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阅读训练_第1页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_第2页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_第3页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_第4页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

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

代的诗歌。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

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

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

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

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考点解读】

涉及古代诗歌的考点:

1>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查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有,直接抒情、间接

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因情造景、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象征、

用典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考查分析古诗词最难把握的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因此古诗词的情感主要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主旨,即“诗言志”、“诗

缘情: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

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3、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考查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运用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主要是

赏析和品味某个字词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另外一个是对诗歌语言风

格的赏析。

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

隐性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

般是提小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

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

要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联系诗词的背景、所用的典故、关键

词句解题,读懂标题并看清注释。诗词的标题和注释往往是理解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把钥匙,不可疏忽。

4、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考查赏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以及区别。意象是主观之象,是

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一种氛围。

赏析意境,必须分析不同的意象。迅速解读诗词需要把握关键的意象。

需要了解不同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情景关系。

5、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考查古诗文的艺术特点的评价。艺术特点也称艺术特色。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的总和。在古诗文创作

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反讽、用典、抒情、

议论、对比等手法。

6、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考查评价古诗文的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注意辩证分析古诗

文内容的时代意义和时代局限。要理解诗歌的象征义。读懂诗歌,联

系平时积累的知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要

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实事求是地分析

评价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因素。借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可以

把握诗歌主旨。同时,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涉及到文学常识、生活常识、

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令特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

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

【知识体系】

一、形象(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

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

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

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

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

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

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

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

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

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高考中

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

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

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

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

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

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厝言

(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的方法

1.解释该词语(特别是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活用义等),

如果使用了表现手法,指出其所用的手法。

2.联系该词语所在的诗句,或者解释句意,或者描述画面。

3.把词语和具体的诗句结合起来分析,点出该词语在突出景物

特征、创设氛围、开拓意境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赏析“炼句”之美

对诗歌语句的鉴赏,一般有如下角度:句意,句子表达特点(倒

装、互文等),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语句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更多时候是综合考查。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

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

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平淡、工丽、

直率、委婉、飘逸、雄奇、沉郁、豪放等几种类型。

三、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

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

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四、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

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

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

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

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

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

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

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

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

表达的含意。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

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

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

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

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

起兴。

五、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

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

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

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

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1.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

实相生等。

(1)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

以动写静等手法。

(2)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

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3)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

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2.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

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

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

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

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一、【2022•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城东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古诗源》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诗选集,

全书共十四卷,录诗七百余首,收录了先秦至隋代诗歌共七百余首。

本作品为唐诗,排除。

B.《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

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

府诗为主。《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

诗歌总集,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内容为歌谣。本诗为

五言律诗,不属于形式自由的乐府诗。排除。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

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

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

究平仄对仗。本诗共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是

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D.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c本

诗八句,排除。

故选C。

2.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A.结合题目中的“闲游”,以及第四句中的“闲人”分析,风格

并非深沉哀怨,排除。

B.由“竹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可见青葱竹林幽深小径,盘旋

弯曲,属于曲径通幽处,景致特点为“清雅。由“斜阳众客散,空

锁一园春”可见诗人表面写“闲。暗含怀才不遇的冷落、孤寂和无

奈,表意委婉含蓄以乐写哀。

C.由首联“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和颔联“千金买绝境,永

日属闲人”,尾联“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等句子分析不能体现

“瑰奇明丽”,应该是“清雅委婉二

D.“高古淡远”指的是高雅古朴,意境冲淡高远,结合颈联“竹

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分析属于清雅委婉。

故选Bo

3.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

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

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的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

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注释可知“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闲游中

表现诗人被贬归来的孤寂落寞和怅然若失;

首联“池台”指池苑楼台,代表达官显贵,再结合“多居要路津”

分析,诗人首联颔联形成鲜明的对照,重在写被贬后的处境为“绝境”,

远离都城于是几乎隔绝之幽僻处,春日闲游城中,表层感受为“千金

买”“永日属闲人”,内里却是自我嘲讽,被贬后远离京城,身无职权,

整H里尢事可做,白无聊赖。

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而今投闲置散的处境,可

算有了赏景的时间,所以颈联“竹径萦肝入,花林委曲巡”写诗人流

连园景,茂盛的竹林,幽深的小径,盘桓曲折,处处是盛开的鲜花和

蓊郁的林木,景物是美好的,心情应该是怡然自得的,实际却是“斜

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写夕阳西下暮色降临,游客纷纷散去,满

园春色,静谧空锁,暗寓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遭受冷落,

抑郁不平,凄苦无奈。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思路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

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木的阅读水平,

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

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

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

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

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

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

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

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

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二、【2021•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北宋】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减酒杯

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

林。话如今。

4.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

中合适的一项是()

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中,从“故人心”“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话如

今”等词语可见此诗是描写与故人离别时的场景,因此合适的题R为

“饯别”,即送别之意。

故选C。

5.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两句渲染了凄冷的夜景,借

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愁绪,但并未有悲壮情绪。

B.“油灯野店怯黄昏”,从“怯”字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心理,

故正确。

C.“反衬自身遭遇”错误,并非反衬,古道行人少正与作者心境

相符合。

D.“全诗不事雕琢,用语清丽”错误,“原桑飞尽霜空杏。霜夜

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减酒杯深”语句诗人注重遣词造句,

“空杳”“怯,,等词运用巧妙;“霜”等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空灵凄冷,

故其用词不是清丽,而是含蓄隽永。

故选Bo

6.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答案】“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

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

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

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

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般别语”为送别时依依惜话别,可见是实写;“明年”以此

宕开时空,转入对离别后第二年的想象,想象第二年将在自家的小园

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两人

日后重逢,必然回忆起此时送别的种种,是进一步对所想象的虚境细

化深入的描写,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句诗虚实结

合,扩大了诗歌的时空,让诗歌意境开阔,想象日后重逢是喜,此时

分别是悲,以虚衬实,将喜忧交织,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诗句抒情细腻宛转,真切感人。

三、【2020•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北宋)孔武仲

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

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

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

7.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夜泊B.野寺C.山行D.江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题目的能力。根据诗歌中的“长江”

“落日”“前滩”可知,这里展现出的是江上的美丽风光,故标题应

为“江上”。故选D。

8.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

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

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

D.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写

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错误。这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

生机的景象。故选C。

9.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传递出羁旅的寂寞

萧索,而秋天触动诗人,让他心绪难平;二、三两联描绘秋光烂漫,

一片生机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廖廊江

天激发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

世、兼济天下的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中,“万里长江一

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通过“一叶舟”传递出萧瑟的秋风,展现

出寂寞萧索的人生感受。颔联和颈联中,“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

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描绘的是秋光,展现

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感,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之感。尾联中,“少年壮

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突出辽阔江天的美景和垂钓沧江,归隐

江湖的志向。

四、【2019•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①

南北朝谢眺,

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③。

结轸④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⑤,言归望绿畴。

注释:①昧旦:即黎明、拂晓。新渚:即新亭,东吴时建,在都城建康

的郊外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③皇州:帝都,指建康。④结轸:

停车。⑤俶载:指农事伊始

10.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

书是()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

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

录本作品的一书是”,然后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本题中,

《和徐都曹出新亭浩诗》一诗,从题材上来讲,是南朝时期的诗人谢

眺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纪游诗,原题扼要说明了此诗的创作

缘起、具体时间和地点,为鉴赏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不是乐府。乐府

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

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

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

府“。排除Ao诗余,指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

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馀“。南宋以后,文人称词为

诗余。排除C。律诗应为八句,排除D。故选B。

11.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然后在理解原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解答。

本题中,D项,“铺陈和比喻兼用”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用到“比

喻”的修辞。故选D。

12.你认为本作品哪一组联句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答案】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

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充,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

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

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

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

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

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你认为本作品哪一组联句写景写得最好?请

赏析其妙处所在”,然后在理解原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内容,

进行解答。木题中,第三联“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转入京郊晨

景描绘。“迥瞰”也许本是偶然的举动,可一下子被吸引住,便索性

停车留步,悉心观赏京郊风光了。这个时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

道霞光泗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

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

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

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

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

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

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

显现出来。所以“动”、“浮”二字,措辞细腻传神,笔端流露了无限

的赏爱之情。

五、【2018•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

题。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木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塞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

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

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马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错,这首诗的大意为:塞北已

经满地冰霜了,又是晚上,营州被契丹人攻袭向我们求救。将军不顾

人马疲倦,带领将士们马上就赶路驰援。将士们的刀光照映着边塞的

明月,仿佛把整个战场变成白昼。他们走得真快,现在已经有消息传

来,营州满山的敌人,己经和我军的前锋部队交战了。诗中并未提到

“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将军马亦瘦”作细节刻画,表面写马,

实则写人。借“马瘦”写出战时条件艰苦,侧面写出战士们不畏困苦、

勇于报国的爱国之情。

故选C。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B.深沉含蓄C.清新流畅D.刚劲凝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这是唐代诗人崔国辅记录武则天时期发生的营州事变,契丹人杀

死营州边关守将赵翔,然后作者随军进行救援。塞北已经满地冰霜了,

又是大晚上的,营州被契丹人攻袭向我们求救。将军不顾人马疲倦(马

瘦),要带领将士们马上就赶路(偷道)去驰援。将士们的刀光照映

着边塞的明月,仿佛把整个战场变成白昼c他们走得真快,现在已经

有消息传来,营州满山的敌贼,已经和我军的前锋部队打上了。本诗

应该是深沉含蓄的。

故选Bo

15.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答案】答案不例:“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与行军途

中得到消息,说贼兵人多势众,已与我军前锋交战。“传闻”二字,

点出这些消息的来源。两句以听闻的方式侧面虚写,让人感受到行军

者听到消息时紧张、担忧、关切的复杂情感,很有感染力。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赏析的能力。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第一,

赏析语言,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如诗眼,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

新奇的词语;第二,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要具体点明手法,并

结合诗句内容作出具体分析;第三,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要注意联

系诗的主旨,挖掘其内在意蕴。

首先认真审题,要求扣住“传闻”二字,此要求缩小了答题范围,

降低了难度。传闻,意思是“听说”;听说的具体内容是“贼兵人多

势众,己与我军前锋交战:既是听说,就是虚写,暗写行军之速。

我军前锋已到营州并且与敌人交战,让人感到听到消息的紧张与担忧

和关切,充分渲染了行军途中的复杂心情。

六、【2022•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①(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比木岂无阴?

落梅②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

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16.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咏物诗B.都是近体诗C.都押5个韵D.都是讽喻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都是近体诗”错,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

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

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律

诗是八句四联。

《感遇十二首(其七)》共有十句,不符合近体诗句数的要求属

于古体诗。

故选Bo

17.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A.慷慨激越B.凄怆悲愤C.温雅醇厚D.委婉深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A.刘诗不符合慷慨激越的语言风格;

B.张诗不符合凄怆悲愤的语言风格;

C.张诗不符合温雅醇厚的语言风格;

D.张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

人格。刘诗,全诗描写梅花,却未见梅花,运笔委婉,将咏物与抒怀

有机结合,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两首诗都抒情委婉,寄

寓深沉。

故选Do

18.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

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丹橘难道不

能遮阴”一问,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

之情;刘诗以比喻手法,表面谴责东风不懂怜香惜玉,用对众花生杀

予夺的大权,摧残着孤高不群的梅花,以此寄寓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

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讥讽之意。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张诗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

道丹桔就不成阴?运用反问修辞,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的人格,强烈

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

刘诗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春风掌管着对众

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

摧残。表面上谴责乐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

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

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

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据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尾联相同之处是都是咏物诗,借物表达情

志,抒情委婉,寄寓深沉。

七、【2020・上海建平中学高三5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

面小题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唐包何

郎官休浣怜迟日①,野老欢娱为有年②。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

留叶待蚕眠。

藤垂宛地萦朱履,泉迸侵阶浸绿钱③C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

散柳如烟。

注解: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

假;迟日,指春日0②有年:丰年。③绿钱,青苔。

19.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

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

C.颔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颈联中写到藤蔓“萦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能力。

C项,“以动衬静”的说法错误,“折花”可以说是“动”衬“蝶

梦”,是以动衬静,但“留叶”却无须动作,“留叶待蚕眠”并非以动

衬静。

故选C。

20.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雄浑悲壮B.哀怨凄婉C.闲适清雅D.平淡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在春日游东郊所感而写下的诗篇。所写的意象

无非“花”“叶”“藤”“柳”“泉”“蝶”“查”“莺”,带有浓厚的闲情

雅趣,诗人极其细腻地描写了所见之景,并含蓄地表达了对郊外自然

景物的喜爱和留恋。从题材来看,诗中没有血战沙场和大漠孤烟,谈

不上雄浑悲壮;没有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谈不上哀婉凄切;没有洞

察世事和田园之乐,谈不上平淡自然。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应

排除。

故选C。

2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本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描写了程员外离开的时候,

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好似不忍与程员外分别的景象。诗人

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既新颖别致,乂含蓄蕴藉,

饶有余味,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

力的词语和句子。

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诗句“莺声不散柳如烟”,需要能读出诗句

中的景是什么,表达的情是什么,景与情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所写

之景是: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诗人C所

表达的情是:程员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景与情的关系:不直

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通过写黄莺绿柳不忍与程员外

分别,来含蓄地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新颖别致,饶有余

味。

九、【2021•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25.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A.《唐宋词简释》B.《唐人七绝诗浅释》

C.《宋诗选注》D.《古诗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

根据押韵及对仗,《咸阳值雨》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七言绝句,

最可能收录在《唐人七绝诗浅释》里。

故选Bo

26.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D.“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

帷帘阻隔,如烟如画二都是实景,既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

故选Do

27.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

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

的表达效果。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答案】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

及彼,由实及虚。《咸阳值雨》中是地异而景同,用印象中洞庭的水

色云气烘托咸阳的空蒙雨景,以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想象,使人充分

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

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年残梦联系起来,景同而情异,突

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还似”,此物像彼物。两首作品都用“还似”从眼前所见引出

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

《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从咸阳的雨景,

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地异而景同,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

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

常见的色调。“还似”二字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

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

《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前两句抚今,后两句追昔。用“还似”

二字把由自然界的变化想到人世间的无常和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

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悲伤之情。景同而情异,突出了物是人非的

伤感。

十、【2021届•上海浦东新区语文三模试题】阅读下面的诗词,

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

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

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