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题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以后,将答题卡收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成都古蜀文化遗址旅游图。导游备注: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城址群的早期代表;三星堆遗址以其独特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闻名;金沙遗址则以小巧玲珑的文物和太阳神鸟金箔为代表。古蜀文明吸收了中原礼制、楚文化和南亚物质文明,地处“一江三谷”(一江:岷江;三谷:岷江干流及其支流塑造的三大河谷地带),是水文与人文的结合。此图反映了古蜀文明()A.取决于特定的山水地貌 B.传承发展具有延续性 C.呈多元交融开放的特点 D.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2.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礼失而求诸野”,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曾向熟悉古代以鸟名官制度的郯子请教,并感叹:“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东汉郑玄、魏晋杜预注经,在考证原创于中原的名物制度时也都曾引边裔民族习俗为证。据此推知()A.华夏文化获得扩展传承 B.华夷之分逐渐失去根基 C.儒学有重礼崇文传统 D.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发展3.魏晋时期,钟会仰慕玄学名士嵇康已久,带着众多名士前去拜访。嵇康却旁若无人地继续打铁,许久未理会钟会。钟会尴尬欲走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故事反映出当时()A.道家思想备受推崇 B.文人学士的学术分歧 C.儒家礼仪遭受冲击 D.追求个性的时代风貌4.关于科举制度创立时间争议,有学者提出应以“自由投考”(考生无需士族举荐即可自主报名)为标志,主张科举制应定为唐朝创立。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科举制()A.弱化地方举荐强化中央集权 B.增加报考人员提升官员素质C.推动阶层流动促进公平公正 D.简化报考程序提高行政效率5.受过新儒学理性化和道德熏陶的宋代精英阶层,一改唐代画坛的绘画主题,经常把风景、植物、动物、街景和室内景物等世俗题材纳入绘画。宋代绘画创作趋势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市民文化的需求 B.科举取士人数增加 C.绘画技艺的突破 D.理学思辨精神影响6.清朝盐商依据银1两兑换钱1000文的标准,易银办课。乾隆年间“银贱钱贵”,盐商仅仅通过“以钱易银”就可以盈利25%左右。而乾隆末年以降,因“银贵钱贱”,出现“商本实多赔折”,嘉庆年间更是“至于力不能支”。清朝盐商盛衰反映出()A.货币政策不稳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衰落 D.盛世之下的危机7.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主持成立中国同盟会,参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代表。有留学生日记记载:“是日,群贤毕至,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共图大举。”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革命力量从分散走向联合 D.海外华侨成为革命重要力量8.有学者认为,对国民革命的看法,一直笼罩在“失败史观”之下。但换一个角度观察,一个成立仅五六年的政党,能在两三年间发动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堪称一大奇迹,而探寻奇迹的内在机制,比追究革命“失败”的责任,可能更具意义。该学者旨在()A.探寻中国共产党先进性 B.否定失败史观的合理性 C.强调农民运动的进步性 D.倡导革命乐观主义精神9.1949-1956年山西煤矿工人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以荣誉表彰为主,物质奖励有限。运动提高了工人积极性,在简陋条件下进行智慧技能的比拼,配合了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其中的主要经验是()A以竞赛促进发展 B.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举C.提升劳动创造力 D.国家动员与群众智慧结合10.2015年亚投行(AIIB)成立后,“去政治化”的务实合作提高了效率,其项目审批流程平均仅需3个月,远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18个月。贷款条件更注重项目可行性而非附加政策改革。这反映出亚投行()A.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B.创新了国际金融的合作模式C.取代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 D.关切了发展中国家基建需求11.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战争残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国修建8.4万座佛塔,将《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至整个帝国及周边地区。这些措施()A.促使亚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C.实现帝国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传入中国12.1302年三级会议后,法王腓力四世通过赋予市民免税权和司法特权,换取其持续支持。1314年,当贵族联合教士反对国王增税时,市民代表拒绝与贵族结盟,反而协助国王镇压叛乱。这表明在法国等级君主制下()A.市民阶层成王权制衡力量 B.贵族丧失传统统治合法性C.利益共生的合作模式形成 D.教权与王权矛盾不可调和13.材料所示的人口变化主要基于()A.工业发展推动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物种交换的促进 D.人口大迁移的作用14.逆取顺守是俾斯麦统一战略推进的基本路线。逆取指奉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顺守指的是推行“大陆政策”、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进一步巩固德意志的统一。据此可知德意志的统一策略()A.尊重现实务实因应 B.个人决策至关重要 C.具有明显扩张性 D.利于稳定欧洲局势15.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A.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殖民主义的破坏性16.1952-1955年美国对东南亚投资分布表受资国投资总额(亿美元)工业设备占比(%)农业技术占比(%)军事基础设施占比(%)菲律宾8.7302535泰国6.2282240南越12.5221850据表格信息,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南亚投资的重要意图是()A.实施技术垄断 B.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C.掠夺战略资源 D.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宣宗实录》修纂于1850-1856年。所记录的道光朝,自鸣钟表、玻璃器皿、西洋纺织品等西方商品已在中国广泛传播。面对时局变化,《实录》极力宣扬古朴崇俭之传统。《实录》记载道光帝以身作则,如穿补丁套裤、拒绝内务府高价改衣、因鸡蛋价高而放弃购买等。他以明代帝王奢靡亡国为鉴,强调“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在谕旨中批评铺张浪费之风,多次谕令地方接待要削减开支,“永维俭德”。另一方面,道光帝又晓谕各绅商不惜重金从西洋引进、购入、仿造战船。有学者认为,实录记载的节俭举措在腐败的官僚体系中沦为了形式主义,未能扭转王朝衰落的趋势,反而暴露了专制制度下“上令下不行”的深层矛盾。——摘编自谢贵安、喻俊虹《传统官吏的近代异动:<清宣宗实录>对西方认知的转变》等材料二近代早期英国的道德建设于16-17世纪兴起。清教徒“宣称真正的基督徒要有公益思想,同时还要有勤劳、节俭、自制的个人美德”。他们对酗酒、非婚性行为、不去教堂礼拜、节庆狂欢等不道德行为进行了批判。作为酗酒场所的啤酒馆,詹姆斯一世称之为“流浪汉、乞丐和懒汉的出没之所”,地方官员也认为其诱使年轻人放纵、变得懒散,是“王国安宁和富裕的共同敌人”。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济贫税的主要缴纳者是乡绅和中间阶层,他们出于减轻济贫负担的考虑,积极推动道德改革。重商主义将货币等同于财富,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和贵金属的积聚,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对“沾染恶习和漫无节制的国民”痛心疾首。——摘编自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风习与道德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帝崇俭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崇俭建设相比,近代早期英国道德建设的不同之处。(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英国的道德建设给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同学在自主学习时,对某AI平台提出要求:“请用数据对比的方式,列表说明1940年代—2020年代四川教育发展的情况。”AI做出如下回复:时期指标1940年代(解放前)1950-1980年代(初步建设期)1990-201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期)2010-2020年代(高质量发展期)学校数量普通高校仅10所(1949年)中等师范学校110所(1985年)—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普通高校126所(2019年)在校生规模(万人)小学生推测低于50,普通高校在校生0.9(1949年)小学生300(1952年)高中不足10(1981年),大学生14(1989年)—小学生555.8,初中生273.7,高中生139.8,普通本专科166.2万,研究生12.2万(2019年)教育普及率文盲率80%(推测)文盲率39.96%(1964年)94%的县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4.64%,小学入学率99.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4%(2019年)学历结构(每10万人)—大学及以上284人(1964年)大学及以上6675人(1990年)初中文化31,443人,高中文化13,301人,大学及以上13,267人(2020年)请在现有表格下面增加一行,明确指出新增行的“指标”,说明增加的理由,然后就表格部分或整体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简要评述。(要求:指标简明,理由符合逻辑,观点明确,评述史论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重三铢。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至孝武元狩四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桑弘羊)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流通事务)。……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改编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如今银两、银元、铜钱及外国货币并行,信用奔溃,民众苦不堪言。……钱币者,百货之中准也,西方经济学中有诸多系统论述。……中国今日欲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实行钱币革命。……(应)发行纸币,收回所有硬币,统一货币权于国家。——改编自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三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2年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7个国家和地区。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超800万个,为全球货币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方案。——改编自202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代与近代中国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货币的发展,自拟标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论述。
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题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以后,将答题卡收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成都古蜀文化遗址旅游图。导游备注: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城址群的早期代表;三星堆遗址以其独特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闻名;金沙遗址则以小巧玲珑的文物和太阳神鸟金箔为代表。古蜀文明吸收了中原礼制、楚文化和南亚物质文明,地处“一江三谷”(一江:岷江;三谷:岷江干流及其支流塑造的三大河谷地带),是水文与人文的结合。此图反映了古蜀文明()A.取决于特定的山水地貌 B.传承发展具有延续性 C.呈多元交融开放的特点 D.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古蜀文明吸收了中原礼制、楚文化和南亚物质文明”并结合图中三星堆、金沙等遗址的文化特征,可知其融合了中原、楚、南亚等多种文明元素,C项正确;根据材料“地处‘一江三谷’”并结合所学地理对文明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条件之一,但“取决于”表述绝对化且忽略文化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提及不同遗址间的文化传承链条,排除B项;图中标注遗址门票、车程等旅游信息仅反映开发为景点,无法证明“充分发掘”,排除D项。故选C项。2.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礼失而求诸野”,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曾向熟悉古代以鸟名官制度的郯子请教,并感叹:“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东汉郑玄、魏晋杜预注经,在考证原创于中原的名物制度时也都曾引边裔民族习俗为证。据此推知()A.华夏文化获得扩展传承 B.华夷之分逐渐失去根基 C.儒学有重礼崇文的传统 D.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在中原地区某些文化知识或制度出现丢失或遗忘时,能够从周边地区或少数民族那里找到相关的文化踪迹并加以学习,这体现了华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能够通过向其他地区或民族寻求知识来延续和丰富自身。东汉郑玄、魏晋杜预注经时引边裔民族习俗为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与华夏文化相关的元素,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A项正确;“华夷之分”是古代中国用来区分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观念,材料只是强调了文化上的交流与借鉴,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华夏文化从周边文化中获取元素,而非强调儒学重礼崇文的传统,排除C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华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利用,以实现自身的扩展传承,而不是强调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排除D项。故选A项。3.魏晋时期,钟会仰慕玄学名士嵇康已久,带着众多名士前去拜访。嵇康却旁若无人地继续打铁,许久未理会钟会。钟会尴尬欲走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故事反映出当时()A.道家思想备受推崇 B.文人学士的学术分歧 C.儒家礼仪遭受冲击 D.追求个性的时代风貌【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钟会尴尬欲走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嵇康旁若无人地打铁,不理会钟会等人,展现出他不拘小节、无视常规社交礼仪的行为特点,而钟会的回答也体现出一种随性和洒脱。这反映出当时文人追求个性、自由,不受传统礼教束缚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人物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风貌,没有明确道家思想在社会上的受推崇的情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故事中主要涉及魏晋的时代风貌,并未涉及文人学士之间在学术方面的分歧,排除B项;虽然嵇康的行为有违传统儒家礼仪,但仅从这一个故事不能得出儒家礼仪遭受冲击的普遍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4.关于科举制度创立时间的争议,有学者提出应以“自由投考”(考生无需士族举荐即可自主报名)为标志,主张科举制应定为唐朝创立。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科举制()A.弱化地方举荐强化中央集权 B.增加报考人员提升官员素质C.推动阶层流动促进公平公正 D.简化报考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以‘自由投考’(考生无需士族举荐即可自主报名)为标志,主张科举制应定为唐朝创立”,可知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科举制让考生能自主报名,不再受士族举荐的限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举中来,推动了阶层流动,促进了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由投考”对考生的影响,未涉及中央集权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弱化地方举荐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自由投考”的形式,而不是增加报考人员与提升官员素质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自由投考”主要体现的是报考的自主性,而非简化报考程序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5.受过新儒学理性化和道德熏陶的宋代精英阶层,一改唐代画坛的绘画主题,经常把风景、植物、动物、街景和室内景物等世俗题材纳入绘画。宋代绘画创作趋势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市民文化的需求 B.科举取士人数增加 C.绘画技艺的突破 D.理学思辨精神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阶层有着与传统精英阶层不同的文化需求,他们对世俗生活充满兴趣,更倾向于欣赏反映身边日常事物和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和市场消费,画家们更多地关注世俗题材,将城市街景、市井生活等纳入绘画创作中,A项正确;科举取士人数增加主要影响的是官僚队伍,与绘画创作趋势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绘画技艺突破并不必然导致绘画主题倾向世俗题材,二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理学思辨精神主要关注对天理、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这与世俗题材的绘画风格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6.清朝盐商依据银1两兑换钱1000文的标准,易银办课。乾隆年间“银贱钱贵”,盐商仅仅通过“以钱易银”就可以盈利25%左右。而乾隆末年以降,因“银贵钱贱”,出现“商本实多赔折”,嘉庆年间更是“至于力不能支”。清朝盐商盛衰反映出()A.货币政策不稳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衰落 D.盛世之下的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由银贱钱贵转而银贵钱贱,盐商由盈利到赔折甚至力不能支,反映出盛世表象下隐藏着经济方面的危机,D项正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主要源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如美洲白银输入减少、鸦片走私加剧白银外流),并非政府主动调整货币政策,排除A项;商品经济繁荣通常促进商业发展,但材料中盐商后期亏损恰因经济秩序紊乱,排除B项;清朝盐商盛衰反映出盛世之下的危机,这与对外贸易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主持成立中国同盟会,参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代表。有留学生日记记载:“是日,群贤毕至,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共图大举。”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革命力量从分散走向联合 D.海外华侨成为革命重要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孙中山在东京主持成立中国同盟会,参会者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代表”可知,中国同盟会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使革命力量从分散走向联合,C项正确: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革命团体的联合,并未提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海外华侨在革命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8.有学者认为,对国民革命的看法,一直笼罩在“失败史观”之下。但换一个角度观察,一个成立仅五六年的政党,能在两三年间发动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堪称一大奇迹,而探寻奇迹的内在机制,比追究革命“失败”的责任,可能更具意义。该学者旨在()A.探寻中国共产党先进性 B.否定失败史观的合理性 C.强调农民运动的进步性 D.倡导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探寻这一奇迹的内在机制,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等先进性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短时间内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所以该学者的目的是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A项正确;学者只是说不应局限于“失败史观”,并非完全否定其合理性,排除B项;强调农民运动是为了探寻中国共产党能发动农民运动的内在机制,即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不是单纯强调农民运动的进步性,排除C项;作者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能在短时间内发动大规模农民运动这一现象出发,强调要去探寻这一奇迹背后的内在机制,并没有直接体现出鼓励人们以乐观的精神去看待国民革命中的种种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9.1949-1956年山西煤矿工人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以荣誉表彰为主,物质奖励有限。运动提高了工人积极性,在简陋条件下进行智慧技能的比拼,配合了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其中的主要经验是()A.以竞赛促进发展 B.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举C.提升劳动创造力 D.国家动员与群众智慧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山西煤矿工人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以荣誉表彰为主,物质奖励有限……配合了新中国各方面建设”,可知劳动竞赛是国家动员发起的,而工人通过“智慧技能的比拼”体现了群众智慧的参与,D项正确;材料强调竞赛的组织形式,而“以竞赛促进发展”仅描述手段,未突出国家与群众互动,排除A项;“物质奖励有限”说明并非精神与物质并重,排除B项;“提升创造力”是竞赛的客观效果,但题干问“主要经验”应指向组织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10.2015年亚投行(AIIB)成立后,“去政治化”的务实合作提高了效率,其项目审批流程平均仅需3个月,远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18个月。贷款条件更注重项目可行性而非附加政策改革。这反映出亚投行()A.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B.创新了国际金融的合作模式C.取代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 D.关切了发展中国家基建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亚投行‘去政治化’的务实合作提高了效率,审批流程平均仅需3个月,远快于IMF和世界银行的18个月,且贷款条件注重项目可行性而非附加政策改革”,可知亚投行通过简化流程、减少政治干预,打破了传统国际金融机构的固有模式,创新了国际金融的合作模式,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意识形态差异的弱化,且“去政治化”主要指减少附加条件而非淡化制度对立,排除A项;亚投行是对现有体系的补充而非替代,材料无“取代”依据,排除C项;材料强调贷款审批模式革新,虽亚投行实际聚焦基建,但题干未直接体现“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关切,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战争残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国修建8.4万座佛塔,将《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在很短时间内传播至整个帝国及周边地区。这些措施()A.促使亚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C.实现帝国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传入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在全国修建佛塔、刻《法敕》,还派遣传教团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教,使得佛教不仅在印度国内广泛传播,还传播到了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为佛教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B项正确;亚洲文明圈包含众多元素和多样的文化体系,佛教的传播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阿育王的这些措施对佛教在亚洲的传播有推动作用,但不能直接促使亚洲文明圈形成,该说法夸大了其影响,排除A项;阿育王时期,印度除了佛教外,还有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和文化,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阿育王时期虽有佛教向外传播,但并没有直接促使佛教迅速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12.1302年三级会议后,法王腓力四世通过赋予市民免税权和司法特权,换取其持续支持。1314年,当贵族联合教士反对国王增税时,市民代表拒绝与贵族结盟,反而协助国王镇压叛乱。这表明在法国等级君主制下()A.市民阶层成王权制衡力量 B.贵族丧失传统统治合法性C.利益共生的合作模式形成 D.教权与王权矛盾不可调和【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314年,当贵族联合教士反对国王增税时,市民代表拒绝与贵族结盟,反而协助国王镇压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王腓力四世赋予市民免税权和司法特权,市民代表则协助国王镇压贵族叛乱,这表明国王与市民阶层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共生的合作模式,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市民代表拒绝与贵族结盟,协助国王镇压叛乱,说明市民阶层是支持王权,而非制衡王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虽然贵族联合教士反对国王增税,但是不能就此说明贵族丧失了传统统治合法性,而在中世纪,贵族依然存在统治合法性,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国王与市民阶层的合作以及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关于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并非材料重点,并且“不可调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3.材料所示的人口变化主要基于()A.工业发展的推动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物种交换的促进 D.人口大迁移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00—1800年(世界)。根据材料“1400—1800年部分国家、地区人口走势图”,联系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其他大洲的联系加强,带来了物种交换,包括农作物和动物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欧洲和亚洲因为新作物的引入,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人口增长,B项正确;工业发展推动人口增长主要始于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完全匹配,排除A项;物种交换仅是人口变化的一个具体因素,表述片面且依附于新航路开辟的宏观背景,排除C项;人口大迁移虽是新航路开辟的衍生现象,但材料未直接凸显其主导作用,且人口变化主因仍是新航路带来的综合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4.逆取顺守是俾斯麦统一战略推进的基本路线。逆取指奉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顺守指的是推行“大陆政策”、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进一步巩固德意志的统一。据此可知德意志的统一策略()A.尊重现实务实因应 B.个人决策至关重要 C.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D.利于稳定欧洲局势【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奉行“铁血政策”以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适应当时德国分裂及复杂政治军事形势,推行“大陆政策"维持欧洲均势巩固统沣重实际清况灵活应对,反映德意志统一策略尊重现实务实因应,A项正确;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虽有俾斯麦决策推动,但关键是国情、形势等现实因素,个人决策并非至关重要,排除B项;德意志统一时发动战争及之后维持均势状态,主要目的是完成并巩固自身统一,扩张性不是主要特征,排除C项;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这不利于稳定欧洲局势,排除D项。故选A项。15.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A.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殖民主义的破坏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1920年(法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修建铁路是为了加强对非洲的经济掠夺,同时,传教士通过开设学校强制非洲儿童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进行文化侵略,以消除非洲本土文化,培养对法国文化认同的人,便于更好地实施殖民统治。经济侵略为文化侵略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营造有利环境,两者相互配合,体现了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C项正确;法国在非洲修建铁路和开设学校的行为,表面上看带来了交通的改善和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这些举措是为了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法国的殖民侵略行为,没有直接涉及非洲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内容,排除B项;D选项只强调了破坏性,没有体现出经济侵略与文化侵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解读不够全面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16.1952-1955年美国对东南亚投资分布表受资国投资总额(亿美元)工业设备占比(%)农业技术占比(%)军事基础设施占比(%)菲律宾8.7302535泰国6.2282240南越12.5221850据表格信息,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南亚投资的重要意图是()A.实施技术垄断 B.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C.掠夺战略资源 D.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和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东南亚地区。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美国对菲律宾、泰国、南越的投资中,军事基础设施占比都相当高,分别为35%、40%、50%。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在东南亚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美国对东南亚投资的重要意图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B项正确;材料中美国对东南亚的投资涉及工业设备、农业技术和军事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并非只集中于技术领域,且无法体现出是为了实施技术垄断,排除A项;表格中未提及投资与掠夺战略资源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美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军事基础设施等方面,而不是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目的,从表格信息看不出来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宣宗实录》修纂于1850-1856年。所记录的道光朝,自鸣钟表、玻璃器皿、西洋纺织品等西方商品已在中国广泛传播。面对时局变化,《实录》极力宣扬古朴崇俭之传统。《实录》记载道光帝以身作则,如穿补丁套裤、拒绝内务府高价改衣、因鸡蛋价高而放弃购买等。他以明代帝王奢靡亡国为鉴,强调“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在谕旨中批评铺张浪费之风,多次谕令地方接待要削减开支,“永维俭德”。另一方面,道光帝又晓谕各绅商不惜重金从西洋引进、购入、仿造战船。有学者认为,实录记载的节俭举措在腐败的官僚体系中沦为了形式主义,未能扭转王朝衰落的趋势,反而暴露了专制制度下“上令下不行”的深层矛盾。——摘编自谢贵安、喻俊虹《传统官吏的近代异动:<清宣宗实录>对西方认知的转变》等材料二近代早期英国的道德建设于16-17世纪兴起。清教徒“宣称真正的基督徒要有公益思想,同时还要有勤劳、节俭、自制的个人美德”。他们对酗酒、非婚性行为、不去教堂礼拜、节庆狂欢等不道德行为进行了批判。作为酗酒场所的啤酒馆,詹姆斯一世称之为“流浪汉、乞丐和懒汉的出没之所”,地方官员也认为其诱使年轻人放纵、变得懒散,是“王国安宁和富裕的共同敌人”。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济贫税的主要缴纳者是乡绅和中间阶层,他们出于减轻济贫负担的考虑,积极推动道德改革。重商主义将货币等同于财富,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和贵金属的积聚,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对“沾染恶习和漫无节制的国民”痛心疾首。——摘编自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风习与道德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帝崇俭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崇俭建设相比,近代早期英国道德建设的不同之处。(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英国的道德建设给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启示。【答案】(1)特点:宣扬传统价值观;指导思想与政策执行存在矛盾,沦为形式主义;强调历史教训;以政府为主导。(2)不同之处:以宗教思想为指导;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关注社会风气;受经济思想影响。(3)启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参与的良好氛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面对时局变化,《实录》极力宣扬古朴崇俭之传统”可知,宣扬传统价值观;根据材料一“实录记载的节俭举措在腐败的官僚体系中沦为了形式主义,未能扭转王朝衰落的趋势,反而暴露了专制制度下‘上令下不行’的深层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导思想与政策执行存在矛盾,沦为形式主义;根据材料一“他以明代帝王奢靡亡国为鉴”可知,强调历史教训;根据材料一“在谕旨中批评铺张浪费之风,多次谕令地方接待要削减开支”可知,以政府为主导。【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二“宣称真正的基督徒要有公益思想,同时还要有勤劳、节俭、自制的个人美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宗教思想为指导;根据材料二“詹姆斯一世称之为‘流浪汉、乞丐和懒汉的出没之所’,地方官员也认为其诱使年轻人放纵、变得懒散,是‘王国安宁和富裕的共同敌人’”可知,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根据材料二“他们出于减轻济贫负担的考虑,积极推动道德改革。重商主义将货币等同于财富,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和贵金属的积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注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二“重商主义将货币等同于财富,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与“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经济思想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启示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重商主义将货币等同于财富,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和贵金属的积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材料二“詹姆斯一世称之为‘流浪汉、乞丐和懒汉的出没之所’,地方官员也认为其诱使年轻人放纵、变得懒散,是‘王国安宁和富裕的共同敌人’”可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参与的良好氛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同学在自主学习时,对某AI平台提出要求:“请用数据对比的方式,列表说明1940年代—2020年代四川教育发展的情况。”AI做出如下回复:时期指标1940年代(解放前)1950-1980年代(初步建设期)1990-201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期)2010-2020年代(高质量发展期)学校数量普通高校仅10所(1949年)中等师范学校110所(1985年)—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普通高校126所(2019年)在校生规模(万人)小学生推测低于50,普通高校在校生0.9(1949年)小学生300(1952年)高中不足10(1981年),大学生14(1989年)—小学生555.8,初中生273.7,高中生139.8,普通本专科166.2万,研究生12.2万(2019年)教育普及率文盲率80%(推测)文盲率39.96%(1964年)94%的县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4.64%,小学入学率99.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4%(2019年)学历结构(每10万人)—大学及以上284人(1964年)大学及以上6675人(1990年)初中文化31,443人,高中文化13,301人,大学及以上13,267人(2020年)请在现有表格下面增加一行,明确指出新增行的“指标”,说明增加的理由,然后就表格部分或整体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简要评述。(要求:指标简明,理由符合逻辑,观点明确,评述史论结合)【答案】指标:教育投入(亿元)。指标信息:1940年代(解放前):极低,缺乏系统投入数据;1950—1980年代(初步建设期);逐步增加,但整体规模较小,占全省GDP的1.5%左右;1990—201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期):显著增长,成为重点投入领域,占全省GDP的3%左右;2010—2020年代(高质量发展期):持续大幅增长,向高质量教育方向倾斜,占全省GDP的4%以上。理由:教育投入是衡量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不同时期教育投入的变化,能够直观反映出国家和地方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观点:四川教育在时代变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折射出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评述:1940年代,受长期战乱与旧有社会体制束缚,四川教育基础薄弱,学校数量少、入学率低、文盲率高。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大力普及基础教育,通过兴办学校、开展扫盲运动,使教育普及率显著提升,学历结构得到初步改善。1990-201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四川教育投入增加,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职业教育等多元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2010-2020年代,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四川在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层次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四川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第一增加指标。根据材料“列表说明1940年代—2020年代四川教育发展的情况”可知,其指标应该与教育相关,其指标可以选择为教育投入(亿元)。再明确指标内容。根据材料“1940年代(解放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代(解放前),社会动荡,教育投入极低,缺乏系统投入数据;根据材料“1950-1980年代(初步建设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80年代(初步建设期);逐步增加,但整体规模较小,占全省GDP1.5%左右;根据材料“1990-2010年代(改革开放深化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显著增长,成为重点投入领域,占全省GDP的3%左右;根据材料“2010-2020年代(高质量发展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大幅增长,向高质量教育方向倾斜,占全省GDP的4%以上。其次,说明理由。根据材料“请用数据对比的方式,列表说明1940年代—2020年代四川教育发展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投入是衡量教育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教育投入的变化,能够直观反映出国家和地方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其三,说明观点与论述。根据材料“1940年代(解放前)”与“小学生300(1952年)高中不足10(1981年),大学生14(1989年)”,“小学生555.8,初中生273.7,高中生139.8,普通本专科166.2万,研究生12.2万(201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教育在时代变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折射出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关于阐释可从40年代、建国至80年代、1990-2010年代与2010-2020年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证明。从40年代角度分析,根据材料“1940年代(解放前):普通高校仅10所”与“ 文盲率80%(推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代,受长期战乱与旧有社会体制束缚,四川教育基础薄弱,学校数量少、入学率低、文盲率高;从建国至80年代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小学生300(1952年)高中不足10(1981年),大学生14(1989年)”与“文盲率39.96%(196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大力普及基础教育,通过兴办学校、开展扫盲运动,使教育普及率显著提升,学历结构得到初步改善;从1990-2010年代角度分析,根据材料“94%的县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201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四川教育投入增加,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职业教育等多元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从2010-2020年代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4.64%,小学入学率99.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4%(2019年)”与“小学生555.8,初中生273.7,高中生139.8,普通本专科166.2万,研究生12.2万(201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2020年代,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四川在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层次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最后,总结归纳。四川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解析畜牧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解析技巧试题及答案
- 网络编辑师证书考试真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量化工具试题及答案
- 理财市场趋势与投资机会的把握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道德与规范试题及答案
- 2024小语种考试备考要领试题及答案
- 潮州初一地理试卷及答案
- 2024年网络编辑师考试全科目试题及答案
- 个人成长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连续梁线型控制技术交底
-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三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T-CPQS C017-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衍生产品 树脂类艺术品
- 网络安全众测服务要求
- 《茶学概论》课件
- 肠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 医疗器械经营安全培训必备知识
- 网格员宣传防诈骗知识讲座
- (完整文本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默写版1-144
- 《医院劳动合同书》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