活的异常变异项下。

根据上述说明,现列出下述我们的分类:

一.精神生活的异常变异(abnormalvariationofmentallife)o

(一)智力(天赋)异常(abnormalintellectualendowment)。

亚文化性智力低下(subculturalmentallysubnormal)(,

ii

(二)人格异常(abnormalpersonality)。

1.反社会性(antisocial):即病态人格(psychopathy)。

2.非反社会性异常人格(abnormalpersonality)o

3.异常人格的发展(abnormalpersonalitydevelopment):可以将之看作为异

常个体对其生活困难遭遇的慢性反应。其症状可以是焦虑或疑病性忧虑形式的

“官能症”样的;也可以是以躯体不适或配偶不贞的超价观念或妄想观念形式

出现的“精神病样疾患”。

(三)对体验的异常反应(abnormalreactiontoexperience)o

指个体对创伤性体验的反应。原先(人格)如比较政党则产生惊恐焦虑反

应;若原先(人格)异常,则发生诸如瘙症这类目的一批向性反应的官能症,

或发生诸如类偏狂反应之类的精神病样疾患。

二.精神病(mentalillness)

(一)功能性精神病:(functionalpsychoses)这类明显影响人格的真正的疾

病,可能是尚未发现的神经生理疾患的结果。可根据病程和症状性质分为三类:

1.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disorder)o

2.类环性精神病(cycloiddisorder)o

3.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二)器质性精神病(organicstate)这类也是真正的疾病。精神科临床表现

对其病理过程而言,并无特异性。可按其躯体疾患进一步分类。

12

第三章感知障碍

感知障碍可分感知变化和感知失常两种。感知变化有恒定真实的感知对象

存在,但被歪曲感受,而感知失常则有一种新的感知发生,其发生可能是也可

能不是对某种外界刺激的反应。

一.感知变化(sensorydistortion)

有感知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刺激强度和性质变化的结果,或者是知觉

的害形式的变更。

(•)强度改变(感觉过敏和感觉迟钝)(hyperaesthesiaandhypoaesthesia)

感觉强度啬,或谓感觉过敏,可能是强烈情绪或者生理阈限降低的结果。

这种病人看到屋顶琉璃瓦经为是光彩鲜艳的火焰般的红色物体,听到关门响声

当作是隆隆的霹雳雷声。

有些疑病人格和神经过敏的人对于噪声非常敏感。这可能部分地是由于焦

虑常常增强噪声的骚扰作用的缘故。然而,有些焦虑和忧郁的病人感到人们讲

话的声音似乎来自极远的地方,这也许是由于某些先占的问题使病人焦虑困惑,

致使他难以集中精神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

澹妄时,可发生真正的听力减退,因为这时任何感觉阈都升高。谑妄病人

也会有注意缺陷,这更加重他的感知困难。记住这一点是重要的,即当我们检

查和治疗澹亡病人时,如果说话慢一些,声音响一些的话,这些病人通常是能

够受你给他的保证安慰,并对检查与治疗予以合作的。

(二)性质改变(changesinquality)

这主要是由某些毒性物质能使所有感觉都罩上颜色而引起的视觉改变。罩

上黄色、绿色和红色的,分别称为“黄视症”、“绿视症”和“红视症”。治

疗肠虫症的山道年能产生紫视和黄视。有一个病人使用山道年后,诉说汤里有

恶臭,水里有铅味。这些并不是幻觉,而是由药物引起的感知性质改变。

(三)空间形式改变(视物畸变症)(changesinspatialform)

这类改变主要发生在视觉方面,称为视物畸变症(dysmegalopsia)。视物显小

症(micropsia)是一种视觉障碍,病人看到的物体比实际的更小或更远。与此相反

的视觉障碍,称之视物显大症(macropsia)。视物显小症也包括看到的物体退到

很远的地方而大小并不改变,有些学者称这种情况为空距失判症(porropsia)。

“视物显小症”和“视物显大症”两词不达意现在也用来描述梦境和幻觉中出

13

现的物体大小感觉的改变。

视物畸变症可由视网膜病变、眼球调节和会聚障碍以及颍叶损害所引起。

视网膜水肿时,视觉纤维被分离开来,以致映象落在视网膜上的部位,从功能

上来说,就比通常时为小,这就形成视物显小症。视网膜疤痕挛缩往往引起视

物显大症,但是由疤痕引起的视觉改变通常以不规则的视物变形症更多见。

眼球调节功能完全麻痹或者活动过多时,视近物能引起视物显大;而调节

功能部分麻痹时,注视近物常导致物体似乎很近的感觉,即产生视物显小。眼

球调节与会取胜可能用触窥镜(haptoscope)使之分离。如果调节正常,会取减弱,

就产生视物显大,反之亦然。KinnierWilson介绍一个简单的试验,以显示眼球

调节功能的作用。方法是使受试者注视桌个的一本书,闭上上只眼,在眼与书

之间插进一只手指,在凝视手指时,书上的安就会变小。

尽管眼坏调节和会取胜功能障碍能引起视物畸变症的病例并不多见。偶而,

视物畸变症可因阿托品或东葭管磴中毒所引起。虽然缺氧和身体急剧加速运动

时能使眼球调节和会聚功能发生紊乱,但是视物畸变症高空驾驶中甚为鲜见。

在800次减压舱内试验中,只有1例发生视物畸变现象。有时控制眼球节能能的

神经受病变所侵害,如累及视交义的慢性蜘蛛膜炎患者可产生视物显小症。

事实上,视物畸变症状在中枢病变中更多见,主要见一颍叶后部有损的病

人。通常这种感知改变可在疾病发倭作中产生,也可能是一次发作的先兆。视

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和视物变形症在颍叶损害的各种类型中者可能出现。

二、感知失常(sensorydeception)

感知失常可分错觉和幻觉两种,错觉是对外界客体刺激的一错解,幻觉是

缺乏外界相应刺激的一种感觉。

(一)错觉(illusion)

在错觉中,来自于感受客体的刺激与心理印象相结合而产生一种虚假错误

的感觉。遗憾的是,“错觉”这个词不达意也被某些人用来描述与物质刺激不

相符的那种感觉,如Mullerlyer错觉。一般,人们对错觉的解释是由于偏见、

感觉清晰度不全以及强烈情绪所引起。事实上,强烈的情绪可产生偏见,减低

感觉的清晰度,从而再由偏见和感觉清晰度不全中产生错觉。错觉本身并不是

病态,因为政党人也可能发生,当然,在正常情况下错觉是能被纠正的。譬如,

一个正常人沿着一条黑洞洞的偏僻小巷行进,多少带有一种恐惧心理,并且看

14

不清什么东西。这时,他就容易将一些无关的阴影当作是拦路行凶的盗犯。当

发生澹妄时,感觉阈是升高的病通常表现焦虑紧张,惶恐迷茫。在这种情况下,

错觉是很多见的,病人可能认为医生和护士的善意行动和姿态是对他有威胁的。

错觉可以发生在伴有罪恶妄想的严重忧郁症病人身上,他深信自己罪恶累累,

应爱惩罚,该当死罪,因而病人可能性说他听到人们在议论杀他的事,听到铁

链嘎嘎的响声,看到火光熊熊的烈火,准备将他焚死在火弄柱上。具有关系妄

想的病人常常曲解他所看到或听到的每一件事,因此,他认为人们都在对他打

暗号,听到人们在议论他。当然,病窖是对人们的议论产生错觉,还是实际上

听到了议论他的幻觉声音,而把他归咎于周围环境中真实的人,要确定这一点

有时是颇为困难的。

老一辈精神病学家们曾描述过一种幻想性错觉(fantasticillusions),发生这

种错觉时,病人看到他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奇特的改变。Griesinger有一个病人,

当他凝视镜面时,看到的不是他自己的头,而是一只猪。Fish教授曾报告一个

病人,他坚称在与医生会谈时,看到医生的头变成了一只兔头,这个病人还有

夸张和虚构,他虚构说有许多并不存在的小狗,并且告诉其他病人不要着这些

小狗。幻想性幻觉在JamesThurber菱中所描述的似乎远比精神科领域所见到的

多。

另一种有趣味的幻觉是幻象性错觉(pareidolia),病人不需要作任何努力,

就能看到许多非常生动逼上梁山真的错觉。这种错觉是由极度幻想以及某种生

动而印象深刻的视觉映象所引起。因此,这种错觉不能解释为由于情绪或偏见

所引致,因而可与一般的错觉相区别。幻象性错觉往往发生在病人凝视火堆或

云彩时出现生动画面,病人没有作任何主观上的努力,有时甚至与意愿相反。

错觉必须与智能性错解(intellectualmisinterpretation)以及机能性幻觉相区别。

如果病人把一块石头说成是宝石,或者认为医生不是真正的医生,而是检察官

时,这是智能性错解。虽然,老一辈德国精神病学家认为人物错认是一种智能

障碍,但这可能是由于初见而时所感知的情境不那么清晰确切所造成的。很可

能在急性精神分裂症中出现的错认是一种突发生体验(apophanous)或基于某些

感知改变的妄想知觉的结果。(functionalhallucinat沁n)必须与错觉相鉴别。

相通性幻觉是作为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而发生的,环境刺激和幻觉两者

同时被病人所感受,而在错觉时来自环境的刺激本身已构成新的感觉的主要部

15

分。

(二)幻觉(hallucination)

1.定义:

Esquirol对幻觉的最初定义是指“一种没有客体的感觉”,这个定义是简明

扼要的,但却不能包括机能性幻觉。为了包括这一点,又要排除梦境,Jaspers

提出如下定义:“幻觉是一种虚假的感觉,他不是某种感觉变化或者错解,但

病人在当时所意识到的犹如真正感觉一模一样。”

幻觉与知觉的区别在于幻觉来自于“内部”,虽然病人是把他当作来自于

“外部”的真正感觉一样,而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一点这使幻觉有别于生

动的表象,后者虽也来自于内部,但却能认识到是来自内部的。伴有极度生动

幻想(eideticimagery)的人往往试图弄清自己的幻象是不是真正的外界客体;而

有些病人具有充分的内省力,却能认识自己的幻觉并不是真实的客体。

Hillers曾经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和味幻觉既不是表象,也不是真正的

知觉。他指出具有嗅幻觉和味幻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是真正感觉到某种

嗅觉或味觉。例如,有一个病人申诉他的食物中有碑的味道,然而碑是无味的,

病人亦从来没有尝到他;在把这个事实告诉病人后,他仍坚信食物中有碑味。

Hillers认为分裂性体验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某种联系却并无足够证据”,这个

要领大致与Gruhle的分裂性妄想定义相雷同。他指出,分裂性体验并不是感觉

性的,但是病人往往牵强附会地将自己的某些体验说成是感觉性的东西。

有关“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的概念过去已有过大量的讨论大多

数对假性幻觉的论述都源于Jaspers以观点,Jaspers是从康金斯基(Kandinsky)的

著作中获得大量有关这个课题的资料的,康金斯基本人曾以亲身体验过假性幻

觉。Jaspers首先将真性知觉与表象加以区别。真性知觉是客体性的,存在于客

观空间轮廓清晰清晰,形象恒定,不依赖主观意志,其感觉万分是完全的、新

鲜的。而表象却是不完全的,轮廓不清晰、依赖于主观意志,不恒定,是已经

被重新塑造过的。假性幻觉是表象的一种形式,他虽然清晰而生动,但缺乏知

觉的客体性:他在意识完全清晰的情况下被感知,并且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知觉,

不存在于客观空间,而是存在于主观空间。Jaspers在他的《精神病理学概论》

一书中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取处康金斯基,他描述一个病人在服用一剂

阿片酊之后出现的体验,此例似乎不象是在意识完全清晰情况下出现的假性幻

16

觉。第二例是由一位病人自己阐述的,这是一个慢性偏执狂“病人,他自己能

将幻觉的声音和由内部听到的声音区别开来。

Sedmen曾经十分细致深入地研究过假性幻觉,在他写的一篇论文中

(1966),详尽地复习了文献并且报告了他的72例调查分析资料。他认为Jasters

所界定的假性幻觉确是存在的,但是在他所介绍的一些特殊病例中,描述几个

病人体验到视幻觉,具有所有真性知觉的特片,即出现于客观空间,然而以后

他们发现这是幻觉。在有此病例中,患者当时知道这些不是真正的知觉。人们

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把这些幻觉不称为“真性视幻觉”,而称之谓“假性幻觉”。

Jaspers坚信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之间不会逐渐过渡,但是,事实上这种过

渡情况是有的。例如,可以看到有的病人具有非客体性幻觉,但这些幻觉却被

子认为是发生外部客观空间;也可以看到有的病人具有来自外部空间的客体性

幻觉,但病人却认为是由于自己积极而生动的想象的结果。也有实验工作显示,

有些人不能区别投射在映幕上的模糊形象与投射在同一映幕上的他们自己的表

象。Jaspers申称已经找到在知觉与表象之间存在的那条界沟,裨上是他的物入

之见的结果,并不是出于事实。这一点已为Leff(1968)的工作所证实,Leff

研究了许多在感觉被剥夺(sensorydeprivation)情况下的人们所出现的知觉现象。

他发现这些人总是不能把表象和幻觉区别开来,从而他得出结论,认为在感觉

被剥夺情况下的政党人的知觉体验,与精神病人的知觉体验是相当一致的。Hare

(1973)在有关这个课题的扼要复习中指出,大多数被说成是真性幻觉和假性

幻觉之间的所谓区别是依赖于有无内省力来决定的。Sedman所描述的病例证实

了这一看法。他推论:由于内省力往往是有波动性和不完全的,这就有利于按

内省力程度来考虑,这样看来似乎假性幻觉的概念就大多变成多余的了。此外,

假性幻觉有时可被瘠症性人格和希望博取人们注意的人所体验到。从这一点来

说,人们应当记住F.MRWalshe的话:“这并不是那些病人渴望表达的信息,

而是他们期待要建立的印象。”

2.原因:

幻觉可由强烈情绪、暗示、感觉器官病变、感觉被剥夺和中枢神经系统病

变所引起。

⑴情绪:具有罪恶妄想的严重忧郁的病人可能听到责备他们的声音。这些

声音不同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幻觉症的持续不断的声音,而倾向于断

17

断续续的,说一些互不连贯的词名或短语,譬如“恶棍”、“杀死你自己”等

等。这种声音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发自“良心”的声音。在严重忧郁状态下出现

持久而顽固的幻觉声音时,应当怀疑到精神分裂症或者某些并发的躯体疾病的

可能。

⑵暗示:一些实验者已经证实,正常人可以通过劝说而引起幻觉。Seashore

要求受试者在一条光线暗淡的走廊中行进。在有几次试验中,走廊尽头并没有

光线闪现,然而大多数受试者在走到同一位置时都停下来,声称他们已经看到

光线了。

Barber指出,正常女性受试者能够通过催眠术或简短的交待任务与有目的

性的诱导下产生决心视和幻听。后者的做法是一边要求受试者尽力产生听到曲

调或看到动物的幻觉,然而一边又告诉她们一定能够很好地产生出来,因为大

多数人只要她们作出足够努力的话就能产生幻觉,于她就尽力而为并控制自己

的头脑。Barber通过他自己的工作结果以及广泛的文献复习得出结论,即催眠

性幻觉不能产生类似于通常知觉所引起的客观效果,例如补充性后象

(complementaryafterimages)等等。他断定:"在现时,暗示性幻觉的分类,

与其归入知觉项内,不如放在幻想这个普通心理学的标题之下。“

伴有严重行为障碍的瘠症病例,即所谓“瘠症性精神病”可以出现与其幻

想内容和阅历背景相一致的视幻觉。病人看到黑肤色的人,恐怖的脸容等等。

某些具有关系妄想的病人出现幻觉是由于他们有迫害性偏见的结果。这种

情况往往或者是由于他们对环境的误解,发生听错觉,或者是由于他们患有真

性幻觉症,这种幻觉症是引起自我牵连观念的疾病的另一种症象。

⑶周围感觉器官病变,幻听可能发生于耳疾,幻视也可见于眼病,但通常

同时也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病变。例如,有一个66岁的妇女,患有青光眼

三年,以后出现持续性视幻觉,这时她又呈现动脉硬化性痴呆症象,并在脑电

图上发现颍叶左后部的异常电活动病灶。

感觉器官的周围性病变在器质性状态的幻觉中是起一部分作用的。在患有

震颤性谑妄的病人中,往往出现阴性盲点(negativescotomota)。

⑷感觉剥夺:假如一个正常人,其所有外来刺激者减少到最微小的限度时,

几个小时以后就开始出现幻觉。这些幻觉往往是一些变动的视幻觉和重复的语

词及短句。在聋者,由于耳聋造成的感觉隔绝,常可引起类偏狂性疾病,但是

18

迄今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行出结论。

因感觉剥夺所引致的一种饶有趣味的精神病是“黑斑病(black-patch

disease)",或老年人中因摘除白内障而引起的澹妄状态。在手术以后,双眼被

蒙绷数日,病人就常常会发生幻觉。这可能是由于感觉剥夺以及轻度老年性脑

部变化所引起。有一例颇为有趣的病人,该病人在一次手术以后,得了“黑斑

病”,而且她对几年以后自己另一只眼睛将要进行的手术的前景十分惶恐不安。

然而,她得到了一们精神病医生的保证,这们医生在她手术之前以及紧接在手

术之后都去看过她,并同意在手术后期间的任何时候,随叫随去看她,。这个

病人在第二手术之后,就此没有产季任何种类的幻觉。

⑸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间脑和皮层损害都可能产生幻觉,多半是视幻觉,

但也有听幻觉。

入睡前幻觉(hypnagogichallucination)和睡醒前幻觉(hypnopompic

hallucination)可以被视为器质性幻觉的一种特殊的变种。入睡前幻觉发生在病人

将要入睡的时候,睡醒前幻觉发生在病人开始转醒的时候。但是,睡醒前幻觉

似乎实际上就是入睡前幻觉,因为他发生在早晨正当病人将要转醒而又正在瞌

睡的时候,所以,他们实质上是发生于正要入睡的时刻。现在认为,“睡醒前

幻觉”这个名词应当用来描述那种人还睡着,但眼睛已经睁开时出现的幻觉。

入睡前幻觉发生在昏昏欲睡的时候,是断断续续的,似乎强加于病人的,

并且不构成如同梦境一样身临其境的那种体验。McKellar和Simpson对一182个

学生的研究中,发现115例有入睡前幻觉(占63.18%)。在这组对象中,最常见

的幻觉是幻听,有78例,其次是幻视,有64例,这个资料与其他多数报告不相

一致,其他报告认为入睡前幻视是最多见的。Mckellar和Simpson在他们这组对

象中,还发现有13例运动性幻觉,2例热感幻觉(thermalhallucination),幻触和

幻嗅各1例。虽然病人可能声称出现入睡前幻觉时他是完全醒着的,但事实并非

如此,在出现幻觉时脑电图记录显示a节律消失。

入睡前幻觉可以是几何图形、抽象的形象、面容、数字或者自然景色。入

睡前听幻觉有动物叫声、乐曲歌声或说话声。最多见的一种形式是病人听到他

自己的名字被人叫唤。有时,这种声音是一句子或短语,但没有明确的意义。

睡眠被剥夺的人,可能发生入睡前幻觉状态,出现幻听、幻视、迫害观念,病

人对这些病态现象缺乏风省力。当他经过一段充分时间的睡眠以后,以上情况

19

通常也就消失。

3.各种感官的幻觉

⑴听觉:可能是以嘈杂声形式出现的简单声响,或者部分组合而成幻觉性

的说话声。元素性听幻觉可能在品质性状态和精神分裂症中发生。在精神分裂

症中,元素性幻听可能构成病人妄想的一部分基础,使病人坚信自己是某种机

器或装置的受害者,这种机器或装置在侦察他,折磨他或者控制他的思想和行

为。

1900年,Wernicke把幻声称之为"音素"(phonemes)。这个名词比通常所用

的为好但也有其缺点,因为他是用作描述语言学上完全不同的现象的专门术语。

“语声”是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大多数病例在病程中某个阶段都可发生。然而,

他们也可见于器质性状态,偶而也能在严重忧郁中出现。

幻声的性质迥异,有的十分清晰,能够指明空间位置,并且说出特定对象,

有的却相当模糊,病根本无法加以描述。什香注意的是,病人对自己不能辨明

幻听来源的方向以及搞不清楚幻声是男是女这一些问题都无所谓,这与正常人

的体验是完全相反的。有时,幻声对某些病人发出命令,病人可能感到,也可

能不感到必须去执行这种“命令性幻觉"(imperativehallucination)。在有的情况

下,幻声以第三人称谈论病人,甚至不断对他的行动作出评论,这使病人十分

烦恼。这此声音往往是谩骂声,并且涉及性的问题,如女病人被骂“妓女淫妇”,

男病人骂作“同性恋者”,“手淫者”等。偶而,幻声内容是友好的,安抚保

证病人,对病人一点没有骚扰影响。有时,幻声是讲一些使人不能理解的毫无

意义的话或者用一些创新语词。

幻听对病人行为的影响是很不一致的。有相当多伴在持续性幻听的病人,

仍不失为精神病院里的劳动能手。然而,有些病人幻声极其明显,以致干扰病

人所有活动,使病人变得污秽不堪,散乱遨遢,不能自理生活或者做任何工作。

另有一些病人从事一些脑力或体力劳动可使幻声得以减速少。

有一种特殊类型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即病人听到自己的思想

被大声地说出来。这种症状没有合适的英语术名,在德语中称之

Gedankenlautwerden,在法语中称之echodepenseeso也许,最适切的英语用名

应是“思维迥响(thoughtecho)”。。另一个可供选用的名字比较繁琐意,即“思

维洪声化"(thoughtsonorization)o在急性精神分裂症中,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当

20

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听至自己的思想被说了出来,这种说出他们思想的声

音可以发自头脑的内部或外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中,病人诉述当他思想的同

时,周围其他人就谈论他的思想,这样就使他的思维被其他人所知道。后一种

情况,看来似乎是病人把自己的思想归咎于周围其他人所造成的。

病人对幻声来源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他们可能坚信幻声是由妖法魔术、传

心术、无线电、电视装置、原子射线等等所造成。有时,病人声称声音来自他

们体内,来自手臂、腿部、胸膛或胃部。有一个病人听到从自己胸部发出来的

两个护士和德国克朗亲王的说话声。有些病人产生言语运动性幻觉,他们听到

从自己喉咙发出的谈话声,担却与他们的思想没有任何联系。例如,有一个病

人痛苦地诉述她的那只“唠叨的舌头”,因为她耳朵里持续不断地听到声音,

并且感到她自己的舌头在不断说话。当然,现在知道不出声的言语运动在许多

正常人思考问题或默声阅读时也可以发生。有些研究者也指出,听到声音的病

人,其唇、舌和喉部肌肉可产生轻微的运动,同时在肌电图上可显示喉部肌肉

可产生轻微的运动,同时在肌电图上可显示喉部肌肉的电们有所增加。使人感

到惊奇的是,多数分裂症患者并不诉述发自于他们喉部或舌头的说话声音。

有少数病人否认有幻声存在,但却断言人们正在议论他。仔细研究所谓其

他人议论其事的内容和性质,发现实际上是病人有持续性的幻声,而他们把这

些幻声当成是周围人在议论而已。由于这些幻声往往是辱骂性的,病人就有可

能对其他病人、护士或医生发生攻击行为,因为病人认为这些辱骂性内容似乎

是针对他的。下面所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希腊病人,她只能说一点简单

的英语•,在一所英国的精神病院里已住了好几年,她总是否认有幻声,而且不

时地攻击周围病人,看来似乎是没有什么动机的。有一天,人们问好听是否需

要看些希腊报纸或者会见能讲希腊话的人,她说不需要,因为她说这个医院里

的每一个人都能讲很好的希腊语。至此人们才弄明白,原来她过去持续不断地

听到用希腊语讲的幻听声音,而病人把这些幻声当成是周围真人在议论她,她

不时攻击其他病人,就是认为周围人在诬蔑她。

⑵视觉:幻视内容可能是简单的,如闪光之类,可部分地组合成花样图案,

或者完整地纵使成人象,动物或物体的形象。也可能在正常所见环境背景中出

现某些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景象性幻觉(scenichallucination)也可能产

生,此时整个幻象景色犹似在放映电影一样。

21

各种各样幻视在急性器质性状态中都有可出现,而在谑妄中最多见的幻视

是小动物。例如,震颤性澹妄病人常常看到老鼠耗子、松鼠、蜘蛛、昆虫等小

动物。通常,出现这此幻觉时都伴有害怕或者极度恐惧的心情。有人认为,震

颤性澹妄病人在视野中出现阴性盲点和幻觉是由于合并有周围和中枢病变的结

果。这些病人是极容易接受暗示的,甚至可以通过暗示震颤澹妄的病人去读一

页空白纸张。有一位研究者通过压迫病人的眼球,使病人产生盘状光感,然后

暗示他,可使他看到一只狗。景象性幻觉的癫痫性精神障碍中相当多见。这类

病人也可能在幻视中出现火焰以及宗教景象,如耶稣蒙难之类。

视幻觉往往是单独出现的,不伴有杂声或说话声;然而,有时视幻觉和听

幻觉也能构成下个互相连贯的整体。在颍叶癫痫中,幻听和幻视可能合并出现。

例如,penfield有下个病人,在一次发作中看到他的许多同事站在自己身边,并

问他某一种螺钉的型号,这个病人能正确地回答型号是168593。Penfield着重指

出,在颍叶癫痫中出现的这类幻觉似乎具有生动的记忆力,因此他称之为“经

验性幻觉(experientialhallucination)”。慢性幻想性妄想痴呆患者以群体幻觉(mass

hallucination)的形式出现各种景象性幻觉,他们看到、听到人们在相互残杀、断

手剁足以及拷打折磨等等。

有些病人视物显小症状影响到视幻觉,可使病人看到极小的人,此即所谓

小人国样幻视(Lilliputianhallucination)0与通常器质性幻视不同的是小人国样幻

视的患者往往伴有喜悦的心情。如有一个震颤澹妄的病人,当她看到一个形状

极小的德国乐队在好的床单上演奏时,她高兴极了。

伴有意识模糊的急性器质性状态出现视幻觉远较功能性精神病为多。意识

障碍使病人难于区别表象和知觉,但是也有些证据提示谙妄病人有时能够辨明

幻觉和真正的知觉。幻视在精神分裂症中极为少见,如若幻视极多的话,应对

诊断有所怀疑。有些分裂症患者说看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