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_第1页
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_第2页
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_第3页
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_第4页
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

课外8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行》《浣溪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

课外8首《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行》《浣溪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

庭中有奇树

[宋]欧阳修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赏析】《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赏析:前四句写了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绿叶旺盛生长的嘉美的树开出了茂密的花朵。女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目的是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以此表达对远方丈夫的的深切思念。【全诗主旨】《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赏析:“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结构: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一、理解性默写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针对训练解析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3.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二、理解与赏析1.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2.“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可贵。这花本来没有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盈”字用得好,“盈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切的思念。二、理解与赏析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赏析: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烈士:指能建功立业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全诗主旨】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哲学思想: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养怡之福指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一、理解性默写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

。2.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3.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诗句:

。4.《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针对训练解析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4.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二、理解与赏析1.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2.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二、理解与赏析3.“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你能从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示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不甘年老,报效祖国的情怀。二、理解与赏析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A二、理解与赏析下列句子中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一致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D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手法: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全诗主旨】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一、理解性默写1.《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句是:

!2.《赠从弟》中,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其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的两句诗是:

!3.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

!4.刘桢的《赠从弟》一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

!针对训练解析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4.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理解与赏析1.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2.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3.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手法: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全诗主旨】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手法: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一、理解性默写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

。4.《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

。针对训练解析1.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2.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二、理解与赏析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浣溪沙

[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译文】填一曲新词,饮一杯清酒,依旧是去年的天气和往日的亭台。/眼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够回照天际?/无可奈何中花已纷纷落去,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了回来。/我独自徘徊在小园里撒满落花的小路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手法:借景抒情,“新”与“旧”对比,表达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暗含着希望美好重现的微妙情怀。哲理:蕴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炼字:“独”字是词人在萧条春色和飞逝的时光中的真实写照,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全诗主旨】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听词饮酒的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一、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4.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5.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

。6.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针对训练解析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二、理解与赏析1.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

情怀,这是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3.“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

(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无可奈何花落去。

落寞,孤独。夕阳

落花

归燕感时伤春以景传情二、理解与赏析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B(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采桑子

[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文】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手法: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全诗主旨】写出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一、理解性默写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针对训练解析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2.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3.无风水面琉璃滑二、理解与赏析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词的下阕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二、理解与赏析3.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这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示例: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二、理解与赏析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C以动衬静相见欢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写法: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写法: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全诗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簪缨散”是说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贵族、官僚都跑散了。古时做官的人用簪[zān一种牙制或骨制的长针]、缨(带子)把冠(表示身分地位的帽子)固定在头上,后来便用“簪缨”作为贵族、官僚的代称。“中原乱”指一一二七年,靖康之变,金兵打到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原广大地区落到金人手中。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针对训练解析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2.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二、理解与赏析1.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古人常用

等意象表现悲凉之情。2.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西楼

清秋

夕阳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二、理解与赏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