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第1页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第2页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第3页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第4页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xx

山东土木建筑学会标准

PXXT/SDCEAS1000X-2022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排烟

系融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built-insmokeexhaust

systemofconcretehollowfloorstructure

(征求意见稿)

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

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发布

目次

1总则.......................................................3

2术语和符号.................................................4

2.1术语....................................................4

2.2符号....................................................7

3基本要求...................................................12

3.1一般规定...............................................12

3.2排烟空腔体............................................12

3.3侧壁筒及暗管..........................................13

3.4空腔体形式............................................12

4结构设计...................................................16

4.1一般规定...............................................16

4.2梁腹矩形孔洞加强设计..................................17

4.3梁腹圆形孔洞加强设计..................................17

4.4底板开洞构造设计......................................35

5排烟系统设计..............................................40

5.1一般规定..............................................40

5.2机械排烟系统..........................................40

5.3内置排烟系统设计计算..................................43

1

6防火封堵..................................................67

7施工......................................................68

7.1一般规定..............................................68

7.2材料进场检验..........................................68

7.3模板和预留洞口安装....................................69

7.4排烟空腔体安装........................................70

7.5部件安装..............................................72

7.6防火封堵施工..........................................72

8系统调试与验收............................................73

9维护管理..................................................74

附录A排烟空腔体检验方法...................................75

附录B施工流程.............................................77

附录C空腔楼盖内置排烟设计压力损失表......................79

附录D管道管壁绝对粗糙度..................................112

附录E汇总管合流三通压力损失系数.........................118

本标准用词说明..............................................120

引用标准名录................................................119

附:条文说明................................................120

2

1总则

1.0.1为规范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

验收和维护管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

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

置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1.0.3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机械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0.4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

及维护管理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

求。

3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空腔内置排烟楼盖结构cavitybuilt-insmokeexhaustfloor

structure

采用排烟空腔体,经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空心楼板和支承梁

(或暗梁)形成的楼盖结构。楼盖内部空腔之间互相连通,构成气

流通路,可以实现排烟功能。

2.1.2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内置机械排烟系统built-insmoke

exhaustsystemoftheconcretefollowstructure

由空腔内置排烟楼盖结构、汇总管或风井、排烟风机、排烟口

百叶和排烟防火阀等组成的内置机械排烟系统。

2.1.3排烟空腔体smokeexhaustcavity

永久埋置于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中,内部置换部分混凝土形成

空腔,以达到减轻结构自重和实现排烟功能的物体。按制作材料区

分主要包括钢质排烟空腔体和混凝土装配箱排烟空腔体等。

2.1.4肋rib

同一柱网内相邻空腔体侧面间、端面间形成的混凝土区域。

2.1.5主肋main-rib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中相邻空腔体之间形成的肋。

2.1.6次肋secondary-rib

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中空腔体内相邻轻质芯块间形成的肋。

4

2.1.7肋间距ribspacing

相邻两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1.8被贯穿体perforatedbody

因工艺和功能等要求需穿过管线等物体的建筑结构或构件。

2.1.9贯穿物penetrantbody

穿越被贯穿体的物体。

2.1.10贯穿孔口penetrationopening

贯穿物穿越被贯穿体时形成的孔口。

2.1.11暗管blindtube

埋置于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的肋中,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排烟空

腔体,使烟气能在两空腔之间流动的贯穿物。

2.1.12排烟口smokeextraction

机械排烟系统中烟气的入口,一般位于楼盖底部,与室内相通。

2.1.13翼缘厚度flangethickness

空腔体上、下表面分别至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顶面、底面距离。

2.1.14防火封堵fireproofsealing

采用具有一定防火、隔热性能的材料对建筑缝隙孔口等进行

密封或填塞,能在设计的耐火时间内与相应建筑结构或构件协同工

作,以阻止热量、火焰和烟气穿过的一种防火措施。

2.1.15建筑缝隙buildinggap

建筑结构或构件之间的缝隙,其他防火分隔物与建筑结构或构

件之间的缝隙和设备管线穿过耐火结构或构件时与结构或构件之间

5

形成的缝隙。

2.1.16空开口emptyopenings

为满足工艺、功能等要求,在构件或建筑结构上预留孔口。

2.1.17防火封堵组件fireproofsealingcomponents

由几种不同防火封堵材料及其支撑等构成的组合封堵体。

2.1.18排烟口空腔smokeexhaustcavity

包含排烟口,且烟气入口为排烟口,出口为内置暗管的空腔。

2.1.19全直空腔straightcavity

烟气流入、流出的速度方向相同,且流动过程中无转弯的空腔。

2.1.20直角转弯空腔right-angleturningcavity

与全直空腔不同,流入、流出的速度方向呈90°,包括等截面

直角转弯空腔和不等截面直角转弯空腔。

2.1.21等截面直角转弯空腔equal-sectionright-angleturningcavity

烟气流入、流出端的喑管或端口(排烟口等)截面面积相等。

2.1.22不等截面直角转弯空腔unequal-sectionright-angleturning

cavity

烟气流入、流出端的暗管或端口(排烟口等)截面面积不等。

2.1.23壁筒sidewallofassemblybox

位于装配箱顶板和底板之间、由侧壁板围成的方筒形构件。

2.1.24合流三通空腔confluentthree-waycavity

烟气分别自空腔的两个入口端暗管流入,一个出口端暗管流出

的空腔,包括平角合流三通空腔和直角合流三通空腔。

6

2.1.25平角合流三通空腔180°confluentthree-waycavity

合流三通空腔的两入口呈180°的空腔。

2.1.26直角合流三通空腔90°confluentthree-waycavity

合流三通空腔的两入口呈90°的空腔。

2.1.27汇总管suimnaiytube

处于并联管路中,与风机直接相接,将各路径的烟气汇集并排

向室外的水平管道。

2.1.28排烟风井smokeexhaustshaft

处于并联管路中,与风机直接相接,将各路径的烟气汇集并排

向室外的竖向管道。

2.1.29串联管路pipesinseries

由排烟口空腔、全直空腔、直角转弯空腔组成的,从排烟口到

汇总管或风井与暗管交接处的管路。

2.1.30并联管路pipesinparallel

由多条串联管路、汇总管或风井组成的管路。

2.1.31分支管路branchingpipes

呈树枝状连接到同一条串联管路上的一条或多条管路。

2.2符号

2.2.1结构设计符号

a——倾斜钢筋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A/——孔洞一侧倾斜钢筋截面面积;

7

A——孔洞一侧c值范围内的垂直箍筋截面面积;

。——剪力分配系数;

b——矩形截面梁宽度或7形截面梁腹板宽度;

bf,——翼缘有效宽度;

〃一孔洞直径;

〃——附加偏心距;

Z——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孔洞侧边倾斜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孔洞侧边垂直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梁截面有效高度;

然——受压弦杆的有效高度;

K——受拉弦杆的有效高度;

hf——翼缘厚度;

A——梁的剪跨比;

4——受压弦杆的剪跨比;

儿——受拉弦杆的剪跨比;

:——弦杆反弯点至孔边距离;

M——孔洞中心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

N.——受压弦杆承受的轴向压力;

M——受压弦杆承受的轴向拉力;

v——孔洞中心截面处的剪力设计值;

匕——孔洞边缘截面处较大的剪力设计值;

基——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8

2.2.2排烟设计符号

——突缩处局部阻力系数;

°”——突扩处局部阻力系数;

a用——平角合流二通中①分空腔压力损失修正系数:

——平角合流三通中②分空腔压力损失修正系数;

a31——直角合流三通中压力损失修正系数;

4——空腔底面等流速当量圆面积;

a一与暗管相接的空腔侧壁面等流速当量圆面积;

A?——单根(或多根)暗管的等流速当量圆面积;

43——排烟口等流速当量圆面积;

4——与暗管相接的空腔侧壁面流速当量直径;

d2一单根暗管流速当量直径;

dlp—平角合流三通入口管1、2暗管等流速当量直径;

8重力加速度;

4—暗管内沿程阻力系数;

A一空腔内沿程阻力系数;

,一空腔沿气流流向的长度;

L?一单根暗管长度;

〃——贯穿空腔壁面的暗管个数;

%—最不利管路中暗管个数;

%—最不利管路中空腔个数;

9

%)——最不利管路中突缩发生次数;

力——等截面直角转弯空腔个数;

3——最不利管路中突扩发生次数;

A——管壁绝对粗糙度;

A心——暗管内沿程压力损失;

△丹——汇总管或风井与暗管交界处暗管中的压力损失;

刈——不等截面直角转弯处压力损失;

"co一突缩处压力损失;

△巴——等截面直角转弯处压力损失;

APV——突扩处压力损失;

密——空腔内沿程压力损失;

■——汇总管或风井与喑管交界处汇总管中的压力损失;

\PifA—平角合流三通中1管压力损失;

A^2—平角合流三通中2管压力损失;

△Ptpab——直角合流三通中角管总压力损失;

△4.——直角合流三通中直管总压力损失;

工—由工作设备引起的压力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由排烟阀、

.排烟防火阀和风机等;

"0——汇总管与暗管交汇前汇总管的气流流速;

%——空腔内气流平均流速;

%2一单根暗管内气体平均流速;

"3一排烟口内气体平均流速;

10

%—汇总管(风井)出口烟气平均流速;

tlpl一平角合流三通中1暗管的速度;

,.平角合流三通中2暗管的速度;

11

3基本要求

3.1一般规定

3.1.1排烟空腔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排烟空腔体周边相邻的空

腔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应符合耐火时限要求。

3.1.2混凝土装配箱排烟空腔体顶板、底板、侧壁筒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T207上的有

关规定。

3.1.3混凝土装配箱排烟空腔体和钢质排烟空腔体材料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fT207和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上的有关规定。

3.1.4排烟空腔体底板的开洞方式应符合《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

术规程》JGJ/T268上的有关规定。

3.1.5排烟阀及排烟防火阀宜安装在排烟空腔体内,相应排烟空腔

体底面应预留检修口V

3.1.6排烟空腔体及连接件的整体严密性和漏风量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T141的相关规定。

3.2排烟空腔体

3.2.1混凝土装配箱排烟空腔体顶板、底板厚度应根据承载性能、

正常使用性能和耐火极限等要求进行核算,且不应小于50mm。

3.2.2混凝土装配箱排烟空腔体作为排烟管道时,内壁应光滑,厚

度宜适当增加。排烟空腔体顶板、底板的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国家标准《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GB/T17428

和《装配箱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207的有关规定

执行。

3.2.3混凝土装配箱排烟空腔体底板开洞作为排烟口时,洞口部位

应满足承载力及刚度要求,并应进行加强处理,洞口位置和尺寸等

应符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和《通风管道技

术规程》JGJ/T141的有关规定。

3.2.4钢质排烟空腔体作为排烟管道时,内壁可附加钢板或不燃非

金属光滑材料,以满足内壁光滑要求。

3.2.5开洞口的钢质排烟空腔体应进行加强处理,防止施工时发生

变形。

3.2.6钢质排烟空腔体底部排烟洞口、侧面暗管洞口应采用法兰固

定,防止钢网或其他钢质结构损坏或撕裂。

3.2.7钢质空腔体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

规程》JGJ/T268的有关规定。

3.3侧壁筒及暗管

3.3.1排烟空腔体的侧壁筒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应能可靠地承受排烟空腔体顶板自重、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及其他施

工荷载。侧壁筒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13

JGJ162的要求进行模板设计,必要时可在侧壁筒内设置支撑。

3.3.2侧壁筒内壁宜光滑,侧壁筒与顶板、底板可通过承插口、定

位块等措施连接、固定,应确保侧壁筒施工中不偏移。

3.3.3作为排烟管道的侧壁筒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耐火等级应符

合设计规定,耐火时限符合设计要求;当侧壁筒采用4块侧壁板组

装时,宜对开洞的侧壁板进行加强处理。

3.3.4暗管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旦内壁应光滑,宜采用钢管,壁

厚不小于1mm。

3.3.5暗管和侧壁筒应连接牢固,在施工过程和正常使用条件下,

应能防止发生脱落、移位、变形和开裂。

3.3.6暗管至少伸出肋梁两端20mm,且不宜大于40mm;暗管与

排烟空腔体间可布置法兰固定。

3.3.7暗管与法兰间缝隙宜小于1mm,不应超过4mm,防止混凝

土漏浆流入排烟空腔体。必要时,建议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密封,

防火封堵材料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的有

关规定要求。

3.3.8法兰及连接件等固定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3.4空腔体形式

3.4.1根据气流流通方式,排烟空腔体包括排烟口空腔体、全直空

腔体、直角转弯空腔体、平角合流三通空腔体、直角合流三通空腔

体以及暗管与汇总管交界处结构等类型,如图3.4.1(a)-3.4.1⑴所示。

14

4结构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混凝土空腔楼盖可用于框架、剪力墙、框架一剪力墙、框架

—核心筒、板柱一剪力墙等结构体系,其房屋高度、抗震等级和结

构分析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3中的有关规定。

4.1.2混凝土空腔楼盖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o

4.1.3排烟空腔体混凝土空腔楼盖用钢筋应为热轧钢筋。

4.1.4当建筑物耐火笔级为一、二、三和四级时,相应排烟空腔体

楼盖上、下翼缘混凝土的耐火极限应分别不低于1.不h、LOOh、

0.75h和0.50ho

4.1.5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分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箱混凝

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JGJ/T207和《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

术规程》JGJ/T268的有关规定。

4.1.6本节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地震和非地震地区的工业

和民建筑中的混凝土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超过C50o抗震设计

时.,开孔梁的设计与构造尚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

通用规范》GB55002和《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的有关规

定。

16

配筋计算中,地震作用组合的内力设计值应乘以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并除以地震作用下承载力降低系数。地震作用下承载力降

低系数,正截面直取1.0,斜截面直取0.8。

4.1.7混凝土空腔楼盖设计宜考虑温度应力,构造上加强布置温度

钢筋。

4.1.8肋梁洞口周边应加强构造配筋,应满足抗弯和抗剪承载力要

求。

4.1.9根据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开洞空腔楼盖自振

频率应满足《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规程》JGJ/T268的有关规

定。

4.2梁腹矩形孔洞加强设计

4.2.1构造措施

梁腹开孔尺寸和位置应满足图421所示构造措施:

1孔洞应设置于剪力较小的跨中"3区域,必要时可设置于梁

端〃3区域内。

2孔洞偏心距宜偏向受拉区,偏心距“不宜大于0.05/2。

3设置多孔时,相邻孔洞边缘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例,孔洞

尺寸和位置应满足表4.2.1的规定。

17

图421矩形孔洞位置

注:括号数值用于抗震设计时采用。

4孔洞长度和高度的比值/“五,应满足跨中〃3区域内的孔洞

不大于4;梁端〃3区域内的孔洞不大于2.6。

5孔洞上方受压混凝土高度N与下方受拉混凝土高度人应满

足生2130mm,130mm,考虑抗震设计时,应满足友2150mm,

加2150mm。

表421矩形孔洞尺寸和位置

跨中7/3区域梁端1/3区域

项目

hh/hIJhhjhhjhUhhjhl\Jhusi/h

非地震WW2wWW2W2

区0.401.600.304.00.300.800.352.62.5

WWwww2W2

I4l|l|i反|IxA

0.401.600.304.00.300.800.352.62.5

4.2.2配筋构造

1当矩形孔洞高度小于力/6及100mm,且孔洞长度小于h/3及

200mm时,其孔洞周边配筋可按构造设置:弦杆纵筋As、Ac可采

用2810〜2。12,弦杆箍筋采用钢筋,间距不应大于0.5倍弦

杆有效高度及100mm。孔洞边补强的垂直箍筋4宜靠近孔洞边缘

18

布置,单向倾斜钢筋4可取2012,其倾角。可取45。。

2当孔洞尺寸不满足第1项要求时,孔洞周边的配筋应按计

算确定,但不应小于按构造要求设置的钢筋。

3梁开洞位置上下层配筋不多于2排。

4下层弦杆纵筋末端应作90°标准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

应小于5d。

4.2.3孔洞周边补强钢筋计算

1截面控制条件:

(a)孔洞较宽时的配筋

19

受压区/a

0.

巴1

受拉区

(b)孔洞较窄时的配筋

(

o

e

o

e

l

(

o

m

o

(c)1-1截面

图4.2.1.2矩形孔洞周边配筋构造

对于受压弦杆应满足:

20

V.<0.25^7:.(4.2.1)

对于受拉弦杆应满足:

KK0.25〃4力(4.2.2)

式中:b——梁宽;

%;、%;——分别为受压、受拉弦杆的有效高度;

z——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匕、K——分别为受压、受拉弦杆分配的剪力,按式

(4.2.5)、式(426)计算。

2孔洞一侧补强钢筋4和4:

V

A2054台(4.2.3)

J>T

4>0,76—^(4.2.4)

式中:X——孔洞边缘截面处较大的剪力设计值;

fyd——分别为孔洞侧边垂直箍筋和倾斜钢筋

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倾斜钢筋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3受压弦杆和受拉弦杆的箍筋和式v:

V.=/3V(4.2.5)

V;=1.2V-V.(4.2.6)

21

cJ0.5儿+%+0.55/1

(\75]9

42匕一7777;/次•力一°。7M777(428)

I4+1o〃汝)

(\751s

>Vt-——b^ft^Nt-^-(4.2.9)

\4+1,。)于yv%

式中:V——中心截面处的剪力设计值;

匕、K——分别为受压、受拉弦杆分配的剪力,应满足

上述式(4.2.1)及式(4.2.2)的要求;

夕——剪刀分配系数,一般取0.9;

Nc——受压弦杆承受的轴向压力。当N,>0.3M"时,

取N.=0.3帅/;

M——受拉弦杆承受的轴向拉力;

M——孔洞中心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

4、4——受压、受拉弦杆的剪跨比,1<A<3,

1<<3;

当4=一时,4=05脑%(4.2.10-1)

当4>42时,3,75[//(4.2.10-2)

当A,4>A.3时,4=0.75%/%(4.2.11)

式中:卜hh——分别为孔洞的长度和高度;

22

当按式(4.2.9)计算得出A:的反算弘值小于/“A%/》应取

V=fM/SJ且444/S,值不得小于036风力。

4受压弦杆内的纵向钢筋42可按对称配筋偏心受压计算:

(1)当gsg时为大偏心受压

匕N

^=-77c7(4.2.12)

的10

>N卢一久1—。5+Lb始

仆《(4213)

(2)当J〉刍时为小偏心受压

Me-0.43力她;"-(4.2.14)

(0.8Y-")心附

将4代入式(4.2.13)即可得到A。

式中:用——受压弦杆的轴向压力;

点——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当钢筋为HRB400>

HRBF400、RRB400级时、④=0.5176;当钢筋为HRB500>

HRBF500级时,刍=0.482;

e——轴向力作用点至受拉钢筋的距离;

e=ei+().54一以(4.2.15)

4—初始偏心距;

4=4+,/W=M/N,(4.2.16)

23

M,=3(当&工小时)(4.2.17)

----附加偏心距,应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尺

寸的1/30两者中的较大值;

IJ2——弦杆反弯点至孔边距离,设反弯点位于弦杆

中点。

5受拉弦杆内的纵筋43、44(图4.2.3)可近似按非对称的

偏心受拉构件计算:

%=0.25匕小=0.75匕/力(4.2.18)

24

(c)1-1截面小偏心受拉内力图

25

43

2

M工

fy

(d)2-2截面小偏心受拉内力图

(1)当轴向力M作用在受拉弦杆纵向钢筋AS3、AS4之间时

(图423),43由1-1截面按小偏心受拉按下式计算,作用在截面

上的内力取乂和Mi:

4NE

A-3N-------L--------(4.2.19)

-优)

AS4由2-2截面小偏心受拉情况计算,但作用在截面上的内力取

M和M?:

26

Ne'

A4'--------(4.2.20)

fy(ht-a-a)

上述式(4219)、式(4.2.20)中,一为轴向力到离其较远的

纵向钢筋的距离(mm)。

(2)当轴向力N不作用在受拉弦杆纵向钢筋AS3、ZU之间时

(见图4.2.3之2-2截面的大偏心受拉),按下式计算纵向受力钢筋:

Nte-fcbx(h^-0.5x)

4”(4.2.21)

M+f;A3+fcbx

A4>'…(4,2.22)

fy

式中:工—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满足2"<尤<当片的要

求。

当上述公式算得的44值小于不开洞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

积4时,设计应取4值。

4.3梁腹圆形孔洞加强设计

4.3.1构造措施

开孔尺寸和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图431):

1孔洞的位置应设置于剪力较小的跨中//3区域内,必要时

可设置于梁端〃3区域内。圆孔尺寸及位置应满足表4.3.1的规定。

表4.3.1圆孔洞尺寸及位置

27

跨q口//3区域梁端7/3区域

地区e/h

d«hhjhsjdod(Jhhjhsi//ts"do

非地震22

《0.4W0.320.3522.0

区W0.1(偏0.32.02.5

向拉区)222

地震区W0.4W0.320.3523.0

0.32.02.5

2对于d。/hWO.2及150mm的小直径孔洞,圆孔的中心位置

应满足・O.l〃WeoWO.2/?1负号表示偏向受压区)和S222.5〃的要求,

对于抗震设计,圆孔梁塑性较位置宜向跨中转移1.0力的距离。

3孔洞上方受压混凝土高度总与下方受拉混凝土高度九应满

足儿2130mm,42130mm,考虑抗震设计时,应满足儿2150mm,

九2150mm。

图4.3.1圆形孔洞位置

4.3.2配筋构造

1当孔洞直径do小于R10时,孔洞周边可不设倾斜补强钢筋。

2当孔洞直径4小于h/5时,孔洞周边可按构造设置补强钢

筋,弦杆纵向钢筋42、人可采用2C10〜2@12,弦杆箍筋可采用。

6,间距不应大于0.5倍弦杆有效高度及100mm;孔洞两侧补强钢

28

筋4、Ad宜靠近孔洞边缘布置,倾斜钢筋人可取2012,其倾角。

可取45°(图4.3.2所示)。

3梁开洞位置上下层配筋不应多于2排。

4弦杆纵筋末端应作90°标准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

T5do

5当孔洞直径不满足上述1、2项要求时,孔洞周边的配筋应

按计算确定,但不得小于按构造要求设置的钢筋。孔洞上、下弦杆

内的钢筋42、43可按下列原则选用,并不得小于梁受压区纵向钢

筋Aio

当4<200mm时,果用2c12:

当200mm<t/0<400mm时,采用2014;

11400mm<d。<600mm时,米用2d160

6孔洞两侧的垂直箍筋应贴近孔洞边缘布置,其范围为

2(4.3.1)

且C20.5%

式中:死一孔洞受压弦杆的有效高度。靠近孔洞边缘的垂直箍

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与第二个垂直箍筋的间距宜与弦杆内箍

筋间距一致。

29

受压区

(

w)

J八

P

*(

E0

=

(a)单孔梁的配筋构造

(b)多孔梁的配筋构造

图4.3.2圆形孔洞周边的配筋构造

7r形截面梁当翼缘位于受压区时,一般可按矩形截面梁设

计,而不考虑翼缘的有利作用。当由于截面尺寸受到限制需要考虑

翼缘的有利作用时,孔洞周边的配筋除满足构造要求外,尚应满足

30

下列要求:

(1)当受压弦杆为图4.3.3所示的T形截面时,取伸入腹部的

垂直箍筋()直径&比在翼缘内的箍筋()直径4大一

个直径等级,并满足A:Jsc=A:V2/SC的要求;

(2)孔洞上方受压区混凝土高度久与下方受拉混凝土高度/?t

应满足儿2130mm,九2130mm,考虑抗震没计时,应满足1廿

150mm,九2150mm。

31

b'f

(

O

g

-

)

O

E

-

N

0(

0

A

(b)截面图

图433T形截面开圆形孔洞梁的配筋构造

(3)孔洞范围内的箍筋间距按计算值Sc确定;孔洞以外和弦

杆纵筋AS2以内翼缘中宜设置箍筋A:,其间距取孔洞边缘箍筋间

距月。

8孔洞周边补强钢筋的计算截面控制条件:

对于矩形截面和翼缘位于受拉区的7形截面梁:

V40.25伙%-4)/;(4.3.2)

对于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截面梁:

V<0.30/X//o-^o)Z(4.3.3)

式中:V——孔洞中心截面处的剪力设计值;

b——矩形截面梁宽度和7形截面梁腹板宽度;

儿——梁截面有效高度;

32

4——孔洞直径;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孔洞两侧的补强钢筋(A「、A”)按式(4.3.4)〜式(4.3.6)

计算:

对于矩形截面梁:

V<bh.f,(1-1.61^)+2(A,/vv+A(/fYdsina)(4.3.4)

1.0+Ah

对于T形截面梁:

V<0.7帆力(1_1.6冷)+2(4篇+Ad.%疝a)(4.3.5)

取A/M=2A&(4.3.6)

式中:2——梁的剪跨比,2=M/W?o;

A--孔洞一侧。值范围内的垂直箍筋截面面积;

——孔洞一侧倾斜钢筋截面面积;

fyv——孔洞一侧垂直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d——孔洞一侧倾斜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9孔洞上、下弦杆内箍筋(A;,/、)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

定:

对于丁形截面梁,当翼缘位于受拉区时仍按矩形截面梁计算;

当翼缘位于受压区时可考虑翼缘的有利作用,此时翼缘有效宽度

33

号按下式取用:

瓦.=28或4=6+2%取两者中的较小值(4.3.7)

对于矩形截面梁:

匕S0.9)%/十组片小十Afsina十0.07N,

dyd(4.3.8)

(4.3.9)

0.54+4+Q,55hf

对于丁形截面梁:

A(-

f

vc<0.9g行+(%-b)hf]ft+d用'.+AJ"+

Sc(4.3.10)

0.07M

匕=分丫(4.3.11)

式中:蚌——翼缘的有效宽度;

”——翼缘厚度;

V——受压弦杆分配的剪力;

N,——受压弦杆承受的轴向压力,取N,M0.3饱了;

M—孔洞中心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

P——剪力分配系数,一般取0.8。

34

4.4底板开洞构造设计

4.4.1需要在板上预留孔洞时,孔洞应预留在肋梁之间的板上,孔

洞周边应加强配筋。

4.4.2板底洞口尺寸为300mm〜1000mm时,且洞边无集中荷载作

用时,应在洞口每侧配置补强钢筋,其面积应不小于孔洞宽度内被

切断的受力钢筋的一半,且根据板面荷载大小选用不小于2C8〜2C

12o采用图4.4.1构造措施布置补强钢筋。

补强钢筋

伸至支座

补强钢筋

300<n<1000

(a)矩形洞口周边补强钢筋

35

补强钢筋

伸至支座

补强钢筋

300<a<1000

(b)圆形洞口周边补强钢筋

增设一根补强

36

被切断的板面钢筋补强钢筋

(d)板洞口边钢筋构造(二)

图4.4.1洞口尺寸为300mm〜1000mm时双向板加固方式

4.4.3当洞口尺寸(或直径)大于300mm,旦洞边有集中荷载作

用或开洞尺寸大丁-1000mm时,洞边应加设边梁,如图4.4.2和

4.4.3所示。将洞口处板荷载经边梁传递至支承梁上,边梁配筋应经

计算确定。通过洞口范围内的板钢筋在洞口边截断后,可锚固在边

梁内或在洞口边弯折。

Q1000/aIQ1000

(a)沿板跨度方向在洞口边加设边梁(b)洞口周边均加设边梁

1一板的支承梁;2一孔洞边梁;3一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附加钢筋

37

图4.4.2矩形洞口边加设边梁的加固

图4.4.3圆形洞口边加设边梁配筋

(角部下部筋按跨度/i的简支板计算配筋/尸0.83Q

4.4.4补强纵筋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当设计未注明时:按每边配置

两根直径不小于12mm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纵向钢筋总面积的50%

布置;补强钢筋的强度等级与被切断钢筋相同并布置在同一层面。

两根补强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小于30mmo

4.4.5对于单向板,在板受力方向的补强钢筋应伸至支座内,另一

方向的补强钢筋应伸过洞边/a;对于双向板,两个方向的补强钢筋

均宜伸至支座内。

4.4.6矩形或圆形洞口尺寸小于300mm时,受力钢筋绕过孔洞,

不需切断,并可不另设补强钢筋,如图4.4.4所示。

38

图4.4.4洞口尺寸小于300mm时受力钢筋绕过洞口示意

4.4.7空腔楼板需要开洞时,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

关规定。

39

5排烟系统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采用混凝土空腔楼盖结构的建筑,其水平排烟系统可采用楼

盖内置空腔单独排烟或内置空腔与外置明管联合排烟两种方式。同

一个防火分区可采用多种机械排烟方式。

5.1.2对于内置排烟防火阀、排烟阀等阀门的空腔楼盖结构,应在

楼盖底部或其他部位预留洞口,以方便检修。

5.2机械排烟系统

5.2.1排烟阀、排烟防火阀、排烟风机设置与工作环境以及控制方

式等要求应符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中第

4.4.1〜4.4.7条、第4.4.10条、第4.4.12〜4.4.13条的规定。

5.2.2当空腔楼盖内置排烟管道内壁为金属时,暗管设计风速不应

大于20m/s;当空腔楼盖内置排烟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暗管设计

风速不应大于15m/s。排烟管道的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

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执行。

5.2.3肋梁位置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肋梁位置管道(暗管)宜选用标准镀锌钢管,也可采用镀

锌钢板或冷轧钢板预制不同截面形状金属管道构件,或采用不燃非

金属材料预制管道构件,内壁光滑,管道表面粗糙度不宜大于

0.15mm。

40

2肋梁位置管道沟件仅用于排烟作用,不参与结构受力。

3肋梁位置管道构件宜进行表面防腐防锈处理,内外表面不应

有裂缝或空隙。

4肋梁位置管道构件截面形状宜采用矩形或圆形。若满足结

构承载力设计要求,可适当增大管道构件尺寸。般宜选用圆形截

面;管道构件截面为矩形时,其四角位置建议进行圆弧形状处理,

防止局部出现应力集中和降低局部气体阻力。

5管道构件直径或高度最大取值宜为肋梁高度的1/3。确定为

矩形截面时,洞口宽高比不宜大于3。

6在肋梁宽度方向,同一截面位置应布置一个管道构件:对

于肋梁长度方向,在满足本标准4.2节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条件

下,可布置一个或多个管道构件。

5.2.4排烟空腔体内部高度方向宜预先布置相关竖向支撑部件,防

止内壁变形。

5.2.5空腔楼盖内置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中第4.4.8条的规定。

5.2.6排烟管道设置排烟防火阀的部位和要求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中第4410条的规定。

5.2.7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l.Oh的隔墙与

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2.8排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烟口可直接布置在排烟空腔体底板部位,底板洞口尺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