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eq\a\vs4\al(灵巧识记——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君主专制的演进eq\a\vs4\al(思维升华——有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意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心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历史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心集权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③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同时也是实现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④古代中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⑤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须要。eq\a\vs4\al(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eq\a\vs4\al(辨析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和内阁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eq\a\vs4\al(思维升华——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1)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心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2)产生根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3)冲突与趋势:(4)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以君权的肯定成功而告终。②明成祖设内阁制,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③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④内阁体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渐渐成为中枢机构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更的详细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1.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A.打破了贵族特权 B.加强了中心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 D.实现了社会同等解析:选A材料说明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加强中心集权、提高官员素养,故B、C两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是打击了世家大族,有利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并未实现社会的同等,故D项错误。2.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旨在避开决策失误 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解析:选C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说明其目的是相互监督,避开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3.元朝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等路行省。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宝,以供中心须要。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中心政府权力遭到严峻减弱 B.地方与中心的相互制衡C.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逼中心集权解析:选C材料说明行省的设置有效地处理了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将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并未减弱中心政府权力,故A项错误;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行省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故D项错误。4.《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愉快?”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至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最愉快”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万钢的回答迎合了他()A.裁撤宰相的意图 B.设置内阁的须要C.依法治国的主见 D.皇权至上的理念解析:选D材料中并未涉及裁撤宰相和设置内阁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我国古代并非实行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畏法度者最愉快”,而皇帝是法律的制定者,所以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的思想,故D项正确。5.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有着“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干脆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的文件必需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A.办事严谨而且保密 B.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解析:选B依据材料中对军机处的描述可知当时军机处仅仅是负责对皇帝吩咐的“上传下达”,并无实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机处的机密性,故A项错误;军机处仅仅是皇帝的协助机构,并无实权,故C、D两项错误。eq\a\vs4\al(主题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史料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渐渐走向成熟,①相权起先逐步削落,皇权渐渐强化。宰相职位,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但几乎始终存在……②宰相设置的演进规律由实位宰相演进到虚位宰相。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③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定。——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化及其实质分析》[教你读史]史料共三段话,每一段话的最终一句是其核心。第一段的主旨是“相权”和“皇权”的消长演化,①说明白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其次段的主旨是宰相职位的变更,②说明宰相设置由实位向虚位转化。第三段的主旨是相权权力特点,③反映了既分权又集中的特点。[史论形成]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行缺少,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3)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意事权的相对集中。主题二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①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①中“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推恩令”。史料二反映了元代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②说明元朝推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心的派出机构。[史论形成]汉至元中心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中心干脆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心。(4)实行一些特别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史料二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②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主题三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史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纳“世卿世禄”制。……从诸侯到士,依据出身的凹凸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省略号前为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省略号后为选官标准——“出身”。史料二中“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更。①“开放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更,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史料三中②处信息表明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与科举考试。[史论形成]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允、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史料二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学问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变更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①使统治集团具有肯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冲突,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史料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②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依据史料,指出唐朝中心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肯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削减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能不足的缺陷。2.明朝内阁的职责[史料](明初内阁高校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主劝善规过,争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探究]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高校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提示]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探讨历代盛衰缘由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看法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心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3.元朝行省制[史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心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史料二]就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心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探究]据史料和所学,元朝行省的权力构成的特点是什么?行省制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提示]构成:中心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影响: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心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4.科举制[史料一]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二]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学问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探论》[探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及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提示]标准:以学识、考试成果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维护封建统治。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肯定权威。2.中心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需严格听从中心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3.官僚政治: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全部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给予官僚政治深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调。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限制。3.变革中心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意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确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育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等。三、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主动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验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允、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心采纳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更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心,加强中心集权这一实质。题组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2024·江苏高考)如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据图文信息,“雀”与“爵”相通,“猴”与“侯”同音,该画像石体现的“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显贵地位的追求,B项正确;这里的“射爵射侯”反映的是人们的志向追求,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也不能反映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和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A、C、D三项错误。2.(2024·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题干信息“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尚书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其地位特别重要,故D项正确;唐朝中心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没有剥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A项错误;唐代负责起草诏令的是中书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B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不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3.(2024·江苏高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特地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A汉武帝指定特地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D项错误。4.(2024·江苏高考)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更: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制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5.(2024·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削减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用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运用“糊名法”,把试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更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用人数均无关,解除B、C、D三项。6.(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干脆发出的吩咐,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招投标管理办法
- 桌前椅配备管理办法
- 浙江混凝土管理办法
- 中石油保密管理办法
- 生鲜rdc管理办法
- 税务学会费管理办法
- 班委对班级管理办法
- 爱心伞借用管理办法
- 盾构机维修管理办法
- 人行贷款卡管理办法
- 无精子症的诊疗策略
- 初中校本课程-《海洋教育》云雨的故乡教学课件设计
- GB/T 3098.15-2023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
- 英语字贴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单词和重点句型衡水体练习字帖
- 二升三暑期奥数培优(学生教材)
- 宁波寰球“新扩改建”项目三查四定培训
- 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护理
- GB/T 3956-2008电缆的导体
- GB/T 28789-2012视频交通事件检测器
- GB/T 18380.11-2022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1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试验装置
- GB/T 14502-1993水中镍-63的分析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