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XX/TXXXX—XXXX
代替DB45/T1625——201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Sepcificationofriskassessmentforgeologicaldisaster
(征求意见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2023年4月20日)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发布
DBXX/TXXXX—XXXX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评估工作程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技术要求、资料收集与分析、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应提交的评估成果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各类建设工程及规划区的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GB1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38509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B45/T1696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DB45/T1250膨胀岩土滑坡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DB45/T396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
DBJ/T45-066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岩溶塌陷karstcollapse
岩溶洞隙上方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的地质现象。
采空塌陷mine-outareabreakdown
地下矿体采空后,采空区上部覆岩及边邦形成自由面,在上部岩土层重力作用下形成垮落带、导水
裂缝带和弯曲带的变形破坏,并导致地面出现塌陷、裂缝、地面沉陷等现象。
1
DBXX/TXXXX—XXXX
危岩dangerous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可能以滑移、倾倒、坠落或剥离等形式发生崩塌的岩体。
注:浮石(孤石)是危岩特殊形式,是指危岩体产生崩塌后残留在斜坡上的岩体,与母岩完全分离,在重力等因素
的作用下,可能发生以翻滚、跳跃、坠落等方式离开原位置。
不稳定斜坡unstableslope
现状具有拉裂或潜在变形特征(或形成不稳定楔形体、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外倾软弱夹层)的斜
坡。
注:潜在变形特征是指通过有效手段论证斜坡存在不良地质体现象。
地质环境条件geologicalenvironmentalconditions
与人类生存、生活和工程设施依存有关的地质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等。
地质灾害易发区geologicalhazard-pronearea
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评估区assessmentarea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由建设工程用地及规划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
确定。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geologicalhazarddevelopmentdegree
地质体在天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变形和破坏特征。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geologicalhazardharmdegree
地质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水平。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geologicalhazardinducingfactors
引起地质体发生变化的自然和人为活动要素。
地质灾害危险性geologicalhazardrisk
一定发育程度的地质体在天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可能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riskassessmentofgeologicalhazard
对工程建设或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评估,并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
措施建议的技术工作。
4基本规定
工作要求
4.1.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城市、集镇和村庄等国
2
DBXX/TXXXX—XXXX
土空间规划时,应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
稳定斜坡等,其它地质灾害种类根据GB/T40112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查和评估。
4.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经专家审查通过后,方可提供使用。
4.1.4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或工程建设方案有重大变化时,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
单位重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方案重大变化主要包括:
a)建设用地位置或用地性质调整;
b)线性工程调整线路的长度占总长度的30%以上;
c)建设场地建筑总体布局重大调整;
d)建设场地规划设计平整标高重大调整。
4.1.5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共享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原则上不再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工作,但位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或设计平整标高发生重大变化的地段应单独进行建设项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6对涉及生产安全等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环境问题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应
在评估报告的相应章节中分别进行简要评述,分析在工程建设中与建设工程运营期间对地质体稳定性影
响或形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对评估区影响较大时,应在评估报告中建议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开展专项
评价。主要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环境问题如下:
a)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地基、基坑稳定性等工程地质问题;
b)膨胀岩土胀缩开裂、沉降,软土、填土固结沉降,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
c)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内发生的各种灾害;
d)地下开挖过程中发生的地面塌陷、地裂、突水、岩爆、塌方、软岩变形、流砂、管涌、瓦斯
突出等各种灾害;
e)矿山排土场、矸石山、矿渣堆、尾矿库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泄漏等;
f)城镇建设的排土场、垃圾堆放场、固体废物消纳场等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泄漏等;
g)交通、风电等项目中有专项设计的弃土场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泄漏等;
h)露天矿山开采过程边坡发生的滑坡、崩塌等;
i)水库浸没、内涝、渗漏等问题;
j)工程活动引起地下水位变化(上升、下降)、井泉干枯、岩溶内涝等问题;
k)工程活动引起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问题。
工作内容
4.2.1搜集评估区工程建设设计、规划等相关文件,以及前期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
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岩土工程勘察等相关成果。
4.2.2开展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工程分析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的地质灾害
类型。
4.2.3调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基本特征。
4.2.4调查分析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可能性、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
4.2.5对评估区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4.2.6对建设、规划场地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4.2.7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工作方法
4.3.1采用调查测量、工程地质类比、成因历史分析、层次分析、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
3
DBXX/TXXXX—XXXX
4.3.2结合项目实际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钻探和采样测试工作。
4.3.3对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评价中的参数宜参考当地勘察工作的经验值。
评估工作程序
4.4.1接受评估委托后,应根据建设工程或规划区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和现
场踏勘,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初步分析。
4.4.2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确定评估区范围和评估级别,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4.4.3调查区域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重点调查影响建设工程或规划区的现有和潜在地质灾害发育
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
4.4.4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特征,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4.4.5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建设工程特点或规划区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价,提出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4.4.6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4.4.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参见附录A的图A.1。
评估区范围
4.5.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应根据建设工程用地及规划区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
其影响范围确定。
4.5.2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建设用地或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可按用地范围作为评估范围。
4.5.3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超出建设用地或规划用地范围的,评估范围应扩展到地质灾害体的影响范
围,并按下列原则确定评估范围:
a)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的评估范围,山区一般至第一斜坡顶部及影响范围,平坦区一般为
边坡坡外2倍坡高的范围;
b)沟道型泥石流的评估范围为完整的沟道流域边界及流通、堆积的影响范围,坡面型泥石流的
评估范围为整个汇水坡面及影响范围;
c)岩溶塌陷的评估范围为抽排水、灌水、灌浆或震动的影响范围(如遇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
其影响范围则沿岩溶强发育方向适当延伸);
d)采空塌陷的评估范围为包含地表移动盆地的影响范围;
e)危岩的评估范围一般至第一斜坡顶部及危岩可能崩落轨迹及可能崩落堆积区的影响范围。
4.5.4铁路和重要公路、输油(气、水)管、输变电线等线状工程的评估区由线路中心向两侧各扩展
的距离不小于500m,具体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工程特点扩展到地质灾害体的影响范围;一般、较
重要线状工程的评估区具体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工程特点扩展到地质灾害体的影响范围。
4.5.5重要的水库工程的评估区应包括库区一级分水岭和坝下、库尾2km的范围。
4.5.6风电工程评估区应包括风机及其吊装平台、进场道路、变电站(升压站)、施工营地、无专项
设计的弃土场等工程建设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
评估工作级别
4.6.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其中建设工程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其重要性划
分为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两级,规划区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两
级,见表1。
4
DBXX/TXXXX—XXXX
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类别
复杂中等简单
重要一级一级一级
建设工程较重要一级一级二级
一般二级二级二级
规划区一级一级二级
注:规划区是指城镇及村庄规划区、城镇开发区、园区,其中园区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区域,如工业园区、农业园
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4.6.2建设工程重要性根据工程类别划分为重要、较重要和一般三类,见附录B。
4.6.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
造、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类,见附录C。
资料搜集与分析
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充分搜集涉及评估区及周边的有关资料,并充分分析所搜集的资
料后再开展野外调查等有关工作。
4.7.1资料搜集
4.7.1.1搜集建设项目或规划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用地规划平面图等资料,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应满
足可行性研究阶段以上(含)精度,规划区宜达到概念性规划以上(含)精度。
4.7.1.2搜集建设项目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等技术规范。
4.7.1.3搜集区域气象、水文等资料。
4.7.1.4搜集地形地貌、人文地理、社会经济、建设规划、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
4.7.1.5搜集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等资料,区域地质构造以广西2006年数字地质
图资料为主。
4.7.1.6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地质等前人研究成果资料,成果精度
应达到1:20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或更大比例尺精度。
4.7.1.7搜集最新的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
4.7.1.8搜集前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矿山地质等专项调(勘)查、采空区和抽排水等
矿山开采资料、岩土工程勘察及物探等有关资料。
4.7.1.9搜集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关记录、遥感影像等资料,搜集已完成的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和
施工资料,搜集地质灾害防治案例、经验及效果。
4.7.1.10搜集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开采井及开采历史与现状资料,地下水的抽排水资料。
4.7.1.11搜集评估区地质灾害和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
4.7.2资料分析
4.7.2.1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对建设或规划项目进行工程分析,主要包括:
a)分析工程活动对现状地质环境的改造、破坏或影响程度,分析可能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的种
类和分布地段;
b)分析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对周边的建筑、学校、交通及其他敏感点造成的危害或影响;
c)分析确定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4.7.2.2开展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主要包括:
a)分析判断在区域地质及区域构造背景下可能发育的地质灾害及与评估区的关系;
5
DBXX/TXXXX—XXXX
b)分析判断区域性活动断裂对评估区的影响;
c)利用区域地震历史资料和地震动参数,分析判断地震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
4.7.2.3分析确定评估区及周边气象、地表水流域与水文要素特征,主要包括:
a)区域气候类型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
日最大降水量、1小时最大降水量、3小时累计最大降雨量、灾害性天气等,并分析对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b)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的名称、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河床宽度、河流坡降、流量、水
深、最高和最低水位标高、历史洪水及洪涝灾情等水文特征,海岸带区还应包括台风、潮水
位、风暴潮和海浪等特征,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分析水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4.7.2.4分析确定评估区所处区域上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位置,初步了解和掌握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
特征。
4.7.2.5分析确定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
发育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等特征,分析评估区可能存在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初步掌握
评估区孕灾地质条件,确定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种类。
评估工作大纲编制
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评估工作大纲应包含下列
内容:
a)评估工作目的任务;
b)项目概况;
c)评估范围和级别;
d)工作部署和工作量;
e)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调查重点;
f)质量监控及安全措施;
g)预期成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4.9.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的论证,包括:
a)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详细调查和掌握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对于道路、管线、水利水电和其他范围较大的工程或
规划区的调查精度不应小于1:50000,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1个/km(或1个/km2);一般工
业与民用建筑、矿山、港口码头和其他范围较小的工程或规划区调查精度不应小于1:10000;
c)每个评估区调查地质环境或地质灾害控制点应不少于5个,对于有多个独立地块的建设项目
或规划区,每个独立地块应至少有1个调查控制点,风电、送变电等工程的每座塔基应有1
个调查控制点,对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
位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密调查控制点;
d)评估区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应有以实测露头剖面为主的地质地
貌短剖面控制,每条剖面不能少于3个控制点,必要时补充物探、井探、槽探、坑探、钻探、
取样测试等工作量;
e)岩溶强发育且覆盖土层厚度小于10m的地区,应布置物探和1-3个点钻探以查证岩溶发育、
覆盖土层及地下水特征,评估区或相邻同类区域已有上述资料的,可以直接采用;
f)对评估区分布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
查和评估;
6
DBXX/TXXXX—XXXX
g)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h)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进行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
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
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i)采用地质分析法(成因历史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9.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包括:
a)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调查和基本掌握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精度不应小于1:50000;
c)每个评估区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3个,对于有多个独立地块的建设项目或规划区,每个独立
地块应至少有1个调查控制点,对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
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密调查控制点;
d)评估区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应有以实测露头剖面为主的地质地
貌短剖面控制,每条剖面不能少于3个控制点;
e)在评估区(或相邻同类区)已有实测地质地貌剖面的,可引用反映评估区控制性地质地貌剖
面和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地质地貌剖面,没有上述资料的宜布
置适量的实物工作量建立上述控制性剖面;
f)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和
初步现状评估;
g)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初步预测
评估;
h)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进行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
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
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i)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定性、
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一般规定
5.1.1在搜集和分析评估区已有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
5.1.2调查用图应能反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体的影响范围,比例尺应满足4.9相关要求。
5.1.3地质环境调查点应布置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不同地貌单元及微地貌单元
的分界线、地下水露头以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分布的地段。对影响地质安全的结构面、微地貌、特殊岩
土、构造破碎带、地下水点、地表水体等重点地段,应加密调查点。
5.1.4调查点的记录应准确、条理清晰、文图相符,重要的调查点应附剖面图或照片。
5.1.5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和发育的影响作用。
5.1.6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区域地质背景
以利用区域地质及构造、遥感和物探及历史地震等资料为主。
地形地貌
7
DBXX/TXXXX—XXXX
5.3.1调查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地形坡度、岩土体组成和成因、特征、
微地貌类型、形态特征。
5.3.2应重点调查分析评估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自然斜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宽度、面积、变形迹象及稳定状态;
b)人工边坡的分布、形态、类型、结构、坡度、坡高、宽度、面积、台阶留设高度和宽度、防
护措施、排水系统、边坡形成时间等;
c)沟谷形态、分布特征、汇水面积、长度、宽度、坡比、断面特征、岩土体组成与风化程度、
植被覆盖率、堵塞程度、防洪堤坝等稳定程度与蓄排水情况等;
d)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的分布特征,微地貌的组合特征、相对地质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e)弃渣(土)场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对地貌的改变、处治及其稳定性。
f)库坝、堤防等的分布、形态、规模、加固防护方式及稳定状态。
地层岩性
5.4.1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分布及接触关系;岩浆岩
的分布、岩性、形成年代、风化程度及与围岩接触关系等。
5.4.2重点调查评估区对地质灾害体有控制作用的泥岩、页岩、泥质层面、岩土接触面、不整合面等,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泥岩、页岩、泥质层面等软弱夹层的岩性、风化程度和产状;
b)斜坡上覆土体的分布、岩性、厚度,岩土接触面的形态与产状;
c)易崩易滑地层岩性、分布区域、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
5.4.3调查可溶岩区上覆土体的性质、厚度、结构和状态,可溶岩的岩性和分布特征。
地质构造
5.5.1调查评估区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组合关系、破碎带或影响带宽度,分析
地质构造对评估区的影响。
5.5.2调查评估区的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分布位置、性质、产状、密度、风化程度、延展程度、粗
造程度、闭合程度、充填情况和胶结程度、组合关系,分析结构面对地质体成灾作用的影响。
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5.6.1按GB50021规定划分岩土分类和岩体结构类型,阐明评估区岩土体的分布、类型、结构及物理
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特征。
5.6.2通过收集、调查或采样测试,阐明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工程建设的特
点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5.6.3重点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斜坡上覆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b)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c)岩体中泥岩、页岩、泥质层面等软弱夹层的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d)新近堆积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e)膨胀岩土的岩性、分布特征、类型、膨胀等级、大气影响深度,膨胀等级划分和大气影响深
度应符合DB45/T396的要求;
f)软土等不良土体的岩性、分布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岩溶发育程度
8
DBXX/TXXXX—XXXX
5.7.1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地层岩性、结构构造、层组组合及岩溶发育特征,掌握区域地下岩溶发育程
度和分布规律。
5.7.2调查评估区岩溶形态(岩溶塌陷、岩溶洼地、溶洞、溶井、漏斗、落水洞、天窗、溶潭、溶槽、
地下河、岩溶泉等))的发育特征,所处地貌单元及形态组合类型。
5.7.3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区岩面起伏、形态及覆盖层岩土性质、结构、厚度。
5.7.4调查评估区的浅层溶洞、溶沟、溶槽、土洞的发育层位、规模形态、成因类型。
5.7.5评估区岩溶发育程度应根据场地的勘察资料,结合前人成果资料,按表2判定。
5.7.6规划区或大面积评估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应划分不同等级,线性工程的岩溶发育程度宜按桩号划
分不同等级。
表2评估区岩溶发育等级表
地表岩溶发育密线岩溶率线岩溶率
岩溶发育等级遇洞隙率遇洞隙率
度(个/km2)(%)(%)
岩性纯,分布广,地表有较多的洼地、漏斗、
岩溶强烈发育>5>10>60>1
落水洞,泉眼、暗河、溶洞发育。
以次纯碳酸盐岩为主,地表发育有洼地、漏斗、
岩溶中等发育1~53~1030~600.1~1
落水洞,泉眼、暗河稀疏、溶洞少见。
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地表岩溶形态稀疏,泉
岩溶弱发育<1<3<30<0.1
眼、暗河及溶洞少见。
注1:按就高原则,同一发育等级中的四个划分指标有1个达标即可定为该等级;
注2:地表岩溶发育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岩溶空间形态(塌陷、落水洞等)的个数;
注3:线岩溶率是指单位长度上岩溶空间形态长度的百分比,即:线岩溶率=(钻孔所遇岩溶洞隙长度)/(钻孔穿
过可溶岩的长度)×100%;
注4:遇洞隙率是指钻探中遇岩溶洞隙的钻孔与钻孔总数的百分比。
水文地质条件
5.8.1调查评估区含水层的分布、类型、含水介质特征、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
布。
5.8.2调查地下水类型、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动态特征。
5.8.3应重点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水位与动态特征,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地下水位与软弱夹层、
岩土接触面和滑坡面等的关系;
b)井、泉、地下河出口的水量(流量)及其动态特征;
c)岩溶区枯丰水期的地下水位埋深和年变幅,地下水位波动层位等。
6其他调查
气象水文
6.1.1以利用区域气象、水文特征等资料为主,具体特征参数应满足4.7.2.3a、b款。
6.1.2重点调查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表水体的面积、水深、流量、最高和最低水位标高等水文特征,具
体特征参数满足4.7.2.3b款。
9
DBXX/TXXXX—XXXX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6.2.1调查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位置、类型、强度、规模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引发地质灾害的
可能性。
6.2.2调查切坡、加载、开挖、填土方式与加固措施、振动等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扰动情况,调查
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爆破、桩基施工扰动地下水等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6.2.3调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类型、数量、修建年份、主要作用及其防治效果等。
6.2.4应重点调查评估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挖填方边坡的坡度、高度、边坡的岩土体类型和边坡结构,加固防护方式及变形破坏迹象;
b)地下采空区的范围及变形破坏迹象;
c)基坑降水、矿坑排水、开采地下水的水量和水位动态情况;
d)评估区以往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
e)推测评估区今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的强烈程度、引发地质灾害的趋势;
f)其他工程活动。
7地质灾害调查
一般规定
7.1.1对评估区现状没有产生变形迹象的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需通过有效手段论证其为潜在地质灾
害,方可按不稳定斜坡进行调查。
7.1.2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形成条件、分布特征、规模、结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
素。
7.1.3调查地质灾害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记录、描述、拍照或录像。
7.1.4调查时应现场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表,见附录H。
7.1.5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实地踏勘基础上,对评估区内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并加强重点
区段的调查,主要包括:
a)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种类的易发区;
b)构造发育、碎裂和散体结构岩体、软弱夹层和土体松散区;
c)坡度大、坡高大和外倾结构面的斜坡、工程设计挖方、填方区;
d)已有、潜在泥石流的山坡或冲沟;
e)存在、可能发生的岩溶塌陷区段;
f)采空区及其塌陷范围。
滑坡
7.2.1通过遥感影像、资料收集分析、地面调查识别古(老)滑坡和新滑坡。
7.2.2调查滑坡体基本特征,分析确定滑动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估算滑坡体体积,确定滑坡的影
响范围。
7.2.3根据评估区出露和分布的地层岩性判断滑坡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组合特征。
7.2.4调查滑坡体上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如滑坡发生地形部位、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
等,滑动带部位及物质组成,滑痕指向和倾角。
7.2.5调查滑坡前缘挤压变形、地鼓、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分析判断剪出口埋深和位置。
7.2.6调查滑坡体及邻近周边的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7.2.7调查滑坡后缘拉张裂缝带宽度和后期充填现状、滑坡体两侧岩土体错裂位移情况,分析判断滑
10
DBXX/TXXXX—XXXX
坡体位移量和发育程度。
7.2.8调查滑坡体前部、中部、后部裂缝空间分布特征、力学属性、密度,分析确定滑坡的抗滑段、
主滑段、张拉段和主滑方向。
7.2.9调查滑坡灾情和险情,确定现状条件下的危害程度。
7.2.10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防治滑坡情况及其效果。
7.2.11调查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滑坡的成因,确定滑坡的诱发因素。
7.2.12根据调查、测试及前人勘察成果或经验值初步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初步分析滑坡的稳定
性。
崩塌
7.3.1调查崩塌体的崩塌类型、物质组成、规模、崩塌方向、崩落的轨迹、发生时间、分布和影响范
围,估算崩塌体体积,调查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堆积位置、稳定情况等。
7.3.2调查崩塌体微地貌特征、坡面产状和各剖面岩土体形态变化特征,调查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
系、力学属性、充填情况、延展及其贯穿特征,确定主控结构面延展贯穿和分布高度,分析结构面对崩
塌稳定性的影响。
7.3.3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和分布确定崩塌体结构组合特征。
7.3.4调查崩塌体上方裂缝开裂、自然或人为充填、灌木杂草生长、降水或地表水下渗等;调查崩塌
体下方主控结构面变化与坡面的位置关系、岩土体压裂状态、流土和掉块情况,分析判断崩塌体活动历
史与发育程度。
7.3.5调查崩塌的灾情和险情,确定现状条件下的危害程度。
7.3.6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防治崩塌情况及其效果。
7.3.7调查崩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崩塌的成因,确定崩塌的诱发因素。
7.3.8根据崩塌体的规模、掉块和崩塌方式、诱发因素,分析崩塌体的崩落方向和影响范围。
危岩
7.4.1调查危岩分布位置、高程、规模和形态特征,所处斜坡坡度、坡向、高度,危岩体临空面、侧
后边界和底界结构面的产状、密度、充填情况、力学属性、延展及其贯穿特征,分析结构面倾向与斜坡
坡向的组合关系,确定崩塌类型、崩落方向和影响范围,危岩崩落的影响范围宜根据落石最大滚落距离
计算确定。
7.4.2调查危岩体底界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底部岩土压碎或压裂掉块现象。
7.4.3后缘和底部裂隙赋存水的特征,裂隙植物生长情况。
7.4.4调查历史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式、崩落方向、崩塌运动路线和运动
距离,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规模、物质组成、块度大小、架空情况、稳定情况,崩塌的源位
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和控制结构面,崩塌源下的地形坡度、形态和起伏状况,分析崩塌原因、类
型和崩塌运动轨迹。
7.4.5根据危岩调查情况,分析结构面组合关系等对危岩的控制和影响,绘制赤平投影图,分析判断
危岩的稳定性与发育程度。
7.4.6调查历史崩塌灾情及危岩险情,确定危岩的危害程度。
7.4.7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防治危岩和崩塌的经验及其效果。
7.4.8调查形成危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危岩成因,确定危岩的
诱发因素。
7.4.9对于陡崖上危险性大或危害程度大难于实地量测的危岩体,应采用无人机影像测绘或三维激光
扫描测量技术,初步测算危岩体规模尺寸、结构面产状和组合关系,绘制赤平投影图,判断结构面与危
11
DBXX/TXXXX—XXXX
岩体空间关系,评价危岩体稳定性。
泥石流
7.5.1泥石流的调查类型包括沟谷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
7.5.2根据评估区的泥石流发生史、泥石流沟谷分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初步
确定泥石流发生的范围。
7.5.3调查范围应包括评估区所在的山坡、河(沟)谷至地表分水岭及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7.5.4沟谷泥石流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a)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和沟床弯曲堵塞、粗糙程度,
纵坡坡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b)根据收集的泥石流区水文条件,分析水源类型、多年平均流量、最大洪峰流量、最小流量、
积水与泥石流的关系;
c)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汇水区形态、面积和可能汇集的水量,斜坡坡角、高度,松散堆
积层特征、厚度及分布、水土流失情况、植被发育情况,滑坡、崩塌、岩堆、弃渣体及其稳
定性;
d)流通区的沟底纵横坡度及其变化点位置,泥砂沿程补给长度比,沟床冲淤情况、跌水、急弯、
弯道半径及冲沟堵塞程度,冲沟横断面形态、坡度、松散物质及崩滑体分布与稳定性,及植
被发育情况,地下水出水点流量及对泥石流的补给,最高泥位及高程,近期一次冲淤量;
e)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沟床的坡降、植被,沟道变迁、工程挤占情况和冲淤
情况,堆积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和程度,调查堆积物的岩土特征、层次、厚度,一般粒
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f)沟谷泥石流发生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泥位、形成过程、延续时间、
流体性质、降水和河水条件,暴发后已造成的灾害和潜在的危害,确定泥石流发育程度和危
害程度。
7.5.5坡面泥石流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a)山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山坡残坡积和风化土体的岩性、厚度及分布、山坡微地貌形态、
植被发育情况等;
b)山坡的坡型、坡度、高度,山坡汇水区形态特征;
c)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历史,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分布位置及其影响范围;
d)历史坡面泥石流已造成的灾害和潜在坡面泥石流的危害,确定坡面泥石流发育程度和危害程
度。
7.5.6调查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
弃渣、弃土、垃圾等)的分布、数量、堆放形式、特性,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等人类活动情况。
7.5.7结合对应历史降水强度,分析泥石流成因,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7.5.8调查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7.5.9对潜在泥石流应在基本要素和形成条件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邻近地区的泥石流发育状况,
并对因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山坡、沟谷改变和松散物堆积变化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其稳定性和危害
性。
7.5.10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方法宜采用工程类比法、遥感调查、无人机摄影与实地施测相结合的调查方
法。泥石流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工作用图宜采用适宜的比例尺。
岩溶塌陷
7.6.1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上覆松散层厚度与岩性特征、结
12
DBXX/TXXXX—XXXX
构。
7.6.2调查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和与岩土接触面的关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7.6.3调查周边地下水抽排水、灌水情况,地下水开采井井深、开采量、开采层位、水位变化以及爆
破、桩基施工扰动地下水等,分析与岩溶塌陷的关系。
7.6.4调查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规模、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岩溶塌陷的影响范围、发育程度
和危害程度。
7.6.5根据岩溶塌陷发生的时间规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因
素。
7.6.6调查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防治岩溶塌陷情况及其效果。
7.6.7岩溶强发育带或地下水强迳流区宜适当部署钻探、物探、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工作,或收集前人
已有的成果资料,基本掌握该区域的地下岩溶发育程度、上覆松散层厚度与岩性、结构特征和地下水位
埋深、变幅和波动层位。
采空塌陷
7.7.1调查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规划设计,调查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的布置、采深、采厚、开采方式、
开采强度、顶板管理方式、与周边开采和工程活动的关系。
7.7.2调查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埋藏深度。
7.7.3调查开采层顶底板和上覆松散层岩性、厚度、地层的倾角及工程地质特征。
7.7.4调查矿区地表水文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位埋深,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和开采层的
水力联系。
7.7.5调查采空区的总面积、空间展布、冒落、积水、抽排水等情况。
7.7.6调查地面塌(沉)陷对地面破坏影响总面积,已造成灾情和潜在的险情,确定地面塌陷的影响
范围、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7.7.7调查地面塌(沉)陷特征和裂缝发育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面塌陷成因和变形特征,
确定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
7.7.8根据地面塌陷形成过程和特点,分析地面塌陷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
7.7.9对老采空区,宜查明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埋深、充填情况和密实程度等,评价其上覆岩层的稳
定性;对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应预测地表移动的规律,可按附录F、附录G计算垮落带、导水裂隙带
和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值。
不稳定斜坡
7.8.1调查评估区内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分布范围和规模,调查范围应覆盖一级斜坡范围,包含可能
形成崩塌、滑坡的物源区和影响区域。
7.8.2调查坡体坡度、坡向、高度、长度,地层倾向、结构面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7.8.3调查坡体地层分布、厚度、岩性特征、风化程度、风化层或松散层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和产状。
7.8.4调查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密度、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关系、软弱夹层
等特征。
7.8.5调查坡体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出水或渗水点位置、地下水对岩土体的软化程度。
7.8.6调查坡体上方裂缝发育程度、坡面掉块流土现象、坡脚挤压变形特征、潜在的危害,确定不稳
定斜坡的影响范围、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7.8.7根据坡体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河岸侵蚀、降水对坡体的影响程度等,确定不稳定斜坡变形的
诱发因素。
7.8.8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确定为不稳定斜坡:
13
DBXX/TXXXX—XXXX
a)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b)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c)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d)岸边裂隙发育且表层岩土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e)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得软弱层。
8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般规定
8.1.1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应对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
坡等单体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8.1.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按表3确定,危害程度按表4确定。
8.1.3根据单体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单体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8.1.4线性工程和规划区可根据单体地质灾害的规模、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采
用定性半定量方法,按表6对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级,划分高易发、中等易发、低易发三个
等级。
表3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类表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
地震、降水、融雪、
地震、降水、融雪、融
融冰、温差变化、河降水、融雪、融冰、地下水位变化、地震、地下水位变化、地
自然因素冰、地下水位上升、河
流侵蚀、树木根劈、堰塞湖溢流、地震降水震
流侵蚀、新构造运动
雷击
开挖扰动、爆破、震动、开挖扰动、爆破、机开挖扰动、爆破、机
水库溢流或垮坝、弃开挖扰动、震动、
加载、抽排水、灌水、械震动、加载、抽排械震动、加载、抽排
人为因素渣加载、沟渠溢流、加载、抽排水、灌
灌浆、采矿、沟渠溢流水、灌水、灌浆、采水、灌水、灌浆、采
植被破坏水、采矿
或渗水矿矿、水库浸没
注: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根据其变形破坏方式参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表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灾情险情
危害程度
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受威胁人数(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大>10>500>100>500
中等3~10100~50010~100100~500
小<3<100<10<100
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3: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
14
DBXX/TXXXX—XXXX
表5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分级表
发育程度
危害程度
强中等弱
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
中等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
表6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级表
评价指标
易发程度分级
单体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单体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发育数量(点/km2)
高易发以强发育为主中、大型为主多(>5)
中等易发以中等发育为主小~中型中等(1~5)
低易发以弱发育为主小型为主少(<1)
注:按就高原则,有二项指标符合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
滑坡
8.2.1根据滑坡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1确定滑坡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滑坡的诱发因素。
8.2.2根据滑坡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4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
8.2.3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崩塌
8.3.1根据崩塌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3确定崩塌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崩塌的诱发因素。
8.3.2根据崩塌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4确定崩塌的危害程度。
8.3.3根据崩塌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危岩
8.4.1根据危岩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4确定危岩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危岩的诱发因素。
8.4.2根据危岩现状险情,按表4确定危岩的危害程度。
8.4.3根据危岩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对危岩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泥石流
8.5.1根据泥石流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5、表D.6确定沟谷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附录D表D.7
坡面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8.5.2根据泥石流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4确定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8.5.3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岩溶塌陷
8.6.1根据岩溶塌陷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9确定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岩溶塌陷的
诱发因素。
8.6.2根据岩溶塌陷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4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度。
8.6.3根据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5
DBXX/TXXXX—XXXX
采空塌陷
8.7.1根据采空塌陷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10确定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采空塌陷的
诱发因素。
8.7.2根据采空塌陷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4确定采空塌陷的危害程度。
8.7.3根据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不稳定斜坡
8.8.1根据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11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不稳定
斜坡的诱发因素。
8.8.2根据不稳定斜坡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4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危害程度。
8.8.3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5进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9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般规定
9.1.1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工程建设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
测评估。
9.1.2应对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
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9.1.3不稳定斜坡产生崩塌、滑坡的预测评估是针对3.8款规定的不稳定斜坡及其他潜在失稳的斜坡。
9.1.4工程建设中指自征地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期间,工程建成后指建设工程运营期间即设计使用
寿命期。
9.1.5工程建设中受灾对象为施工人员、设备、材料及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已有的建(构)筑物、居
住人员及财产、交通、电力设施等;工程建成后受灾对象为建设工程自身使用人员、财产及地质灾害影
响范围内已有的建(构)筑物、交通、居住人员及财产等。
9.1.6工程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应在对工程建设中采取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可行性
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预测评估。
滑坡
9.2.1按表7确定工程建设与滑坡的位置关系。按表8分析确定引发滑坡的可能性。
9.2.2按表3确定工程建设引发滑坡的诱发因素。
9.2.3根据滑坡的险情,按表4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
9.2.4根据调查资料,按附录D表D.1确定滑坡的发育程度。
9.2.5根据滑坡的可能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表9进行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滑坡地质灾害
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7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确定表
建设工程与地质灾害的位置关系判别依据
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内建设工程位于地质灾害体可能威胁到边界内。
建设工程位于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的边界外扩灾点中心至影响边界的最大距离之2倍的
临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
区域。
位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外建设工程位于临近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之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61-2025碳纤维复合材料测试试样用加强片粘贴规程
- 中学课程深化改革计划
- 证券从业资格证新兴市场分析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考纲剖析试题及答案
- 银行机构传承与创新管理思路试题及答案
-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注册会计师考试合规性试题及答案
- 学习科研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备考的重要性探讨试题及答案
- 培训学校课题申报书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知识便签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知识更新与讨论试题及答案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安卓平台的签到管理系统设计
- 电梯系统管理维护方案
-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开招聘村(居)社区工作者【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专项训练试卷及答案
- 电气中级职称-考试资料-简答题部分
- lng储罐维修施工方案06
- 29第二十九期利用cmg-gem组分模拟器模拟页岩气开采final
- 日检-月修各类2号线rtt2000牵引车操作
- GB∕T 37281-2019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规范
- 动火作业检查清单
- 渗透试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