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师说》知识点(解析版)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师说》知识点(解析版)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师说》知识点(解析版)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师说》知识点(解析版)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师说》知识点(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一、知识点汇总

1、原文

师说〔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2、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

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

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

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

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

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

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

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

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

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

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

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3、课下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

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

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

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没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

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

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

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

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赏析: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

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

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

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专项练习

《师说》复习训练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评分

阅卷人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苌弘(chánɡ)老聃(dān)李蟠(pán)

B.句读(dú)渎职(dú)穷兵黩武(dú)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传记(zhuàn)传说(chuán)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甘之如饴(y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岂,难道)顺流而东也(东进)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风气)正襟危坐(端正)

C.其下圣人也远矣(居……下,不及)下江陵(向下)

D.圣人无常师(平常,普通)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3.下列加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阿谀,奉承

4.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5.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有错误的一组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而:就,连词。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之:的,助词。

C.而耻学于师于:向,介词。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就,副词。

6.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知道,懂得。

B.是故无贵无贱无:无论,不分。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低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读懂,理解。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④士大夫之族.族:家族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⑥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大家,许多人

⑧吾师.道也师:学习

A.①⑤⑦⑧B.②③⑥⑦C.①③⑥⑧D.②③④⑤

阅卷人二、翻译

得分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

②却.坐促弦弦转急

③金就.砺则利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⑤作《师说》以贻.之

⑥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⑦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⑧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

⑨强者绥.之以德

阅卷人三、默写

得分

10.默写填空

(1)《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择师不以身份和年龄为标准。

(3)《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道”与“师”存在的一致性,为人们选择“师”

确立了标准。

(4)《师说》中,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从师的标准。

阅卷人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共皆出于此

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住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C.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D.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平庸,平常。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以……为耻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D.犯.笑侮,收召后学犯:遭到,冒着。

(3)下列文化常识或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受莲说》《少年中国说》

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B.“句读”俗称“断句”,亦称“句逗”,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

顿的地方为“句”。

C.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不同于礼、乐、射、御、

书、数六种技能。

D.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

道济天下之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从古之学者说起,论述教师的作用相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择师的标准,即不论其位高低和年

龄大小,凡先闻道者,皆可为师。

B.《师说》论证严密,结构清晰,言之有序,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达“真师重道”

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师说》句式灵活多变,整微结合,使文章论证节奏舒缓自如,同时运用“嗟乎”“呜呼”等语气词表

达对社会现状的惋惜与痛心。

D.选文二印证了“师道之不传”的社会现状,交代韩愈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的积极做法,表现世不从流俗、

遵行师道的勇气和担当。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2.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

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

(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文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一)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

“善假于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劝学》文段(二)谈论的也是学习,请分析荀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强调了什么道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韩愈《师说》)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今之众.人.(许多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

C.不耻.相师(羞辱)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D.圣人无常.师(长久的)犯.笑侮,收召后学(冒着、顶着)

(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乎.吾后/其皆出于此乎.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乎

C.而耻学于.师/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对甲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B.古文,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道理的文体。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先提出观点,然后阐述“师”的职责、从师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甲文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甲文作者赞扬李蟠,既肯定了李蟠不从流俗的精神,又借李蟠倡导从师风尚。

D.乙文援引孟子的话,运用今昔对比,含蓄指出韩愈“好为人师”,稍显轻狂。

(5)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②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佘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B.作者针对社会现状,用圣人和众人、“于其子”和“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比论

证,论证了从师而问的重要性。

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

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D.最后一段“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

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B.而闻者彰.彰:彰显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泳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用作名词,圣人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用作使动,使……耻辱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用作动词,尊师学习

(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致千里而.耻学于师

B.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

C.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古之.圣人

(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的学习与教化。

B.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苏轼称誉其“文起八代之衰”。

C.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书籍,也叫“六经”。

D.经传是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著作的合称,传用来注解阐释经文,如《春秋三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选自《师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注:当涂掌事,当道执掌军国大事。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

(1)词语解释

①蒙乃始就学________

②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

③郯子之徒________

④术业有专攻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及鲁肃过寻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愚益愚自以为大有所益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以上两则文字都是谈有关读书的,一则是韩愈老师对弟子李蟠的肯定与赞扬,一则是君王孙权对部下吕

蒙的期盼。

B.以上两则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师说》用了“巫医乐师百工”与“君子”展开对比,讽刺了封建士大

夫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恶劣社会风气。而孙权劝学则是通过鲁肃评价以前的“吴下阿蒙”和今天才学饱满

的阿蒙对比,突出了吕蒙的进步。

C.韩愈在文章《师说》中,不仅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态度很重要,还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

D.第二则短文还让我们了解到三国时期作为一方霸主的孙权喜好读书之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句读的读应该读dòu;六艺经传的传应该读zhuàn;春风骀荡的骀应该读dài。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

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答案】A

【解析】B正:整理。C第二个“下”,是攻下,占领的意思。D常:固定的。

3.【答案】C

【解析】C项的读应该读为dòu传:zhuá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贻:yí,赠送;谀:yú,阿谀,奉承。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

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4.【答案】D

【解析】

A项,学者:文中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小学:文中指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C项,不必:文中为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D项,群聚:众人聚集在一起。古今意义相同。

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

义;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感情色彩发生

变化。所以要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注意区分,作出正确的解释。D为古今异义词,其他古义今义相同。

5.【答案】D

【解析】乃:竟,副词。

学习文言虚词的主要途径是课本,所以要注意理解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

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

握。D译文为:现在自己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那些人。

6.【答案】B

【解析】不,通“否”,读fǒu。

本题考查通假字,平时对课文中的通假字要多归纳汇总,熟悉常见通假字。B项“不”为通假字。

7.【答案】D

【解析】通:普遍。

平时多积累掌握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常用实词的用法。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

体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D译文为:六艺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文字都普遍

地学习了。

8.【答案】C

【解析】②“道”,道理,错误;是“学术”的意思。④“族”,家族,错误;是“类”的意思。⑤“学

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错误;是“求学的人”的意思。⑦“众人”,大家,许多人,错误;是

“一般人”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理解能力。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

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9.【答案】随便,放任;退回;接近,靠近;并列,排列;赠送;害怕,惊慌,恐惧;好,美好;养育;

安抚

【解析】①“信”,动词,“随便,放任”。②“却”,动词,“退回”。③“就”,动词,“接近,靠

近”。④“齿”,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并列,排列”。“君子不齿”中,“君子”是主

语,“不”是否定副词,“齿”在语法结构上应为动词。⑤“贻”,动词,“赠送”。⑥“遽”,形容词,

“害怕,惊慌,恐惧”。⑦“令”,形容词,“好,美好”。⑧“起”,动词,“养育”。⑨“绥”,动

词,“安抚”。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

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

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

的正确与否。

10.【答案】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庸”“贱”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

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注意对课本篇目的理解背诵。积累名句名篇,一是背诵上的积累,二

是理解上的积累,即诗句的翻译,表达的含义等。

11.【答案】

(1)C

(2)A

(3)B

(4)B

(5)①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②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

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

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

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

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

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

记忆。

(4)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

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

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5)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

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二)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

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

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

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轻

狂的名声。他住在长安。连饭菜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

了。

12.【答案】

(1)C

(2)D

(3)C

(4)①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生、异、假)

②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嘉、行、贻)

(5)语段运用比喻论证,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能健康成长;以“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境里,也会受污秽环境影响而变坏。以此来强调环境对一

个人学习成长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居必择乡”与“游必就士”两个句子各自语意明确,不可

断开,两句又是并列的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BD三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

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经传”的表述错误,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

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C项,“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分

析错误。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可见没有强调要思考。

喻证法有误,这里不是比喻论证,“不如”是“比不上”的意思。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①“生”同“性”,

天赋,禀赋;“善”,善于;“假”,借助;“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非……也,……也”,判断

句。②“嘉”,赞赏;“古道”,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文段(二)谈论的是学习,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

能健康成长;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和“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的环

境里,也会受污秽环境影响而变坏。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的道理是:环境对一个人学习成长

的影响。

【参考译文】

(一)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

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

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

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二)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

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

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三)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

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

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

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

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

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

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

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

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

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

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3.【答案】

(1)B

(2)B

(3)B

(4)D

(5)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②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急急忙忙向东奔去,像这种情况已经有很

多次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今之众人,意思是“如今的许多人”。众人: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的很多人。

C项,不耻相师,意思是“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项,圣人无常师,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第一个是介词,相当于“于”,在;第二个是语气词,吧;

B项,两个都是连词,表修饰;

C项,第一个是介词,向;第二个是介词,比;

D项,第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

故选B。

(3)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错。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的文章,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

流畅,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含蓄指出韩愈‘好为人师’,稍显轻狂”错。结合原文“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敢于违背世俗的看法收招后学的做法是肯定和钦佩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①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的做法;贻,赠送。②以是,因此;不暇,来不及;挈挈,

急切地;数,多次。

【附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