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闻一多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现代诗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的修辞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诗歌的抒情脉络,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两首诗歌塑造的不同抒情主人公形象。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与发扬五四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感悟与学习诗歌所体现的强劲的生命力量,思考青春的价值。学习目标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作者简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扶夷江天一巷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25年,27岁的闻一多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小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写作背景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三美”主张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哪些特点?白云:无数,在空中怒涌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北冰洋:壮丽、晴景太平洋:无限、把地球推倒洪涛:滚滚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律吕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第三、四行:书写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第一、二行:展现了海洋宏伟壮丽的图景第五、六、七行: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我”与景物发生联系朗读辨境本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七行,但有一定的层次。试梳理诗歌的内容。①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②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时的主观感受。朗读辨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朗读诗歌,概括每节诗歌内容第1节,诗人高度赞扬红烛颜色的“红”;第2节,问红烛为何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芒;第3节,肯定光需要“烧”出来的自然方法;第4节,鼓励红烛燃烧,以拯救世人的灵魂;第5节,由红烛的发光过渡到红烛的流泪;第6节,诗人发现红烛是因为残风侵蚀光芒,烧得不稳才急得流泪;第7节,赞美红烛流泪以带给人间慰藉和快乐的美德;第8节,概括红烛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的因果关系;第9节,重申红烛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探究题任务一:领会诗歌情感[问题](领会诗歌的情感)如何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意象[问题](赏析诗歌的意象)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任务三:理解诗歌艺术特点,把握诗歌抒情脉络[问题](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闻一多的《红烛》一诗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是否符合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违背常理→寓意/象征、时代背景太平洋推倒地球:时代背景推翻、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研读析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量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研读析旨扶夷江天一巷诗歌描绘的“滚滚洪涛”和“力”有什么深刻含义?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笔立山头展望》“滚滚洪涛”以及“力”有什么深刻含义?
破坏力:“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破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创造力:“五四运动”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研读析旨这首诗树立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巨人形象
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呐喊、歌号,歌颂力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和力的韵律(力的律吕),同时也歌唱了时代精神。研读析旨
思想感情自然景观:雄伟、壮阔、宏远自然形象→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①这首诗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诗人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所以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交融一体的境界)探究题扶夷江任务一:领会诗歌情感[问题](领会诗歌的情感)如何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②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涌、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期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进行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意象[情境]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的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句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追求理想的象征。[问题](赏析诗歌的意象)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任务三:理解诗歌艺术特点,把握诗歌抒情脉络[情境]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卓有建树,在创作格律体新诗时,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即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体现出来的美,要求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和谐流畅;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鲜明,有色彩感,能够形成一幅幅色彩浓郁的图画;建筑美是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每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节数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形成了匀称、均齐的结构形式。[问题](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闻一多的《红烛》一诗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是否符合他的诗歌创作主张?探究题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意象[情境]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的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句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追求理想的象征。[问题](赏析诗歌的意象)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意象[问题](赏析诗歌的意象)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无题》中“蜡炬”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①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炬”不仅指外物,也指诗人自己。(“蜡炬”这一意象专注于对爱情或理想的执着追求,直到自身毁灭;“蜡炬”这一意象最终追求的结果不仅使诗人自身有所不甘,也令读者感到惋惜和伤感)②闻一多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自己区别开来,没有直接把自己投入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而是让自己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抓住红烛“烧蜡成灰”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察红烛,思考红烛,发出声声慨叹,提出种种困惑。每一番追问之后,诗人又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中,诗人好像暂时放下了困惑,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物我相融。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诗人既完成了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塑造,又实现了对唐诗中“蜡炬”意象的超越)理清抒情脉络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任务三:理解诗歌艺术特点,把握诗歌抒情脉络[问题](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闻一多的《红烛》一诗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是否符合他的诗歌创作主张?①《红烛》一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唯美主义色彩。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其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幻想和对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的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其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力求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一定程度的采用、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探究主旨【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1分)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为适应时代的要求,用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的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的。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
的现实,在
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需要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其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
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
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B.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D.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1分)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为适应时代的要求,用接近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时练基础作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期末计算能力测试》(含答案)
- 中外合资企业合作协议书
- 授权代理合同框架协议
-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信息披露的流程与标准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领域挑战试题及答案
- 企业财务规划的基本步骤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中短期与长期规划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西方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题六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 考前冲刺资料证券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GB 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
- 住宅楼工程临时用水专项施工方案
- 静电感应现象PPT
- 签名设计课件
- 科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 品质异常处罚细则及奖罚制度
- 物联网概论第二章产品电子编码EPC课件
- DB3212∕T 1098-2022 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托管服务规范
- 诊所备案申请表格(卫健委备案)
- 办公生活区临时设施施工方案
- GB∕T 40262-2021 金属镀膜织物 金属层结合力的测定 胶带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