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
I日迎新的美好愿望,感受诗人王安石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
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
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
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没有注释的,可
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如《元日》,可以让
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一一《传统节日》这
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E,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
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口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人情人境,朗诵为主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
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
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
传统节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游戏揭题,理解诗题
1.游戏:看图猜节日。(出示图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
师:每位同学都能猜出不同的节日。今天让我们走进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古诗一元日。请
同学们,跟一起读。
2.释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课件出示:
.兄■夺的灰宣过■
7一彳一笈一元
rtt奉或拿*
师:没错这就是“元”字。“元”是“头、初、首”的意思。“元日”就是正月初一。
3.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不少反映百姓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主要作品:《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4.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古诗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准字词。结合提
示,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强调“屠苏”“瞳瞳”的读音。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作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
(2)学生练习读。
(3)教师生共读。(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伴着音乐打节拍齐读《元FIX
3.了解大意。
(1)师:现在请同学们刍由地读一读第一句,读完以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意
思。
(2)朗读理解诗意。
(3)交流探究。
①理解“一岁除”。(除:除去,逝去)
②理解“屠苏”。(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
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
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
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
他们长寿的意思。
③理解“暖”字。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它体现在一个字上。(“暖”,
既有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
诗意: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师:第一句诗紧扣题目,通过描写响亮的爆竹声和饮酒的感受,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
氛,让人感觉到春天已经到来。
(4)我们看第二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瞳瞳”表现了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桃符”是春联的意思。
②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③认识“桃符”。(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
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5)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
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师范写,生摹写。
(6)如何理解.“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含义?
“新桃换旧符”写出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蕴含除旧迎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
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看注释、图片理解诗文的大概1意思,掌握学习
古诗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沐的教育理念。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
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叶么?
(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
课件出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21
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
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
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2)师: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3)“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瞳瞳”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
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4)师: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生交流)
(5)指名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揣摩背后
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描写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玫治的思想
热情c放鞭炮,喝美酒,换上春联过大年c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R.让我们珍惜
合家团圆的时光,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吧!
四、拓展延伸,读出情景
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难忘情景。
五、板书设计
千门万户险”日、光明昊第
感把备松靛闻轿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元日》
(2)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3)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了解“清明”
1.谈谈清明的来源。
(1)出示古诗的题目:清明。师:同学们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
(2)学生思考,教师补允介绍。(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课件出示: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
它是在每年的4月4、5日或6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
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2.师:了解了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
李杜二主要作品:《江南春》《泊秦淮》《清明》《山行》等。
3.师:清明同学们会去做些什么?(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
二初读故事,感受韵律
1.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古诗读通顺。(提示:魂、酒、牧的读音)
2.抓诗眼,悟诗情。
(1)师:自由读诗,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欲断魂)
(2)理解“欲断魂二
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词?(魂魄、灵魂等)“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失魂落魄)
(3)分句理解全诗情感。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雨纷纷;雨密而杂乱地下着。
断魂:悲伤愁苦的样子。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诗意: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示图片)
诗意: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3.指导朗读。
(1)听视频范读。
(2)自由练习朗读,读出古诗节奏。
课件出示:
港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必须在诵读上下足功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以读促积累,
“读”占鳌头。
三、读懂读透,感受诗情
1.师: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2.用自己的话说古诗大意。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感知“纷纷”的精妙。
情景交融:“雨纷纷”写的是当时细雨朦胧的样子。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墓的日
子,可是诗人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欲
断魂”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心情。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俏皮的一指,抹去诗人心中的阴云,使全诗的气氛豁然开朗。
3.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扫墓的人、[4家祭祖的人、漂泊在外的人……)
4.齐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喝酒解闷、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等)
6.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课件出示名家作品片段)
课件出示: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
心喟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
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自周作人《山头的花木》
(2)交流感受:读了名家写清明的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3)尝试背诵《清明》全诗.
5.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1)指导书写“欲、魂、借、酒、何、牧”。
①(“酒”里面不能少写一横)
②观察田字格中“魂”的笔画,指导书写“魂”:左窄右宽,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两笔撇折、
点。
③学生描红、临帖、练写,教师评价。
④指导书写“欲二
⑤字典中“欲”有三种解释,诗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
课件出示:
A.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B.想要,希望;C.将要,快要。
⑥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2)用方格纸默写古诗。
(3)书写要求:正确、美观
6.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意境含蓄优美,写雨中行人的忧愁,
笼罩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设计意图】将生活实际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清明节时的哀思。通过
展示名家作品片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回顾古诗,总结学法。
(1)回顾《元日》《清明》,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第一步: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或通过与同学交流,了解4诗大意。
第二步: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布置预习作业。
今天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1)用所学的方法,尝试自学完成对应练习;
(2)默写《清明》。
五、板书设计
信怀
清明K爆件精冷,
\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芍统节日,并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导入课题
1.复习古诗,学法回顾。
(1)课件出示《元日》《清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师:这两首古诗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春节和清明节)
(3)上节课,我们总结了学习古诗的三步法,你能说一说吗?(课件出示)
2.导入新课,揭示题目。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读诗题,解题意。
(1)读诗题,读了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2)“九月九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有回想、想念、记得的意思,在这里“忆”
的字义是什么?(想念)“山东”是指华山以东。
(3)齐读诗题。
(3)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吧。(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课件出示: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盛唐诗坛上极负盛
名的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鸟鸣涧》《山居秋暝》《竹里馆》《送
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实现教师“教”是为了
“不教”的理念。
二、借助学法,合作学诗
1.自主学诗,课件出示提示。
课件出示:
借助学法,先自学,再交流古诗大意;然后想象画面;最后抓住关键词和课前了解的背景,
说一说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提示读音:兄、倍
2.交流所学。
(1)诗句讲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单独。异:另U的,其他的。逢:碰见;遇到。倍:加倍。
师:抓住关键词,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先来说一说。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师:独有两层意思,独:孤身一人,孤单寂寞。都可以形容出诗人的孤独感。
两个“异”字:表现作者思念家乡;无法与亲人团聚的孤单、落寞。
所以这句诗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了。
(2)诗句讲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3)体会诗情。
①抓住“独”“异”,体会诗人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
②抓住“佳节”,想象重阳节的热闹景象,与“独”“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倍”字
道出了诗人在节日之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③抓住“兄弟”与“一人”的反差,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带着情感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3.想象感悟: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学生交流。
(4)师:这两句诗中,诗人想到了什么?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这两句写诗人想象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欢度重阳佳节,却只少了自己。从中可以
体会到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寂寞和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由读到悟,在读的过程中,
解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古诗三首,比较异同。
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相同之处是都描写了传统节日的景象;不同之处是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首是喜悦,
第二首是悲伤,第三首是孤独。
3.拓展延伸。
(1)就像王维一样,从古至今有许多客居他乡的游子将他们漂泊在外、凄凉孤寂的心境,
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入诗中。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唐]李白《静夜思》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唐]杜甫《绝句二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颖《黄鹤楼》
(2)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三首古诗的异同,加深了他们对古诗主题
的理解。通过拓展延伸,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生字指导
观看生字视频学写“兄、独、异、佳”
四、板书设计
为异客
在异乡逢佳节倍感孤单
九月九日忆倍思亲
山东兄弟
登高处
想家乡插茱萸情景交融
少一人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这三首诗,并默写。
2.完成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1.授人以渔,提升能力。
在教授《元日》《清明》这两首诗的时候,引导学生学古诗,提炼方法。一是读通读顺,
借助注释或与同学交流,了解古诗大意。二是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三是抓住关键
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法的提炼,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样诵读,读出味道。
任何一堂语文课都要读出语文味。古诗的韵律之美更要通过诵读来体现。读是一种艺
术,不仅仅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是要读出层次,读出精神。在课堂上,教学生朗读古
诗,指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这是古诗教学必须要做到的。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存、普”等9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世、界”等
13个字,正确读写“伟大、记录”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
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策略
1.理解关键词语
理解词语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自主了解文中关
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良好习惯。接着再结合课文的具体内
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理解融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借助语言
文字,提取关键信息,充分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纸的发明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2.关注积累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教师要引导学
生发现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某一句话写的,找到这句话就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造纸术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存、普”等13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世、界、
伟、录、保、存、约、验”8个字,正确读写“伟大、记录”等15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你知道四大发明指的是
什么吗?
2.互动交流。(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出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你知道一些关于纸的知识吗?
4.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字词。
课件出示:
存普制糙蔡伦累切便鲜欧洲社
伟大记录粗糙保存大约吸收经脸原料
满足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欧洲社会
(1)读生字。
(2)游戏识字:书中找字
(3)认读词语
(4)解会写生字的结构分类,知道文中单人旁的生字有哪些。
(5)结合语境识记多音字“累、切、鲜二
(6)了解“创造、学富五车、粗糙、传承”的含义。
3.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填一填。
课件出示:
在蔡伦没有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记录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汉时期,人们造出了(麻纸),
但是这种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制成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促
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三、研读课文,分段概括
1.师: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你能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吗?
2.听课文朗读,概括每段大意。
总1概述造纸术的发明的重大意义。—
分2-4记叙了我国发明造纸术的经心—
再.5卓电国造纸术的传播”及旷空界的影响。
3.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叙述的。
4.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句中的“之一”能不能删?
预设:不能,“之一”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不是只有造纸术,如果去掉,就变
成了唯一贡献,与实际不符。
四、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同学们先观察一下哦。
课件出示
世界术伟录册保存
2.归类指导。
“世”是独体字;“伟、保”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存”是半包围结构;“界、录”是
上下结构,“录”的下面不是“水”,第六笔是提,第七笔是撇。
3.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4.优秀作业展评。
五、作业设计
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验、捞、阿、欧、洲、社”6个字。
2.概括自然段大意,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能解释蔡伦的造纸术峙承下来的原因,体会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品读课文
1.游戏复习所学字。
课件出示:游戏
2.再读词语。
3•师:上节课我们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你还记得是哪三个部分吗?(回顾文章分段,
概不每部分的大意)
4.复习第一段内容。
师: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哪个词不能删掉吗?(“之一”)
二、品读课文,深入研究
1.研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各个时期的人们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比较一下,
使用这些材质来记录文字各有什么优缺点?
2.师:分时段比较一下,使用这些材质来记录文字各有什么优缺点?(发明纸前、西汉
时期、东汉时期)
3.发明纸前
(1)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甲骨文”。(课件出示甲骨文图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缺点:只能用刀刻,很不方便。
(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
册书。
缺点: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优点:比竹片、木片轻便。
缺点: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字源识记“帛”。“帛”由“白”和“巾”组成,表示白色的绢或绸。
课件出示:
帛,甲骨文“信”二“9”(白,无色)+“巾”(巾,绸布),表示白色的绸布,金文“东”、
篆文“帛”承续甲骨文字形。
4.西汉时期纸的缺点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藤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考
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缺点: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5.东汉时期纸的优点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
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
又好用的纸。
优点:轻便、好用、便宜。
师:收集原料一剪碎、切断一浸水、捣烂成浆一晾晒成品。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了
解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出示表格)
时间记录文字的物体优点不足
龟甲、兽骨和\常更用刀刻,
起先
造纸术青钳器笨重,闰读、
\携带、保存
发明以后来竹片和木片
不便
前价钱贵,只有
再后来帛轻便
少数人用得起
便于粗犍,不
西汉麻抵
携带便书写
6.再次默读第4自然段,解决问题。
(1)回归课文段落,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2)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乂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
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3)体会连续使用多个动词的作用。师: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到蔡伦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呢?(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4)“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改进”一词能否
换成“创造”,为什么?
改进: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创造:指以前从来没有,是从无到有的。
造纸术的发明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所以
不能换。
7.概括大意,提炼学习方法。
(1)课文第4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写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2)默读课文,自主填写思维导图。(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8.读第5自然段
(1)说一说:我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乂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
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2)想一想: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这段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文章主旨的深化,与第一自然段遥相呼应,高度赞美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赞美了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9.默读课文,想一想每段的意思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造纸术发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
明以前
造纸术发
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期后来
用
在龟甲、兽骨、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传到了
麻
青铜器、竹片、来用树皮、麻头、全世界,极大
木片上刻字,造稻草、破布等原地促进了文化
纸
在帛上写字。。料造纸。的发展。
三、归类指导,书写汉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
验捞阿欧洲社
2.观察结构: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
3.交流书写要点。注意关注左右结构的占位及笔画间的互相避让。“验、阿、洲、社”为
左窄右宽的字;“约、欧”为左右等宽的字。洲:右边的第一笔为点,第二笔为撇,撇和后面
的两竖间距要均等。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6.优秀作业展评。
四、板书设计
伟欠董侦
/心甲、,彳.看,■(费时费
t
、,面门文化夏星;
原筑不优率与)
I合号"
程*s检迨桐♦使、舒浦、便直)
五、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发明造纸术的经过及其重大意义,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六、作业设计
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一文时,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果文内容,遇到疑难,小组合作探究,
自行解决问题。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
纸的发明过程进行讨论;课堂上注重学生的默读训练,学生在默读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注重综合实践教学的落实。收集、整理资料,交流了解传统节日,补充材料进行练习。
这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训练。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二会写“赵、省”等13个字,重点指
导书写“省、匠、史、慧”4个字。正确读写“赵州桥、石匠”等1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
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5.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
教学难点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前后鼻音的字和翘舌音的字二匕较多,教学时要注意正音。“爪”的
甲骨文形似一只手,其造字本义是用手抓住,它是一个多音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
联系已经学过的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本课可重点指导“省、匠、史、慧”4个
字的书写。
2.理解运用
“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课文接着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
形状特点等,它们都是围绕“雄伟”这个词展开的具体描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
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清楚的方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并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积累表达
本课词语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很熟悉的,可以自行识字练写的,如“中间、河面、
流水、而且、水花”等;还有一类是需要教师稍加引导的,如“石匠、桥洞、双龙戏珠”等,
这类词语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运用文中重点词语,以导游的身份向游
客介绍赵州桥。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会认“县、拱”等10个生字,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3.指导书写“赵、省”等11个字。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2.引入课题:1400多年前,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
这座桥叫什么?(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81-618),是由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大声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说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闻名世界的赵州桥)
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什么?(智慧和才干)
2.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生字拼读,认读。师:你们读得太棒了,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读!瞧,小猴
也过来跟我们一起读生字啦!我们跟小猴一起过桥吧。
课件出示:
县拱济匠计史人智慧历
提示多音字:爪、济
解词释义:谩计、横跨、智慧、遗产
4.师检查生词的认读。(课件出示生词)
课件出示:
赵州桥石匠设计创举冲击节省
而且各自似乎体现人民智慧才干历史
5.学生读
(1)结合语境学习多音字“爪二
(2)相机指导部分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的落实,是学好课文的关键。此环节重点要求学生读准生字新词,从而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由读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上节课,我们跟
着流程图感知了《纸的发明》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继续利用流程图感知《赵州桥》
一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F自此。;浊;即昌割;於含初册出*
(2)自主概括。
预设1:第1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历史,也就是基本情况。
预设2:第2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写的。
预设3:第3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美观。
预设4:第4自然段写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意义和价值)
(3)小结学习方法:我书根据流程图,学会抓关铤词提炼主要内容,很快就知道文章写
了叶么。
2.首尾结合,读出文章的意思。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读完后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信息。(课件出示第1
自然段)
(桥名、地点、设计建造者、年代)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这一遍读要注意中间一个很重要的词,你知道
是哪个词吗?(世界闻名)
(2)理解“世界闻名二
①师:你能把“世界闻名”换一换吗?换成其它的词(远近闻名、中外闻名)
②我们来看看其他名人空它的评价吧。(课件出示资料)
河北赵县安济桥(即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梁思成
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
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李约瑟
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中国拱桥建
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福格・迈耶
③那你能试着用“世界闻名”造句吗?
④指导朗读。
(3)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从“学习”到“学会”?课堂上延续《纸的发明》的学习方法,
根据流程图,抓关键词,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课件出示。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田字格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省、县、匠、设、计”。
2.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布局,说说怎样写才美观。
3.学生交流:“匠”是半包围结构,可以对比学过的“匹、巨”进行学习;“省”下面是
“目”,不要写成“日";“县''上面框内是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4.教师提示:书写时要坐直,保持正确的姿势。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6.作业展评。
7.收集资料。收集关于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
8.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特别是中心句,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3.指导书写“创、举”2个字。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赵县、河北省、石匠、设计、历史、智慧)
2.再齐读词语入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结合思维导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思维导
图)
4.学生交流,完成思维导图。(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
5.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美观)
课件出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师: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就说明了,它是总起句。)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结合思维导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掌
握深文结构,通过过渡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1.了解赵州桥的“雄伟
(1)领读。师: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赵州桥雄伟的特点的。
课件出示: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净
跨三十七米多的拱形大桥洞。
师:你知道这里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赵州桥吗?
①引导体会。抓住重点短语“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三十七米多”,这里用具体的数字
来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
②对比理解。结合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体会。(出示图片)
示例1:我们的教室长10米,赵州桥相当于5个教室的长度。
示例2:我们的教室宽6米,赵州桥差不多有一间半教室宽。
③师:虽然赵州桥和今天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在1400多年前,这可是独一无二的。
④朗读指导。师:赵州桥可真是雄伟呀!
2.了解赵州桥的“坚固”。
(1)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坚固的特点?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c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
时挨,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
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引导学生抓住“全部用石头砌成、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了桥身的重
量”进行理解。
师:这样的设计精巧,让桥更坚固。
(4)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出示图片)
3.理解“创举二
课件出示: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师: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
预设: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建造这样的桥是I-分不容易的,况且赵州桥还是单拱的,
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雄伟、坚固”,围绕中心句品词析句,在比
较中感受赵州桥的特点。本环节既关注了段落的结构,又品悟了语言的精妙。
三、积累语段,活学活用
1.了解赵州桥的“美观”。
(1)课件出示: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师:这一句中总结上文“不但坚固”,引出下文“而且美观”,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做过渡
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所以我们叫它过渡句。
(2)“美观”表现在哪里?课文中写了哪几种“精美的图案”?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课件出示赵州桥石栏上精美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境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生动地写出了龙的姿态美。真想活了一样。
2.请默读第3自然段,特别是描写赵州桥的美观的语句。(课件出示语段)
师:读完第三自然段,作者写了龙的几种姿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
说。(三种姿态)
3.从句子“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中的“真像活了一样",你想到了哪
些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四、学会构段,练习复述
1.了解构段特点。
(1)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和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3)小结学法:先总说,再具体描述,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一分结构。我们在今后的
学习中可以运用这种写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件出示: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师:这一段就是总写,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板书设计
总起:也再用名
赵/雏伟2长、宽
州分达(坐石美网成、暴再设计设计我抑
桥建人创学
美足;精果的用索
也抬:堂青的历史文化造产
六、课堂小结
赵州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在骄傲、自豪的同时,
也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七、作业设计
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以读为抓手。
抓住中心,认真品读。读,是学生感悟文章情感、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根据这一阅读目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找出段落关键句、中心词。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2.关注表达,从说做起。
说,是学生阅读感受、阅读思考的有效输出途径之一。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初步交流自己的感受,再通过表演的方式感受作者语言描写的准确,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作者是如何既有条理又生动地把图案的精美写清楚的,最后让学生代入
导游的角色,借助关键词语将赵州桥的特点说清楚。在引导学生练习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深
化了“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学习任务。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乘、笼”2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的。
3.能说出《清明JJ可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闪。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
《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点
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策略
1.默读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带着问题去默读。教师教学时要
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带着问题默读,在默读中明白《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另外,
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文字想象画面。这是一篇如实描述民俗画的文章,文中还有两幅插图。要引
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以读促理解。
2.关注表达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习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
词句中学习,如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了形态各异的人,从中感悟课文是如
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综合类-中级建筑经济-第十二章建设工程监理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2025年综合类-中学体育与健康(高级)-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综合练习)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医眼科住院医师-内经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医妇科学主治医师-中医妇科学(综合练习)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医妇科(医学高级)-中医妇科(医学高级)-中医皮肤与性病学(医学高级)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山东无人就餐管理办法
- 山西监狱罪犯管理办法
- 宾馆采购合同管理办法
- 2025年综合类-一级注册建筑师-第一章建筑热工与节能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GB/T 22080-2025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2025工会基础知识题库与参考答案
- (2025)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库及答案
- 2025中国数字营销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定向士官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出货检验规范
- 公路安全应急培训课件
- 物业工程管理部培训课件
- 2025年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新版真题卷(附详细解析)
- 京东效绩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