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测试题_第1页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测试题_第2页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测试题_第3页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测试题_第4页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典型例题】例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B.社会性C.物质性D.能动性例3、(06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例4、12、“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例5、(2004·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例6、(2003·全国春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例7、(200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二、【巩固练习】8、(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全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9、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11.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D.真理第一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3、2005年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14.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6.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7.(06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8.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0.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21.“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22.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C.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24.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5.下列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2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独立自主B、自力更生C实事求是D群众路线27.美国天文学家汤博1930年发现了被认为是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但到了1951年,美国人柯伊伯提出太阳系外围可能有一大群小天体绕太阳运行的假说。2005年,不断被发现的小天体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行星定义和冥王星地位。2006年8月24日,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被人们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降为8颗。这说明A.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永远不会过时B.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人们不断制造矛盾,推动事物不断发展D在实践中推翻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28.从意识的内容看A人脑的机能B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人脑的产物D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9、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是蜜蜂筑②炼钢、耕地③经商④看电影⑤政治体制改革⑥学生写作业A.①②④⑤⑥B.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30、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1、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20年高考政治海南卷)32.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②产业的合理布局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3.“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0年高考政治江苏卷)34.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年高考政治广东卷)35.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蛮化(20年高考文综重庆卷31)36、上图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A.是实践的目的B.总是超前于实践C.总是落后于实践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37.(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材料二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回答: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38、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通过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王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1)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39、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启示?(9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答案:典型例题:1—6BACBBB7.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巩固练习:8—AAA11—15CDCAA16—20ACACB21—25ADDAB26—30CBBBB31—35ABBCA36D37.[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