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浦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一、古诗文阅读(25分)(一)(10分)1.默写(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3)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式微》)(4)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春日踏青,公园内青草如茵,繁花似锦,小语不禁脱口而出《桃花源记》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好逑”意思是__________。3.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使表达含蓄委婉。B.“寤寐求之”的“寤”“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男子对淑女的思恋之苦。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描写了热闹成婚场面,表现男子实现了追求淑女的愿望。D.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三)(11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甲】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节选)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4.【甲】【乙】两文皆出自《永州八记》,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心乐之_________②石渠之事既穷_______6.对画线句“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在那里架了一座桥。B.从石渠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南坡,老百姓又在那里架了一座桥。C.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经过了一座桥。D.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南坡,老百姓又经过了一座桥。7.【甲】【乙】两文都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响若操琴”都用比喻写出了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和【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都写出了石头不同的形态;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情感。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14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诗经》的开篇植物为何是荇菜?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开篇《关雎》中的荇菜,您可认识?当它们盛开时,小黄花会把湖面都“染”成黄色。②荇菜,又称莕菜。《周南·关雎》借采集荇菜,寄托了对理想中恋人深深的爱慕。《尔雅·释草》标注:“莕,接余。”郭注:“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亦呼为莕,音杏。”浮叶植物荇菜有着似水柔情的生长状态,它与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一样具有纯洁明净的寓意,以荇菜作为爱情的表征,显得情真意切。《诗经》中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关雎》作为首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清朝的方润玉曾标榜其“取冠三百,真绝唱也”。③荇菜为多年生水生草本,多生长在池沼、湖泊、沟渠、稻田、河流或河口的平稳水域。荇菜喜静水,耐寒又耐热,适应力强,水深在30—300厘米的水体中均有生长。它还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和再生力,既能在果实成熟后借助水流传播进行繁殖,又能用根茎和匍匐枝繁殖,生长季节收获三四次仍能再生。④《诗经》中写到的采集荇菜有何作用呢?原来,与现代种植蔬菜不同的是,“采集”是周朝劳动人民获得蔬菜的一种重要方式。荇菜的茎和叶柔软滑嫩,是上佳的野菜。从用途上看,荇菜是一个全能的“五边形战士”。⑤荇菜是古人常用的菜蔬,而且做法多样。最常见的是水煮荇菜,《救荒本草》里描述道:“采嫩茎煠熟,油盐调食”,是一种清淡的吃法。荇菜也可做凉菜,三国时期的博物学家、苏州人陆玑曾写道:“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将荇菜的茎焯一下水,用醋浸泡,味道非常肥美。荇菜还可用来调味,明朝佛教宗师楚石梵琦,在游览梁山泊的时候记录了当地食用荇菜的方法:“旧闻荇菜可为齑”(齑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用于调味)。⑥除此之外,荇菜还可以药用,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另外,因为生长快、产量高、茎叶柔嫩多汁,荇菜还是优质的水青饲料,能用来喂猪、鸭、鹅或草鱼。⑦荇菜由于叶片形似睡莲,小巧别致,黄花艳丽而繁盛,且花期较长,因此,它还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荇菜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可以作为水环境的指示物种。研究表明,荇菜通过根系吸收和分泌物的吸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水体中的镉、锌等重金属。⑧千年前,《诗经》里的那个河边采摘荇菜的女子,采得荇菜是入厨烹食,还是熬煮汤药,已无从知晓。但或许更令人神往地是那丝丝缕缕的荇藻在水中飘荡,在风中自由摇曳,错落有致,将女子的心事和情怀抖落在诗人的字里行间,成为千古绝唱。(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8.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加点字“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0.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荇菜形态柔美、寓意纯洁,被赋予爱情象征,这是其成为《诗经》开篇植物的重要原因。B.第⑤段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说明荇菜做法的多样性,使人信服荇菜确实是古人的常用菜蔬。C.第⑦段提到荇菜是点缀水景的庭院佳品,花色艳丽,照应开篇荇菜花开“染黄湖面”的景象。D.荇菜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能够有效清除水体中多种重金属,是判断综合水质优劣的指示物种。11.文章⑤⑥⑦三段顺序不能调换,请简述理由。(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又见爆米花陈新森①乡下老家过年的美食,千滋百味。蒸馒头,打年糕,切米糖,卤凤爪……食材丰富多样,制作方法各异。一道道散发着田园气息和家乡味道的美食,充盈着过年的喜庆,慰藉着游子的乡愁。②美食琳琅,独有一种是爆出来的美味,那便是爆米花。小时候,每到年关,村里总会出现一位爆米花师傅,衣着大多是青灰色。“爆米花啰,爆米花——”高亢绵长的吆喝声飘荡在村头巷尾,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③“晓得了,这就去爆!”母亲懂我们的心思,赶忙停下手上的活计,起身找来面盆,用青花大碗从陶缸里舀一碗玉米,上面放几块晒干的年糕片,然后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向爆响传来的方向奔去。④村庄晒场上,爆米花机仿佛一块磁铁,把村里的小孩都吸引过来了。随着一起来的,还有手里提着大米、糯米、玉米等食物的家长,场地周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⑤爆米花师傅神情悠然地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拉着木制风箱,右手慢悠悠旋转着机子。圆墩墩、黑黝黝状如橄榄的爆米花机,在红红的火苗上匀速地翻转。师傅不时察看机器上那个圆圆的压力表,心思跟着那红色指针在跳动。⑥五六分钟后,看到压力表的指针越过指示线时,师傅站起身来,手握扳手,把锅口对准一个长长的大大的布袋。这时候,围观的人就知道要“放炮”了,不约而同地捂上耳朵,胆小的女孩子更是赶紧躲得远远的。⑦“嘭”的一声爆响,一股白烟mímàn()开来,米花诱人的香气倾泻而出,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师傅捏着大布袋的后角,把米花倒进面盆里。孩子们一哄而上,去抢散落在面盆周围的米花。他们把蓬蓬松松的米花放入嘴里,轻轻咬碎后,用舌尖摩挲,品咂其中的香甜,欢乐的笑声顿时在爆米花机旁响起。⑧去年,在浙江省磐安县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久违三十多年的爆米花。我伸手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童年的快乐在心底泛起。一看四周,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尽情嗅着空气中的米花香味儿,不停品尝着爆米花——那是在回味童年的乐趣,也是在享受丰收的喜悦。⑨这位爆米花师傅名叫张加其,早年家里穷,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走村串巷爆米花。过去走到哪里都有生意,逢年过节赚点加工费补贴家用,还算是不错的行当。现在呢,各种食品小吃林林总总,竞争太大,生意因此变得清淡。只有在结婚、乔迁等喜事发果子时,主人家才会爆上一些爆米花,混着糖果、花生分给宾朋乡邻。⑩算起来,张师傅做爆米花也有四十多年了。虽说已在城里小区当了保安,但他一直未曾放弃老本行。如果空闲时接到加工业务,他就会去乡下或城里小区爆上几炉,小女儿给他当司机和助手。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父女俩寻一块开阔地,把爆米花机、火炉之类的家什卸下来、安顿好。一声爆响,沉寂已久的农村又热闹起来。女儿后来买了新式爆米花机,并在城里摆个爆米花摊,米花、米糖样式多,品味丰,颇受欢迎。⑪“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明代诗人生动描述了爆米花时的场景。老风俗代代相传,至今依旧沿袭。只是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到市场买米花、米糖,花式多,品类丰,很少自制了,传统爆米花的热闹场景已难得一见。但年轻一代对爆米花的钟情似乎未减,商场、影院、茶馆常有供应。⑫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准备贴春联,突然“嘭”的一声爆响传来,母亲惊喜地看向我:“爆米花的来了……”我探头一看,正是久违的爆米花摊。“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笑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这爆声一响,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⑬是啊,爆米花,爆出多少诱人甜美的故事,爆出多少暖意融融的向往。(《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0日)12.看拼音写汉字。mímàn__________13.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去年,在磐安县丰收节活动现场又见爆米花→②_____________14.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描写细腻生动,如第②段画线句通过连续性动作和矛盾神态,表现孩子们既急切又忐忑的心理。B.第⑧段从“我”和其他人对爆米花的反应中可以看出爆米花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快乐与温暖。C.第⑩段既表达了老行当在年轻人手中薪火相传的欣慰,也流露出对新式机械可能淡化人情味的担忧。D.第⑪段作者引用明代诗人的诗描述爆米花的场景,既增添了文采又表现了爆米花这一风俗历史悠久。1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又见爆米花”的妙处。三、综合运用(5分)《经典常谈》名著阅读17.《经典常谈》这本书是__________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18.小语初读这本书,发现篇目繁多,感觉不知该从何处入手,你推荐他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按照兴趣或者目的去读。(1)小语对汉字前世今生感兴趣,可以阅读《经典常谈》第一篇目,为我们介绍了中国第一部字典《_________》。这一篇目中还提到了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关于“尊”字,解释为:“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即下部是一双手,上部是一个大酒杯或酒瓶。结合下图,你推测“尊”采用的是“六书”中的________造字法。(2)学过《关雎》和《蒹葭》之后,还希望拓展《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阅读后,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40分)19.请以“原来这么有意思”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600字左右(2)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黄浦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一、古诗文阅读(25分)(一)(10分)1.默写(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3)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式微》)(4)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春日踏青,公园内青草如茵,繁花似锦,小语不禁脱口而出《桃花源记》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波撼岳阳城②.青青子佩③.胡为乎中露④.无为在歧路⑤.芳草鲜美⑥.落英缤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撼、岳、佩、露、歧、缤、纷。(二)(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好逑”的意思是__________。3.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使表达含蓄委婉。B.“寤寐求之”的“寤”“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男子对淑女的思恋之苦。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描写了热闹的成婚场面,表现男子实现了追求淑女的愿望。D.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答案】2.好的配偶3.C【解析】【导语】《关雎》以雎鸠起兴,通过“窈窕淑女”的反复咏叹,展现了君子求偶的完整心路历程。诗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生动刻画相思之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则寄寓美好愿景。重章叠句的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比兴手法使情感表达含蓄隽永,堪称《诗经》爱情诗的典范之作。【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知,前两句以雎鸠鸟在河洲上欢快鸣叫起兴,引出后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里“好逑”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好”表示美好、优秀,“逑”有配偶的意思,所以“好逑”解释为“好的配偶”。【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男子对与淑女成婚的美好想象,是一种憧憬和期待,并非真实发生的热闹成婚场面,也不能表明男子实现了追求淑女的愿望;故选C。(三)(11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甲】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节选)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4.【甲】【乙】两文皆出自《永州八记》,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人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心乐之_________②石渠之事既穷_______6.对画线句“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在那里架了一座桥。B.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南坡,老百姓又在那里架了一座桥。C.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经过了一座桥。D.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南坡,老百姓又经过了一座桥。7.【甲】【乙】两文都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响若操琴”都用比喻写出了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和【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都写出了石头不同的形态;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情感。【答案】4.①.唐②.柳宗元5.①.对……感到高兴②.完毕,完结6.A7.①.水声的悦耳动听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③.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④.陶醉于自然山水,又难掩被贬后的孤寂凄凉【解析】【导语】这两篇山水游记展现了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代表的高超写景功力。《小石潭记》以清幽见长,通过“如鸣珮环”“空游无依”等意象,构建出空灵澄澈的意境;乙文则更显雄奇,用“若床若堂”“流若织文”等博喻,铺陈石渠的壮阔气象。两文均采用移步换景手法,在细腻观察中融入孤寂心境,体现作者贬谪永州时“乐山水而忧身世”的矛盾心理,将唐代文人“借景言志”的传统推向新高度。【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人教版课本与其他一些选本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1)句意:心里十分高兴。乐:对……感到高兴。(2)句意: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穷:完毕,完结【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西北,向西北;阴,山的北坡;桥,架桥;故翻译为,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在那里架了一座桥。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一空,结合甲文第一段“如鸣珮环”和乙文“响若操琴”,可知:此处采用比喻手法。甲文把水声比作“玉环撞击的声音”,表现小石潭的流水很清脆,悦耳;乙文把水声比作弹琴声,表现小石潭的流水声音非常悦耳动听。第二空,第三空,结合甲文第一段“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乙文“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可知:甲文的石头有各种各样的姿态,有的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等的形态,显得千姿百态。乙文中的石头就像石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摆满菜肴的筵席,有的像被门槛隔开的内外屋,千姿百态,非常可爱。第四空,结合甲文第一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第二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第三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一开始作者来到小石潭,听到悦耳的泉水声,看到青翠的树木,自由自在的鱼,心里感觉很高兴。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后来他觉得这里风景虽然优美,但是太过于冷清,他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情感因此而感到孤寂悲凉。结合乙文“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可知:作者用细腻的笔端描写石渠优美的景色,这里有不同的形态的石头,有像纺织物的花纹的水流,有翠鸟羽毛般的树木,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来他借对前人与后来者的追问,通过山深林幽和与人的比较,表达作者被贬的胸中愤郁;由此可见,两文都表现陶醉于自然山水,又难掩被贬后的孤寂凄凉。【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游览、整修石渠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14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诗经》的开篇植物为何是荇菜?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开篇《关雎》中的荇菜,您可认识?当它们盛开时,小黄花会把湖面都“染”成黄色。②荇菜,又称莕菜。《周南·关雎》借采集荇菜,寄托了对理想中恋人深深的爱慕。《尔雅·释草》标注:“莕,接余。”郭注:“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亦呼为莕,音杏。”浮叶植物荇菜有着似水柔情的生长状态,它与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一样具有纯洁明净的寓意,以荇菜作为爱情的表征,显得情真意切。《诗经》中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关雎》作为首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清朝的方润玉曾标榜其“取冠三百,真绝唱也”。③荇菜为多年生水生草本,多生长在池沼、湖泊、沟渠、稻田、河流或河口的平稳水域。荇菜喜静水,耐寒又耐热,适应力强,水深在30—300厘米的水体中均有生长。它还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和再生力,既能在果实成熟后借助水流传播进行繁殖,又能用根茎和匍匐枝繁殖,生长季节收获三四次仍能再生。④《诗经》中写到的采集荇菜有何作用呢?原来,与现代种植蔬菜不同的是,“采集”是周朝劳动人民获得蔬菜的一种重要方式。荇菜的茎和叶柔软滑嫩,是上佳的野菜。从用途上看,荇菜是一个全能的“五边形战士”。⑤荇菜是古人常用的菜蔬,而且做法多样。最常见的是水煮荇菜,《救荒本草》里描述道:“采嫩茎煠熟,油盐调食”,是一种清淡的吃法。荇菜也可做凉菜,三国时期的博物学家、苏州人陆玑曾写道:“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将荇菜的茎焯一下水,用醋浸泡,味道非常肥美。荇菜还可用来调味,明朝佛教宗师楚石梵琦,在游览梁山泊的时候记录了当地食用荇菜的方法:“旧闻荇菜可为齑”(齑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用于调味)。⑥除此之外,荇菜还可以药用,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另外,因为生长快、产量高、茎叶柔嫩多汁,荇菜还是优质的水青饲料,能用来喂猪、鸭、鹅或草鱼。⑦荇菜由于叶片形似睡莲,小巧别致,黄花艳丽而繁盛,且花期较长,因此,它还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荇菜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可以作为水环境的指示物种。研究表明,荇菜通过根系吸收和分泌物的吸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水体中的镉、锌等重金属。⑧千年前,《诗经》里的那个河边采摘荇菜的女子,采得荇菜是入厨烹食,还是熬煮汤药,已无从知晓。但或许更令人神往地是那丝丝缕缕的荇藻在水中飘荡,在风中自由摇曳,错落有致,将女子的心事和情怀抖落在诗人的字里行间,成为千古绝唱。(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8.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加点字“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0.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荇菜形态柔美、寓意纯洁,被赋予爱情的象征,这是其成为《诗经》开篇植物的重要原因。B.第⑤段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说明荇菜做法的多样性,使人信服荇菜确实是古人的常用菜蔬。C.第⑦段提到荇菜是点缀水景的庭院佳品,花色艳丽,照应开篇荇菜花开“染黄湖面”的景象。D.荇菜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能够有效清除水体中多种重金属,是判断综合水质优劣的指示物种。11.文章⑤⑥⑦三段顺序不能调换,请简述理由。【答案】8.引用《诗经》诗句、描绘荇菜花开美丽的画面,点明说明对象——荇菜,引出下文对荇菜的具体介绍,熟悉的诗句、美丽的画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9.“均”表示“都”,文中指荇菜在水深30—300厘米的水体中都能生长,强调其适应力强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0.D11.第⑤段紧承第④段周人采集荇菜为蔬菜,先说明荇菜最主要的食用功能及多种做法,第⑥段补充说明荇菜的药用及饲料功能,第⑦段转向说明荇菜的观赏及生态价值,三段按照荇菜功能对古人的重要程度形成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解析】【导语】这篇科普小品文以《诗经》开篇植物荇菜为切入点,巧妙融合文学典故与科学知识。文章采用“由文及物”的写作思路:先以经典诗句引发阅读兴趣,继而从文化象征(爱情寓意)、生物特性(生长习性)、实用价值(食用药用)到生态功能(净化水质)层层递进。多维度展现了荇菜“文理双栖”的特质,既延续了《诗经》的文学意境,又赋予传统植物现代科普内涵。结尾处回归文学抒情,形成首尾呼应的圆融结构,体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8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①段“‘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开篇《关雎》中的荇菜,您可认识?当它们盛开时,小黄花会把湖面都‘染’成黄色”可知,文章开篇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并且描绘了荇菜盛开时小黄花将湖面“染”成黄色的美丽画面。由此可知,这样写既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荇菜,又通过引用熟悉的诗句和描绘美丽的画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荇菜的具体介绍。【9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结合第③段“荇菜喜静水,耐寒又耐热,适应力强,水深在30—300厘米的水体中均有生长”可知,“均”字在这里明确指出荇菜在30厘米到300厘米这个范围内的任何水深条件下都能够生长,没有例外情况。由此可知,“均”字强调了荇菜对不同水深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准确地说明了荇菜适应力强这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第⑦段“荇菜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可以作为水环境的指示物种。研究表明,荇菜通过根系吸收和分泌物的吸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水体中的镉、锌等重金属”可知,文中只是说荇菜能作为水环境的指示物种,可有效清除水体中的镉、锌等重金属,但并没有提及它是判断综合水质优劣的指示物种,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第④段“‘采集’是周朝劳动人民获得蔬菜的一种重要方式。荇菜的茎和叶柔软滑嫩,是上佳的野菜”可知,文章先介绍了荇菜对于周朝人来说是一种蔬菜。第⑤段首句“荇菜是古人常用菜蔬,而且做法多样”,承接了第④段中荇菜作为蔬菜的内容,具体说明了荇菜的食用功能以及多种烹饪做法,如“最常见的是水煮荇菜”“荇菜也可做凉菜”“荇菜还可用来调味”等。由此可知,第⑤段是对第④段内容的进一步延伸,重点围绕荇菜的主要功能——食用展开。第⑥段提到“除此之外,荇菜还可以药用……荇菜还是优质的水青饲料”,“除此之外”表明是在荇菜食用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介绍,先说明药用功能,再提及饲料功能,是对荇菜功能的补充说明,其重要性相对于食用功能来说稍次一些。第⑦段说“荇菜……还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荇菜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可以作为水环境的指示物种”,主要介绍了荇菜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这与前两段介绍的食用、药用等功能相比,对于古人来说,重要程度又次之。综上所述,文章⑤⑥⑦三段按照荇菜功能对古人的重要程度,从主要的食用功能,到次要的药用、饲料功能,再到更次的观赏及生态价值,形成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又见爆米花陈新森①乡下老家过年的美食,千滋百味。蒸馒头,打年糕,切米糖,卤凤爪……食材丰富多样,制作方法各异。一道道散发着田园气息和家乡味道的美食,充盈着过年的喜庆,慰藉着游子的乡愁。②美食琳琅,独有一种是爆出来的美味,那便是爆米花。小时候,每到年关,村里总会出现一位爆米花师傅,衣着大多是青灰色。“爆米花啰,爆米花——”高亢绵长的吆喝声飘荡在村头巷尾,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③“晓得了,这就去爆!”母亲懂我们的心思,赶忙停下手上的活计,起身找来面盆,用青花大碗从陶缸里舀一碗玉米,上面放几块晒干的年糕片,然后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向爆响传来的方向奔去。④村庄晒场上,爆米花机仿佛一块磁铁,把村里的小孩都吸引过来了。随着一起来的,还有手里提着大米、糯米、玉米等食物的家长,场地周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⑤爆米花师傅神情悠然地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拉着木制风箱,右手慢悠悠旋转着机子。圆墩墩、黑黝黝状如橄榄的爆米花机,在红红的火苗上匀速地翻转。师傅不时察看机器上那个圆圆的压力表,心思跟着那红色指针在跳动。⑥五六分钟后,看到压力表的指针越过指示线时,师傅站起身来,手握扳手,把锅口对准一个长长的大大的布袋。这时候,围观的人就知道要“放炮”了,不约而同地捂上耳朵,胆小的女孩子更是赶紧躲得远远的。⑦“嘭”的一声爆响,一股白烟mímàn()开来,米花诱人的香气倾泻而出,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师傅捏着大布袋的后角,把米花倒进面盆里。孩子们一哄而上,去抢散落在面盆周围的米花。他们把蓬蓬松松的米花放入嘴里,轻轻咬碎后,用舌尖摩挲,品咂其中的香甜,欢乐的笑声顿时在爆米花机旁响起。⑧去年,在浙江省磐安县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久违三十多年的爆米花。我伸手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童年的快乐在心底泛起。一看四周,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尽情嗅着空气中的米花香味儿,不停品尝着爆米花——那是在回味童年的乐趣,也是在享受丰收的喜悦。⑨这位爆米花师傅名叫张加其,早年家里穷,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走村串巷爆米花。过去走到哪里都有生意,逢年过节赚点加工费补贴家用,还算是不错的行当。现在呢,各种食品小吃林林总总,竞争太大,生意因此变得清淡。只有在结婚、乔迁等喜事发果子时,主人家才会爆上一些爆米花,混着糖果、花生分给宾朋乡邻。⑩算起来,张师傅做爆米花也有四十多年了。虽说已在城里小区当了保安,但他一直未曾放弃老本行。如果空闲时接到加工业务,他就会去乡下或城里小区爆上几炉,小女儿给他当司机和助手。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父女俩寻一块开阔地,把爆米花机、火炉之类的家什卸下来、安顿好。一声爆响,沉寂已久的农村又热闹起来。女儿后来买了新式爆米花机,并在城里摆个爆米花摊,米花、米糖样式多,品味丰,颇受欢迎。⑪“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明代诗人生动描述了爆米花时的场景。老风俗代代相传,至今依旧沿袭。只是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到市场买米花、米糖,花式多,品类丰,很少自制了,传统爆米花的热闹场景已难得一见。但年轻一代对爆米花的钟情似乎未减,商场、影院、茶馆常有供应。⑫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准备贴春联,突然“嘭”的一声爆响传来,母亲惊喜地看向我:“爆米花的来了……”我探头一看,正是久违的爆米花摊。“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笑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这爆声一响,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⑬是啊,爆米花,爆出多少诱人甜美的故事,爆出多少暖意融融的向往。(《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0日)12.看拼音写汉字。mímàn__________13.阅读全文,用简洁语言将文章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去年,在磐安县丰收节活动现场又见爆米花→②_____________14.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描写细腻生动,如第②段画线句通过连续性动作和矛盾神态,表现孩子们既急切又忐忑的心理。B.第⑧段从“我”和其他人对爆米花的反应中可以看出爆米花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快乐与温暖。C.第⑩段既表达了老行当在年轻人手中薪火相传的欣慰,也流露出对新式机械可能淡化人情味的担忧。D.第⑪段作者引用明代诗人的诗描述爆米花的场景,既增添了文采又表现了爆米花这一风俗历史悠久。1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又见爆米花”的妙处。【答案】12.弥漫13.①.小时候,在村庄晒场上围看爆米花②.大年三十,在家中又听见久违爆米花声1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米粒经过加热变成的爆米花”比作“小白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米花形状小巧美丽、颜色洁白的特点,表达了“我”对爆米花的喜爱。15.C16.爆米花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串联起三次见爆米花的经历。“又”字流露出惊喜之情,“又见爆米花”突出我对童年、对家乡的眷恋;寄托了人们对暖意融融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老风俗薪火相传的欣慰。【解析】【导语】这篇《又见爆米花》以爆米花为情感载体,通过童年记忆与当下见闻的双线交织,展现了传统民俗的时代变迁。作者运用细腻的白描手法(如“青花大碗舀玉米”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再现(“嘭”的爆响与白烟弥漫),将物质匮乏年代的人情温暖与当代人对传统的怀旧情结巧妙融合。文中“金豆开花”的民间谚语与明代诗句的引用,既强化了文化传承的纵深感,又通过张师傅父女的新旧技艺对比,暗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转化。全文以爆米花机为意象核心,成功构建了一个联结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的情感空间。【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弥漫:mímàn,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①结合第②段“小时候,每逢村里晒谷场上有爆米花的,我们这些孩子便欢呼雀跃,围在那黑乎乎的爆米花机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可知,作者回忆小时候,在村庄晒谷场上看到爆米花机,孩子们围在旁边的情景。由此可知,第一个主要事件是小时候,在村庄晒场上围看爆米花。②结合第⑦段“大年三十的下午,我正在家里忙着,忽然听到窗外传来‘砰砰砰’的声音,推开窗户一看,原来是有人在爆爆米花”可知,作者在大年三十下午,于家中听到了爆米花的声音。由此可知,第二个主要事件是大年三十,在家中又听见久违的爆米花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第⑦段“金灿灿的玉米粒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可知,此句把“玉米粒经过加热变成的爆米花”比作“小白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爆米花形状小巧,盛开的小白花也是小巧的形态,且爆米花颜色洁白,与小白花的颜色相似。所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米花形状小巧美丽、颜色洁白的特点。作者用如此优美的比喻来描写爆米花,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爆米花的关注和喜爱之情。由此可知,此句表达了“我”对爆米花的喜爱。【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结合第⑩段“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女儿后来买了新式爆米花机,并在城里摆个爆米花摊,米花、米糖样式多,品味丰,颇受欢迎”可知,文中只提到了老行当在年轻人手中传承让张师傅感到欣慰,以及新式爆米花机受欢迎,并没有流露出对新式机械可能淡化人情味的担忧;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赏析。结合第②段“小时候,每到年关,村里总会出现一位爆米花师傅”、第⑧段“去年,在浙江省磐安县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久违三十多年的爆米花”以及第⑫段“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准备贴春联,突然‘嘭’的一声爆响传来,母亲惊喜地看向我:‘爆米花的来了……’”可知,文章围绕“爆米花”展开,依次写了小时候在村里看爆米花、去年在丰收节活动现场见爆米花、大年三十在家乡又见爆米花这三次经历。由此可知,爆米花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将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与爆米花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连贯。结合第⑧段“我伸手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童年的快乐在心底泛起”和第⑫段“‘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笑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这爆声一响,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可知,“又”字强调了再次见到爆米花的意外与惊喜,勾起了“我”对童年在村里吃爆米花那段快乐时光的回忆,也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家乡味,突出了“我”对童年、对家乡的眷恋。同时,“又见爆米花”时母亲的欣喜,以及文中人们对爆米花的喜爱,寄托了大家对暖意融融生活的向往。结合第⑩段“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女儿后来买了新式爆米花机,并在城里摆个爆米花摊,米花、米糖样式多,品味丰,颇受欢迎”可知,“又见爆米花”意味着制作爆米花这一老风俗在新时代下依然能够传承下去,表达了作者对老风俗薪火相传的欣慰之情。三、综合运用(5分)《经典常谈》名著阅读17.《经典常谈》这本书是__________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答案】朱自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全书涵盖《说文解字》《周易》《诗经》《史记》等经典著作,以简洁流畅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经典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既勾勒出中国古代学术的概貌,又能帮助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精髓,是了解经典文化的入门佳作。18.小语初读这本书,发现篇目繁多,感觉不知该从何处入手,你推荐他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按照兴趣或者目的去读。(1)小语对汉字的前世今生感兴趣,可以阅读《经典常谈》第一篇目,为我们介绍了中国第一部字典《_________》。这一篇目中还提到了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关于“尊”字,解释为:“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即下部是一双手,上部是一个大酒杯或酒瓶。结合下图,你推测“尊”采用的是“六书”中的________造字法。(2)学过《关雎》和《蒹葭》之后,还希望拓展《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阅读后,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说文解字②.会意(2)示例一:从中我了解到诗的源头是歌谣,用以传情达意,重叠是歌谣的生命。有了文字后,将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示例二:从中我了解到《诗经》的由来,太师们搜集的乐歌,保存下的三百多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诗经》,当时通称做“《诗》三百”。示例三:从中我了解到《诗经》的发展。明白了“诗言志”这个说法的由来,本来用于表情达意的诗歌被赋予了政治或教化的作用。示例四:从中我了解到《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感受到诗歌内容的广泛,展现了从民间到宫廷多样化的生活场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造字法。第一空,《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对汉字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典常谈》关于汉字前世今生的内容中会重点提及。第二空,汉字的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尊”字下部表示双手,上部表示酒器,合起来表示双手捧着酒器,是通过不同部分的意义组合来表意,符合会意字的特点,所以是会意造字法。【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谈启示。作答时,回忆《经典常谈》中关于《诗经》的阐述要点,可从《诗经》的内容分类、创作手法、历史价值、文化意义等方面选取角度进行回答。从内容分类角度:阅读后,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多是各地民间歌谣,生动展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百态与情感世界;“雅”主要是宫廷乐歌,反映了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政治风貌;“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歌,用于敬拜祖先、祈求福祉等,让我们了解到不同阶层的文化表达。从创作手法角度:阅读后,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如《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赋”即直接铺陈叙述,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简洁明了地讲述故事开端;“比”是比喻,将抽象情感或事物具象化,增强感染力;“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如《关雎》以雎鸠鸟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委婉曲折、韵味悠长。从历史价值角度:阅读后,我们会有新的认识,如《诗经》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史料。它为我们呈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图景,从农事活动的描写可了解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从婚恋诗能窥探古代婚姻制度和习俗,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示例:从中我了解到《诗经》在当时的传播与应用。知晓了它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逐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知识点测试试题及答案
- 复习2025年注册会计师的模拟题及试题及答案
-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方法学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心理准备试题及答案
- 遵循项目管理最佳标准的实践探讨试题及答案
- 检测设备的校准及维护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技师备考需要的试题及答案
- 系统掌握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的重要概念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方法论的实际应用题目及答案
- 婴儿痉挛症的诊疗
- 江苏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 GB/T 7631.2-2003润滑剂、工业用油和相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2部分:H组(液压系统)
- GB/T 21782.5-2010粉末涂料第5部分:粉末空气混合物流动性的测定
-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 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PFMEA的严重度SOD的评分和优先级别
- INVOICE-商业发票样本格式
- 圆周率1000000位 完整版
- DB33-1036-20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