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节非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1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节非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2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节非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3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节非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4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节非攻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非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园圃(pǔ)2.攘人(rǎnɡ)3.犬豕(shǐ)4.栏厩(jiù)5.扡衣(tuō)6.衣裘(qiú)二、通假字1.其不仁兹甚 通滋,更加2.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同拖,强夺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通辨,分别三、古今异义则弗知非,从而誉之古义:从,跟从;而,并且今义:顺承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则eq\b\lc\{\rc\(\a\vs4\al\co1(①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就,②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却,③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如))2.遗eq\b\lc\{\rc\(\a\vs4\al\co1(①荆人有遗弓者丢失,②今日不遗斯民拋弃,③故书其言以遗后世留传))3.苟eq\b\lc\{\rc\(\a\vs4\al\co1(①苟亏人愈多连词,假如,②苟全性命于乱世副词,暂且))4.以eq\b\lc\{\rc\(\a\vs4\al\co1(①以亏人自利也连词,因为,②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连词,来,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动词,认为))5.国eq\b\lc\{\rc\(\a\vs4\al\co1(①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国家,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③等死,死国可乎国事))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从而誉之 誉:赞美(二)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亏人自利也 亏:使……亏六、文言句式(一)推断句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也”表示推断)(二)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甚”后省略介词“于”)(三)宾语前置句以亏人自利也(“自”作“利”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eq\f(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现在有一个人,钻进别人的果园,偷了别人的桃子、李子,)eq\f(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大家听说了就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惩处他。)eq\f(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这是什么缘由呢?因为他损害别人自己获利。)eq\b\lc\[\rc\(\a\vs4\al\co1(\o(\s\up7(园圃:在此指),\s\do5(果园。其:代))))eq\b\lc\\rc\](\a\vs4\al\co1(\o(\s\up7(“别人的”。非:指责、反对。之:代偷桃李),\s\do5(之人。以:因为。利:名词作动词,得利。))))eq\f(至攘人犬,至于偷别人家的狗、)eq\f(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钻进别人的果园偷桃子、)eq\f(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李子。这是什么缘由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eq\b\lc\[\rc\(\a\vs4\al\co1(\o(\s\up7(攘rǎnɡ:),\s\do5(偷盗、窃。))))eq\b\lc\\rc\](\a\vs4\al\co1(\o(\s\up7(其:他的。甚:),\s\do5(超过、赛过。))))eq\f(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假如损害别人更多,他的不仁义就更加严峻,)eq\f(罪益厚。,罪过就更重。)eq\b\lc\[\rc\](\a\vs4\al\co1(\o(\s\up7(苟:假如。兹:通“滋”,更加,更。甚:厉),\s\do5(害、严峻。益:更加、更。厚:重、深重。))))eq\f(至入,至于钻进)eq\f(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别人的牛圈马棚,偷取别人的牛、马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偷别人)eq\f(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的狗、大猪、鸡、小猪。这是什么缘由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eq\f(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假如损害别人更多,他的不仁义更加严峻,罪过更重。至于杀)eq\f(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死清白无罪的人,强夺他的衣服、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他的不)eq\f(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义又超过钻进别人的牛圈马棚偷取别人的牛、马。这是什么)eq\f(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缘由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假如损害别人更多,他的不仁义)eq\f(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更加严峻,罪过更重。对于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eq\f(谓之不义。,称它不义。)eq\b\lc\[\rc\(\a\vs4\al\co1(\o(\s\up7(栏:牛圈。厩jiù:马棚。不辜:无辜,清白无罪。),\s\do5(扡tuō:同“拖”,强夺。当此:对于这些;当,对、对))))eq\b\lc\\rc\](\a\vs4\al\co1(\o(\s\up7(于;此,指前面所提到),\s\do5(的种种不仁义的行为。))))eq\f(今至大为不义攻国,,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eq\f(则弗知非,从而誉之,,可是天下君子却不知道指责,反倒听从并且赞扬这种行为,)eq\f(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称它为义。这能说是知道义跟不义的区分吗?)eq\b\lc\[\rc\(\a\vs4\al\co1(\o(\s\up7(至:最。为:是。),\s\do5(从而:从,听从、))))eq\b\lc\\rc\](\a\vs4\al\co1(\o(\s\up7(听从;而,并且。谓:),\s\do5(说是,称做。别:区分。))))eq\f(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肯定有一项死罪。假如按这种说法)eq\f(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推开去,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肯定有十项死罪;)eq\f(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肯定有一百项死罪。)eq\f(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对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称它们为不义。现在最大)eq\f(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的不义是攻打别国,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指责,反倒听从并)eq\f(誉之,谓之义。情不知,赞扬这种行为,称它为义。天下的君子的确不知道攻打)eq\f(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言论来)eq\f(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留传给后世;假如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说明他们)eq\f(不义以遗后世哉?,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世呢?)eq\b\lc\[\rc\(\a\vs4\al\co1(\o(\s\up7(往:推导。重chónɡ:层。情:的确。),\s\do5(以:目的连词,来。遗yí:留传。))))eq\b\lc\\rc\](\a\vs4\al\co1(\o(\s\up7(夫fú:那。),\s\do5(说:说明。))))eq\f(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假如在这里有一个人望见一点黑就说是黑色,望见)eq\f(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多一点的黑却说白色,那么人们肯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白色和黑色的区分;)eq\f(少尝苦曰苦,多尝,假如在这里有一个人,尝了一点的苦就说是苦的,尝多一点的)eq\f(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苦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肯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分。)eq\b\lc\[\rc\](\a\vs4\al\co1(\o(\s\up7(今:假如。于:在。少shǎo见:望见少一点),\s\do5(的。以……为:认为。辩:通“辨”,分别、区分。))))eq\f(今,现在有人做)eq\f(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很小的不义的事,就知道指责他;有人做大的不义的事攻打)eq\f(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别国,却不知道指责他,反倒听从并赞扬他,称他为义。)eq\f(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这能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分吗?)eq\b\lc\[\rc\(\a\vs4\al\co1(\o(\s\up7(非:第一个、第三个为形容词),\s\do5(“不义”“错误”,在此是形))))eq\b\lc\\rc\](\a\vs4\al\co1(\o(\s\up7(容词作名词,应翻译成“不义的事”“错),\s\do5(误的事”;其次个、第四个是动词,指责。))))eq\f(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因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辨别义与不义方面是混乱的。)1.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评析]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却不知其错误,反而跟着去赞美它,称之为义。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分吗?墨子指责了当时普遍存在的赞扬斗争、支持斗争、参加斗争的错误做法,反映了他剧烈反对一切斗争的观点。其“非攻”的基本观念也正是对当时社会和平的一种愿望。2.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评析]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望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望见许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肯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墨子以类比的方式指责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混淆是非,尤其是混淆义与不义,把斗争当作正义之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逐层深化地提出自己反对斗争的主见。[问题1]第1段,文章从何处入手进行分析的?[明确]从“窃人桃李”人人皆“以亏人自利”而大加指责、责罚入手进行分析。[问题2]第1段中,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明确]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终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来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使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晰。[问题3]第2段,文章用什么方法证明“不辨义”与“不义”的?[明确]用天下之君子只知非小不义(杀一人等)而誉大不义(攻国)的自相冲突的行为来证明的。[问题4]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的斗争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墨子反对斗争,却不是简洁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见非攻,而不主见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见“去兵”,而主见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斗争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斗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宝、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斗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斗争,而是在分清斗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一、基础学问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闻则非之 (指责,反对)B.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超过)C.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到)D.以亏人自利也 (损害)解析:得:捕获,抓住。答案:C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B.上为政者得则罚之C.若以此说往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解析:A项,“兹”通“滋”,更加。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B.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C.则弗知非,从而誉之D.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解析:A项,“爱人”,关爱别人;B项,“少见”,望见很少的;C项,“从而”,跟从,并且;D项,“后世”,后代,与现代汉语同。答案:D4.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B.故书其言以遗后世C.此则天下之害也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解析:A项为省略句,B项为正常句式,C项为推断句,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偷盗)B.从而誉之 (赞扬)C.情不知其不义也 (内心)D.罪益厚 (深重)解析:C项“情”意为“的确,的确”。答案: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B.eq\b\lc\{\rc\(\a\vs4\al\co1(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C.eq\b\lc\{\rc\(\a\vs4\al\co1(若以此说往,以亏人愈多))D.eq\b\lc\{\rc\(\a\vs4\al\co1(其不仁兹甚,若知其不义也))解析:A项,表顺承,就;表转折,却。B项,均为代词,他。C项,以,依据;因为。D项,其,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答案:B7.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本文采纳比方论证,以偷盗和杀人比方掠夺斗争,说理深化浅出,形象生动。B.墨子认为掠夺斗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需坚决反对。C.“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这句话是说黑白之间是辩证的,黑色可以转化为白色,白色也可以转化为黑色。D.墨子认为偷盗、杀人乃至斗争都是不正义的行为,因为这三者都是“亏人自利”的,而且损人越甚就越不义,罪越大。解析:C项中这句话是为进一步指责“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常理受到指责,反而被当作义记载下来。答案:C8.墨子反对“不义”斗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凡是损害别人的都是不义,不义斗争对人的损害最严峻,罪过最大。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斗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行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选自《吕氏春秋·贵因》)[注]①候:侦查,刺探。②戮:暴乱。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不敢诽怨矣 (指出过失)B.天雨,日夜不休 (雨水)C.武王疾行不辍 (快,急速)D.夫审天者 (观测)解析:雨:下雨。答案:B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解析:“吾已令胶鬲”句意不完整,不能断开,解除B、D;“是”前应断开,解除C。答案:A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状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确定对殷商用兵。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安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打算的状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缘由在于擅长顺应人心。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奇妙的猜度说明,消退了武王的怀疑。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擅长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阔、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战胜。解析:并非不战而胜。原文有“至殷,因战,大克之”之句,虽然也有“适令武王不耕而获”的句子,但只是作者评论的话。答案:B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样看来,武王原来就知道纣王是无法与自己为敌。擅长运用敌方的力气,还有什么敌手呢?(2)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3)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是殷商灭亡的缘由。参考译文: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动静,那人回到岐周禀报说:“殷商也许要出现混乱了。”武王说:“它的混乱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邪恶的人赛过了忠良的人。”武王说:“混乱还没有达到极点。”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程度加重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贤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说:“混乱还没有达到极点。”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很厉害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老百姓都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武王说:“啊!”于是把这种状况告知了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说:“邪恶的人赛过了忠良的人,叫作暴乱;贤德的人出逃,叫作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作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因此选择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名,朝会诸侯时以甲子日为期兵至牧野,而纣王被擒获了。这样看来,武王原来就知道纣王是无法与自己为敌。擅长运用敌方的力气,还有什么敌手呢?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的状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瞒我。”武王说:“不欺瞒你,我将要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很乏累,请让他们休息休息。”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禀报给他的君主了,假如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是让胶鬲没有信用。胶鬲没有信用,他的君主肯定会杀死他。我加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武王果真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经先摆好阵势了。武王到达以后,就起先交战,结果把殷商打得大败。这就是武王的仁义。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获胜。武王进入殷都,听说殷有个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就去拜见他,问他殷商灭亡的缘由。那个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说:“您假如想要知道,那就请定于明天日中之时。”武王和周公旦其次天提前去了,却没有见到那个人。武王感到很惊奇,周公说:“我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这是个君子啊。他原来就实行不亲近自己君主的看法,现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坏处告知您,他不忍心这样做。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是殷商灭亡的缘由。他已经用这种方式把殷商灭亡的缘由告知您了。”观测天象的人,视察众星运行的状况就能知道四季,是因为有所凭借;推算历法的人,观看月亮运行的状况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因为有所凭借;禹到裸体国去,裸体进去,出来以后再穿衣服,是为了顺应那里的习俗;墨子见楚王,穿上华丽的衣服,吹起笙,是为了迎合楚王的爱好;孔子通过弥子瑕去见厘夫人,是为了借此实行自己的主见;汤、武王遇上混乱的世道,面对贫苦的人民,发扬自己的道义,成就了自己的功业,是因为顺应、依凭外物的原因。所以擅长顺应、依凭外物,就能胜利,专凭个人的力气,就会失败。擅长顺应、依凭外物的人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国土即使广阔,人民即使众多,又有什么好处?三、语言表达13.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请以一位作家为例,续写下面这个句子。悲观和乐观,都起源于个人的感觉,而且常是偏重主观的感觉。悲观主义者不管外界的境况如何,总能从中找到一些让自己懊丧败兴的生活因子。譬如柳宗元,登山游玩,他想到的是仕途坎坷;雪中垂钓,他体验的是孤独凄清。譬如卡夫卡,优裕的家境,会让他觉得无比压抑;严谨的制度,会让他觉得无比苦闷。而乐观主义者不管外界的境况如何,总能找到使自己欢乐起来的生活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譬如海明威,战壕写稿,他恣意着人生的快意恩仇;远海捕鲸,他饕餮着自然的慷慨伟岸。答案:(示例一)譬如苏轼,贬谪黄州,他能尽享夜游赤壁之乐;贬谪惠州,他能体验日啖荔枝之乐(示例二)譬如杰克·伦敦,沙漠淘金,他挥洒着冒险的拓荒豪情;孤身远航,他吸取着磨难的艺术灵感14.作为一名成年人,假如遇到下面这样的家庭对话,你该如何在父母看法不一时化解分歧?请写一段话化解父母的争吵,不超过100字。爸爸:“连续工作学习好长时间了,这个周末我们去东钱湖边玩吧。”妈妈:“天这么冷,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我看中了几件衣服,周末一起去逛商场!”爸爸:“你只知道逛商场买衣服!”妈妈:“你只知道游山玩水!”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