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等为代表的电视节日点亮荧屏。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国风国潮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风范,又具有现代气息的潮流、风格、创意、标识、行为和产品的代名词。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国风国潮流行是新时代中国人文化自党和文化自信的显性体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缘起、保护与传承,尤其是95后、00后的新时代青少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值得关注。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首先要领悟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理清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生命缘起,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当代价值,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相向而行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浩瀚的文化瑰宝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央视中秋晚会、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还是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网络节目《登场了!洛阳》,都在努力挖掘并吃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籍里发现故事源头,在古迹里寻找影像摹本、在古风里灌注艺术能量,2021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延续景观晚会的创作特点,挖掘节庆文化、地域文化与古典审美之间的艺术可能性,把会场搭建在被称为“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月城”西昌,借鉴古典园林美学中“借景”“分景”“隔景”“移景”等手法,营造出月亮、天空、大地、水泊、舞台五位一体,寓情于景的唯美氛围。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需要从历史遗迹、古典文献和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源泉,选取适合影视化表达的内容、素材,结合新的技术手段,还原、再现历史场景,创造、创新表达方式,把标志性、符号化、易传播和具有亲和力的内容,作为国风国潮的主攻方向。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唤醒非遗艺术活力,《少林•功夫》彰显武德之精魂,《鹤归来兮》表现仙鹤之俊雅,《墨舞中秋帖》诠释书法之神韵,《戏•韵》凸显戏曲之华美,令观众叹为观止。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还要重视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全媒体覆盖、全产业链开发的国潮IP集合体。除去视听产品之外,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古法制造中开发兼其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像《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都已研发相关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登场了!洛阳》开发的考古盲盒吸引众多网友争相收藏。此外,围绕古都洛阳打造的城市IP,将持续拓展影视刷、舞台剧、纪录片、动漫等12个产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倡导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风尚的现实语境下,推动申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助力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既是文化共识,又有观众基础,既能够提高审美格调、强化正向引领,又能够获得意味隽永的视听愉悦。我们相信,厚重深邃又不失灵动活泼的国风国潮,必将在新时代的荧屏上持久留香。(摘编自杨洪涛《让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的生力军,这让文化寻根意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觉醒。B.国风国潮具有古典风范,又兼具现代气息,它是在我们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才存在的。C.表现国风国潮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源泉,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再创造。D.文化IP的发展,需要我们开发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视听产品已被淘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三至五段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实现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论述逻辑严密。B.文章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有对当今文创的思考。C.文章第三段以各种不同节目为例,论证了表现国风国潮需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D.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方法,说明国风国潮的表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时代流行的国风国潮,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是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B.我们在打造文化IP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衡量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C.央视中秋晚会将会场搭建在西昌,是对融合节庆文化、地域文化和古典审美的一次尝试。D.对传统文化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造、创新,可以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的风尚。【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这让……”因果倒置,原文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B.“它是在我们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才存在的”错,原文只是说“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国风国潮流行是新时代中国人文化自党和文化自信的显性体现”,并不是说它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才存在。D.“视听产品已被淘汰”错,原文是“除去视听产品之外,我们还要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古法制造中开发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视听产品并没有被淘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D.“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方法”错,第四段列举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少林•功夫》等节目,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应该用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衡量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围绕古都洛阳打造的城市IP“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不能据此认为打造城市IP要用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衡量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1年9月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当晚,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与工程有关领导到机场迎接。据介绍,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摘编自《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材料二:欧洲航天局17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把3名航天员送上天和核心舱,祝贺中国国家航天局!”欧洲航天局航天员训练中心前主任米歇尔•托尼尼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射任务,中国将拥有一个长期在轨空间站,这不仅让中国能够经常性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执行太空行走、空间实验等更多太空任务,也可以为未来的空间探索积累经验。”托尼尼说,中国的航天项目非常成功,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天机构之一。近几年,中国在探月、火星探测等领域进展迅速,欧洲航天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有很长的合作历史,人员互访、航天员联合训练等合作都卓有成效,现在欧洲已经有好几位汉语说得不错的航天员,相信随着双方合作程度的深入,将来有一天,来自欧洲的航天员能够在中国的空间站工作。智利大学天文学教授塞萨尔•富恩特斯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航天员们在太空进行一系列试验将为中国下一步的航天计划奠定基础。中国有能力将更大的设备运送到太空,这将使中国通信、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提升。富恩特斯表示,中国的空间科技地位不断提升,为实现长期目标夯实基础,也为人类日后进行空间研究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摘编自《多国航天机构、专家祝贺中国太空探索新成就,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航天科技合作》)材料三:2021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他们将在太空生活、工作3个月。目前,中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已达到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并成功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俄罗斯也正在积极发展用途广、载人多、可重复使用的第四代载人飞船。此外,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都发展了无人货运飞船,把人货分开进行天地往返运输,既能增加货物运载量,又可降低成本,满足空间站长期载人航天的需求。至今,人类已经建成10座空间站,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是技术最先进的第四代空间站,它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中国正在建造的空间站“天宫”,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机械臂、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电推进系统、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等技术。其中,“天宫”的载荷支持效率已超过了国际空间站。未来,载人航天还将向商业载人航天、星际式飞船、月球空间站、太空电梯等方向发展。随着人类在通信、遥感、材料、核动力等多个领域持续的技术攻关,登上火星,建立可长期居住的月球和火星基地,都将从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载人航天探索永无止境,人类在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也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摘编自《载人航天探索新征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返回舱先后与轨道舱、推进舱成功分离,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B.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返京后会进入医学隔离期,并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C.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将拥有一个长期的在轨空间站,可执行更多任务。D.欧洲的航天员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可以在中国的空间站工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空间站“天宫”的载荷支持效率超过了国际空间站,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实现的目标。B.我国已把更大的设备送到了太空,这使我国在通信、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得到了提升。C.各国积极发展无人货运飞船,最主要是为了在将人货分开进行天地往返运输时降低成本。D.人类在多个科技领域攻关克难,这使登上火星等美好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性。6.三则材料都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话题,但主要内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4.D5.D6.①材料一着重论述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并对着陆后的相关安排进行了介绍。②材料二主要简述国外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赞叹与肯定,他们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航天科技合作。③材料三着眼于未来,阐述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的突破。但中国载人航天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启航新征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D.“就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可以在中国的空间站工作”说法错误,原文“现在欧洲已经有好几位汉语说得不错的航天员”,这句话是用来说明欧洲航天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有很长的合作历史,欧洲航天员汉语说得好,并不一定就是为了来中国空间站工作。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A.“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实现的目标”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三“其中,‘天宫’的载荷支持效率已超过了国际空间站。”可知,材料只介绍了“天宫”的荷载支持效率的情况,并未说其他国家是否难以实现。原文并没有将其他国家的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进行比较,这样的说法过于武断。B.“已把更大的设备送到了太空”说法错误,选项把未然变已然,根据材料二“中国有能力将更大的设备运送到太空,这将使中国通信、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提升”可知,中国有能力将更大的设备送入太空,并未交待是否已经这样做。而且“将”是将来时,“使中国通信、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提升”并未发生。C.“最主要是为了在将人货分开进行天地往返运输时降低成本”说法错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既能增加货物运载量,又可降低成本”可知,各国积极发展无人货运飞船,一方面是增加货物运载量,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两段,根据第一段“返回舱成功着陆”“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可知,主要讲“返回舱”的成功着陆和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对航天员健康进行确认;根据第二段“有关领导到机场迎接”“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可知,主要讲三位航天员抵达北京后的后续安排。材料二共有三段,根据第一段“祝贺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第三段“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可知,简述国外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赞叹与肯定。根据第二段“将来有一天,来自欧洲的航天员能够在中国的空间站工作。”可知,他们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航天科技合作。材料三共有三段,根据第一段“中国的载人飞船“神舟”已达到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并成功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展了无人货运飞船”和第二段“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机械臂、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电推进系统、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等技术”可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根据第三段“未来,载人航天还将向商业载人航天、星际式飞船、月球空间站、太空电梯等方向发展。”“载人航天探索永无止境,人类在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也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可知,中国载人航天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启航新征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狗[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那是1945年年初,我们没有任何战场上的消息,也不知道美国人登陆后是否继续推进,不知道苏联人是朝我们挺进还是撤回。我们被困在漫天大雪中,忍受着没有尽头的冬天。我的衰弱可以从自己身上体会到,也可以从与我同时到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彼得身上看到。这个既高大又壮实的男孩现在变得老鼠般四肢纤瘦、面色灰白、轮廓僵硬、眼窝凹陷。他就是我的镜子。寒潮、狂风、雨雪侵入骨髓。尽管工厂还在运转,但我们感觉任务量有所减少,节奏有所放缓。一天早上,我们被要求留在集中营。我们还残存的那点理智立刻警觉起来:要对我们动手了吗?在惊恐不安中度过一天后,第二天早晨我们得到同样的消息:今天不用去工厂。我们终于明白,订单减少,工厂停工了。尽管天寒地冻,我们当中还是有人到户外去透气。我沿着木板房散步,走到尽头时,发现三个士兵正在逗弄一条狗,它隔着铁丝网围栏雀跃着。那些人朝远处扔雪球,每次它都奔跑着去抓雪球。它以为——或假装以为——雪球足够坚硬,可以叼在嘴里,当然,雪球每次都被它咬碎,它便惊讶地吠叫,仿佛别人跟它开了个恶意的玩笑。三个德国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我躲在后面,被那狗的执拗,被它的敏捷、无忧无虑的快乐吸引——尽管它一再失败,却从未想过放弃。后来那三个士兵听到一阵提醒他们执行任务的铃声,转身离开。当他们从那条狗的视线中消失,铁丝网外面的它失望地哼哼着,坐了下来,显得很茫然。于是我走上前去,为什么?我不知道……尤其是对一个囚犯来说,靠近集中营铁丝网是非常不谨慎的事。管它呢,我朝前走去。那狗看到我,立即晃动尾巴,露出大大的笑脸。我越是走近,它越是欢快。现在它不住地抬脚。我想都没想,抓起一把雪团扔过铁丝网。它兴奋地迎着雪球跳跃、奔跑。雪球在它的爪间碎成粉末,它抗议,吠叫着又转向我,眼睛里满是快乐。我继续扔雪球,它冲上前,仿佛臀部被一股无形的、不可遏止的力量推动着。它陶醉于奔跑的快乐,雀跃、旋转、栽跟头,完全沉浸在奔跑的热情中。我跪倒在地,双膝陷进雪堆,身体压着大腿,滚烫的泪水噗噜噜地往下掉。这感觉多好啊……终于哭出来了——我已经多久没有哭过?已经多久没有产生过情感?已经多久没有像人那样做出反应?我抬起头,那狗坐在它热烘烘的柔软皮毛上看着我,充满疑惑,满是担忧。我朝它笑笑,它竖起耳朵,寻求一种确认,似乎在问。“我是该担心,还是不用担心?”我哭得更伤心了,但又努力保持微笑。这对一条狗来说,不构成清晰的回答。我慢慢靠近它,它高头地哼哼起来。当我们彼此相距一米左右时,它急切地汪汪直叫,将口鼻从铁丝网的网眼中探过来。我俯身靠前,我的掌心能感觉到它呼出的温热气息、它湿润的鼻子。它亲吻我,我对着它说话,我从未对集中营里的任何人说过这么多话。我定了定神后,发现它也是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它也缺吃的。尽管如此,它仍花时间寻找快乐……“你饿了吧,老伙计,我很想帮帮你,可我帮不了你。”它把尾巴夹得更紧了,尽管失望,但没有责怪我,继续满怀信任地看着我,它在期待某件神奇的事情,坚信我可以实现这样的奇迹,它对我抱有信念。一周以后,苏联军队解放了集中营。我承认,我们当中没人敢相信!其实,苏联人到来之前已经有一些迹象——士兵的撤退,工头之间的争吵,夜里搬动物品的嘈杂声和来来回回的汽车噪声——然而即使面对解放者,我们还是迟疑,这会是个陷阱吗?这又是纳粹发明的什么奸诈计谋吗?第二天,我跟着队伍离开了集中营。我们再一次在皑皑白雪中几小时、几小时地行走,一切都没变。我们再次开始长途跋涉……像从前一样,有人倒下了;像从前一样,没有人停下脚步阻止他们在漫天飞雪中断气。突然,在队伍左侧,我听到狗吠声。那条狗狂奔过来。我跪下张开双臂,它扑到我怀里,兴奋地舔我,它的舌头锉着我的脸,让我略感不适。但我由着它涂了我满脸的口水,这条带着爱意亲吻我的狗,是对我没有期盼的未婚妻,是我失去已久的家人,是唯一在寻找我的生灵。囚犯们超过我们继续在雪地里行进,而狗和我,我们继续笑着、叫着,因喜悦而沉醉,为我们的重逢而高兴。(徐晓雁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战俘糟糕的生存环境,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B.小说对彼得进行了外貌描写,他病态的形象是当时整个集中营战俘形象的缩影,他们长期营养不良。C.德国军队战败,这样的结局可以从前文战俘工作任务量减少,工作节奏放缓,工厂停工等内容找到线索。D.整篇小说先写三个德国士兵与狗玩乐,接着再写“我”与狗的相遇,情节一波三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8.小说画线部分为什么说“终于哭出来了”?又为何说“我哭得更伤心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安排“我”与狗再次相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D8.第一问:德军长时间的管控,使“我”不仅缺乏人身自由,而且心灵倍感压抑,狗的出现使“我”重新焕发了活力,“我”因长期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而终于哭了出来。第二问:在德军泯灭人性的统治下,“我”命运惨淡,甚至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我”哭泣狗带给“我”慰藉和温暖,让“我”感受到久违的关心而哭得更伤心了。9.①小说结尾安排“我”与狗再次相遇,丰富了小说情节,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对战争戕害人性的思考。②“我”与狗再次相遇时欢乐的场景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衬托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③狗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回归,点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小说安排“我”与狗再次相遇,让“我”保持对和平、自由生活的热爱,强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情节一波三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错误,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就是表现“我”与狗的相遇和互相慰藉,情节并非一波三折。另外,吸引人、打动人的是“我”与狗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体现出的温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含义,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从前后语境“我跪倒在地,双膝陷进雪堆,身体压着大腿,滚烫的泪水噗噜噜地往下掉。这感觉多好啊”“我已经多久没有哭过?已经多久没有产生过情感?已经多久没有像人那样做出反应?”可知,“我”因长期处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高压、恐怖的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机械、麻木。而此时狗的出现,“那狗看到我,立即晃动尾巴,露出大大的笑脸。我越是走近,它越是欢快。现在它不住地抬脚。我想都没想,抓起一把雪团扔过铁丝网……”,让我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让“我”冲破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哭出来了”。从前文“我抬起头,那狗坐在它热烘烘的柔软皮毛上看着我,充满疑惑,满是担忧。我朝它笑笑,它竖起耳朵,寻求一种确认,似乎在问。‘我是该担心,还是不用担心?’”可知,“我”从狗的“满是担忧”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温情,对比之前“我”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非人的遭遇,毫无尊严,朝不保夕,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狗带给“我”的这份温暖更加弥足珍贵,所以“我哭得更伤心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安排“我”与狗再次相遇,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那条狗狂奔过来。我跪下张开双臂,它扑到我怀里……狗和我,我们继续笑着、叫着,因喜悦而沉醉,为我们的重逢而高兴”,丰富了故事情节,更深层次的展现了“我”与狗在险恶环境下建立的深厚情感,引发了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性的思考。从采用艺术手法看,“我们再一次在皑皑白雪中几小时、几小时地行走,一切都没变。我们再次开始长途跋涉……像从前一样,有人倒下了;像从前一样,没有人停下脚步阻止他们在漫天飞雪中断气。突然,在队伍左侧,我听到狗吠声。那条狗狂奔过来。我跪下张开双臂,它扑到我怀里……”“囚犯们超过我们继续在雪地里行进,而狗和我,我们继续笑着、叫着,因喜悦而沉醉,为我们的重逢而高兴”,周围行进队伍的冷漠、死气沉沉与“我”和狗再次相遇时欢乐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从侧面衬托出了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从而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我跪下张开双臂,它扑到我怀里,兴奋地舔我,它的舌头锉着我的脸,让我略感不适。但我由着它涂了我满脸的口水,这条带着爱意亲吻我的狗,是对我没有期盼的未婚妻,是我失去已久的家人,是唯一在寻找我的生灵”,小说结尾安排“我”与狗再次相遇,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让“我”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让“我”坚定了对未来自由美好生活的盼望,强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政善,后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太子闻卫人荆之贤,赍厚礼卑辞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即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二十年,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B.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C.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D.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匕首提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意为以财物或人员做抵押,文中指派往他国做人质。B.宗族,古代社会中同一父系家族成员的称谓,包括出嫁的女性。C.咸阳,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D.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太子丹听说荆轲非常有贤能,便携带厚重的礼物,以谦卑的言辞求见荆轲,游说荆轲刺杀秦王,荆轲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B.荆轲想要利用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作为礼物去接近并刺杀秦王,但是燕太子丹不同意荆轲将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献给秦王。C.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都被秦王诛杀了,为了报仇,樊於期在荆轲的游说下当场自刎,燕太子丹听说后急忙赶去,伏在樊於期尸体上痛哭。D.荆轲到达秦国后,在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帮助下,得以靠近秦王,并趁献图之机行刺秦王,但是没能成功,被秦王肢解示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10.C11.B12.B13.(1)于是太子丹请荆轲住进上等客舍,并每日亲自到舍中问候。(2)群臣都惊呆了,事发突然,谁都没想到,群臣也都失去常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他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不能成功,大骂道:“事情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想活着劫持你,以便得到你的契约去回报燕太子啊!”“荆轲”是“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生劫之”是动宾结构,“之”做句子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包括出嫁的女性”错。宗族不包括已经出嫁的女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燕太子丹不同意荆轲将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献给秦王”错,原文中太子只是说了一句“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并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将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督亢的土地献给秦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第一个“舍”,安排住处;“日”,名词做状语,每天;“造”,到……去,拜访。(2)题得分点有:“愕”,惊愕;“卒”,通“猝”,突然;“不意”,没有料到。参考译文:起初,燕太子姬丹曾在赵国做人质,与秦王赢政交好。后来燕太子姬丹到秦做人质,秦王却不以礼相待。燕太子姬丹大怒,逃回燕国。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想要报复秦王。太子姬丹听说卫国人荆轲非常贤能,便携带厚重的礼物,以谦卑的言辞求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举兵向南讨代楚国,向北进攻赵国。赵国无力抵抗秦军,灾难必然会降临到燕国。燕国国小力弱,数次受到别国的围困,怎么能抵挡住秦国的进攻?各诸侯国都屈服于秦国,不敢合纵结盟。我的计谋很是愚昧,认为若是获得天下无畏的勇士去出使秦国,劫持胁迫秦王,让他归还兼并的各国土地,那就最好了。假如不答应,就乘机刺杀秦王。他的大将都领兵在外,国内发生动乱。他们君臣之间相互猜疑,趁这个时机,各诸侯国可合纵抗秦,秦国一定会被击败。请您留意考虑这件事。”荆轲答应了他。于是太子丹请荆轲住进上等客舍,并每日亲自到舍中问候。凡是能奉养荆轲的,都应有尽有。等到秦将王翦灭掉了赵国,太子丹知道后十分害怕,准备派遣荆轲出行。荆轲说:“现在我到秦国,没有能使秦国信任我的理由,所以无法接近秦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接见我,我才能刺杀他回报您。”太子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杀他啊!”荆轲于是便私下会见樊於期,说道:“秦国对待您,可说是残酷到极点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了,现在又听说秦国要用千斤黄金、万户封地悬赏您的人头,您打算怎么办呢?”樊於期长声叹息流着泪说:“能有什么办法呢?”荆轲说:“希望能得到您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很高兴召见我。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那么您的深仇大恨可以报了,燕国所遭受的欺凌耻辱也都消除了。”樊於期说:“这正是我日夜切齿痛心盼望的事啊。”于是当场自刎。太子闻讯赶来,伏在尸体上痛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便把樊於期的人头装在匣子里。太子预先找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令工匠烧红用毒药浸泡,用这毒匕首刺人,只要渗出血丝,人没有不立即死去的。秦始皇二十年,荆轲到达秦国都城咸阳,经秦王的宠臣蒙嘉,转达荆轲谦卑的言辞,请求进见秦王。秦王非常高兴,穿上朝服,安排九宾大礼接见他们。荆轲手捧地图献给秦王,地图全部展开,里面的匕首露出,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猛地制过去,但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惊恐而起,挣断了袖子。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群臣都惊呆了,事发突然,谁都没想到,群臣也都失去常态。依照秦法,在殿上伺候的群臣,不能携带任何兵器。左右侍从只得徒手追打荆轲,而且大喊:“大王背着剑!”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他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不能成功,大骂道:“事情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想活着劫持你,以便得到你的契约去回报燕太子啊!”秦王于是将荆轲的尸体肢解示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饯王相公①出牧括州刘长卿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幡②。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合,旧人谁到翟公门③。【注】①王相公:王维之弟王缙。王缙因得罪下狱,后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缙云)刺史。括州属丰腴之地,与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官员相比,很幸运。刘长卿曾被贬南巴,深知那里环境险恶。②朱幡;红色车障,古代高官所乘车子。③翟公门:出自“旧游多不见,师在翟公门”(唐朝严维诗),借指门庭冷落。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用“出牧括州”交代送别对象“王相公”的遭遇,这也是诗人为其“饯”的原因。B.首联将被贬之地与长沙比较,点明王相公出牧括州是皇帝开恩,意在为皇上歌功颂德。C.颈联两句通过对江潮、旌旆等意象的刻画,体现了王相公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D.诗中暗将自己被贬经历与王相公遭遇相联系,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有让对方倍感亲切之效。15.本诗尾联意味隽永,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尾联前句想象王缙所贬之地庭槐萧条、冷落凄清的环境,后句运用“翟公门”的典故,写无人来看望被贬的王缙,借以对王缙因贬官受到冷落表示同情。②这两句想象王缙到所贬之地后的寂寥孤独的生活,从而体会到王绍的悲凉心境,足见诗人的真诚和体贴。【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意在为皇上歌功颂德”错误。结合注释“括州属丰腴之地,与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官员相比,很幸运。刘长卿曾被贬南巴,深知那里环境险恶”可知,本联目的意在说明作者认为,王缙被贬括州还算幸运。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联意思是:括州庭院萧索,只有那槐树孤零零地立在闭合的庭院之中,以前来往的人,谁又会登门拜访呢?这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作者料想到好友王缙到了括州之后,定是门庭冷落、萧索的。而对句用了“翟公门”的典故,通过写无人登门,写出了王缙被贬之后的孤单、冷落,借以表达对他的同情。昔日的风光无限,被贬之后的凄凉萧条,如何不心生悲凉之感呢?但这种情绪却由作者发出,足见诗人的真诚和体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们的视野,纡回的河流、湖泽使人看了吃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到不幸。【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②.临清流而赋诗③.山原旷其盈视④.川泽纡其骇瞩⑤.臣以险衅⑥.夙遭闵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皋”“盈”“骇”“衅”“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太宗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说明八百年前的古人,早就晓得读书的功用。然而中国之书籍,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所以天底下没有一个人能把所有的书读尽,必须要择善而从,一本好书能使人,给人以启发,还能使人提升修养,增强定力,更能使人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能知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见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骄。读书有益亦辛苦,好的书往往读起来是枯燥乏味的,让人难以下咽,但这样的书往往会在中改变人的思想,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使人受益匪浅。但这种功效不是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读书当然还要讲究方法,人们切不可把读书当成走马观花的事。好好地读一本书,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广泛的知识,让我们对生活始终保存积极向上的态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浩如烟海茅塞顿开潜移默化立竿见影B.擢发难数振聋发聩耳濡目染立竿见影C.浩如烟海振聋发聩潜移默化事半功倍D.擢发难数茅塞顿开耳濡目染事半功倍18.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好好地读一本书,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广博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对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B.好好地读一本书,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广博的知识,让我们对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C.好好地读一本书,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广博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对生活始终保存积极向上的态度。D.好好地读一本书,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广泛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对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答案】17.A18.B19.A【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等数量繁多,十分丰富。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语境指中国的书籍非常多,应填“浩如烟海”。第二空,塞顿顿开:比喻豁然领悟、明白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言论文章唤起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语境侧重表现阅读可以给人启发,应填“茅塞顿开”。第三空,潜移默化:形容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感染、影响,而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语境指好的书往往能够不自觉地改变人的思想,应填“潜移默化”。第四空,立竿见影:比喻收效迅速,见效很快。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获大。语境指好书的作用不是马上就能体现的,应填“立竿见影”。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药。A.“可怜楼上月裴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可怜”二字将月拟人化;B.“月照花林皆似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照花林的景色比作雪珠在闪烁;C.“吴丝蜀桐张高秋”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吴丝蜀桐”指代精良的乐器,这里指箜篌;D.“会须一饮三百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一个问题,语序不当,在逻辑上,“陶冶我们的情操”程度比“获得……知识”更深刻,应将两者调换顺序;第二个问题,“广泛的知识”搭配不当,应该是“广博的知识”。只有A修改正确。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母对体有运动的态度和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即便①,也比父母双方都不参与体育运动要好。父母自己必须要有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②,父母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监督子女日常的运动训练。当然,青少年儿童也要③,自己督促自己运动,做一个自律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儿童有必要掌握一门或多门体育运动的技能。毫无疑问,体育运动能够给孩子以健康体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家长要明白这一点。家长应该以培养孩子真正的兴趣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某些运动的向往,或者纯粹为了让孩子加入其中。如果家长仅以“比赛成绩”作为孩子运动的第一目的,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培养出的,可能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机器”。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①父母只有一方积极参与体育运动②并且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③自觉养成运动习惯21.家长只有真正明白体育运动的功能,以培养兴趣为首要目标,摒弃功利化的心态,才能避免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机器”的出现。【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父母对体有运动的态度和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儿童”可知,本空应填和父母的体育运动相关的句子,再结合后文“也比父母双方都不参与体育运动要好”,比父母双方都不运动要好的,自然是其中一方有体育运动。因此本空可填:父母只有一方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第二空,由后文“父母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可知,本空应填掌握……知识。再结合“才能更好地监督子女日常的运动训练”一处可知,这些只是应该是和体育运动有关的。因此本空可填:并且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第三空,结合后文“自己督促自己运动,做一个自律的人”可知,本空应填的是“自觉”相关意思的句子。而本段讲的是青少年的运动问题——“青少年儿童有必要掌握一门或多门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本空可填:自觉养成运动习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二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主要讲的是体育运动的好处(功能),并希望家长能够明白这些好处。这句话可概括为:家长应该真正明白体育运动的功能。第二句主要讲的是家长应该以培养孩子真正的兴趣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其他欲望。这句话可以概括为:家长要以培养兴趣为首要目标。第三句主要讲的是如果家长秉持“比赛成绩”第一的目的让孩子训练,会培养出考试机器。再结合题干要求的“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可以选择“只有……才……”对三句话的概括进行连接,最后注意60字的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