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壹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天壹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天壹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天壹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天壹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源的问题,是主要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依据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两大派别;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反映存在,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哲学家们被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毛泽东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发挥。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一开头就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在这里,毛泽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对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人们的思想的先后秩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问题,作了十分清楚、明白的回答。“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科学命题,正是在肯定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作的高度概括。“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原理,而且阐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物质变精神,就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东西精神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来看待的。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确立了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的根源性地位。即使是经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过的物质,也同样具有这种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认识的根源性。精神变物质以物质变精神为前提,没有物质,没有客观外界及其规律性,就不会有任何的精神现象的产生,当然也就无精神变物质的问题可言。这一方面表明了精神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另一方面表明精神没有变成第一性的东西,精神只能从物质中产生、变来,在任何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实体。这也是对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反应。其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更深刻地反映了认识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的认识论的辩证法问题。列宁说:“不仅从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是辩证的,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等等也是辩证的。”列宁在这里所讲的“物质到意识的转化”,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意思。物质变精神是一个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的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转化为人的主观认识的内容。精神变物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并在其指导下,按照人的需要来创造、改变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摘编自唐梅芳、周以俊《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也是毛泽东所认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B.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曲折的,就社会斗争层面而言,主要源于先进势力的斗争力量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C.“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可知论的基本思想。D.毛泽东对于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认识,既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又有自己的阐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结果,相比于社会斗争中的结果,更能直接反映出认识正确与否。B.“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正确思想”,需要实践和理论多次交替验证才能形成。C.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主观自生的以及是上天的启示,这可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所持的观点。D.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体现了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一次飞跃或第二次飞跃的一项是()A.学校组织同学们观察春天的植物生长,某同学种下了向日葵种子,每天记录下了植物生长的高度,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了叶片形状、大小及颜色。B.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全力投放。C.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症状,在收集大量病例数据之后,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新型病毒。D.教育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到各级学校。4.基于重读视角,第二则材料对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出了哪些阐释与拓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有人认为“人工智能(chatgpt、豆包、deepseek……)只是思想的搬运工”。请根据材料一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流远的徒河①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作出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中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有删改)【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696.7米)东北麓。河程全长142.6公里,是辽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不可分。B.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情合理。C.文中的“褡裢”和“竹竿”有特定意味,凸显了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条件的艰难,巧妙地表现了主题。D.“傍晚”在文章中屡次出现,体现了它对“我”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它给“我”带来的难忘印象。7.下列对爷爷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的形象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刻画的,这一有限视角的使用,给爷爷的经历留下了想象空间,增添了神秘感。B.作者用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跌宕起伏的一生,引领后文。C.“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D.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表现出爷爷动乱之际收留我的不易。8.文中多次出现“徒河”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人认为反常规表达增强了艺术效果,有人认为不够准确简洁,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①也,窃为陛下惜之!”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注】①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下既定A民亡B盖藏C自天子不能具D醇驷E而将相F或乘G牛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害,释义为“嫉妒”,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字含义相同。B.“度官用”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用法相同。C.材料加点的“即”与《苏武传》中“即谋单于,何以复加”的“即”字意思不同。D.“乃骇而图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乃”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富有政治才干,皇帝曾与大臣商议让他担任公卿之位,但因遭到权贵诋毁,文帝不仅疏远了他,还将其贬长沙王太傅。B.文帝即位后奉行节俭,以此安定百姓,但当时出现了“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的不良社会现象,基于这一背景贾谊提出了谏言。C.贾谊认为,弃农经商、食者众多,奢靡之风渐长均为国之祸害。如果这两大祸害公然盛行,无人制止,国家财产终将趋向枯竭。D.对于人们的忧虑不安以及贩卖自己的爵级、孩子此类事情,皇上听闻后并不感到震惊,贾谊借用反问的形式来强化自己的不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岁余,贾生征见。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4.上疏劝谏是历朝臣子的职守之一,贾谊多次对文帝进行谏言以推行自己的主张,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贾谊谏言主张成功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写“早岁”和“只今”之状,于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饱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怀。C.尾联说昔日壮心满怀,如今报国无门,豪情早已荡然无存,且于醉酒中消遣度日。D.全诗融景、事、情于一体,然章法井然,颈联写景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6.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有对早年岁月的观照,但情感表达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二开学伊始,小李想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细节,防微杜渐。(2)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明诗人对战争的血腥有着清醒的认知,又充分讴歌了志士为保卫家国而献身的精神。(3)唐朝艺术文化空前繁荣,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峰。但音乐本身难摹,唐代诗人常常通过侧面烘托来展现音乐的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哪吒》系列影片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理念、叙事手法相结合,形成了共通的情感共鸣。“哪吒闹海”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也是《三教搜神大全》《封神演义》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影片以“魔童”哪吒的成长为主线,将道教书籍《西升经》中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内化为“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的呐喊。而片中的“神仙妖魔”的塑造也突破善恶二元对立——哪吒虽为“魔丸”,却心怀沧生;申公豹虽为“妖”,却能迷途知返。众人被困天元鼎,哪吒却在“三昧真火”的烈焰中得以重塑肉身,生动全释了何为“①”。《哪吒2》的元素设计也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各种“文物彩蛋”也让观众领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②。两只活泼可爱、守护结界的“结界兽”形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青铜人像,昆仑山玉虚宫场景致敬《瑞鹤图》,哪吒、敖丙重塑肉身所用七色宝莲的原型是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可以说,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讲述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结界兽”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A.护城河 B.响尾蛇 C.朱顶雀 D.金缕衣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文物彩蛋”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哪吒2》强势跻身全球票房前十,是首部获此殊荣的亚洲电影,成功吸引众多外国友人目光。他们在小红书热烈讨论,对这部东方动漫巨作充满好奇。现请以《哪吒2》小红书官方账号的身份,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段旨在介绍电影的短视频文案,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验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指人的亲身经历。赫胥黎说:“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而是他如何应对发生的事情。”叔本华则说:“经验就像一盏尾灯,它只照亮我们走过的路。”作为成长中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表明立场与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机密★启用前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本源的问题,是主要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依据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两大派别;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反映存在,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哲学家们被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毛泽东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发挥。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一开头就写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在这里,毛泽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对物质和精神、社会存在和人们的思想的先后秩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问题,作了十分清楚、明白的回答。“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科学命题,正是在肯定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作的高度概括。“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原理,而且阐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物质变精神,就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东西精神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来看待的。这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确立了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的根源性地位。即使是经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过的物质,也同样具有这种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和认识的根源性。精神变物质以物质变精神为前提,没有物质,没有客观外界及其规律性,就不会有任何的精神现象的产生,当然也就无精神变物质的问题可言。这一方面表明了精神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另一方面表明精神没有变成第一性的东西,精神只能从物质中产生、变来,在任何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不存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实体。这也是对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反应。其次,“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更深刻地反映了认识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的认识论的辩证法问题。列宁说:“不仅从物质到意识的转化是辩证的,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转化等等也是辩证的。”列宁在这里所讲的“物质到意识的转化”,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意思。物质变精神是一个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的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转化为人的主观认识的内容。精神变物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并在其指导下,按照人的需要来创造、改变物质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摘编自唐梅芳、周以俊《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也是毛泽东所认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B.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是曲折的,就社会斗争层面而言,主要源于先进势力的斗争力量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C.“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可知论的基本思想。D.毛泽东对于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认识,既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又有自己的阐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结果,相比于社会斗争中的结果,更能直接反映出认识正确与否。B.“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的“正确思想”,需要实践和理论多次交替验证才能形成。C.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主观自生的以及是上天的启示,这可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所持的观点。D.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体现了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一次飞跃或第二次飞跃的一项是()A.学校组织同学们观察春天的植物生长,某同学种下了向日葵种子,每天记录下了植物生长的高度,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了叶片形状、大小及颜色。B.某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全力投放。C.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的症状,在收集大量病例数据之后,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种攻击人体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新型病毒。D.教育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开始大力推广到各级学校。4.基于重读视角,第二则材料对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出了哪些阐释与拓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有人认为“人工智能(chatgpt、豆包、deepseek……)只是思想的搬运工”。请根据材料一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A2.D3.C4.①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坚持和发挥。(突出哲学层面意义)②进一步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本质。(强调物质决定精神)(深化对于唯物论的认知)③更为详尽地解析了认识的过程。(细化认识论的实践路径)④指出了相关理论在政治功用之外的价值。(开掘理论的多维价值)5.①人工智能“只是”思想的搬运工,指人工智能提供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②因为人工智能依赖既有知识,本质是模仿(“搬运”)已有思想模式,缺乏独立实践基础。③同时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并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④其本身无法主动将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解析】【导语】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深刻揭示了正确思想的来源与认识过程的本质,为人们理解思想与实践、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这一思想也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也是毛泽东所认为的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概括不全面。根据材料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可知,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第一阶段的其中一部分,还包括了在实践的基础上,将客观外界的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感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材料一中概括为“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单一过程,并未体现出客观物质即存在的参与。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错误。“相由心生”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观念表达,并非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不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后按照人的需要来创造、改变物质世界。所以“相由心生”并不能体现精神变成物质,即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次飞跃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即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头脑中,感性认识材料积累多了产生飞跃变成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也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A.这仅仅是在收集客观外界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的积累,还未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不符合题意。B.这里既没有经历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只是理论计算),也没有经过将认识放到实践中检验的第二次飞跃的完整过程,只是直接投入实践,不符合题意。C.“观察”其外在表现这是感性认识,收集大量的外界信息后,发现普遍规律,认识到病毒类型,反映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符合题意。D.没有经历从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也没有经过将认识放到实践中检验是否成功的第二次飞跃,不符合题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二直接引用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指出“毛泽东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对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根本原则的坚持和发挥”,从哲学层面明确了毛泽东思想与恩格斯哲学观点的关联,突出了其哲学层面的意义。②材料二提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科学命题,正是在肯定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作的高度概括”,进一步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本质,强调了物质决定精神,深化了对唯物论的认知。③材料二详细阐述了“物质变精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精神变物质”是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详尽地解析了认识的过程,细化了认识论的实践路径。④材料一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等政治功用,而材料二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了相关理论在政治功用之外在哲学层面的价值,开掘了理论的多维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和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对于思想来源强调实践和认识过程的阐述,人工智能本身没有自主实践和产生思想的能力,所以它提供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对应“人工智能‘只是’思想的搬运工”这一说法。②材料一强调人的正确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人工智能依赖于已有的数据和知识,只是按照设定的程序模仿已有的思想模式,缺乏像人类一样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思想的基础,所以说它本质是模仿已有思想模式,缺乏独立实践基础。③材料一指出人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而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感知和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自身积累经验并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④材料一提到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被群众掌握会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强调了思想与改造世界的联系。人工智能自身无法主动将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是提供信息和知识,这也符合“只是思想的搬运工”的说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流远的徒河①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作出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中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有删改)【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696.7米)东北麓。河程全长142.6公里,是辽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不可分。B.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情合理。C.文中的“褡裢”和“竹竿”有特定意味,凸显了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条件的艰难,巧妙地表现了主题。D.“傍晚”在文章中屡次出现,体现了它对“我”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它给“我”带来的难忘印象。7.下列对爷爷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的形象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刻画的,这一有限视角的使用,给爷爷的经历留下了想象空间,增添了神秘感。B.作者用带有象征性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跌宕起伏的一生,引领后文。C.“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D.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表现出爷爷动乱之际收留我的不易。8.文中多次出现“徒河”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人认为反常规表达增强了艺术效果,有人认为不够准确简洁,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答案】6.C7.B8.①文本通过徒河的水声、形态变化,串联起童年回忆与现实变迁;(自然记忆的载体)②从抗战时期的动荡到新时代的改道,徒河见证了家庭命运与社会变迁;(生命与时间的见证者)③它还暗含了精神归宿的隐喻:徒河承载了爷爷对滋养了他的乡土的依恋。(暗含了“徒河”对人的滋养或哺育)9.示例一:反常规表达增强了艺术效果。①重复使用“傍晚”,凸显这一时刻的重要性。(或:在重复中有变化,引发读者对爷爷行为动机的思考。)②“深刻的”本形容抽象事物(如记忆),此处修饰具体时间“傍晚”,制造新奇感。③模仿记忆的零碎片段,句子像突然从脑海里蹦出来的零碎回忆(“那个……那个……”),模仿“我”回忆细节时反复确认的语气。④模仿童年记忆的絮叨感,突出这段回忆在成长中被反复强化、逐渐故事化的过程。示例二:不够准确简洁。①搭配失当(不够准确):“深刻的”与“傍晚”组合违背语法习惯,若改为“那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傍晚”更通顺。②冗余累赘(不够简洁):连续用两个“那个”指代同一对象,且“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与前半句语义重复。③有语意模糊的风险:句子未明确“深刻”的具体指向(是“故事性”还是“情感冲击力”),导致理解歧义。【解析】【导语】这篇《流远的徒河》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爷爷与徒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文章以徒河为背景,贯穿了爷爷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他在动荡年代中的坚韧与温情。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将爷爷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尤其是在垂危之际的情感流露,令人动容。徒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情感的象征,承载了爷爷与“我”之间的记忆与牵挂。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细节描写和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亲情与乡愁的主题。【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凸显了当时普通民众生活条件的艰难”错误。由“爷爷肩着褡裢,拿着竹竿,走村串巷,从褡裢掏出竹板和竹竿,有人招呼爷爷为先生”可知,“褡裢”和“竹竿”是爷爷作为算命先生的谋生工具,展现其职业特点,并非凸显民众生活艰难。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喻指爷爷跌宕起伏的一生”错误。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可知,此描写主要体现爷爷病重及见到“我”的惊喜,并非喻指其跌宕一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由“当年我离开爷爷家,徒河滔滔,爷爷屋内有水腥味和哗哗流水声”以及“如今回来,徒河不在,原河道变为玉米地”可知,通过徒河这些变化,将“我”童年在爷爷家关于徒河的回忆与现在再次回来看到徒河变迁的现实串联起来,徒河是“我”记忆的载体。②从“街上乱哄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以及“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可知,抗战时期,徒河见证了父亲“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这一家庭变故;新时代因自然灾害徒河改道“离开原来的流域”,徒河是生命与时间的见证者,见证了家庭命运与社会的变迁。③由“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可知,爷爷对徒河有着深厚的眷恋,无论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还是即使面对与亲人分离,心中依然牵挂着徒河,也不愿离开徒河,徒河对于爷爷来说,是他生活的依托,是他精神的归宿,它滋养了爷爷的一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重要句子语言艺术的能力。示例一:反常规表达增强了艺术效果。①由“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可知,句中多次提及“傍晚”这一特定时间点,强调其在爷爷一生中的特殊性。同时,从“深刻的傍晚”到“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既有重复又有变化,引发读者对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相关行为动机的思考。②“深刻”一般用于修饰抽象概念,“深刻的傍晚”却用它来修饰具体时间“傍晚”,打破常规搭配,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对该“傍晚”的深刻印象。③文中“那个……那个……”的表述,还有强烈的指示性,指向“傍晚”“故事”,如同回忆时脑海中突然闪现、反复确认的某个记忆片段,生动模仿“我”回忆当年父亲在危急关头将我托付给爷爷的细节时的语气。④对这个“傍晚”的反复强调,以及爷爷对记忆的“加深”描述,体现这段回忆在“我”成长中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强化,逐渐变为一个故事,凸显其在“我”心中的重要性。示例二:不够准确简洁。①“深刻的”与“傍晚”搭配不当,组合违背语法习惯,若改为“那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傍晚”更通顺:正常语言习惯中,“深刻”多与抽象事物搭配,“傍晚”是具体时间,二者组合不符合语法,“那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傍晚”表达更通顺准确。②连续用两个“那个”指代同一对象,且“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与前半句语义重复:句中两个“那个”都指代“傍晚”,显得冗余,“深刻的傍晚”和“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语义重复,使句子不够简洁有力。③句中仅说“深刻傍晚”,“深刻”不能用以形容“傍晚”,句子又未明确指出“深刻”的具体指向,是“故事性”“深刻”,还是“情感冲击力”“深刻”,导致读者理解时会产生歧义,不利于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深入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①也,窃为陛下惜之!”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注】①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下既定A民亡B盖藏C自天子不能具D醇驷E而将相F或乘G牛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害,释义为“嫉妒”,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字含义相同。B.“度官用”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用法相同。C.材料加点的“即”与《苏武传》中“即谋单于,何以复加”的“即”字意思不同。D.“乃骇而图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乃”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富有政治才干,皇帝曾与大臣商议让他担任公卿之位,但因遭到权贵诋毁,文帝不仅疏远了他,还将其贬为长沙王太傅。B.文帝即位后奉行节俭,以此安定百姓,但当时出现了“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的不良社会现象,基于这一背景贾谊提出了谏言。C.贾谊认为,弃农经商、食者众多,奢靡之风渐长均为国之祸害。如果这两大祸害公然盛行,无人制止,国家财产终将趋向枯竭。D.对于人们的忧虑不安以及贩卖自己的爵级、孩子此类事情,皇上听闻后并不感到震惊,贾谊借用反问的形式来强化自己的不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岁余,贾生征见。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4.上疏劝谏是历朝臣子的职守之一,贾谊多次对文帝进行谏言以推行自己的主张,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贾谊谏言主张成功的原因。【答案】10.ACE11.C12.D13.(1)一年多后,贾谊被皇帝召回京城觐见。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2)年岁有饥荒,这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14.材料一(1)贾谊的建议符合当时的需求(天下和洽)。(2)汉文帝对其亲近信任(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材料二(1)贾谊详细论述了此主张的积极作用。(2)逻辑严谨,说理透彻,且言辞恳切,这打动了汉文帝。(如果从反面谈战争发生、暴动突起等严重后果亦可)。【解析】【导语】贾谊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邃的洞察力,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试图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从他主张改革制度、兴礼乐,到强调重视农业、积累粮食,贾谊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策,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平定后,百姓没有积蓄,连天子都不能具备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天下既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是“天下”,谓语是“既定”,应在A处断开。“民亡盖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是“民”,谓语是“无”,宾语是“盖藏”,应在C处断开。“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是“天子”,谓语是“具”,宾语是“醇驷”,应在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东阳侯、冯敬这类人嫉妒贾谊。/上官大夫争宠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B.正确。都是动词,都有“估量、比较”的意思。句意:估量官府的费用。/试着让崤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比较长短大小C.“意思不同”错误。都是“如果,假使”的意思。句意:假使不幸出现方圆二三千里范围内的旱灾。/如果(有人)谋害单于,还能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罪行呢?D.正确。“于是、就”,表顺承/代词,表示“你的”。句意:皇上于是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皇上听闻后并不感到震惊,贾谊借用反问的形式来强化自己的不解”曲解文意。材料二中意思是说,“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言外之意是,自己为皇上的无动于衷而感到震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征”,征召;“居顷之”,过了不久;“拜”,任命,授予官职。(2)“饥穰”,饥荒与丰收,此处为偏义复词,指灾荒;“行”,规律;“被”,遭受,蒙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1)主张符合需求:原文提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表明当时天下和谐融洽,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契合了当时社会进一步发展规范的需求,所以这是谏言主张成功的一个原因。(2)文帝亲近信任:“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说明诸多律令的更改以及列侯都到封国去等事,相关建议都出自贾谊,体现出汉文帝对贾谊亲近信任,愿意听取他的建议,这推动了谏言主张的成功。材料二(1)论述积极作用:贾谊在谏言中详细阐述了积贮的重要性,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通过论述积贮带来的积极作用,逻辑严谨地向汉文帝表明积贮的好处。(2)言辞恳切:他还指出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如“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并强调不重视积贮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等,言辞恳切,打动了汉文帝,使得谏言主张成功。参考译文:材料一: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和睦,理应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项仪法,崇尚黄色,采用五行之说,创设官职名称,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国去等主张,这些建议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天子建议任命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妒忌他,就在天子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一心想独揽大权,使许多事情变得混乱。”于是天子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采纳他的建议,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后,贾谊被皇帝召回京城觐见。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材料二:汉朝建立后,承接了秦朝的破败局面,诸侯纷纷起兵,百姓失去了所从事的生产作业,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一石米卖到五千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的人超过了一半。天下平定后,百姓没有积蓄,连天子都不能具备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于是皇上便制定简约的法令,减少禁令,减轻田租,按十五分之一的税率征税,估量官吏的俸禄,计算官府的用度,据此向百姓征收赋税。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奉行节俭的原则,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百姓离战国时代不远,都舍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贾谊向皇上进谏说:“管子说:‘粮仓满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能使国家治理好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会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会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匮乏。古代治理天下,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到,所以他们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人们舍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天下的大祸。这两种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生产的人很少而消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枯竭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少得让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就要出卖爵位、子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听说了,哪有治理天下面临危险到如此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年岁有饥荒,这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地区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百姓呢?突然边境上有了紧急情况,几十上百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呢?战争和旱灾相继发生,社会财富极端缺乏,有勇力的人就聚集党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交换子女来啃咬他们的骨头。政治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远方那些势力较大可能称帝称王的人就会一起举兵争着起事,到那时才惊慌失措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蓄储备,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且财物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取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而谁不会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生产上去,都附着于本业,让天下的人都自食其力,让从事工商业和四处游食的人转而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啊!”于是汉文帝被贾谊的话所感动,开始开辟籍田,亲自耕种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写“早岁”和“只今”之状,于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饱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怀。C.尾联说昔日壮心满怀,如今报国无门,豪情早已荡然无存,且于醉酒中消遣度日。D.全诗融景、事、情于一体,然章法井然,颈联写景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6.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有对早年岁月的观照,但情感表达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谈谈它们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点。【答案】15.C16.相同点:①都表现对早年壮志的感慨:《醉中感怀》“早岁君王记姓名”,表现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书愤》的颔联以及“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诗人同样回忆了年轻时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豪气如山。②都表达了对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醉中感怀》感叹早年虽受君王赏识,如今却漂泊边城,久沉下僚,白发新生;《书愤》在回忆早年作战场景后,慨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期望落空、年华已逝的愤懑。不同点:①《醉中感怀》更侧重于豪情未灭,心有不甘,情感较为激昂。②《书愤》更重于对现实的无奈、悲愤,情感较为沉重悲凉。【解析】【导语】陆游的《醉中感怀》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凉与无奈。诗中“早岁君王记姓名”与“只今憔悴客边城”形成鲜明对比,青衫依旧而白发新生,凸显了时光流逝与理想破灭的痛楚。颈联的边塞景象烘托出苍凉氛围,尾联虽言“壮心未许全消尽”,却难掩醉中听曲的落寞。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与不屈的精神。【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豪情早已荡然无存”错误。尾联中“壮心未许全消尽”明确表示诗人的壮志并未完全消逝,而是在醉酒中仍能听到出塞的乐声,表现出一种不甘心的情绪。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的能力。相同点①对早年壮志的感慨:《醉中感怀》“早岁君王记姓名”是说年轻时蒙君王记起“我”的名字,能看出诗人早年受到君王关注,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满腔豪情。《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及“中原北望气如山”,写作者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还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体现诗人年轻时对收复中原充满坚定信念,驰骋疆场,豪情满怀,气势豪迈。所以两首诗都表现出对早年壮志的感慨。②对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无奈及对现实不满愤懑:《醉中感怀》里,早年受君王赏识,如今却“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身上穿的还是旧日低底文官的“青衫”,而头上的白发却在一天天地刚刚长出,不由得发出久沉下僚、时光流逝的感叹,尽显无奈与不满。《书愤》回忆早年作战场景后,写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诗人白白地自比万里长城,到如今已是垂垂老矣鬓发如霜,面对自己衰老的容颜,充满了期望落空、华年已逝的无奈和愤懑。不同点①《醉中感怀》中“壮心未许全消尽”写诗人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表明诗人豪情未灭,即便身处困境仍心有不甘,壮心犹在,整体情感较为激昂向上。②《书愤》中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的无力改变,情感较为沉重悲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二开学伊始,小李想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细节,防微杜渐。(2)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明诗人对战争的血腥有着清醒的认知,又充分讴歌了志士为保卫家国而献身的精神。(3)唐朝艺术文化空前繁荣,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峰。但音乐本身难摹,唐代诗人常常通过侧面烘托来展现音乐的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⑤.东船西舫悄无言⑥.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溺、勋、舫、唯、妪、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哪吒》系列影片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理念、叙事手法相结合,形成了共通的情感共鸣。“哪吒闹海”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也是《三教搜神大全》《封神演义》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影片以“魔童”哪吒的成长为主线,将道教书籍《西升经》中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内化为“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的呐喊。而片中的“神仙妖魔”的塑造也突破善恶二元对立——哪吒虽为“魔丸”,却心怀沧生;申公豹虽为“妖”,却能迷途知返。众人被困天元鼎,哪吒却在“三昧真火”的烈焰中得以重塑肉身,生动全释了何为“①”。《哪吒2》的元素设计也体现了东方美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