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120实词 人物传记高频实词_第1页
语文-文言文120实词 人物传记高频实词_第2页
语文-文言文120实词 人物传记高频实词_第3页
语文-文言文120实词 人物传记高频实词_第4页
语文-文言文120实词 人物传记高频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120实词识记

1.爱

(1)动词

GM爱,爱护。如:去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喜欢,爱好。如:泰攀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③爱惜,珍惜。如:使六国各卷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④同情,怜惜。如:爸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⑤羡慕,欣常。如:吾零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⑥爱戴。如:宽缓不苛,士以此手乐为用。《李将军列传》

(2)形容词

①可爱。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②吝啬,吝惜(此义项虽很少用,但是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如:百姓皆以王为卷也。《齐桓

晋文之事》

【推导助记】“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

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等义。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2.安

⑴形容词

①安稳。如:风雨不动生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安逸。如:然后得一夕生底。《六国论》

(2)动词

,慰,安抚。如:时时为坐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E并序》

②安适。如:倚南窗以穹傲,审容膝之务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养生,安身。如:衣食所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疑问代词

哪里。如:沛公售■在?《鸿门宴》

(4)疑问副词

哪里,怎么。如:燕雀室知鸿蚪之志哉!《陈涉世家》

【推导助记】“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

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扰、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

土重迁

3.被

读音一:嘀

⑴名词

被子。如:一日昼寝帐中,落掩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遭受,遇到,蒙受。如:秦王复击轲,西八创。《荆轲刺秦王》

⑶介词

表被动。如: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读音二:pi

通“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如:将军身型:坚执锐。

《陈涉世家》

【推导助记】“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

“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披”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4.倍

(1)动词

①通“背”,背叛,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的加。如: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国语・楚语上》

(2)副词

越发、更加。如:每逢佳节修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量词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如:尝以十传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推导助记】“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

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或茎干。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因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础,根源。如:人穷则反有,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

③版本,稿本。如: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当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2)形容词

本来的,原来的。如:此之谓失其有心。《鱼我所欲也》

(3)动词

推究,推原。如: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推导助记】“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

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耍“推究”;“本原”虚化为“本来、原来”

之义。

【成语助记】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6.那

⑴名词

边邑。如:越国以邺远。(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⑵形容词

①庸俗,浅陋。如:肉食者节。《曹刿论战》

②轻贱。如:人贱物亦邨,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并序》

【推导助记】“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

网”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

7.兵

①兵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②士兵,军队。如:起视四境.而秦兵义至矣。《六国论》

③策略。如:故上与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篇》

④战争。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号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助记】“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

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

义。

【成语助记】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上掩

8.病

⑴形容词

枯萎。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动词

①生病。如:未果,寻液终。《桃花源记》

②担心,忧虑。如:君子诙无窕焉,不洒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推导助记】“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

“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成语助记】病入膏肓株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司病相怜

愁潘病沈

9.察

⑴动词

①观察,细看。如:微卒公子,公子颜色愈和。《魏公子列传》

②考察,调查。如:军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③了解,弄清楚。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④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Q)形容词

①精明,明智。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②皎洁.洁净,如;安能以身之壁冬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推导助记】“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

“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成语助记】察言观色明察秋亳习焉不察静观默察

10.朝

读音一:chao

⑴动词

朝见,朝拜。如:相如每例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朝廷。如:于是人州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一代君主统治的时间。如:三硕频顷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读音二:zliao

名词,早晨。如:有时必发白帝,慕到江陵。《三峡》

【推导助记】“朝”本义为“早晨”,读zhaoo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

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具使动义为“使朝见”。

【成语助记】朝三暮四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毁

11.曾

读音一:c61g

副词,曾经,己经,才。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读音二:zeng

动词,通“增”.增加.如:所以动心思性,手益其所不能。《牛干忧患,死干安乐》

【推导助记】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eng)o

【成语助记】似曾相识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曾母投杼

12.乘

读音一:cheng

趁着,凭借。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读音二:sheng

量词,古时•车四马为一乘。如:致万为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推导助记】“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上了车,

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

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成语助记】乘人之危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因利乘便

13.诚

⑴名词

诚心诚意。如:帝感其诚,命夺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

表肯定,确实,的确。如:臣或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连词

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推导助记】“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

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成语助记】诚惶诚恐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

14.除

(1)名词

台阶,殿阶。如:从至雍栈阳宫,扶辇下肉。《苏武传》

⑵动词

©(壬命,授职。如:珍臣洗马。《陈情表》

②清除,去掉。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③(修治,修整。如: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推导助记】“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

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

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洸逝、过去”了。

【成语助记】除旧布新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清宫除道除暴安良

15.辞

⑴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如:听其狱讼•察其辞。《周礼・秋官•乡士》

②借口,托辞。如: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信公十年》

③古代的一种文体。如:《归去来兮兮并序》。

④言辞,文辞。如:欲以广主上之意,寒唯眦之辞。《报任安书》

(2)动词

①告别,辞别。如:我从去年号帝京,谪居卧病济阳城。《琵琶行并序》

辞,不接受C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③i十较。如:大礼不号小让。《鸿门宴》

【推导助记】“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二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U实”:

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

辞”)

【成语助记】不辞而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辞微旨远卑.辞厚币i辞莫赞

16.从

读音一:COllg

(1)动词

①跟随。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勺。《狼》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从事。如:弟走色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芭行并序》

©I树旁,紧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⑵介词

由,自。如:小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深汜》

读音二:zong

名词

①堂房亲属。如: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如:于是小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推导助记】“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随从”

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从壁上观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过从甚密

17.殆

(1)形容词

①危险。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②^神疲倦而无所得。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⑵副词

①表推测或不行定,大概,恐怕。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今之际。《六国论》

【推导助记】“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

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成语助记】百战不殆殆无孑谀

车殆马烦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18.当

⑴动词

①两者相抵,抵押。如: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翻御,抵挡。如:彼恶敢当我哉!《孟子・梁惠王下》

③占据,把守。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判决,判罪。如:吏学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⑤主持,执掌。如: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⑥承担。如:念窦嫉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如:岂窗理云曼,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⑶副词

言必然,必定,一定。如: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未来的时间,将,将要。如:今当远离,临表;弟零,不知所言。《出师衣》

(4)连词

通“倘”,如果,假使。如:岂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推导助记】“当”原义是“面义人对者"。“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

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中出势力“相当",由

“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门当户对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独当一面当机立断

19.道

⑴名词

①道路。如: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途径,方法。如:行军用兵之曹,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③风尚。如:师连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思想,学说。如:既加冠,益慈圣贤之曾。《送东阳马生序》

领理,规律。如: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道义,正道。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⑦志向。如: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2)动词

(ITO首。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讲。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推导助记】“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

(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

学说”。

【成语助记】道听途说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

20.得

⑴名词

心得,体会。如: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华。《游褒禅山记》

(2)动词

①取得,获得。如:赵惠文王时,华斐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具备。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海。《荀子・劝学》

③能修。如:沛公军箝上,未将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④通“德”,感恩。如:所识穷乏者管我与?《鱼我所欲也》

⑶形容词

①对,正确。如:此言行之。《六国论》

②得意,满足。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凭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4)副词

必须、应该。如:君为我呼入,吾代兄事之。《鸿门宴》

【推导助记】“得”本义为“得到”O“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

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中出“得当、

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成语助记】得过且过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21.度

读音一:曲

⑴名词

度,法度。如:内立法用.务耕织。《过秦论》

②气度,常态。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冬。《荆轲刺秦王》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如:故体有长短,检以度。《后汉书・律历志上》

⑵量词

次,回。如: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⑶动词

①i普写,仓”制(歌曲)。如: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层此曲。《扬州慢》

②过。如:春风不用玉门关。《凉州词》

③1“渡”,渡过,越过。如:一夜飞房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音二:dud

动词

酬映,估计。如:其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衡量,比较。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系大。《过秦论》

【推导助记】“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

“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中出“法度、

制度”。

【成语助记】审时度势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风度翩翩金针度人

22.非

⑴形容词

不对的,错误的。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及兮辞并序》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斗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②无,没有。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⑶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推导助记】“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

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大是大非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今非昔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

23.复

⑴动词

①恢复。如:师道之不冬,可知矣。《师说》

②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修《送东阳马生序》

③回。如:昭王南征而不多。《齐桓公伐楚》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如:红罗复斗帐,四角垂杳囊。《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繁物,重第。如:山重水且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副词

再,又。如:明年&攻赵,杀二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助记】“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为“回复”(话回来)“报复”

(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周而复始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无以复加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24.负

(1)动词

①以背载物。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担负,担当。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凭借,仗恃。如:秦贪,令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辜负,对不起。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背弃,违背。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鳏受,遭受。如: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实娥冤》

(2)名词

失败。如:则胜夕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推导助记】“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

“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

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忘恩负义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负屈含冤负隅顽抗久负盛名

25.盖

读音一:

⑴名词

①车盖。如: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器物的盖子。如:合善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⑵动词

①遮盖,掩盖。如:枝枝相覆造,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超出,胜过。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坐,众士仰慕,若江之归海。《三国志・蜀志・诸

葛亮传》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②表推测判断,大概。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保禅山记》

(4)连词

因为,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善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读音二:he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如:技革至此乎?《庖丁解牛》

【推导助记】“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

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

别人。

【成语助记】盖世奇功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欲盖弥彰

26.故

⑴名词

故,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事故,变故。如:乡园多年,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支书》

③旧交,老朋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如:茗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哀老。如: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3)副词

①故意,特意。如:广州数言软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②过去,从前。如:轩东莒尝为厨。《项脊轩志》

剑燃,依旧,还是。如: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并序》

(4)连词,所以。如:纹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推导助记】“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二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

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

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故弄玄虚革故鼎新欲擒故纵

27.固

⑴名词

险要的地势。如:秦孝公据峭函之⑷。《过秦论》

(2)动词

①巩固,安定。如:鸟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密》

②坚守,安守。如:泰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6)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如:汝心之乌,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②坚决,坚持。如:蔺相如明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副词

①本来,原来。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的确,确实。如:鸟不如也,《鸿门宴》

③表让步,固然。如:人日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推导助记】“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

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

然”等义。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8.顾

⑴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如:相如序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看望,拜访。如:三尊臣-1萃庐之中。《出师表》

③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阳建。《鸿门宴》

⑵副词

①表轻微转折,只,只是。如:吾每念,常痛于骨艇,万页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②反而,去I1。如:足反居上,首逑居下,倒县如此。《汉书・贾谊传》

【推导助记】“顾”基本义为“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

等义。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29.归

①女子出嫁。如:后五年,吾妻来月。《项脊轩志》

②返回。如: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归还。如:城不入,臣请完室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到一处,归为一类。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推导助记】“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

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

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之子于归归心似的

返璞归真殊途同归物归原主解甲归田

30.国

①诸侯国。如:六弓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泰。《六国论》

②国都,京城。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

阳楼记》

③国事,国家。如:等死,死鸟可乎?《陈涉世家》

【推导助记】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苜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

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成语助记】安邦定国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经国之才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31.过

⑴动词

①走过,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到,来到。如:一日,大母过余日。《项脊轩志》

翻1有过错。如:书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名词

过失,过错。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推导助记】“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

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

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白驹过隙雁过拔毛

32.何

读音一:he

⑴代词

©f十么。如:大王来勺•操?《鸿门宴》

翻6里,什么地方。如:像州今欲仪至?《赤壁之战》

(2)副词

①多么。如:水日流波,山鸟竦峙。《观沧海》

②怎么。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音二:he

动词,背,扛。如:尔牧来思.日蓑胡笠。《诗经・无羊》

【推导助记】“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

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

“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何罪之有

何足挂齿相煎何太急

33.恨

⑴名词

遗憾。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倏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2)动词

感到遗憾,后悔。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摘,艮于桓、灵也。《出师表》

(3)复合词

恨恨:惆怅,悲伤。如:生人作死别,悔修那可论?《孔雀东南飞并序》

【推导助记】“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百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34.胡

⑴名词

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如:?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

弓而报怨。《过秦论》

(2)代词

为什么,怎么。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㈣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

【推导助记】“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

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O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O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胡言乱语

35.患

⑴名词

①忧患,祸害。如:夫祸事常枳于忽微。《伶官传序》

②担心,忧虑。如:诸侯之所大号,固不在战矣。《六国论》

⑵动词

担心,忧虑。如:欲勿予,即军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助记】“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用”和“心”组成,一串串的

“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内忧外患患难之交防患未然采薪之

36.或

⑴代词

有的人(或事物)。如:球百步而后止,率五十步而后止。《冥人之于国也》

(2)副词

①也许,或许。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有时。如:玄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3)连词

如果,假如。如:当,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三峡》

【推导助记】“或”有两个基本义:一为“有人,有的人”;二为“或许,也许"。由“有

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37.疾

⑴名词

毛病,缺点。如:必为有窃卷矣。《公输》

(2)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强,猛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酬利。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较。《观猎》

【推导助记】“疾”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

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

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痛心疾首疾首蹩额眼疾手快

38.及

⑴动词

①到,到达。如:咚诸河,则在舟中矣。《峭之战》

②比得上。如:其贤不斗孔子。《师说》

⑵连词

表并列,和,与。如:太子冬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过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推导助记】“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

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爱屋及乌迫不及待

39.即

(1)动词

①就,靠近。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②晋上(帝位)。如: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如:项伯号人见沛公。《鸿门宴》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如:吾翁可若翁,必欲交而翁,则幸分我一杯龚。《史

记•项羽本纪》

⑶介词

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如:项王可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推导助记】“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中

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即若即离即事穷理稍纵即逝一拍即合召之即来,挥之

即去

40.既

⑴动词

完了,尽。如:言未.,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2)副词

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如:始皇羊没,余威震-丁珠俗。《过秦论》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如:陟又与汝就

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围,“全”“都”o如:肴核呼尽,杯笈狼籍。《赤壁赋》

(3)连词

既然。如:陟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推导助记】“既”的本义是“尽、完”。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一如既往既往不咎

既来之,则安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1.假

读音一:j由

⑴动词

①ft。如:以走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凭借,借助。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③宽容。如:愿大王少终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予。如: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传》

Q)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如:乃悟前狼修寐,盖以诱敌。《狼》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之死》

读音二:jia

名词

假期,休假。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芳序》

【推导助记】“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

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

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虚情假意

假痴不癫假道伐虢假公济私不假思索

42.间

读音一:jian

(1)名词

中间,期间。如:奉命于危难之口。《出师表》

⑵量词

房屋的最小单位。till: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音二:jian

⑴名词

空隙,夹缝。如:彼节者有呵,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2)动词

①参与。如:肉食者谋之,又何!可焉?《曹刿论战》

②间隔,隔断。如:率妾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睥。《桃花源记》

酶杂。如:中用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⑶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状态,从小路。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推导助记】“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

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间的,故有“置身其中”

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

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成语助记】挑拨离间间不容发

疏不问亲伯仲之间

43.见

读音一:涧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如:我为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丸如:项伯即入冬沛公c《鸿门宴》

⑨曷见,拜见。如:曹刿请?。《曹刿论战》

④召见,接见。如:秦王坐幸台见相如。《廉颇商相如列传》

⑵名词

看见的东西。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⑶代词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君既若多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并序》

(4)介词

表被动,相当于“被”。如:欲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音二:xEin

动词

①引见,使……见。如:杀鸣为泰而食之,见叁二子焉。《论语•微子》

②表现,出现,显露。如: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推导助记】“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

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

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见缝插针司空见惯见弃于人

44.解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如:庖丁为文惠君产牛。《庖丁解牛》

②解释,解答。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卷理解。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④解救.消除“如:今有一言,可以好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干》

【推导助记】“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

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

解动物”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

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

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庖丁解牛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解衣衣人解骏推食解民倒悬

45.就

①趋,赴。如:此人可买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②B近,接近。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③上(车、路)。如:于是荆轲遂甚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④赴任c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c《张衡传》

⑤完成,达到目的。如:轲自知事不生。《荆轲刺秦王》

【推导助记】“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

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功成名就高不成,低不就避实就虚按部就班将计就计慷慨就义

46.举

⑴动词

①举行,施行。如:今亡亦死,爷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②^克,占领。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③推荐,选拔。如:举孝廉不停,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⑵形容词

尽。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推导助记】“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

发动”0“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乂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乂引申出一般

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

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成语助记】不识抬举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举目无亲举棋不定举手投足

47.绝

⑴动词

①断绝。如: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泰里。《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亭,止。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酬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⑵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如:以为妙辇。《口技》

②隔绝的。如:率妻子邑人来比绝境。《桃花源记》

⑶副词

很,非常。如:佛印竺类弥勒。《核舟记》

【推导助记】“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

“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

“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送“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

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与世隔绝悲痛欲绝绝裾而去

48.堪

①经得起,受得住。如:史那孥,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②胜任。如:不举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够。如:白壁举载且作环,《和友人戏赠》

【推导助记】“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

“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不堪其忧

49.克

制,约束。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②战胜,攻下。如:彼弱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能够。如:汝之纯明而不先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

【推导助记】“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制胜,故又引申出

“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攻无不克相生相克

50.类

类,类别。如:有教无知《论语・卫灵公》

②相似,像。如:佛印绝卷弥勒。《核舟记》

【推导助记】“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

会有“类似,像”的地方。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触类旁通

连类比物画虎类犬刻鹘类鹫不伦不类

51.怜

①爱戴。如: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是人:冷之。《陈涉世家》

②m泉同情。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推导助记】“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成语助记】怜杳惜主顾影自怜

同病相怜我见犹怜摇尾乞怜

52.弥

(1)动词

满,遍。如:夜雪初霁,荒麦弥望。《扬州慢》

(2)副词

更加,越发。如:奉之可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推导助记】“弥”的木义是“弥补”。“弥”原作“拥”,表示弓上加秘,增加弓的弹射

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