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灭火设计(初稿)_第1页
防灭火设计(初稿)_第2页
防灭火设计(初稿)_第3页
防灭火设计(初稿)_第4页
防灭火设计(初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

西安科技大学

二O一八年八月

设计参加人员名单

姓名专业职称签字

翟永生采矿工程高级工程师

徐炳坤通风安全教授

张波机械工程讲师

赵登育采矿工程副教授

纪海维地质测量讲师

李全电器控制自动化高级工程师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目录

前言........................................................前T

第一章矿井概况.............................................1-1

1.1矿井概况...............................................1-1

1.2地质特征...............................................1-4

1.3矿井煤层自燃发火研究情况..............................1-27

第二章矿井自燃风险评价及总体设计方案.......................2-1

2.1矿井火灾风险评价.......................................2-1

2.2矿井防灭火技术简介....................................2-2

2.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措施...................................2-4

2.4防灭火设计总体方案....................................2-6

第三章煤层自燃监测系统和预测预报体系........................3-1

3.1煤层自燃监测系统.......................................3-1

3.2煤层自燃预测预报指标体系...............................3-4

第四章矿井防灭火系统.......................................4-1

4.1灌浆防灭火系统.........................................4-1

4.2阻化剂防灭火系统......................................4-20

4.3氮气防灭火系统........................4-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煤层自燃防治其它措施................................5-27

5.1开拓开采和通风方面措施................................5-27

5.2矿井不同时期煤层自燃防治技术措施......................5-29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第六章外因火灾防治.........................................6-1

6.1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防治措施及装备.......................6-1

6.2其它火灾的防治措施.....................................6-5

6.3消防洒水系统..........................................6-11

第七章防火门及井上下消防材料库............................7-15

7.1防火门................................................7-15

7.2消防材料库............................................7-17

附件

1、委托书

2、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性检验结果

附图

1、矿井通风系统图

2、灌浆防灭火系统图

陕西密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前百

矿井火灾是矿井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我国煤炭产量的不断增加,开

采强度、开采深度的增大,矿井防灭火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存在煤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60%以上。每一场火灾的发生,轻则影

响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干扰矿井正常生产;重则烧毁煤炭资源和井下材料、

设备;更有甚者可能引燃瓦斯煤尘爆炸,酿成人员伤亡的重大恶性事故。

重大火灾事故不仅造成政治、经济及资源上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而且对

矿工情感上的伤害也非短期可以消除。此外,矿井火灾还可造成土壤、水

资源、植被、大气的严重污染,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环境。

矿井火灾发生总数中,外因火灾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发生突然、发展

迅猛,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往往造成重大事故;内因火灾(自燃火

灾)是指处在特定环境下的煤吸附氧气产生热量,并在一定条件下热量得

以积聚而形成的。90%以上的矿井火灾属于内因火灾范畴,其发生和发展是

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根据其征兆能够在早期发现,煤炭自燃火灾多发生

在人们难以进入的采空区内,一旦形成火灾,面积较大、温度较高,且火

源位置难以确定,灭火困难。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产煤大国。煤炭在我国

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7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还会

进一步增加,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特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

内都不会改变。因此,近年来国家和企业对煤矿安全生产日益重视,加大

煤矿安全投入力度,特别是对新建或改扩建矿井防灭火设施的设计、审查、

验收等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同时,加强了对矿井防灭火新技术、新材

料、新装备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国煤矿防灭火技术装备

水平。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属资源整合矿井,由原“府谷县

前-1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老高川乡府铁联营煤矿、府谷县老高川乡西耳煤矿”两个煤矿整合扩大而成,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政函[2010]214

号文),矿井成立于2012年3月,注册资金陆仟万元人民币。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位于府谷县城西北

约52km,向西南距榆林市152km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管

辖。神(木)〜朔(州)铁路沿整合区北部边界外约0.5km处通过,神(木)〜

朔(州)铁路新城川集装站距整合区约5km。府(谷)〜店(塔)一级公横穿

整合区北部边界,榆神府高速公路沿整合区南部边界外约8km处通过。矿

区交通较为便利。

井田东西长约3.02km,南北宽约1.97km,开采标高+1025-+1080m,

面积41955km2。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为15.74M3设计可采储量U.13Mt,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6Mt/a,服务年限13.3a。

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共含煤6层,自上而下依

次为344-2、4汽4“、5」、5々煤层,可采煤层4层,即3“、4々、5/、5-2

煤层。其中”、4-2、5马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5-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4-3、

4"煤层为不可采煤层。3T煤层以不粘煤31号(BN31)为主,部分长焰煤

41号(CY41);4玄5-2煤层为不粘煤31号(BN31)。目前矿井开采4汽

3-2煤层厚度1.02〜1.74m,平均厚度1.43m,不含夹肝,煤层结构简单,属

稳定型薄〜中厚煤层。

根据2011年11月29日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检验报告,陕西省

府谷县大昌汗乡谊丰煤矿《煤尘爆炸性、煤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5々煤

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结论为:“I类”容易自燃煤层,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危

险,吸氧量为0.96cm3/g;煤尘具有爆炸性,火焰长度>400mm。2018年7

月20日西安科技大学编制的《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4-2煤

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测试报告》,4-2煤层自然发火期一般为3〜6

个月,

flil-2

陕西密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第二百六十条和《国家安全监管总

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防灭火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R61

号)的规定,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编制矿井防灭火专项

设计,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因此,根据矿井4-2煤层赋存状

况、矿井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巷道布置、巷道支护、通风系统、4-2煤层

自然发火特征等实际情况,进行了矿井防灭火技术及装备的研究,结合矿

井实际选用先进、实用的防灭火方法及设备,编制《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

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设计》,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有效的防灭火措施,

指导矿井防灭火工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一、设计目的

1、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提高矿井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控制矿井后续生产过程中的危

险、有害因素,降低矿井生产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保护煤矿从业人

员的健康、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

2、为了能合理有效的控制煤层自燃火灾事故,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提高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煤矿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依据

1、2013年3月陕西东辰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编制的《陕西府谷县中

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开采设计》;

2、2011年11月29日陕西煤矿安全装备检测中心编制的《煤尘爆炸性、

煤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

4、2018年7月200日西安科技大学编制的《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

业有限公司4-2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测试报告》;

5、《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

6、《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

前-3

陕西密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防灭火工作的通

知》,安监总煤行[2008]161号;

8、《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9、《煤矿灌浆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2-1997;

10、《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T701-1997;

11、《煤矿采空区汽雾阻化防火技术规范》,MT/T699-1997;

12、《煤矿防火用阻化剂通用技术条件》,MTT700-1997;

13、《矿井密闭防灭火技术规范》,MT/T698-1997;

14、《煤矿矿井防灭火设计规范》,GB51078-2015;

15、《煤炭工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装备配置标准》,GB50581-2010)

16、矿井防灭火相关管理规定及要求。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技术可

行,经济合理”的原则,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程、规范、规定,根据矿井

煤层赋存状况、开拓开采工艺和矿井实际生产情况,综合分析矿井生产各

环节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的各种因素,结合目前国内外矿井防灭火技术现

状及发展方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想,从提高矿井的防灭火技术、

装备水平及抗灾能力出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健全

矿井防灭火系统,完善矿井火灾防治技术措施及装备,从而保证矿井的安

全生产,防止矿井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设计的主要内容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设计》针对4-2煤进

行设计和编制。本设计方案在综合分析4-2煤地质情况、开拓开采方式、矿

井通风状况的基础上,评价了4-2煤自燃风险、分析了4-2煤自然发火的一般

规律后,确定4-2煤自燃火灾防治的重点,结合目前国内外矿井火灾防治的

前-4

陕西密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技术现状,根据4-2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确定了综采工作面相应

的防灭火措施,建立健全4-2煤自燃早期预测预报系统、4-2煤自燃火灾综合

防治措施及外因火灾防治综合技术措施,及时准确的发现火灾隐患,指导

现场防灭火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加强和完善矿井防灭火的安全管理工作

制度,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五、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1、设计中部分参数是在实验及参照邻近矿井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建议

矿井在今后的防灭火实践中进一步总结规律,修正参数,调整设计,以适

应矿井防灭火技术需要;

2、建议矿井对4-2煤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

前一5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

1.1矿井概况

1.1.1矿井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位于府谷县

城西北约52km,向西南距榆林市152km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府

谷县新民镇管辖。

神(木)〜朔(州)铁路沿整合区北部边界外约0.5km处通过,神

(木)〜朔(州)铁路新城川集装站距整合区约5km。府(谷)〜店(塔)

一级公横穿整合区北部边界,榆神府高速公路沿整合区南部边界外约

8km处通过。矿区交通较为便利。。

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1所示。

1.1.2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表大部分被

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基岩仅在整合区内北部河谷出露。地形呈南高北

低,中西部高,而向东、西方向逐渐降低,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即沟壑

区,最高处位于整合区东南角的芦草场挞,高程+1365m,最低处位

于西北角黄羊城沟上游河床,高程+1190m,相对高差175m。

1.1.3河流

本区地表水系属黄河水系,区内较大的水系西耳沟自东南往西

北,与北部边界一带注入黄羊城沟,该段为其上游,黄羊城沟自东往

西流,河长23.5km,流域面积133km2,河道比降11.39%。据观测其

多年平均流量0.07m3/s,于店塔附近注入窟野河,为该河的一级支流。

1.1.4气象及地震

1、气象

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

1-1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中汇富能煤矿

河曲县

。羊市塔I

,黄田镇

次柳塔镇

中汇富能保德县

插头,

麻家塔/@武家庄

栏杆堡镇7'、。林遮峪

\!、王家楞

◎裴家川口

@I◎

图S省界县级行政中心乡镇政府驻地水系

例三I-------------01015公里

一言县乡道整合区范围

图LL1矿井交通位置图

1-2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常年干旱少雨,年

蒸发量较大。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66年6

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

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

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74.1mm,多年平均风速

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

多风向NW,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

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

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2、地震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VI度区。据记载,公元

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

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

也很少。邻省区虽发生过较大地震,但对本区影响甚微。如1996年

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大地震;2010

年04月14日玉树7.1级大地震。

根据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反应普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

B1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GB18306-2001)A1图,榆

林地区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Tm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

<0.05g,相当于中国地震局1990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VVI度。

1.1.5周边煤矿开采情况

矿井整合区内无小煤矿开采,也无其它矿权设置,东部与郭家湾

煤矿相邻,该矿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全部垮落法

管理顶板开采4"煤层;南部与芦家梁煤矿相接,该矿采用长壁综合

1-3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开采4-2煤层煤层。

1.1.6矿井生产现状

整合区共含煤6层,自上而下依次为3"、4A4汽4-\5」、5-2

煤层,可采煤层4层,即3“、445”、5々煤层。其中3-1、445'

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5-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4-3、4-4煤层为不可

采煤层。目前开采4-2煤层,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一水平

标高+1168.0m,二水平标高+1093.0m。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

高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井下配备一个综采工作面、三个掘

进工作面生产。矿井具备完善的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等生

产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由主、副

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回风斜井地面安装2台FBCDZNo26/2X

160型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电机型号为

YBF315L1-10,功率为2X160KW、电压380V、风机转速590r/min。

1.2地质特征

1.2.1地层

整合区范围内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仅南部庙沟北坡及整合区

东北的支沟见有基岩露头。据钻孔揭露,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if),侏罗系中统

延安组。2丫)、直罗组(J2Z),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

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Q4,。])。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

区内地表无出露,据钻孔揭露,以灰绿色为主局部为灰白色,巨

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分选性及磨园度中等,具大型板状交错层

理、楔状层理及块状层理,局部含石英砾、灰绿色泥质包体,该地层

是陕北侏罗纪煤田含煤岩系的沉积基底,钻孔揭露最大厚度51.35m。

1-4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2、侏罗系下统富县组(Lf)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亦见紫杂色细粒砂,粉砂岩,次为砂质泥岩,局

部地段见有灰黑色泥岩,含植物化石。厚度。〜17.50m,一般9m左

右,假整合于永坪组之上,区内无露头。

3、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延安组为整合区内含煤地层,根据煤层在剖面中的位置及岩性组

合特征不同,把煤系地层分为5个段,煤层自上而下相应分为5个煤

组。

延安组第一段(J2y')

该段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灰白色细——中粒长

石石英砂岩次之,夹薄层泥岩,偶夹炭质泥岩薄层和泥灰岩透镜体,

含5号煤组。段厚度最小40m,最大60.24m,平均50.12m,厚度较

稳定。

延安组第二段(J2y2)

该段岩性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中细粒砂岩次之,含4号煤

组,局部夹泥岩及2~3层泥灰岩透镜体。段厚最小37.55m,最大55m,

平均46.23m,厚度较稳定。该段为湖沼相含煤沉积,所含煤层厚度

小,分布广;煤层结构简单,层间距稳定,说明成煤盆地稳定,湖水

较浅,易于淤填后形成薄煤,本段可分为两个小旋退,4玄4-2各煤

层分别位于各小旋退的上部。

下伏地层:延安组第三段黑灰色中厚层状泥岩

延安组第三段(J2y3)

该段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为主,次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夹泥岩,含3号煤组。段厚最小37.5m,最大65m,一般51.25m,沉

积厚度稳定,除ZK02钻孔厚度较大为65米外,其余钻孔均为40m

左右。

本段为湖泊三角洲相含煤沉积,是一个单一的中级旋回,下部为

1-5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分流河道相的中细粒砂岩沉积。上部为泥炭沼泽相沉积。在本段上部

3"主煤层下5~6m处和15~16m处分别发育厚约0.20-0.30m薄煤层,

即31、3-3煤,这两层薄煤厚度稳定,在本次新施工的三个钻空中均

有此层煤。

延安组第四段(J2y与

该段岩性以灰色粉砂岩为主,次为灰白色细粒砂岩及厚层状中粒

长石石英砂岩,夹深灰色薄层泥岩,上部含2号煤组。段厚最小

27.56m,最大54.68m,平均41.12m,由南向北有增厚趋势。

本段属河流沼泽相含煤沉积,是一个单一结构旋退,下部以河道

相的中粒砂岩或细粒砂岩沉积为主,夹粉砂岩薄层,中部为河漫相的

粉砂岩和薄层细粒砂岩及泥岩沉积,上部为沼泽相的泥岩、粉砂岩沉

积。2-2煤和22上煤位于该段上部。

延安组第五段(J2y5)

该段下部以浅灰〜灰白色中粒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夹深灰色薄

层粉砂岩含1号煤组。段厚最小14.68m,最大33.58m,平均24.13m,

厚度变化不大。

该段是延安组的最后一个含煤岩段,为一河流沼泽沉积,下部为

河道相的中细粒砂岩、中上部为河漫相的粉砂岩、泥岩沉积,上部为

沼泽相的泥岩和煤层。在本段沉积结束以后,地壳上升幅度较大,从

而结束了整个延安组含煤建造的沉积。

4、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

岩组厚0〜58m,整合区东部及西南呈带状分布。岩性为灰绿色

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风化呈黄绿色。上部常见紫杂色斑块。底

部常有厚层状白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含泥砾。

5、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

仅在整合区东部有一处出露,厚度6〜20m。上部岩性为黄色粉、

细沙,夹沙土透镜体,具明显的波状及水平层理,底部灰绿色淤泥中

1-6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有大量的蜗牛化石。

6、第四系全新风积沙(Q4eR)

为整合区内第四系的主体沉积,主要为姜黄色细粒沙和暗色矿物组

成,结构松散、大孔隙,透水性极强。

1.2.2地质构造

整合区该区质构造简单,基本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平均倾

角小于1。的单斜构造,无大的断裂及褶皱发育,无岩浆活动痕迹。属

地质构造“简单”类型。

1.2.3煤层及煤质

1、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共含煤6层,自上

而下依次为3-1、4-2、4-3、4-4、5-1、5-2煤层,可采煤层4层,即3T

(已枯竭)、4-2、5-1、5-2煤层。其中3-1、4-2、5T煤层为全区可采煤

层,5-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4汽4-4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3T煤层

3”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三段的顶部,是本区埋藏最浅的主要可采

煤层之一,3”煤层厚度3.24〜3.72m,平均厚度3.43m,部分含一层

夹砰,厚0.11〜0.35m,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型中厚〜厚煤层。与

4々煤层间距为18.0~21.0m,平均为19.0m左右。

煤层底板标高为+1160〜+1205mm,埋深19〜117m,平均68rn。

煤层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粒砂岩;底板主要为粉

砂岩和砂质泥岩。

煤类为煤类以不粘煤31号(BN31)为主,部分长焰煤41号

(CY41)o

2)4-2煤层

4-2煤层赋存于第二段的顶部,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全区

可采。区内见煤点9个均为可采点,煤层厚度1.02〜1.74m,平均厚

1-7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度1.43m,不含夹肝,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型薄〜中厚煤层。与5T

煤层间距60.00~66.00m,平均63.00m,煤层底板标高+1140~+1190m

之间,埋深44〜142m,平均93m。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粒砂岩,

局部为泥岩和中粒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次为粉砂岩。。

煤类为不粘煤31号(BN31)o

3)5"煤层

5"煤层赋存于延安组第一段的顶部,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全

区可采。煤层厚度0.88〜3.27m,平均厚度1.85m,不含夹肝,煤层

结构简单,属薄~中厚煤层。煤层底板标高+1080~1130m之间,埋

深110〜208m,平均159m。顶板主要为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局部

粉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次为砂质泥岩。

煤类为不粘煤31号(BN31)。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1。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1-2-1

煤层厚度计算特征

煤层(估算采用厚度)稳定

结构层间距可采类型

编号最小一最大变异系数类型

标准差

平均值(%)

部分含一层夹

3羽.72

3T0.350.24秆,夹研厚度全区可采稳定

3.43

0.11-0.35m。17.51-20.75

19.43

1.02-1.74不含夹砰的单

4-20.080.10全区可采稳定

1.43一煤层

60.36-65.87

62.95

0.88257不含夹肝的单

5T0.420.26全区可采稳定

1.85・煤层

2、煤质

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类型

区内各煤层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暗淡光泽为主,次为弱沥青

1-8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光泽。参差状断口为主,部分阶梯状及贝壳状断口。3"煤层以宽条

带状结构为主,4々煤层以中〜宽条带状结构为主,5」煤层为线理状

结构,水平层状构造。

煤的硬度2.53,孔隙率13.2%,真密度1.41g/cm3,视密度见表

l-2-2o

各煤层视密度表1-2-2

煤层3-1415T

1.31-1.341.30〜1.341.30〜1.34

ARD1.32(5)1.32(4)1.32(4)

煤岩成分以暗煤、亮煤为主,夹镜煤条带或透镜体,3“、4々煤

层局部地段镜煤厚度可达6cm,丝炭沿层面呈长条带状或透镜体分

布,厚约1〜3mm,并可见到破碎程度不等的炭化植物叶片和茎干薄

片。5」煤层中部含有褐黑色菱铁质酗粒,直径1〜3mm,其密度3.7〜

4.0g/cm3,局部聚集成层,厚度一般5cm左右。

宏观煤岩类型:3/、4-2煤层以半亮煤为主,次为半暗煤及部分

半亮煤,5马煤以半暗煤为主,次为半亮煤。

(2)显微煤岩组分特征

①显微组分

a、镜质组:以结构镜质体和无结构镜质体为主,在无结构镜

质体中,多为不均匀基质镜质体。油浸反射光下呈深灰色,多胶

结其它有机质煤组分,次为镜质体,油浸反射光下为深灰色,略

突起。

b、半镜质组:主要为结构镜质体,油浸反射光下呈灰一浅灰

色,微突起,显示植物细胞结构。偶而可见均质体及半镜质体。

是镜质组和惰质组之间的过渡组分。

c、惰质组:油浸反射光下半丝质体为浅灰一灰白色,低突起;

丝质体为白〜黄白色,中高突起,显示植物细胞结构。结构丝质体的

1-9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胞腔多为空洞,胞壁较薄;粗粒体则为不明显细胞结构块状惰质体;

可见碎屑惰质体及微粒体、菌类体。

d、壳质组:油浸反射光下小抱子体呈黑色,多分布不均匀基

质体中。树皮体油浸反射光下呈黑灰色,属组成树皮的木栓层,

其色调不均匀,呈迭瓦状结构,可见角质体。

e、粘土类:普通反射光下呈暗灰色,略带褐色,微突起,表面

微粒状,以透镜体形态充填丝质体胞腔中,以团块状分布于不均匀基

质体中。

f、硫化物类:普通反射光下呈淡黄白色,表面平整,高突起,

呈脉状充填裂隙,主要为黄铁矿。

g、碳酸盐类:普通反射光下方解石呈现灰色,微突起,表面光

滑平整,呈块状、粒状以及脉状填充裂隙。

h、石英:普通反射光下呈深灰色,高突起,表面光滑平坦,以

颗粒状态赋存于基质体中,颗粒周围为粒状方解石。

镜质组以结构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为主,少量均匀基质镜质体和

团块镜质体,可见封闭的细胞腔结构;惰质组以结构丝质体和半丝质

体为主,其次为碎屑丝质体、丝炭化胞子体,具植物细胞结构;壳质

组主要为小胞子体、角质体等。

②有机显微组分和无机显微组分

煤层中无机矿物质含量低,综合平均值为1.2〜1.9%,以粘土类为

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硫化物少量。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菱铁矿、

菱镁矿,方解石呈脉状或薄膜状填充裂隙,粘土矿物呈暗灰色,粒状形

态赋存于丝质体和基质体中。硫化物以黄铁矿薄膜和散粒状形态分布

于裂隙面,并填充组分胞腔。5T煤层中常见石英颗粒呈稀疏状分布

于有机质的胞腔中。显微煤岩组分中惰质组含量高,壳质组具原始氧

化特征,表明本区成煤期曾受到一定程度的原始氧化作用。”煤层

镜质组平均值为56.4%,惰质组为40.5%;4-2煤层镜质组为43.4%,

1-10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惰质组为53.7%;5"煤层镜质组为54.8%,惰质组为41.3%,壳质组

全区基本稳定,在1.0〜2.7%之间。惰质组含量高,是本区煤岩组分

的一大特征。各煤层显微煤岩组分见表1-2-3o

各煤层显微煤岩组分统计表表1-2-3

点有机显微组分(%)无机显微组分(%)镜质组

煤平均

层有机总,射率

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粘土类碳酸盐硫化物

(个)量及max(%)

538T89374^3510H6汲攵3Q17303-05Q1-QIQ55W)576

2

564405139K1Q704Q10565

4-2143.453.71.298.30.90.20.70.592

5-1154.841.32.798.81.00.60.563

(3)镜质组反射率(斤HBX)

各煤在显微光度计上的油浸反射光下所测定的镜质组平均最大

反射率为:

3"煤层:镜质组反射率(斤max)为0.554〜0.575%;

4々煤层:镜质组反射率(左max)为0.592%;

5"煤层:镜质组反射率(下max)为0.563%。

本区煤属I煤化阶段,即低煤化度烟煤。

(4)煤岩特征反映的煤质特性

①煤岩特征

宏观煤岩成分以暗煤、亮煤为主,并含有较多的丝炭条带及透镜

体,煤岩类型以半暗煤、半亮煤占优势;显微煤岩组分镜质组以结构

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为主,惰质组以结构丝质体、半丝质体为主,具

植物细胞结构。矿物质含量低。5T煤层含菱铁矿酗粒,并富集成层。

煤化程度属I阶段。

②煤岩反映的煤质特性

煤的显微有机质含量高(98.1〜98.8%),矿物质含量为1.2〜

1.9%0其中黄铁矿含量低,且呈脉状和星散状分布,煤炭分选比较易

1-11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于分离,属较优质煤炭。煤的惰质组含量高,壳质体亦有原始氧化特

征,表明本区成煤初期曾受到一定程度的原始氧化作用。造成本区煤

炭水分含量高的原因之一。煤化程度低,惰质组含量高,致使煤的粘

结性差,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好,是气化、发电等用煤的好原料。

2)煤质分析

(1)工业分析

各煤层工业分析测试成果综合统计见表1-2-4,表1-2-5。

原煤煤质指标一般分析统计表表1-2-4

MadAdVdafSt,dQgrd焦渣

煤层ARD

(%)(%)(%)(%)(MJ/kg)特征

727〜10.155.14〜12103157〜36.010237)502858〜31.772(3)131〜134

3」

9.03(6)759(6)34.14(6)0.39(6)30.79(6)3(3)132(5)

7.62〜10334.67〜10.7335.06〜36.97Q41F6629.17〜32122(4)130〜134

4々

925(6)7.48(6)36.14(6)052(6)30.68(6)3(2)132(4)

7.67〜1034.82~10.1035.17~3735025-0.4929.46〜31502(2)130734

8.99(6)6.72(6)36.37(6)0.40(6)30.80(6)3(4)132(4)

浮煤煤质指标一般分析统计表表1-2-5

焦渣

MadAdVdafSt,d特征

煤层GRI

(%)(%)(%)(%)

4.67〜6.893.24〜4.8632.46〜37.580.23〜0.382(2)

3“0(6)

5.81(6)3.89(6)34.62(6)0.32(6)3(4)

4.61〜7.263.15〜4.5834.56〜35.870.27〜0.362(1)

4'20(6)

5.82(6)3.92(6)35.13(6)0.33(6)3(5)

3.88〜5.863.24〜4.3533.74~36.420.26~0.402(1)

540(6)

4.86(6)3.57(6)34.89(6)0.32(6)3(5)

①空气干燥基水分(Mad)、最高内在水分(MHC)

各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为7.27〜10.33%,综合平均

值在6.72〜7.59%之间。

②灰分

3-'及4-2煤层灰分平均值分别为7.59%和7.48%,5」煤层灰分平

均值为6.72%,灰分标准差在1.89〜2.23之间。根据

GB/T15224.1—2010《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标准,属煤炭

资源灰分产率变化小的特低灰分煤。

1-12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原煤经1.4密度液分选后,浮煤灰分产率大幅度降低,其综合平

均值在3.57%〜3。92%,脱灰率为53〜59%,平均为56%。

⑶挥发分(Vdaf)

各煤层原煤挥发分在31.57〜37.35%之间,综合平均值为34.14〜

36.37%,浮煤挥发分在32.46〜37.58%之间,综合平均值为34.62〜

35.13%,属中高挥发分煤。

(4)固定碳(FCd)、燃料比

固定碳的高低是评价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燃料比是表征煤化程度的指标。各煤层固定碳含量在59.08〜60.84%

之间,属中等固定碳煤。燃料比在1.75〜1.93,表征煤的煤化程度低。

各煤层固定碳(FCd)及燃料比见表l-2-6o

煤层固定碳(FCd)及其燃料比表1-2-6

3-1425-1

固定碳(FCd)%60.8459.0859.35

燃料比1.931.771.75

煤中固定碳含量越低,煤的挥发分越高,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分高

的煤所形成的焦炭疏松多孔,其化学反应能力亦较强。本区煤的挥发

分产率高,对电厂锅炉机械未完全燃烧的热损失是逐渐下降的。

(2)元素分析

煤的可燃质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其它有机物组成,其主要化学

元素为碳、氢、氧、氮和硫。各煤层主要化学元素分析见表1-2-7。

碳(C由Q:碳是煤中主要的可燃元素。各煤层碳含量综合平均值为

81.36-81.58%o

氢(Hda():煤中氢多以碳氢化合物状态存在,在受热时易裂解析出

和着火燃烧。各煤层氢含量综合平均值为5.02-5.09%o

1-13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氮(NG:氮是煤中唯一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主要由成煤植

物中蛋白质转化而来。各煤层氮含量综合平均值为1.03-1.06%。

氧(0G:各煤层中氧含量综合平均值为11.68〜12.39%O

煤中碳、氢数据是煤质的基本指标,作为动力燃料时,是计算煤

的发热量主要参数。

在煤化工利用时,氢含量或C/H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焦化产品的产

率,煤气的产率和质量,特别是液化的液体产率。根据煤中碳、氢、氧

和挥发分,就能预测出该煤在葱油中的抽示率和转化率,本区C/H比

大于16%,加之挥发分一般35~37%,灰分一般小于10%,是液化的

原料煤。

各煤层主要化学元素分析表表1-2-7

(W

CdafHdafNdafOdaf

81.43〜81.724.86〜5.100.95〜1.1212.11〜12.53

3-116.310.21

81.58(3)5.03(3)1.03(3)12.39⑶

80.86〜81.754.86〜5.110.97〜1.0512.12〜12.37

4216.210.21

81.36(3)5.02(3)1.05⑶12.25(3)

81.67〜82.755.06〜5.121.03〜1.111102〜12.20

5-116.140.21

82.17(3)5.09(3)1.06(3)11.68(3)

(3)全硫(St,d)、各种形态硫(Ss,d、Sp,d、So,d)

3」、5"煤层原煤硫分在0.23〜0.50%和0.25〜0.49%之间,平均

值分别为0.39%和0.40%,标准差为0.07和0.08,根据

GB/T15224.2—2010《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标准,两煤层

均属煤炭资源硫分变化小的特低硫煤。

4-2煤层原煤硫分为0.41-0.66%,平均值0.52%,标准差为0.13,

属煤炭资源硫分变化小的低硫煤。

上述三煤层原煤硫分经1.4密度液分选后,浮煤硫分平均值分

别为0.32%、0.33%和0.32%。煤中各种形态硫(%)统计见表1-2-8。

脱硫率分别为18%、37%和20%。

1-14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煤中各种形态硫(%)统计表表1-2-8

StjSs,dSp,dSo,d

0.31-0.500.01〜0.030.05〜0.210.25〜0.30

3-'

0.43(3)0.02(3)0.14(3)0.27(3)

〜〜〜

420.410.660.010.010.090.280.31-0.37

0.50(3)0.01⑶0.16(3)0.33(3)

0.25〜0.410.01〜0.010.03〜0.080.21-0.35

S'1

0.33(3)0.01(3)0.05(3)0.27(3)

煤中全硫由硫酸盐硫(Ss,d)、硫化铁硫(Sp,d)和有机硫(So,d)

组成,其中以有机硫为主,综合平均值为0.27〜0.33%,其次为硫化

铁硫,综合平均值为0.05〜0.16%;硫酸盐硫仅占0.01〜0.03%。

(4)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是评价煤燃烧特性的主要参数。各煤层干燥基

高位发热量(Qgr,d)综合平均值为30.68〜3O.8OMJ/kg,根据

GB/T15224♦3—2010《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标准,属动

力煤的高发热量煤。

(5)有害元素

煤中有害元素测定统计见表l-2-9o

煤中有害元素测定统计表1-2-9

Cid

PdFdAs,d

(%)(ppm)(%)(pp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