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绪论
通过2学时的课堂讲授,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掌握]
1.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疾病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
3.三级预防的概念与原则。
【熟悉】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2.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3.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了解】
1.预防医学发展简史。
2.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科学技术和方法,
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
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
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预防医学主要内容一人类生存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医学模式、健康观念与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②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③环境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
响;
④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⑤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健康状况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等;
⑥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疾病的社区卫生防治和人群的社区保健,健
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⑦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和预防。
3.预防医学的特点:
①工作对象主要是群体
②工作重点主要着眼于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
③研究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④采取的对策产生效应时间多是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
前,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临床健康效应
⑤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4.疾病模式及健康观的转变
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一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
5.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生物遗传
6.三级预防的概念与原则
(1)概念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称为疾病的三级预防
(2)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针对无病期;健康促进、健康
保护;免疫接种、劳动保护和病因干预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早期;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筛检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对症治疗和
康复治疗
7.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
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篇环境与健康
生活环境与健康
通过6学时的课堂讲授,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掌握】
1.环境的组成、环境污染、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和人体健康损害的表现:
3.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对健康的影响,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要求及净化消毒的方
法,居室环境的卫生学要求:
4.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
【熟悉】
1.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概念:
2.环境污柒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归:
3.空气物理性状的卫生学意义及室内外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4.碘缺乏病及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与主要表现形式。
【了解】
1.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方法。
2.水质的卫生标准。
3.水、土麋污染的来源、危害与防护措施。
1.环境的组成
1、环端船魏胜存的空间及其胞含骼种因系环然类雕的各种自然因素与
社会醵构成随人雕康密嘛关的客观物质与韩观条件。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融媛人为既辨的自然环境
「绿环境{
此生环境人类生产、生孤及脍交往等蠲丸使球形成的环
环境5境条件姓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I社会躲
2.环境污染的概念
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形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包括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一废液、废水、废渣工生活性污染(生
活三废一垃圾、生活污水、粪尿)交通性污染(废气、噪声、振动)
公害:人为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破坏生态
3.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
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继发性污染物)
4.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多样性:污染物来源、损伤效应
(2)广泛性:范围、地区、对象
(3)长期性:半衰期
(4)复杂性:污染物种类
5.人体健康损害的表现
(1)急性中毒: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进入人体所引起的,
通常表现为快速、居I」烈、呈明显中毒症状
(2)慢性中毒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少量作用于人体所造
成的损害,包括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性危害
(3)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
(4)远期危害:致癌作用、遗传影响(致畸、致突变)
6.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治理工业"三废":是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⑵预防农业性污染:合理利用农药,加强农业灌溉污水的管理。
⑶预防生活性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医院污水垃圾。
⑷预防交通性污染:汽车尾气的治理
7.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气态污染物:气体和蒸汽
含氮化合物:NO、NO?、|\1也(汽车尾气)
含硫化合物:S02sS03、H2S(含硫煤燃烧)
碳氧化合物:co、C02(煤燃烧)
碳氢化合物:烧类、醇类、酮类、酯类以及胺类(石油)
卤素化合物:HCkHF和SiF,(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及农药)
(2)颗粒污染物
固体颗粒:炭黑、碘化银、燃烧颗粒核、粉尘(水泥、土、
煤)
液体颗粒:雾、硫酸雾
8.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损害
(1)急性中毒: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升高,使周围
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而造成急性中毒。烟雾事件、生产事
故
(2)慢性中毒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眼部、呼吸系统慢性炎症,
变态反应、致癌作用、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3)间接效应: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导致气候变化
9.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安全:流行病学指标
(2)感官性状良好: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3)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
10.饮用水的净化消毒方法
(1)水的净化:混凝沉淀,过滤
(2)物理消毒:煮沸、紫外线、超声波
化学消毒:液氯、二氧化氯、臭氧、过氧化物
◎氯化消毒:应用液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
•氯制剂: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
者均为有效氯,为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氯化消毒原理:氯制剂在水中形成体积小、电荷
+
为中性的次氯酸(Cl2+H2O->HOCI+H+Cl-)
•HOCI杀菌作用原理:
强氧化剂,损坏细胞膜,大分子物质释出;
影响酶系统和代谢;
对病毒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11.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
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常见疾
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碑中毒、
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且与该地区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
之间关系密切;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均有同样的相关性
。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
系
12.碘缺乏病及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与主要表现形式
⑴碘缺乏病:是机体缺乏碘而造成的危害,指从胚胎到成人期由
于碘摄入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病因:环境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药物因素
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及
死胎等
(2)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长期从环境中摄入过量的氟,引起
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
病因:饮水型病区、燃煤型病区、饮茶型病区(长期摄入
过量氟)
临床表现:氟斑牙、氟骨症
13.居室环境的卫生学要求
(1)规模适中
(2)干燥凉爽、防治潮湿
(3)空气清洁,防治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4)建筑、装饰材料、家电设施不带来有害影响
(5)阳光充足、采光照明良好
(6)适宜的微小气候
(7)环境安静
(8)卫生设备良好
(9)防止病媒虫兽的侵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10)整洁美观、使用方便,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园地
职业环境与健康
通过6学时的理论讲授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
1.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损害的定义、分类和防治措施:
2.职业病的定义、特点及诊断处理原则:
3.工作有关疾病的定义与特点.
【熟悉】
1.慢性铅、束、荒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诊断依据及防治措施:
2.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迟发性神经损害的概念: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病机理与临
床表现;刺激性,J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尘肺病的概念:尘肺病的国家诊断标准:尘肺病的预防措施:
4.噪声对机体的特异性损害及防护措施:高温作业的概念、类型、中暑的临床表
现特点、防暑际温措施:电高辐射时机体的影响及防伊指他.
【了解】
1.职业病的种类、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
2.化学性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转归、中毒机理:
3.常见的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的种类:
4.铅、汞、苯的接触机会:
5.噪声、高温对机体的影响:
6.辐射损伤的分类与临床表现,放射病的诊断,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
1.职业性有害因素
凡是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
身心健康的因素。
2.职业性损害
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所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职
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3.职业病(132种)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
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
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
4.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
(2)病因多可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
损程度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
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
愈差
5.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以下因素(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
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1)患者的职业史:详细描述该职工自参加工作起全部职业
的工种和工龄;工作时接触有害因素情况。
(2)病史:如疑及职业有害因素引起机体损害应详细询问在
接触某职业有害因素后引起的症状及其发生发展和目前
情况,从中分析判断这些症状与职业接触的关系。
(3)体格检查:除一般常规检查外,应重点注意和检查一些
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有关的项目。
(4)实验室检查:除一般检查外,可根据有害因素作用特点,
进行特殊检查,如接触四氯化碳的工人,应检查肝功能,
接触苯的工人,应检查血常规等。
(5)生产环境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确定存在哪些职业有害
因素,有害因素种类和特点,包括生产流程、原料、中
间产品和成品,接触方式、浓度、时间、毒物的入体途
径及防护设备等情况。
6.工作有关疾病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
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
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2)特点:
A.病因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多发的
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
B.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
情加重
C.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
关疾病的发生
D.不属于法定职业病
7.职业病的防治措施
(1)法律措施: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
(2)组织措施:领导重视、加强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建立
健全合理的职业卫生制度
(3)技术措施
(4)卫生保健措施: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理使用个体
防护用品
8.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尘肺、高温作业
(1)刺激性气体: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
的一类有害气体。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可导致急性
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
病常见的急症之一。
(2)窒息性气体: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
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
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氮气、甲烷、二氧化碳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使血液的携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
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的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硫化氢、氧化物
(3)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
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防尘
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查、教)
(4)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
外温度2久或2久以上的作业
中毒性油水肿同发病机制
刺激性气体
।--------4A------------------11
局部髀缺氧.%性物"心液.
肺泡和肺泡间隔质的释放肺血管工淋巴管痉挛
毛曲血盘透性增加/肺淋巴循环梗阻।II
I-------------肺水肿.-----------1
血容量减少।,缺氧।
、休克/
【掌握】
1.营养费的概念、种类、特点与评价方法:
2.参考投入俄、推荐摄入址、适宜投入砧的概念及使用范围:
3.合理营养与营平衡膳食的概念与基本要求:
4.食物口毒的概念、分类、特征、调查与处理措施。
【熟悉】
1.人体热量的来源及分配:
2.主要营养索的食物来源:
3.常见细菌性食物中谁的病原、中毒机理、临床表现特点与防治措施;
(了解】
1.营养评价的对象、目的与内容;
2.特殊人群的营养要求:
3.常见营养缺乏病的特点:
4.中国居民廨食指南与膳食宝塔:
1.营养素的概念、种类、特点与评价方法
概念: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组织以及调节生理功能
的化学物质
种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植物化学物: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除了营养素以外的生物活性
物质
评价方法:
(1)蛋白质:
A.蛋白质含量一凯氏定氮法(含氮量%25)
B.蛋白质消化率
C.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被集体利用的程度,取
决于食物蛋白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
①氨基酸评分(AAS,化学分):
待测食物E44含量
化学分二
参考蛋白的瓦44含量
比值最小者,为该种食物的化学分
②生物价(BV,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蛋白质经
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存利用的部分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段班x1()0%
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
③蛋白质净利用率(NPU):反映消化与利用
储留氮/摄入氮
④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根据摄入单位重量蛋
白质的体重增加数来表示蛋白质营养学价值
氨基酸模式:人体蛋白质和食物蛋白质中所含
的必须氨基酸的构成与比例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某一或几种必需氨
基酸的含量过少,会影响其它必需氨基酸的利
用与蛋白质的合成,这些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
氨基酸。含量最少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
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互相搭配混合食用,
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学价值(谷类…赖氨酸;
豆类…蛋氨酸)
(2)脂类:
A.必需脂肪酸含量EFA
B.消化率
C.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2.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和适宜摄入量的概念及使用范围
(1)参考摄入量(DRIs):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
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
量,可耐受摄入量。
(2)平均摄入量(EAR):满足某一特定人群中50%个体需
要量的摄入水平
(3)推荐摄入量(RNI):满足某一特定人群97%〜98%个体
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4)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研究获得的健康
人群预防某些慢性病的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
(5)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无危
险的每日营养素摄入的最高限量;防止该营养素引起
的不良作用
3.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概念与要求
(1)概念:将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和科学的烹调加工
食用,满足机体对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
比例要求的营养称合理营养;能全面达到营养要求的
膳食称平衡膳食
(2)基本要求:
A.摄取的食物能满足机体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要
B.食物多样化,比例合适
C.食物的储存、加工烹调合理
D.膳食制度合理,一日三餐定质定量定时,三餐
热能比3:4:3
E.食物应对人体无毒无害
4.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特征、调查与处理措施
(1)概念:使用了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
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食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
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
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一次大量
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以慢
性损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食物中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方式进入
人体内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霉变甘蔗、赤霉病麦)
有毒动植物种毒(河豚鱼)
化学性中毒(重金属、农药)
(3)特征:
A.季节性:与食物种类有关,细菌性多发生在夏
秋季;化学性全年均可发生
B.暴发性: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短
时间内有多数人同时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
升趋势
C.相似性:发病者食用同一食物历史;临床表现
相似,多为急性胃肠炎,病程短
D.非传染性:停止食用后,发病停止,无余波;
人与人直接无直接传染
(4)调查与处理:以科学为依据:以科学的方法、以实事
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调查;以法律为准绳;根据有关
法律法规标准来进行。
①.接到食物中毒报告的准备工作:
1)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使医疗部门
接纳、收治、抢救病人。
2)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带采样器材和协助抢救药品、
迅速到现场,(提示采取器材提前处理好X
A人员准备
B物质准备:1)采样用品。2)法律文书。3)
取证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4)食物中毒
快速检测箱。5)特殊解毒药。6)交通工具准
备。
②.现场的处理与调查:
1)组织、协调抢救病人
2)保护现场,封存中毒或类似食物中毒的食品
3)对中毒病人的询问调查
③.做出食物中毒的判断和处理。
诊断说明:要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人的潜伏期、
中毒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病因而
进行的,中毒的确定尽可能有实验室的诊断。由于采样,
用药或技术上或学术上的原因,未取得实验室诊断时,
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以上副
高职食品卫生专家判定。
处理:对病人的紧急处理:采取针对性的特效治疗方案。
对中毒食品的处理: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对已售
出的中毒食物要责令肇事者追回销毁。
5.补充
(1)BMI=实测体重/身高2(kg/m2)
(2)沙门菌属: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肉类食品、多数病
人发热
(3)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性细菌,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4)肉毒梭菌:厌氧菌,腐败动物尸体、罐头食品、肉类,
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和延脑麻痹,死亡率高
(5)葡萄球菌:奶及其制品,体温多正常或偏高,补液治
疗为主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通过3学时的理论教授,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
1.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身心疾病的概念及诊断依据:
3.行为因索对健康的影响,危险性行为对健康的危害:
第二篇医学统计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概论
通过2学时的理论教授,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
1.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
2.医学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统计工作基本步骤。
[r解】医学统计工作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同质与变异:
同质: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同类个体具有
共性
变异:同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具有可比性的对象之
间的差异(统计学的基础)
(2)总体与样本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集
4
U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总体中,
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采用希腊字
母记为〃(未知或假设的,固定不变)
统计量: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采用拉丁
字母记为Xo(从样本中计算得到,随样本不同而
不同)
(4)变量与变量值
变量:观察对象的某项特征或指标
变量值:变量的观察结果或测定值,也称为观察值
(5)概率与频率
概率:反映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符号用P表示,P-(0,1);P<0.05或P<0.01…小
概率事件
频率:样本的实际发生率
关系:样本频率总是围绕概率上下波动;样本含量
n越大,波动幅度越小,频率越接近概率
(6)误差:实际观察值与客观真实值之差,样本指标与
总体参数之差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技术措施消
除(系统性、方向性、周期性)
随机误差:受多种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大小方向
不一的随机变化)--不可避免
2.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
(1)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或数值变量资料;是为测定每
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用仪器、
工具等溺Wmeasure)方法获得数据。其变量值是
定量的,一般有度量衡单位。
(2)计数资料:定性资料或无序分类变量资料;是将观
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
观察单位数后而得到的资料,无度量衡单位。
(3)等级资料:半定量资料或有序分类变量;是将观察
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
分类汇总各组观察单位数后而得到的资料。
3.统计学分析
(1)统计描述:通过有关的统计指标(如平均数、标准
差、标准误、率、构成比等),绘制适当统计表和
统计图,用来描述事物的基本特征及规律。
(2)统计推断:是在一定的可信程度下,通过样本的信
息推断总体的特征。
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通过4学时的理论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
L常用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百分位数)的适用范困和计
算方法:
2一离故趋势指标的种类及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正态分布的概念;
4.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熟悉】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了解】
1,频数表的编制。
2.IF本分布的特征.
1.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
(1)算数均数又:〃个变量值的数值平均值,即各个
变量值之和除以变量值的个数。总体均数IJ,样本
均数X…直接法(小样本);加权法(大样本-
频数表)
适用于对称正态分布资料、封口资料。
(2)几何均数G:n个变量值的乘积开n次方所得的
积。
适用于对数正态分布,见察值之间呈倍数关系(抗
体滴度、血清凝集效应和某些物质的浓度工封口
资料
(3)中位数M:将一组观察值按大小依次排列,位置
居中的数
适用于偏态分布、开口资料、分布不清的资料
算术平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简称均数,等于
一个指标变量所将n个观察值x的把一组观察值按
定义有观察值的和除乘积再开n次方,所大小顺序排列,位
以观查值的个得的平方根置居中的那个数
数。
总体均数:p
对应符号GM或Md
样本均数:灰
观察值的平均水位次居中的观察
,^33、义平均倍数
平值
(1)资料取对数后呈
正态分布
⑴资料呈明显的
(2)变化较大的观察
偏态分布。
资料为对称正态值间呈倍数关系或近
⑵开口资料。
适用条件分布或近似正态似倍数关系。
⑶资料的分布情
分布;(3)右偏态分布资
况不清
料。
Notice:有小于或等于
0的数据时不适用!
G=NXIXLX.①直接法
计算方法x,1»
-1
NG=log(-YlogXz)
7v②加权法
2.描述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
(1)全取极差米:反映某随机变量的变化范围,
R~miK-X.
所有分布类型的资料
(2)四分位数间距Q:反映了中间50%观察值的
变动范围。所有分布类型的资料,多用于偏
态分布
P、=L+-y—(〃,X%-fL)
JX
式中:Px-第X百分位数
L~尸,所在组的下限
i~P所在组的组距
fx—所在组的频数
n~样本量,即总频数
fL~小于L的各组累积频数
(3)方差S2:对称分布,封口资料
(4)标准差
(5)变异系数:用于比较两组单位不同或均数相
差较大时变量值的变异程度大小。
四分位间
极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距
亦称离散系数,为标准
全距,即全部观方差开平方即得到差与均数之比。将标准
指上下四分离均差平方和的
定义察值中最大值标准差,标准差单差转化为算术均数的倍
位数之差均数
与最小值之差位与观察值一致数,以百分数的形式表
7J\o
符号RQa2S2(JSCV
①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
最简单但又较
常用于描述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
粗略的变异指
适用偏态分布资异程度;
标,可用于各种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条件料的离散程②比较均数相差悬殊的
分布的资料。
度。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变异
程度
Q值越大,
极差越大离散CV无量纲,CV越大,变
意义说明变异程值越大,变异度越大
程度越大异度越大
度越大
◊仅考虑两端
◊未考虑每
缺点数据的差异——
个观察值
◊不稳定
Z(Xj)2
O一
Ns
R=Max-Min(「又CV==xlOO%
公式。=。75—。25CZX,)2
»一X
n-1
3.正态分布的概念
♦正态分布(Normaldistribution)是一种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是具
有两个参数□和U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位置参数p是遵
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均值,变异参数o2是此随机变量的方
差,所以正态分布记作X〜N(p,o2)。
♦正态分布以均数所在处频数最多两侧逐渐减少,但永不为零,
左右完全对称,其图形为近似钟形。
♦"越大则各变量值平均的离均差越大,变量值的分布较分散,
正态曲线越低平(胖);d越小,则各变量值平均的离均差越
小,变量值的分布较集中,正态曲线越瘦高。
4.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1)正态分布法「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2)百分位数法一偏态分布或开口资料
正杰分布法百分位数法
参考值范■
空例单侧
围(%)双侧一双例
下限上限下限上限
90X+1.64SX-1.2&SJ+1.2&SP田P10PK
95X+1,965NT.64sI+1.64SPiPg$
99X±2.585户233s着2.33SPQ,~P99,PlP的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通过3学时的理论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
1.抽样误的概念、意义及计算方法:
2.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方法;
3.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4.t检验,u检验,F检验:
【熟悉】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了解】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1.抽样误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
(1)概念:由于抽样所引起的样本统计量(样本均数、标准
差、样本率)间以及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均数的抽样误差:由于抽样引起的样本均数及样本
均数与总体均数间的误差,即标准误
(2)意义:标准误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标准误越小,
抽样误差越小,当标准误趋向于0,总体均数趋近于总体
均数,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高
(3)计算公式:
•标准误计算:
•当。已知
・当。未知
(4)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辘差与标准融联钻瓯
标髓雕吴
含义反蛹量值就麒财的统计指柝魁嬲椭露大小的统计指标
懒翻尢建值的离辘度越大,W标猫题大,城的脑误差越大,样械财
蚁
犍值的储艇差总触麴悔随差
髓部帽度;衡量牖凝的大小;
觑计算变异系防计算用1瓯;
计算医学参趟趟假蹦驶
与n的关系命城大,标旅趟于雕随n的微尢标摩越小
都是微变异麒大小魄钳指桅
躲
用标候计算标勰,
2.t分布的性质
(1)单峰分布,曲线在t=0处最高,并以t=0为中心左右
对称
(2)与正态分布相比,曲线最高处较矮,两尾部翘得较高
(3)随自由度增加,曲线逐渐接近正态分布;分布的极限
为正态分布(与样本含量n有关)
3.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
1.。未知
(F陷京+%死)
2.。已知或。未知但n足够大
。已知(X-AaQ^,X+HaR/)
。未知但n足够大(又一心S示+亦予)
95%可信区间:该区间有95%的可能性包含了总体均数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参考值范围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
含义绝大多数“正常人”某指标的波动范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位置参数P的可能
范围
表示个体值的波动范围总体均数的可能范围
计算方法
a未知ft分布法:X±tS
正态分布法(正态):X±jLia/2Sa<Z//2Z,Vx
百分位数法(偏态):&〜P(m_x)a已知/n>50f正态分布法:X±S
U1x
样本量的作用Nt,参考值范围越稳定Nt,可信区间越小;当r)f8,可信区间f。
用途判断观察对象的某项指标是否正常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1)基本原理
假设尸小,即差异是由于抽样误差引起的,
-T—4。X-N
s/«~t分布,贝D一'。。式37滞&05
若t>too5,贝UPvO.O5,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拒绝原
假设,选择备择假设
(2)步骤
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计算检验统计量;
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1.建立假设:无效假设H。:相等,=0
备择假设Hi:不等,#0
一般采用双侧检验
2.确定检验水准(显著水准)a=0.05,即发生的概率
小于a为小概率事件
3.选择检验统计量
4.判定结论PVa,拒绝H0,接受
P>a,不能拒绝Ho
5.推断得出专业结论
5.t检验
(D单一样本t检验:未知总体与已知总体的比较;一组
样本与总体的比较
▲计算公式:
”—卜io
t统计量:
自由度:u=n-1
(2)配对t检验:配对设计资料均数的比较;两组样本的
比较一通过对两组配对资料的比较,判断不同的处理
效果是否有差别或某种治疗方法是否起作用
适用条件:
①将人或动物进行配对,配好的每对个体分
别随机地分到两个不同的处理组中去,接受
不同处理。
②观察同一批病人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
前的数值和治疗后的数值也是配对资料。
③同一批病人或动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2.公式:t
自由度:v=对子数-1
(3)两独立样本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两总体均数的比较;
两组样本的比较
6.U检验: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且当样本含量较大或总体标准
差已知时,应用U检验
UQO5=1-96,401=2.58
7.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对两个总体的方差是否有显著性所进行
的检验
8.一类错误与二类错误
弃真错误,即I类错误(a),和存伪错误,
即n类错误(p)
表5-4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假设检验结论
真实情况
拒绝Ho,接受仪接受Ho
”o成立I型错误(a)推断正确(i-a)
Ho不成立即M成立推断正确("〃)II型错误(〃)
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
单样本均数的t检验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
(成组t检验)
前
提①独立性:各观察值相互独立
条②正态性:来自正态总体
件③方差齐性:两总体方差相等
设
计
同源配对;
方单样本完全随机设计两组比较的完全随机设计
异源配对
案
对每对的两个观察值之差进行
目推断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与推断两种处理因素下的两组总
分析,推断差值的总体均数是否
的已知的总体均数有无差别体均数是否有差别
为0
假HO:〃=
设HO:U1=U2
HO:Pd=O
内H1:〃*Hl:UU2
Hl:udWO
容
(或者单侧检验U>N0或U
<PO)
适
用
完全随机化设计的单样本计(同源或异源)配对设计的计量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独立样本的
对
量资料资料计量资料
象
£=X_以0=X-4。d—林dd—0t二X「Xa_X|-X?
t值
'—S~S/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杭州市景成实验校2024-2025学年初三考前抢分(三)语文试题含解析
- 招远市2025年四下数学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汽车配件购销合同范本
- 庐江县重点名校2025届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葛江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联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宁波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3月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试题含解析
- 盐城市亭湖区2025届初三5月阶段性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丽江市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7月四校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烘焙食品加工合作协议
- 货物供应合同附加协议范本
- 驾驶员汛期专项安全培训
- 预防狂犬病病知识
- 2025年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林海雪原》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
- XX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二零二五年度股东退股及文化创意协议
- 跟着电影去旅游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大学(威海)
- 《有机硅乳液防水剂》文本及编制说明
- 2021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解析卷)
- 2025年中电科太力通信科技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设备房管理标准》课件
- 2025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