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1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2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3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4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D.将占领区经济纳入日本经济体系2.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3.下图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券可与法币进行兑换,曾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汪伪统治区大量流通。该券发行的目的是A.封锁敌后根据地的经济 B.掠夺沦陷区的物资财富C.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D.扰乱解放区的金融秩序4.《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写道:“好些中国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们招降的七十二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扫射而集体的被屠杀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最可能的是A.旅顺 B.北平 C.南京 D.重庆5.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巨大灾难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6.下图是抗日战争重大事件时间轴,其中,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于(

)A.① B.② C.③ D.④7.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A.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8.阅读图文材料,《抗争》创刊号在当时(

A.支持国联“全体一致”原则 B.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声援频淞沪会战保卫上海9.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基于A.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开始改变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C.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发展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需求11.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文》节选:“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这段话反映了中国人的(________)诉求A.反帝反封,彻底革命 B.国共合作,消除宿怨C.反对侵略,珍爱和平 D.中日和解,面向未来12.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1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九一八”事变,是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开端A.解放战争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14.标语虽小,却承载了历史。透过中国式标语,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的变迁。下列标语按照出现的先后排序,其中排在第三位的是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打土豪、分田地”C.“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 D.“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15.1939年1月,晋察冀边区发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的指示信》,根据这一指示,县、区两级成立村选促进会,村成立村选筹备会。通过村选,大批农民当选公职。据统计,在1940年的选举中,冀中地区的村代表中地主富农代表只占8.1%。该变化(

)A.体现了“三三制”政权结构 B.表明了土地革命的效果明显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国民政府“宪政”进程16.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17.1936年温涛创作了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木刻连环版画《她的觉醒》,其中一幅画中主人公高举“为生存而战——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条幅进行游行示威。与这幅画所反映的时代呼声一致的是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8.“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此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国19.2017年I月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形修改相关内容。教育部界定“十四年抗战”的史实依据是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D.全民族抗战开始20.下图数字标示的地点,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些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某失地”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2年10月10日,湖南衡阳《大刚报》登载举办民调的公告:“鉴于内外局势瞬息万变,致重要时事发生,各方见解常不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民意趋归如何,常无客观标准,兹因择当前重要问题十项,举行民意测验。”此次调查参与者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年龄段。表1为民意调查部分统计结果。序号问题及统计结果1你认为中国抗战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能:11206人,占99.5%不能:0人,占0%未置可否:56人,0.5%2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日本:7819人,占69.4%德国:3443人,占30.6%5一旦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应否与日本和平相处?应:6534人,占58%否:4687人,占41.6%未置可否:41人,占0.4%7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先,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要:5724人,占50.8%不要:5424人,占48.2%未置可否:114人,占1%——摘编自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大刚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参与民调的民众对待时局的意向。(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当时抗战形势补充一个民意调查问题,并说明理由。2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他看不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抗日潜力,而且总害怕民众力量起来会威胁他们的统治。而离开民众的力量,面对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远较中国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自然会怀着很大的恐惧感,觉得根本无力同它相抗衡。因此,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约束,使局势不至于进一步恶化。1935年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由于贵州地方势力派首领王家烈用广东、广西暗中成立“三省互助联盟”,特别足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关系更为密切。蒋介石在日记中,还一再称他的部下为“桂逆”,写道:“桂逆乘机捣蛋也。”又说,“桂逆阴谋愈急,诚不可理喻也”“倭桂粤志(在)积极谋乱,无或变更,反而变本加厉也。”因此,他防桂系之心,不在“追剿”中央红军之下,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状况,却是事实。——摘编自《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对日政策的演变》(l)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策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危害。23.历代对王安石变法存在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