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9课【复备教学设计】

短诗三首

(共2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主题单元,在此之前,

学生已学过一些现代诗,但以“现代诗”为单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

现。《短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选取了冰心的三首极具

代表性的小诗。《繁星(七一)》围绕“永不漫灭的回忆”展开联想,通

过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画面引起共情,表达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和对母亲的思念。《繁星(一三一)》通过三个反问句组成排比,表达

作者对大海的崇敬之情。《繁星(一五九)》结合两个“风雨”,采用比

喻的手法,讴歌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单元的

语文要素之一,也是本课要落实的重点。因此,教学时可通过引导学生

联系冰心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补白等方法,帮助学生感

受诗歌的创作特点,读懂三首短诗,读懂诗人内心,进而体会诗歌表达

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漫灭”“膝上”“波涛”“巢”等词语,会写“繁”“藤”

等易错生字,读通三首短诗,有韵味地朗读、背诵《繁星》(七一)(一

三一)。

(二)学习《繁星(七一)》,运用想象、比较、仿写等方法,感受

诗歌“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等特点,体会诗人对童年生活和母亲的怀

念之情。

(三)学习《繁星(一五九)》,解读两个“风雨”,品味诗歌的联

想之妙;通过想象和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诗人对母亲的爱。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勾连阅读经验,叩响诗歌之门

1.回顾四年级上卅学过的现代诗一一《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延

安,我把你追寻》,以及第六单元的导读页选取的冰心奶奶的文字:“童

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二【复备教学设计】

过渡:其实,这段导语是冰心奶奶写的一首个诗《繁星》(二),“诗

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欢迎大家一起轻轻叩响这扇通往美

丽世界的大门,走进第三单元一一现代诗单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冰心

奶奶的三首短诗。

2.用心读一读三首短诗,关注题目,说说你的发现或疑问,初步了

解《繁星》。

这三首短诗均选自冰心的诗集《繁星》,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冰心

说,这些诗歌记录的是她零碎的思想,这些思想关乎母爱、童年、大自

然,这些思想如繁星般细小,却又散发光芒,所以每一首都叫《繁星》,

诗歌集一共收录了164首短诗,题目后面的编号则代表这首短诗在整本

诗集中的序号。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第71首、第131首和第159

首。

(二)初读诗歌,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朗读三首短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随机指导:正确认读词语“漫灭”“膝上”“波涛”;根

据“啊”的音变规律,读准“啊”的字音。

3.完成《作业本》第2题。

(三)学习《繁星(七一)》,读出共鸣,写我心所思

学习活动

♦自由读《繁星(匕一)》,想象诗中的三个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

诗人永生难忘呢?

♦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回忆?仿写短诗。/

1.交流想象:诗中的这三个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诗人永生难

忘呢?

月明的园中,O

藤萝的叶下,O

母亲的膝上,。

2.通过比较,感悟诗歌特点:如果按照大家的想象,把发生的事情

写出来,这首短诗可能是这样的。自由读一读,这样写,你们喜欢吗?

为什么?

这些事——【复备教学设计】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寻找萤火虫的踪迹;

藤萝的叶下,

闻着花儿的清香;

母亲的膝上,

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

3.小结:是的,这首小诗虽然简洁,但是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而童年生活和母亲的怀念。我们再把这首短诗读一

读。(板书:对童年生活和母亲的怀念)

4.回忆童年,师生交流:诗中的情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童年

回忆?

5.仿照短诗,当堂写我心所思。

提示:如果你在诗中看到了自己,你离这首诗就更近了。诗人冰心把回

忆里的那件事、那个场景,用三个短语表现出来。现在请你仿照《繁星》(七

一),将童年的画面写到这首诗中。

这些事一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6.展示交流,小结:只要心中有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

(二)学习《繁星(一五九)》,品读词句,体会联想之妙

1.过渡:三首诗中,还有一首也在表达诗人对母亲的爱。(出示《繁

星(一五九)》

2.指导朗读。

关注句式,读出节奏(体会句式的相同、揣摩节奏的细微变化);

关注称谓,读出语气(“母亲啊!”“我”“你”,充满深情的呼唤感)。

3.理解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情感。

(1)追问:诗人为什么那么想念母亲呢?(因为心中有风雨)

(2)天上的风雨我们很好理解,就是自然界中风和雨。那心中的

风雨,你觉得是什么呢?(学生想象“风雨”情境)

(3)补充作者的经历,接读诗歌:诗人冰心从“天上的风雨”联

想到“心中的风雨”,这“心中的风雨”又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想

象空间。这“心中的风雨”对冰心来说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9课【复备教学设计】

短诗三首

(共2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繁星(一三一)》,在朗读中发现诗歌的韵律之美,背

诵诗歌°

(二)通过联系作者生活经历和拓展阅读《繁星》群诗感悟诗人对

大海的热爱之情,仿写小诗。

(三)通过微课提示综合性学习的摘抄内容知摘抄方法,查找并积

累其他关于大海的诗或者自己喜欢的诗歌,抄写在摘抄本上。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诗歌摘抄本。

三、教学过程

(一)背诵短诗,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繁星》(七一)(一五九),体会了诗人对

母亲的爱,一起有韵味地背诵一遍。这节课咱们再去读读第二首短诗,

在这首短诗里,诗人冰心想念的又是什么呢?

(二)学习《繁星(一三一)》,读出韵律,悟情感之美

Z\

学习活动

♦自由朗读《繁星(一三一)》,找一找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的奥秘。

♦想一想:在诗中诗人难以忘怀的又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交流发现:诗歌运用了排比、反问、押韵等方法让这首短诗具读

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2.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背诵诗歌。(师生合作接读、填空朗读)

3.走近冰心,体会情感。

(1)诗人难以忘怀大海,说说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真的非常想念、

非常喜欢大海。(板书:对大海的热爱)

(2)想象诗人为什么这么想念大海。(这与冰心的童年生活分不开))

(3)补充了解冰心的童年经历:冰心的父亲是一位海军军官,小

时候她随父亲在烟台生活了八年。在其作品《冰心自传》中这样写道:

(出示资料)

我的童年生活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复备教学设计】

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冰心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充满着

眷恋、感激和热爱....

(4)群诗阅读,升华情感。

繁星(二八)

故乡的海波啊!

你那飞溅的浪花,

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盘石,

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繁星(七九)

早晨的波浪,

已经过来了。

晚来的潮水,

又是一般的声音。

繁星(九O)

坐久了,

推窗看海罢!

将无边感慨,

都付与天际微波。

4.仿写小诗。

提示: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到了她对

大海深深的热爱。你有热爱的事物吗?仿照课文的样子,你也来写一写小诗

吧!

__________啊!

哪____―没有_________?

哪____―没有____?

哪________没有_________?•

(三)微课开启综合性学习活动,布置作业

1.微课开启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摘抄内容和摘抄方法。查找并积

累其他关于大海的诗或者自己喜欢的诗歌,抄写在摘抄本上。

2.完成《作业本》第3题和第4题。

附板书:

节奏

画面

情感

(整理者:萧山区大同小学陈小青;审核者: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沈技;萧

山信息港小学陈森燕)

本课时助学设计(预学单、拓展资料及其它等)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0课【复备教学设计】

绿

(共2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现代诗

歌作品,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

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

办诗歌朗诵会”。《绿》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由现代著名爱国诗人艾青

创作于1979年。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

体,想象十分奇特。相比前一课的三首短诗,这首诗更为抽象、更难理

解。四年级学生已具冬一定的识字能力和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

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字词教学主要通过殖文识字来落实,教学

重点和难点在于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课教学紧扣一个“绿”字,先聊“绿”激趣,初步感知“绿意

然后在与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的对比阅读中发现同样写“绿”,但不

同作品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更让人有想象空间和更

多的是写感觉的表达特点。接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诗人创作背景的补充

走入诗歌意境,理解这首诗表现的“绿”,既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

的感觉,感受“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体会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

与赞美。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挤”“叉”,会写“瓶”“叉”等

4个字,积累并拓展描写绿色的词语。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能借助关键词

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独特的表达,能仿照第三节写一小节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聊“绿”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绿”是一种颜色,表示绿色的词语,你能想到哪些?(板

书:绿)

2.读一读表示绿色的词语。(出示词语)

【复备教学设计】

新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鲜绿

草绿墨绿水绿碧绿基绿青翠豆绿铜绿

绿油油绿茸茸绿莹莹绿葱葱绿茵茵

3.说说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绿色。

4.揭示课题,走近作者。

作家们也喜欢描写绿色的景物,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也写了一首诗,

诗名就叫《绿》,他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诗色彩鲜明,独具

特色一一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有着丰富绘画经脸与丰厚艺术修养的

现代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艺术美学倾向与追求,色彩是艾青诗歌艺

术表达的要素之一。

(三)自由朗读,感知“绿”意

学习活动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图出诗中出现的“绿”字,数一数诗中一共出现了几个“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1.自由读诗。

2.指名分节朗读。(随机正音“叉”,翘舌音,第一声;指导书写“瓶”

“叉,,)

3.交流诗中出现的“绿”字,共17个,感受浓浓绿意。

4.小结:那么多的绿扑面而来,目之所及都是绿色,难怪作者说一

一(板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三)读中品味,想象“绿”景

1.品读第二节,感受绿的丰富。

(1)指名读词语,指导读出节奏。(出示词语)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选择一个词,说读到这个词,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

墨绿的()浅绿的()嫩绿的()

翠绿的()淡绿的()粉绿的()

(3)欣赏图片,配乐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播放音乐)

引导:瞧,墨绿的松树高高地挺立在原野上,浅绿的幸运草、淡绿的

新芽随风舞蹈,嫩绿的柳枝、翠绿的新叶、粉绿的湖水令人心旷神怡。

带着这些画面,在音乐声中读第二节。【复备教学设计】

(4)关注省略号,体会一下标点符号中也藏着许多绿。

引导:大自然里只有这些绿?

预设:碧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小结:多么丰富的绿啊!深浅浓淡都不一样,怪不得作者说一一“好

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2.品读第三节,感受想象的奇特。

(1)引导:绿是大自然的景象,叶子是绿的,小草是绿的,春水也

是绿的……绿是诗人的感觉,因为风拂过嫩绿的柳条,所以刮的风是绿

的。(板贴:自然景象诗人感觉)

(2)说话练习。:出示填空,指名交流,随机点评)

因为风拂过嫩绿的柳条,所以刮的风是绿的。

因为,所以下的雨是绿的。

因为,所以流的水是绿的。

因为,所以阳光也是绿的。

(3)师生合作朗渎。

风拂过嫩绿的柳条,所以——刮的风是绿的。

雨洒在碧绿草地上,所以——下的雨是绿的;

苍翠的大树倒映在湖水中,所以——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照耀在绿色的森林里,所以——阳光也是绿的。

(4)仿写诗句,完成《作业本》第3题第(3)小题。

引导:诗人的想象多么奇特呀!在诗人的眼山,整个自然空间都是

绿的二请佟继续大胆想象,里有哪生景物也能变更绿色。

读诗句,照样子写一写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绿的O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附板书:

绿(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自诗

»•••人

景感

象觉

(整理者:萧山区大同小学陈小青;审核者:泰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沈技;萧山

信息港小学陈森燕)

本课时助学设计(预学单、拓展资料及其它等)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0课【复备教学设计】

绿

(共2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感受诗歌更让人有

想象空间和更多的是写感傥的表达特点C

(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诗人创作背景的补充走入诗歌意境,理解

这首诗表现的“绿二既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体会作者

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诗

引导: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体会到了《绿》这首诗

表现的“绿”,既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许多作家喜欢描

写绿色的景物,这节课咱们继续读诗人艾青写的诗歌《绿》,以及“阅

读链接”中作家宗璞写的《西湖漫笔》的片段。

(二)比较阅读,发现诗的特别之处

学习活动一

大声朗读《绿》这首诗和《西湖漫篦》的片段,找一找两者有哪些共同

点,图一圈诗文里写了哪些绿色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所有的绿集中起来,雨中去访灵隐,

到处是绿的……挤在^一起,一下车,只觉得绿意

重叠在一起,扑眼而来。道旁古木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静静地交叉在一起。参天,苍翠欲滴,似

墨绿、浅绿、嫩绿、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

翠绿、淡绿、粉绿……突然一阵风,绿的。飞来峰上层层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叠叠的树木,有的绿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得发黑,深极了,浓

创的风是绿的,拍飘动在一起....极了;有的绿得发蓝,

下的雨是绿的,浅极了,亮极了。峰

流的水是绿的,下蜿蜒的小径,布满

阳光也是绿的。青苔,直绿到了石头

缝里。

1.点拨:一首是诗,一篇是散文,两者除了都写了很多绿色的景物,【复备教学设计】

还有什么共同点?(都写出了“绿”的丰富和范围广,让人感受到“绿”

充满生命里等)

2.引发认知冲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宗璞写的《西湖漫笔》

只要分一下行,就是一首很好的诗。你们比较着读一读,同意吗?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雨中去访灵隐,

到处是绿的……一下车,

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道旁古木参天,

翠绿、淡绿、粉绿……苍翠欲滴,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刮的风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卷的树木,

下的雨是绿的,有的绿得发黑,

流的水是绿的,深极了,浓极了;

阳光也是绿的。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亮极了。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峰下蜿蜓的小径,

重亲在一起,布满青苔,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3.交流点拨:不是分行写的就是诗,再仔细读读艾青的《绿》,想

一想诗歌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4.全班交流。(板贴:诗歌更让人有想象空间,诗歌写的往往是一

种感觉。)

(三)体会“诗歌更让人有想象空间”的特点

L过渡:为什么说诗歌更让人有想象空间?朗读《绿》的第一小节,

想象一下,诗人写的可能是什么地方?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2.交流接读:是呀,诗中的“绿”,绿得到欠都是。所以诗人写到

学生接读“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3.再读《绿》的最后小节,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

在一起”实际上是指什么。(指绿色的事物在风中“动”)想象一下,可【复:备教学设计】

能是什么在风中“动”?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4.小结:你们看,诗歌往往不明确告诉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景物,

反而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读诗的时候,也要善于想象。

(四)了解“诗歌更多的是写感觉”的特点

学习活动二

自由朗读《绿》的第三小节,与宗璞在《西湖漫笔》里写的那样——“似

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比较一下.你觉得这个小节的写法有没有问题?

1.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小节似乎是病句,正确的应该像宗

璞在《西湖漫笔》里写的那样一一“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在

每一句诗前面加上一个“似乎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似乎刮的风是绿的,

似乎下的雨是绿的,

似乎流的水是绿的,

似乎阳光也是绿的。

2.想象画面:你觉得什么情况下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觉得风、

雨、水、阳光都是绿的?

3.补充资料。

艾青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朝着

共同目标努力;作为爱国诗人,艾青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结

合在一起,用“绿”这充满生机的颜色预示着祖国的美好未来,正如艾青所

说——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出自语

文园地“日积月累”)

4.引读第四节:是啊,诗人所写的“绿”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景象,

更是诗人的感觉,诗人还感觉到一一(学生接读)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5.想象如果把“绿”字换掉,你觉得诗人在写什么?

【复备教学设计】

所有的()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其余题目。

2.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艾青笔下的“绿”洽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

的空间,请你找一找其他诗人笫下的“绿”,并把它抄写到摘抄本里。

附板书:

绿(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自诗歌更让人有想象空间诗

然------------------------人

色诗歌更多的是写感觉感

象觉

(整理者:萧山区大同小学陈小青;审核者:莱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沈技;萧山

信息港小学陈森燕)

本课时助学设计(预学单、拓展资料及其它等)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1课【复备教学设计】

白桦

(共2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白桦》是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一首抒情诗。诗歌第一节总写白

桦的特点c用“银霜”和“雪花”展现了白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C一个

“涂”字表现出白桦树主于上有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白桦

树拟人化,仿佛白桦也爱这一身洁白,突出了白桦的高洁。第二节写白

桦树的枝叶。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去的枝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

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树镶

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穰、流苏一样好

看。作者极尽想象,刻画了雪后的白桦树傲寒挺立的形象。第三节和第

四节写出了白桦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赋予白桦独特的美感。诗歌意象

鲜明、节律和谐、感情欢悦、意境明丽,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诗

人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出生动鲜明的白桦形象。

本课将继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白桦》不同于

前两课中的现代诗,它对应的句子字数比较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

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字数,了解诗歌押韵

的特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领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还可以通

过抓关键字词、收集诗人写白桦的其他诗歌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

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绽”“朦胧”“徜徉”,读准叠词“姗姗”“皑皑”,会

写“潇”“穗”“霞”等易错生字,通过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

理解“流苏”“姗姗来迟”等词语的意思。

(二)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特点。

(三)借助优美的词句,想象画面,在比较阅读中感受白桦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我们可能从没见过的树,它就是俄国诗人

叶赛宁笔下的白桦。【复备教学设计】

简介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代表诗人,短短30年的人生中他曾多

次在诗歌中描绘并赞美一种树一一白桦。

2.这首诗里出现了下面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花穗潇洒流苏齐绽金晖徜徉朦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姗姗来迟白雪皑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词语有你了解的吗?

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绒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舞台服

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金晖:金色的阳光。

姗蜘来迟: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学习活动一

♦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作业本》第2题。

♦注意押韵,也出警歌中押韵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娜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4.诗歌押韵,读起来更有韵律美。再读整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想象画面,学习第一、二小节

【复备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二

♦读一读课后题中的词语,选择几个词语描述诗歌中的白桦,说说它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作业本第3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洁白的流苏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

__________晶亮的雪花银色的光华白雪皑皑的树枝______________

(相机板书:美丽、洁白、傲雪挺立)

1.诗人是怎样把白桦的美丽、洁白描写出来的,请默读诗歌,完

成表格。

提示:默读诗歌第一、二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将词语分类填入表格里。(填序号)

①雪花②银霜③毛茸茸的枝头④雪绣的花边⑤绽放的花梗⑥洁白的流苏

眼中之景(看到)心中之景(想到)

2.交流。

眼中之景(看到)心中之景(想到)

①③②④⑤⑥

3.借助图片,朗读感受。(出示雪中白桦图)

(1)引导:诗的开篇,就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窗前的白桦上,仿

佛看见诗人每日与白桦对视,跟白桦低语。窗前的白桦,是诗人朝夕相

伴、难舍难分的朋友。你们瞧这雪中的白桦图,作者看到这满树的雪花,

联想到了“银霜”,让我们感受到白桦通体雪白的特点。

(2)齐读第一节,边读边感受,抓住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3)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预设: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白桦树主干上有一层洁白的树皮:

一个“披”字把白桦树拟人化了,仿佛白桦也爱这身洁白,突出白桦的

高洁。

引读:好一棵通体洁白的白桦啊!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一小节。

(4)仔细观察雪中的白桦,引导学生说说还看到什么?

预设:松软的积雪、一串串的冰棱

(5)联系课文,说说在作者的眼中,这些又像是什么?

借助图片了解“花穗”“流苏”,感受“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

白的流苏”所描绘的情景。

(6)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眼里的白桦。(出示句式)

毛茸茸的枝头堆满积雪,像,像,像,美得

像一幅画。

【复备教学设计】

(7)说说雪后的桦树所展现的形象。

预设:白桦在雪中傲雪挺立的形象。

(8)指导朗读。

引导:这洁白而又美丽的白桦,就这样傲然挺立在皑皑白雪中,不

畏严寒,如此坚强,怎么能不令人赞叹一一我们该怎么读?

预设:“毛茸茸”、“雪绣的”“洁白的”读得轻柔些,“绽”要重读。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说说雪中的白桦像什么?

预设:像白色的鹿角、像美丽的珊瑚……

小结:雪中的白桦,勾起了诗人美的想象一一他一连用三个比喻,

让白桦更加美丽,更加高洁,足见诗人对它的喜爱。让我们看着这雪中

的白桦图,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一读第一、二小节吧!

5.齐读第一、二节。

(三)迁移运用,学习第三、四小节

学习活动三

♦读一读:默读第三、四小节。

♦圈一圈:圈出你觉得有意思,很独特的词语。

♦写一写:展开想象,批注自己的感受。,

1.分享交流。

(1)“玉立”:写出了白桦的挺拔、高贵气质和非同凡响。

(2)“灿灿的金晖”:衬托白桦的绚丽辉煌。

(3)“闪着”:使之前静静挺立的白桦展现出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4)“徜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白桦的悠闲自得。

(5)“姗姗来迟”:仿佛白桦是一位优雅的女子,衬托出白桦的秀

美。

2.指导朗读,感受着诗人笔下的白桦之美,读出心中的喜爱、敬佩

之情。

(1)指名读第三、四节,相机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白”“银色”

这些表示色彩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齐读。

小结:诗人就是用上了“玉立”“灿灿的金晖”“闪着”“徜徉”“姗

姗来迟”这些词,让我们读起诗来更有画面感。

同学们,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灯的

光;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拥有有趣的心灵、友善的眼神、会倾听的耳朵、

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相机板书: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

附板书:

美丽丰富的想象

白桦洁白真挚的情感

傲雪挺立

(整理者:萧山区大同小学陈小青;审核者:莱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沈技;萧山

信息港小学陈森燕)

本课时助学设计(预学单、拓展资料及其它等)

【复备教学设计】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1课【复备教学设计】

白桦

(共2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白桦资料以及诗人以白桦为主题的其他

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C

(二)产生积累诗歌的兴趣,能多渠道收集喜欢的诗歌并摘抄。

(三)了解摘抄诗歌的格式,逐步完成摘抄任务。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白桦资料以及诗人以白桦为主题的其他诗

歌,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三、教学过程

(一)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1.同桌分享交流关于白桦的资料。

引导:上节课,大家都在谈论白桦的美,谈白桦的“洁白”,谈白

桦的枝叶被雪覆盖的样子。难道诗人仅仅只是赞美白桦、表达对白桦的

喜爱之情吗?课前,你们搜集了关于白桦的资料,现在和同桌分享-下,

或许你会有新的感悟。

预设: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俄罗斯北部和中部地区最普遍的

树木之一,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俄罗斯最美丽的风景

之一;在俄罗斯的神话传说中,白桦树是一种神奇的树木。

2.交流诗人以白桦为主题的其他诗歌。

小结:白桦是诗人反复描摹的对象,诗人之所以喜爱白桦,是因为

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热爱、思念之情一一,隆不得叶赛宁被称为“白桦诗

人”。

(相机板书:喜爱白桦、热爱家乡)

3.朗诵全诗,体会情感。

引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

(二)收集诗歌,使用妙招

其实,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诗人写某种植物,除了被它的外

形吸引,更会被它的气质、品格吸引。你还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与学习小组的伙伴们分享一下。

【复备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

♦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抄写到摘

抄本中。根据教材P37“活动提示”,完成表格。

诗歌写了哪种植物

收集路径

摘抄方法

•活动提示।

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诗歌

的魅力。

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

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整地抄写下来,注意写清膻作者和出处

预设:

诗歌写了哪种植物随机

收集路径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

摘抄方法书写工整,写清楚作业和出处

1.妙招一:课外诗集细细寻;

推荐阅读《向着明亮那方》《给孩子的诗》《新月集》。

2.妙招二:网络搜索帮帮忙°

(1)搜索诗人。

暂时还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诗集,可以上网找一找。

(2)搜索内容。

提示:如果喜欢竹子的诗,就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写竹子的古诗”

“写竹子的现代诗”等。

(3)分享搜索到的诗歌。

(三)摘抄诗歌,试着创作

诗歌题目居中写,诗歌内容分行摘;【复备教学设计】

顶格对齐真美观,碰到空行勿忘记;

作者出处居下方,书写工整又美观。

2.创作练习,感性体验。

(1)拿出课前准备的诗歌摘抄本,试着当个小诗人,对自己喜欢

的植物,写写小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展示评价,满分为五颗星。

①格式正确。☆☆☆☆☆

②字迹工整、美观。☆☆☆☆☆

③有感受。☆☆☆☆☆

(四)课后延伸,继续跟进

1.连续一周,每天摘录一两首自己喜爱的写植物的诗歌。

2.把自己摘抄的诗,和家人、同学分享。

3.一周后,班级里进行摘抄展览。

附板书:

美丽喜爱白桦丰富的想象

白桦洁白热爱家乡真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