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闻其指 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 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1.接eq\b\lc\{\rc\(\a\vs4\al\co1(①怀利以相接交往,②兵刃既接交接,③汉关,接秦之弊承接,④出则接遇来宾接待))2.去eq\b\lc\{\rc\(\a\vs4\al\co1(①兄弟去利抛弃,②逝将去女离开,③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3.遗eq\b\lc\{\rc\(\a\vs4\al\co1(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yí,抛弃,②留待作遗施wèi,送给))4.说eq\b\lc\{\rc\(\a\vs4\al\co1(①先王以利说秦、楚之王劝告,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兴奋))5.于eq\b\lc\{\rc\(\a\vs4\al\co1(①孟子遇于石丘介词,在,②秦、楚之王悦于利介词,对,对于))6.之eq\b\lc\{\rc\(\a\vs4\al\co1(①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代词,斗争,②说之将何如代词,秦、楚国君,③先生之志则大矣结构助词,的,④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代词,这,⑤先生将何之动词,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推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推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eq\f(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怕路途)eq\f(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遥远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的方法吧?”)eq\b\lc\[\rc\(\a\vs4\al\co1(叟sǒu:对,老年人的尊))称。远:意动用法,以……为远。“不远千里”就是“不觉得千里很远”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遥远,不辞长途跋涉的辛苦。而:表eq\b\lc\\rc\](\a\vs4\al\co1(修饰的连词。有以:固定结构,即“有用来……的方法”,的意思。利:名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获利”的意思。))eq\f(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肯定要说利呢?只是有仁义)eq\f(而已矣。,罢了。只讲仁义就行了)eq\b\lc\[\rc\](\a\vs4\al\co1(何必:为什么肯定,要。而已:罢了。))eq\f(王,假如大王)eq\f(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卿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eq\f(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获利?’士人和平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上层下层相互)eq\f(征利,而国危矣!,从对方那里谋求利益,国家就危急了!)eq\b\lc\[\rc\(\a\vs4\al\co1(何以:“以何”的倒装,即“用什,么”。交:相互。征:索取,求取。))eq\b\lc\\rc\](\a\vs4\al\co1(而:顺承连,词,那么,就。))eq\f(万乘之国,弑其君者,,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eq\f(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肯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eq\f(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肯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eq\b\lc\[\rc\(\a\vs4\al\co1(乘shènɡ:,名词,车,))eq\b\lc\\rc\](\a\vs4\al\co1(兵车。之:结构助词,的。家:卿,大夫的封邑,在此就指卿大夫。))eq\f(万取,国家有一万而大夫就拥有其)eq\f(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中的一千,国家有一千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百,不是不多啊。)eq\f(苟为后义而先利,不,但假如把道义放在后却把利益放在先,那么大夫不杀死)eq\f(夺不餍。,国君夺取他的全部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eq\b\lc\[\rc\(\a\vs4\al\co1(为wéi:前一个,是推断动词“是”,))eq\b\lc\\rc\](\a\vs4\al\co1(后一个是假设连词,假如。后、先:均为意,动用法,把……放在后、把……放在先。))eq\f(未有仁而遗,没有有仁德却抛弃)eq\f(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自己的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自己的国君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eq\f(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肯定要说利呢?”)eq\b\lc\[\rc\(\a\vs4\al\co1(仁:名词作动词,,有仁德。义:名词))eq\b\lc\\rc\](\a\vs4\al\co1(作动词,讲道义。而:转折连词,却。其:有仁德的人、,讲道义的人自己。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后。))(2)eq\f(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宋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问道:)eq\f(“先生将何之?”,“先生将要到什么地方去?”)eq\b\lc\[\rc\](\a\vs4\al\co1(将:将要。之:到……去。于:,在。遇:相逢,遇到,遇到。))eq\f(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宋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见楚王劝告他)eq\f(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并使他停止斗争。假如楚王不兴奋,我要去拜见秦王,劝告他)eq\f(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并使他停止斗争。两位大王中将会有与我志趣投合的人。”)eq\b\lc\[\rc\](\a\vs4\al\co1(构兵:交兵,交战;构,交结,联结。说shuì:劝告。罢之:使之罢,使,之停止斗争;罢,使动用法,之,代词,代斗争。遇:投合,符合。))eq\f(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孟子说:“我孟轲不敢问你去劝告的具体状况,希望能听听)eq\f(其指。说之将何如?”,你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你将怎样去劝告他们呢?”)eq\b\lc\[\rc\(\a\vs4\al\co1(请:表敬语,,副词。其:))eq\b\lc\\rc\](\a\vs4\al\co1(代宋劝告秦、楚二王。详:形容词作名词,具体的情,况。指:通“旨”,意旨、意向、要旨。之:代秦、楚二王。))eq\f(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宋说:“我将向他们讲解并描述两国交兵是没有好处的。”)eq\b\lc\[\rc\](\a\vs4\al\co1(言:谈论,讲解并描述。其:代两,国交兵。不利:没有好处。))eq\f(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行。,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远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eq\b\lc\[\rc\](\a\vs4\al\co1(之:结构助词“的”。则:前一个是副词兼有推断作,用,后一个是转折连词“却”。号:劝告的说法、理由。))eq\f(先生以,先生用)eq\f(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利益来劝告秦国、楚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宠爱利益,因而)eq\f(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撤回全部的军队,这会使军中的士兵乐意休战却宠爱利益啊。)eq\b\lc\[\rc\(\a\vs4\al\co1(以:,前))eq\b\lc\\rc\](\a\vs4\al\co1(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相当于“而”,因此。悦:感到兴奋,意动用法。,于:对,对于。乐:以……为乐,乐意,意动用法。而:转折连词,却。))eq\f(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做臣子的心里想着私利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心里想)eq\f(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着私利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私利来侍奉)eq\f(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eq\f(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eq\b\lc\[\rc\(\a\vs4\al\co1(怀:名词作动词,心里想着。以:相当于“而”,表修饰的连词。事:,侍奉。其:均为代词,代前面的“为人臣者”“为人子者”“为人弟))eq\b\lc\\rc\](\a\vs4\al\co1(者”自己。去:离开、舍弃。亡:使动用法,使……,灭亡。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宾语前置句。))eq\f(先生以,先生用)eq\f(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仁义来劝告秦、楚两国的国王,秦王和楚王宠爱仁义,因而撤回)eq\f(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全部的军队,这会使军中的士兵乐意休战,并且宠爱仁义啊。)eq\f(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做臣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心里想着)eq\f(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仁义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eq\f(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弃利益,心里想着)eq\f(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仁义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eq\b\lc\[\rc\(\a\vs4\al\co1(然而:,这样))eq\b\lc\\rc\](\a\vs4\al\co1(却。王wànɡ:,名词作动词,称王。))eq\f(何必曰利?”,为什么肯定要说利益呢?”)(3)eq\f(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勤勉地做善事的人,是舜)eq\f(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这一类的人。鸡叫就起来,勤勉地谋求利益的人,是蹠这)eq\f(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一类的人。要想知舜跟蹠的区分,没有别的,只是谋求利益)eq\f(与善之间也。”,跟做善事的差别啊。”)eq\b\lc\[\rc\(\a\vs4\al\co1(为:前一个意为“做”,后一个意为“谋,求”。之:前两个为指示代词“这”,后两))eq\b\lc\\rc\](\a\vs4\al\co1(个为结构助词“的”。徒:同一类人。,分:区分。间jiàn:距离,差别。))1.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评析]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孟子历来提倡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当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么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评析]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叫就起来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孟子认为,假如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假如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育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3.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评析]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假如把人生全部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殊在这充溢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很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全部。[问题1]选文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明确]列举按从高到低的依次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国家。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急了。[问题2]选文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明确]“夺”指夺取全部利益,“餍”指满足。这句话充分说明白“取利”的贪欲,示意了国亡的结局。[问题3]选文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明确]言明“为善”与“为利”的区分,表明自己“为善”的主见。[问题4]如何理解孟子所谓的“义”?[明确]孟子所谓的“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利”,它留意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大利,反对的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利。[问题5]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明确]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定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丢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一、基础学问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均为结构助词,的。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C.先生将何之 D.何以利吾家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肯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先生将何之 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正常语序。D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叟,不远千里而来(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索取)C.弑其君者(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且)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假如”。答案:D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答案:D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肯定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家有很大好处。解析:A项中“肯定不要考虑”说法错误。答案:A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假如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非常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显明。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论述略。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殊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杀人以梃与刃②左右欲刃相如③兽相食,且人恶之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解析: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怎么,读wū。答案:C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分吗?”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分。”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分吗?”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分。”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状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行,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三、语言表达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胜利。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1)请你依据示例猜一节气名。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谜底:雨水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谜底:________(2)仿照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选择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答案:(1)春分(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惊蛰——轻雷隐隐,凝合雨露,万物醒悟,虫叫蛙鸣。15.“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绽开合志向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香港借款合同范本
- 菜籽油购销合同范本
- 个人短期借款合同协议
- 江苏省永丰初级中学2025年高三生物试题期末练习试卷含解析
-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4月考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画法几何与CAD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室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2025届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三期中物理试题卷含解析
- 长春人文学院《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MOOC】戏曲鉴赏-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 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 写字楼项目招商方案
- 期中检测卷(试题)-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 挡墙桥墩冲刷计算表
- 胸痛基层诊疗指南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交底表
- 《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开展体能大循环活动》课件
- 2024焊接工艺规程
- 市政夜景亮化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